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600万被遗忘的女性,她们体内的“小铜环”无人问津丨半城视野
半城发布的男性结扎科普文曾引起读者热烈讨论(结扎之后,男人的精子都去哪了?丨半城学术)。然而事实上,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世界佩戴节育环的女性有三分之二在中国。在中国,女性节育环是近半数夫妇首选的节育方式,它在1982年随着计划生育被定为基本国策进入国人的视野,从此生育不是女性个体的事情,而是关乎整个国家的命运。
然而随着计划生育的中止,这些女性体内的节育环连同她们的人生,已经无人问津......
300多个各式各样的金色铜环,挂在蓝丝绒布上。远远看去,你会以为那是首饰展览。当你走近了,才会感到震憾和暴力。那样华丽的蓝丝绒,悬挂的竟是放置在女性身体里的节育环。
它让人心情复杂和难受。有女性因为它而自由,不必再无休止地怀孕,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享受自己的人生;但也有很多女性,因它而疼痛、流血、感染、生病、失去子宫。
做出这300多个节育环的,是艺术家周雯静。2014年,研究生毕业的她把它作为自己的毕业作品。七年后,她的作品在网络上引起轰动和讨论。
可以说,节育环是一个时代的“功臣”,也是一代女性的“紧箍咒”。
在轰轰烈烈的计划生育进程中,上亿的女性个体合力支撑起了这个庞大的里程碑,但女性们微弱的声音,却被淹没在了历史滚滚的洪流之中。
南京邮电大学教授孙晓明表示:目前,有约 2600 万妇女绝经后需要取环,但直至如今,依然没有任何工作指标要求为绝经后的妇女及时安全取环。
由于宣传不到位,很多被遗忘在身体里的节育环,最终是以疼痛的方式,唤醒女性久远的记忆。人们从未意识到这一个个小环,正以一种温和的暴力,在经年累月中残害着女性的身体。
妈妈们的隐痛:节育的痛由女性咽下
2011年,周雯静在川美读研一时,她远在湖南株洲的妈妈在医院做了一场手术。取出她置于体内20多年的节育环。
由于使用时间过长,妈妈的环已经和子宫融为一体,紧紧地嵌进了肉里。
手术后,周雯静的妈妈出现了大出血的状况,持续了将近一个月,并引发了一系列的并发症,这使整个家庭都受到了震荡,这件事情也在她心里埋下种子。
她开始在网络上查找节育环的资料,原理、副作用、历史……却发现这个问题在过去极少被触及。在这类话题之下,男性的面孔总模糊而躲闪,唯有女性独自忍受生育之苦、遍体凌伤。
最初没有方向,她只是和身边的女性聊,母亲的同事、朋友的妈妈、楼下饭店和打印店老板娘……聊得多了后发现,它普遍存在,几乎每位年长女性都能讲出一个故事。她开始正式采访和记录,在网络上也寻找采访对象,天南海北的人们都来和她讲述,故事也越来越激烈……最终,她访谈了50位女性,记录了她们和节育环纠缠的人生。
有一位1992年上环的阿姨,佩环的几年间因排异反应一直不停出血,她去就医,医生却告诉她再忍一忍。40多岁停经了、子宫萎缩了,就不会出血了。当她忍到55岁时,医生说,你需要摘除整个子宫。在周雯静采访的50位女性中,有8位都或多或少因为和节育环相关的原因,最终摘除了子宫。
这些活生生的例子不断冲击着年轻的周雯静。她想知道,一个节育环,从刚放进去身体时的一个异物,到二十年后嵌进器官、再次割裂,是怎样的疼痛?
无人问津的环
“取环”本是一项常规手术,但对于进入绝经期的妇女——年龄大都在50岁以上,有的已70多岁,给她们取环,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医生表示,节育环超期不取,不仅有可能会对身体健康构成危害,并且会影响其他疾病的检查。绝经超过2年者,节育环的取出困难率达到43.9%。若节育环发生“嵌顿”,取出时还有可能出现大出血等情况。
目前,据统计,中国女性平均带环时间为20.96年,最长高达41年。
女性绝经后,子宫会慢慢萎缩、体积变小、渐渐失去弹性。但节育环的大小并不会发生变化,它会与子宫产生摩擦,进而导致腰酸、腹痛,甚至引起阴道出血。
即使是意识到了其中的问题,在一些农村地区,大多数的中老年女性对抗这种痛苦的方式,就是“不想它,不讲它,遗忘它”,只要“日子还过得下去”。
更多的人,因为没有明显副作用而忘记取环,等到想拿出来时,危险程度早已直线飙升,严重的甚至需要开腹手术,又会带来宫颈损伤、大出血和子宫穿孔等风险。
深究女性们取环的痛苦经历,“害怕”和“不知道”,是她们一拖再拖的主要原因,加上原有的一些妇科疾病,使得节育环的伤害又增加了一层。
一段需要被看见的历史
当时间倒退40年,节育环是那个时代使用最多的避孕方式。
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强力推进,相继开展了遍及全国的群众“大结扎”、“大上环”运动。男性绝育、女性绝育及人工流产手术者在短时间内都创历史最高,总避孕率均迅速升至全球首位。
一方面,我们国家当时大部分地区都是农村,哪怕是城市,避孕套也是又贵又难买,不是每个家庭的第一选择。并且避孕药的用法对于很多农村女性而言也非常晦涩。如果计生委每个月发放避孕套,成本高效率低,也无法保证避孕套一定会被使用。
这个时候,节育环就成为了最优选。
当计划生育政策实行得如火如荼,基层在落实政策过程中也有自己的一套办法,比如,将上环和工作转正、孩子上学、孩子上户口挂钩。虽然法律没有规定已经生产的女性必须上环,但女性还是成了这个政策的牺牲品。
也正因此,80年代达到育龄期的女性,成为了我国最早一批使用节育环的人。
当年,计生委开始推行节育环的时候,基层计生工作者有绝育率的指标,却没有任何指标,要求他们要提醒绝经期的女性要及时取环。
在“结贫穷的扎,上致富的环”的口号下,育龄女性们被动地承担下了节育的主要责任。
没有人给妇女做知识的普及,没人讲解避孕环的原理,也没有人告诉她们避孕环有使用年限的,如果不取可能面临子宫穿孔甚至更严重的并发症,不是放进去就一劳永逸。再加上地方卫生条件差、认知不普及,人们对如何关注自己的身体一无所知。
30多年过去,独生子女政策已经成了过去式,二胎、甚至三胎则成为时代的主角。
当节育环渐渐退出时代舞台,上一代人想生不能生的困境,已经变为为当代人能生不愿生的坚持。
只是,那些已经老去的、被遗忘的女性,该由谁来提醒她们取出体内的节育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