老唐估值法与现金流折现法的异与同

提示:本文前半部分为了文章的完整性,也为了便利新朋友阅读,又科普了一遍估值知识。老朋友可以直接跳过,从文中插入的广告分隔图之下开始看。

电视股评家喜欢建议炒股人士“高抛低吸”,因为这个词永远正确,股票买卖要想赚差价,可不就是要“高点抛、低点吸”吗?至于股价何处谓高,何处谓低,收盘之后告诉你!

其实价值投资的真理,也是这四个字,唯一和股评家的区别在于需要提前知道“何处谓高,何处谓低”?也就是通过对企业的分析和理解,提前界定出“内在价值”,然后坐等股价明显高于内在价值时“高抛”,或股价明显低于内在价值时“低吸”,如此循环,财富就滚滚而来了。

问题是,这个鬼“内在价值”,也被许多大师或伪大师搞的玄之又玄了。计算内在价值的事情,通常被称为“估值”,既然叫估,那当然是不准的,毛估估的。于是市场里也就出现了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极端“估值”观,一种极端是将估值作为统计学,拉出市盈率、市净率、市销率或者其他什么率算算,就能知道内在价值;另一种极端将估值视为玄学或者艺术,无法言表,只能靠悟,赚钱了就是估值正确,赔钱了就是估值错误。

那么,在老唐看来,这个内在价值究竟是个什么东东?估值又是怎么一回事?究竟有没有可能通过“估值”来完成高抛低吸呢?

老唐在《手把手教你读财报2》里“估值方法”一节(249页~258页)写过,估值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相对估值法和绝对估值法。

相对估值法简单的说就是参照公司甲的市场价格来估算公司乙的值。这方法倒是简单,毕竟甲的市价是个准确的数。但问题也很明显,先不说二者是否具备可比性,仅凭一个推理,便知道这个估值法的荒谬了:如果甲自己就严重高估或者严重低估,以甲为参照物的乙,能靠谱吗?

本质上来说,相对估值法是回避了“内在价值”的难题,以“假设甲的市价准确反映甲的内在价值and乙和甲品质相似”为前提,推出“乙的价值应该=X”的结论,然而这个三段论里的两个前提都存疑,最终的结论也就是纯粹瞎蒙了。

逻辑上合理的估值法是绝对估值法,即“未来自由现金流折现法”。简单的说,它的意思就是说:一家企业的内在价值,要先看这家企业的生命期内,股东总共能从当中抽出来多少钱(未来自由现金流),然后再算算这些钱相当于今天的多少钱(折现值)。

拿只母鸡来解释这几个概念。假设我今天用100元投资一只母鸡,买来以后,母鸡要吃饲料,同时会下蛋,到了下蛋母鸡老的不产蛋时,还能以炖汤原料卖掉它。

简单起见,此处忽略鸡舍、防疫等其他维持母鸡健康生存的成本,那么每日的饲料钱就是维持母鸡产蛋能力的必须成本。蛋的售价减去每日所消耗的饲料钱,差额就是这只母鸡产生“自由现金流”。母鸡创造的所有自由现金流,加上最终作为炖汤原料卖掉收回的钱,就是全部回报。

既然是投资,当前投入100元,如果最终只能收回90元,那么100元买母鸡肯定是错误的行为。但是如果最终收回来120元,就一定值得买吗?也不是。

金钱有时间价值,明年的100元,价值是小于今天的100元,原因是今天拿着100元,假如购入收益率为5%的金融产品(比如某银行理财或者中央政府国债)就可以确保明年的今天到手约105元,后年的今天它会变成100×105%×105%=110.25元,大后年的今天变成100×105%×105%×105%=115.76元。

所以,在金融市场里,如果无风险年收益率为5%的时候,我们说一年后的105元等于今天的100元,两年后的110.25元等于今天的100元,三年后的115.76元等于今天的100元……依此类推。将明年后年大后年的某笔钱,用无风险利率换算成今天的价值,这个过程叫做折现(或者贴现)。

有了折现概念后,那些今天在某银行存1万元,十年后不仅可以拿回来1.1万元,还“白得”一份某某保险的把戏,就会被你一眼看穿(对了,说到保险,周一书房会推送一篇介绍重疾险如何购买的广告。虽然是广告,但介绍的经验和产品,还是很厚道的,届时请大家捧场)

因此,在是否出资购买母鸡时,将每个蛋带来的“自由现金流”,以及最终将老母鸡作为炖汤原料卖出换来的钱,一律换算成相当于今天多少钱,然后加总,这个过程就是估值。估出来的这个值,就是母鸡的“内在价值”。

企业估值过程,和这只老母鸡几乎一模一样。大量的前辈们,总结出来了一套模型和公式来估算企业内在价值,仍然用母鸡来描述,大致是这样的:

第一步,估算青年母鸡产蛋高潮期每年的“自由现金流”,将其折现加总;

第二步,估算中年母鸡产蛋低潮期每年的“自由现金流”,将其折现加总;

第三步,估算老年母鸡丧失产蛋能力后的售价,将其折现;

将一二三步得出的数字加总,得出母鸡的“内在价值”,与当前市价相比,得出高估、低估或者合理估值的结论,用以指导买卖。它通常被称为“三阶段现金流量折现模型”。也有将第一第二步合并的,变成“两阶段现金流量折现模型”。

有公式,这里不写。不写的原因是老唐认为“动用公式去计算未来自由现金流折现值,是条错误的道路”。在我眼中,未来自由现金流折现是一种思维方式,而不是一种计算公式。

这个观点,我曾将其写成文章,发表在2014年3月7日的《证券市场周刊》上,并于2017年8月5日搬来书房,题目叫《漫谈现金流折现法》(周刊发表的时候,编辑老师给改了个威猛的标题,叫《股神秘笈》),书房朋友但凡想动用折现模型去计算内在价值时,请暂停计算,阅读该文先。

在《漫谈现金流折现法》一文里,老唐谈到了它不是一种计算方法,而是一种思维模式,它指引我们将注意力放在“看不见被毁灭的可能,每年可以产生可观的自由现金流,不依赖大量资本投入即可维持现有盈利能力甚至还可以保持增长”的企业。

当我找到这样的企业后,我运用自由现金流折现法进行估值,只是我使用的是一种高度精简的方法,即老唐估值法:三年后以15~25倍市盈率卖出能赚100%的位置就可以买入,高杠杆企业打七折。

这里有三个概念要解释。

①这里说的高杠杆企业,指有息负债超过总资产70%的企业;

②打七折的意思指对于高杠杆企业,要求三年后以10.5倍市盈率(简化为10倍)卖出就能赚100%时,才会考虑。打折的原因是高杠杆企业更脆弱,对于宏观经济及意外情况更加敏感,所以需要更高的风险溢价作为补偿;

③现实操作中,根据企业商业模式的优劣,自己研究深度的确定性以及手头现金宽裕程度,对某些企业可能会放松至30倍(某些企业,在目前仅指茅台和腾讯)。

为什么说这种方法是未来自由现金流折现法的简化版本呢?

首先,无论用现金流折现还是老唐估值法,都需要确定三大前提:利润为真否?可持续否?维持当前盈利需要大量资本投入否?这是理解企业的范畴,不能回答这三个问题,根本轮不到谈论估值高或低,更谈不上企业内在价值究竟为几何。

实际上,A股市场目前约3500家上市公司,老唐敢给出高估、低估或者估值合理结论的企业,最多几十家。99%以上的企业,只敢说“不懂,不知道,没看过,没听说过”。对于那些每个月都要换一只甚至数只黑马来骑的投资者,我是完全无法理解其学习能力和自信心的。

在确定了这三大前提后,老唐估值法中的15~25倍市盈率,实际上是将三年后的企业看作了一份收益率4%~6.66%的理财产品。也可以说是将理财产品看作一个“收益100%确定 分红率100% 0增长”,或者在利息再投入假设下的“收益100%确定 分红率0% 增长为无风险收益率”的企业。

市场参与者,总是由于群体性悲观或者乐观作祟,时而更重视确定性和分红率,对同样能赚回N亿的企业,只愿意出比同等收益的理财产品低很多的价格接手;时而更重视增长率,对于同样赚回N亿的企业,愿意给出比同等收益理财产品高很多的价格。这种群体性的悲观和乐观,导致企业市值总是围绕着无风险收益率对应价值左右摇摆,如同钟摆一样。

老唐这种简化估值法,和未来自由现金流折现法估算差异不大。比如,我们拿茅台来示范。茅台2018年净利润预计约为350亿上下,假如未来三年(2019~2021年),茅台的净利润分别为400亿,500亿,600亿(注意,仅仅是示意数字)。假设无风险收益率取值为5%,投股票承担的风险对价要求为3%,那么用两段式未来现金流折现法估值,一般是这样做的:

第一步,计算出前三年利润的折现值,然后加总。即400/108% 500/108%² 600/108%³=370 428 476=1274亿;

第二步,计算出2022年整体出售茅台公司的合理值。假设2021年后,茅台的永续增长率为5%,将其视为一个理财产品出售的合理价值=600×105%/(8%-5%)=21000亿。然后将2022年的21000亿折现到现在,用21000亿除以108%的四次方,得出现值=15436亿;

茅台公司内在价值=1274 15436=16710亿。然后,按照格老和巴神的安全边际要求:为1元内在价值出价4毛到7毛,得出可买入价格位6684亿~11697亿之间,对应12.56亿总股本,得出单股买价区间532元~931元之间。

而如果使用老唐估值法,则2021年600亿净利润,对应25倍至30倍市盈率合理区间,内在价值为15000~18000亿。为获取100%利润空间,可以买入的价位为7500亿~9000亿之间,折合每股597~716元之间。

如果不是茅台,是另一家只能给予20倍~25倍区间的企业,那么内在价值为12000~15000亿之间,可以买入价格为6000~7500亿,折合每股478~597元之间。

实际上买入价位6000~9000亿这个范围(20~30倍市盈率),相当于在以8%折现率和5%永续增长率的假设下,对估算出来的内在价值16710亿,再打36折到54折,略严格于4折到7折的安全边际要求。或者换一种表述,相当于折现率取值略高于8%。

所以,老唐估值法和未来自由现金流折现法的相同点就是:

①都需要考虑三大前提,在确信目标企业符合三大前提的情况下,才可以使用。我们必须要坦率承认,大部分企业实际上无法估值,无论对其计算出个什么数字,都是瞎蒙;

②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两种估值法与其说是“估值公式”,不如说是一种选股原则,是将大部分企业拒绝在股票池之外的工具;

③都使用了约8%的折现率和约5%的永续增长率假设(这两个假设我个人理解,是受到西格尔教授《股市长线法宝》一书对美国市场长达两百多年里股票和长债收益率的研究结论影响),对于难以确定5%以上永续增长率(西格尔教授研究结论中的长期债券名义收益率)的企业,估值要大幅降低;

④都坚持长期的思考方式,忽略受到各种短期因素影响的股价波动,以至少三年的时间长度和资金占用时间,去看待企业内在价值的变化;

⑤都认定自己会有估算错误,坚持安全边际要求,对于已经折现过后的一元钱,坚持四五折左右的出价,留下容错空间。

不同点我觉着就俩:

①老唐估值法更易于口算,吻合沃伦.巴菲特的“我理解的企业,两分钟之内就可以给出报价”的行为特点;

②未来自由现金流估值法公式更加高大上,写在论文和研报里,显得专业。老唐估值法简单粗暴,更像草台班子作品,不容易产生信任感。

另外,偶尔我还用当年市盈率来评价企业估值高估还是合理,例如2017年10月的文章里列出的表格:



这里,连三年后也省掉了,直接用当下的市盈率去看企业了(据说是小学生都会用的方法)。这种时候谈到的估值状态,不同词汇背后代表的意思,我也大体解释一下吧:

合理=买入可获取约等于企业经营增长同等幅度的利润;

偏低估=除了获取企业经营增长之外,还可以吃到一些市场情绪回归利润;

低估=未来可获戴维斯双击,是投资的大好时机;

变态低估=市场出现明显错误,天上掉黄金了,赶紧捡;

偏高估=企业成长可以抵消部分估值下降的伤害,三五年周期看,依然可以获取比较满意的回报;

高估=市场情绪同步,继续持有很难获取超越无风险利率的收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