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目诊 韩学杰  沈绍功

第五章 目 诊

肝开窍于目,但同时《素问·解精微论》又说目为心之窍,《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可以说目为肝之官,心之使,阴阳之所会,宗脉之所聚,营卫魂魄之所常营,神气之所生,气之清明者也。总之,目与五脏六腑、经络、筋骨、精神、气血都有密切的联系,不但在望神方面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而且对诊断五脏六腑病变,具有重要意义。

“五轮学说”是中医目诊的理论基础之一。该学说认为:瞳仁属肾,为水轮;黑睛属肝,为风轮;两眦血络属心,为血轮;白睛属肺,为气轮;眼睑属脾,为肉轮。

指出:眼通五脏,气贯五轮。因此,根据眼目不同部位的形色变化,可测相应脏腑的病变。

第一节 察目色

一、白睛色诊

根据《灵枢·论疾诊尺》所载:“目赤色者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黄在脾,黑在肾,黄色不可名者,病在胸中。”这里主要指的是白睛之色。这是五色诊法在望目方面的运用,而在临床中,应注意四诊合参,综合分析。

1.红色

若见白睛红赤灼热,泪多难睁,虽病位在肺,但多因外感邪气而发病。

若见白睛红色,多为风热犯肺,肺火炽盛;若见眼光如醉酒状,且两腮红赤发热,而指梢冰冷,多为将发痘疹之征象;若见目中血络红赤,眼光晦暗少神,多为热多厥少,伤寒厥逆之证;若见血络红色,时有头摇如鼓,突然口角紧闭,后背反张,多为痉病。

若见白睛淡红色,表面血络纵横,盘曲错杂,丝脉粗细疏密不等,久而不愈,多因目疾误治,迁延日久,或嗜饮烈酒,热郁血滞所致;或因眼睛劳累过度,致血络郁滞而发病。若见白睛逐渐黄赤,多为酒毒内蕴,脾经湿伤,肝胆邪火上溢肺经所致,此病定位首在于脾,后累及肝胆。若见白睛淡红,疼痛不断,时作时止,多为肝肾阴虚,不能制约相火,相火上侵气轮所致。若在白睛某处见一片鲜红血斑,界限分明,称“白睛溢血”。初起如胭脂,继而渐渐呈现紫暗,由紫转淡,最后呈暗黄色而消散,多预后良好。此证多因风热客肺、血热妄行,剧烈呛咳、呕吐以及酗酒、外伤、妇女逆经等致血不循经,络破外溢。

2.青色

若见白睛初起呈淡紫红色,略微隆起,然后诸症逐渐减退,转移至身体其他部位,反复发作,最终白睛遍体青蓝,失去光泽,表面起伏不平,多因伤寒疟疾,或梅毒、结核上攻,热邪困郁,蒸逼气轮,致膏汁游出,上走睛珠所致。

3.白色

若见白睛表面出现形似玉粒状的小泡样颗粒,一至数个,周围有很多红色血络围绕,或生于风轮边缘,并有血络自气轮牵绊,多因水湿内蕴,血脉瘀阻所致。

若见白睛隆起,不赤不紫,呈现白色,形如鱼腹之胞,多为气分表证,金火相搏所致。若见白睛胀起,色中带红,多因瘀血壅滞气轮,病涉血分,此证比气分证危急。

若见白睛表面出现红紫色颗粒,初起状如石榴子,或圆或扁,然后渐渐增大,红赤也更加严重,多因毒火从内而发,上攻气轮,出现此证提示病邪已深,预后较差。

二、全目色诊

1.红色

若见全目红色肿起,多为肝经风热;眼胞皮红溃烂,多为脾火旺盛。目内眦红赤溃烂提示肺经风热,外眦赤烂提示心经热甚;伤寒见目眦鲜红,为将发疹疡之兆;若见眼睑皮肤红如涂丹,多因脾经感受风邪,胃经热盛,共结为肿,有风热或湿热两种病因。

若见眼睑皮红如涂朱砂,但睑边赤烂,渗有黏液,或有水泡、脓泡,甚则波及腮、颞、颊等,或眼睑边缘红赤糜烂,多因风邪与湿热相搏而发。

若在眼部挫伤后,一般会见白睛色红,局部呈青紫瘀色,多泪疼痛,主要为血脉瘀滞所致。

若见眼中黑珠周围有赤色血络环绕,多因肝胆之火上炎犯肺,或为脾胃积热上冲所致。

若见黑睛上有颗粒状突起,周围血丝缠布,色红如赤豆,多因肝经积热,火郁风轮,气血失调,络脉中有瘀血而致。

2.青色

若眼睑晦暗,多为肾虚;上下眼睑水肿鲜明,多为痰饮病,色如烟煤,目下灰色,多为寒痰,眼黑颊红为热痰,眼黑面如土色而四肢痿痹,多为风痰;眼睑皮肤呈现暗青色或紫黑色,此为外因伤及血络,凝滞脉道所致。若见眼睑上下有青色眼晕,多因房劳过度或体力过重,或睡眠不足,以致精神不爽;若见下胞青色,为寒邪客胃;若见目眦青色,多为肝胆病;若见白睛色青,多为肝风侮肺;若见面黄目精色青,多为风邪入胃,胆气外泄。

3.黑色

眼黑而行走艰难且伴有呻吟,疼痛难忍,多为寒湿入骨,寒凝经脉;若见白珠色黑为虚劳,五劳虚极,腹满不能食,肌肤甲错,两目黯黑,提示瘀血阻滞;若见面白目精色黑,多为气血亏虚,血脉失养。

4.黄色

若见目睛色黄,多为湿热内盛;若见白珠色黄,多提示膀胱气化不利,小便困难;白睛色淡黄,多为脾虚泄泻,或脾有积聚;白睛色老黄,多为黄疸,多为湿热积聚所致,黄色鲜明,为热重于湿;黄色混浊如烟熏,为湿重于热;若见病人体胖目黄,多提示热在阳明;外感病见目色若赤若黄,多为病邪传里;黑珠纯是黄色,多为凶证;瞳孔如金黄色,多为不治之证。

若见黑睛内有黄色脓液,并逐渐向上蔓延,甚至掩及瞳孔,多因肾脏风冷,胃中受热所致,临床上常分脾胃实热与脾胃虚寒两种证类,前者白睛混赤或紫红,后者仅黑睛周围有淡淡赤环,脓液亦呈淡黄色。

5.白色

目眦淡白,多为血亏之证;若见面红而目睛白色,多为忧思过度,心气郁积于内而化火;若见面黑而目睛色白,多为肾气内伤。

第二节 望形态

1.眼窠肿起

凡眼下微微肿起,多属水肿病初起;如果眼窠下微肿,如卧蚕状,或面目肿大有热感者,多是风寒袭肺或风热犯肺所致。眼睑浮肿,也有可能是脾虚不能健运所致。上眼睑肿,肿势急而皮色红,多为脾经有热;肿势较缓而宽软松弛,多为脾气虚。老年人肾气衰,也可见下睑虚肿。如果眼下有卧蚕状突起,面目色泽鲜明,脉伏并伴有消渴,多为水肿实证,眼胞肿胀且十指微肿者,多为久咳之病。若眼胞肿痛者,多属于邪气实而正气衰。

若胞睑内出现核状硬结,容易导致上睑肿起,初起如米粒,日久逐渐长大,多由胃肠蕴热,与湿痰互结,阻塞经络导致。

如果眼胞肿胀饱满如桃状,一般为外感实邪,多因脾肺积热,风热燥火上攻,血分热盛,上冲胞睑所致。如果眼胞虚肿胀如球状物下坠,多因气虚失和,难以化湿或脾虚兼有湿火,泛涌于上,导致水停胞睑。

2.眼球突出

眼球突起伴有气喘者,多是肺胀;黑睛肿胀突起者,多因肝气郁滞。颈部肿胀且眼球突出者,多见于甲亢,但如果单眼突出者,多属恶候。

眼球高涨突起,疼痛难忍,多是风热火毒,上冲于目所致。

眼球突出眼眶之外,不能转动,多是三焦阳邪亢盛,积热上冲,脑中风热,壅注于目所致。

眼胞肿胀与眼珠肿胀的病机不同:眼胞肿胀多属于湿盛,而眼珠肿胀多属于火热亢盛。

3.眼窝内陷

目睛下陷眼窝内,多为五脏精气已衰,病属难治;若仅仅微陷,尚属一般的正气亏虚证,常见于大汗、大吐、大泻等津液亡失证,如果脏腑精气未脱,病属可救;如果内陷已深,视不见人,脉见真脏脉,多是阴阳离决的死证。

有些病人目睛浑浊,眼珠内陷,导致这种情况也有多种原因。有的因为房事过度,恣纵情色而使肾水衰竭;有的因为嗜食辛辣干燥之物而使体内津液大伤;有的因为风痰湿热在体内日久化热,上蒸于目而致目睛浑浊;有的因为出血太多,膏液不能够滋润涵养双目;有的因哭泣过多津液耗伤太过而致;大都是因为元气虚弱而致膏液不足。

4.胞睑病形

麦粒肿初起核如麦粒,红肿不明显。若眼红严重,疮毒肿势蔓延,常在溃破排脓后痊愈。以上二证皆由风热相搏,客于胞睑,或因脾胃蕴积热毒,上攻于目,以致营卫失调,气血凝滞,热毒壅阻于胞睑皮肤经络之间而发病。

眼睑内皮发现颗粒状肿物,鲜红而坚硬,状如花椒,现代称之为沙眼。在眼睑内也可见色黄而柔软的颗粒状肿物。以上二者病因基本相同,都是因为脾胃积热或湿热,另加风毒外袭,导致胞睑脉络壅滞,而生出细小颗粒,色红者偏于脾经风热,色黄者偏于脾经湿热。

睑内有胬肉高耸,并不断长大,甚至盖过全目,影响视力,有的是风热壅盛,多因脾胃积热,肝风上冲所致;有的是阴虚火炎,多因劳损体亏,肾阴不足,水不济火,虚火上扰,气血瘀滞所致。

眼皮向外翻转贴在外睑之上,多见于眼睛赤涩肿烂,泪水淋漓不断的患者,多因胃经积热,肝风内盛,导致风痰湿热上攻眼睑所致;若见于小儿,则多因为小儿麻疹,眼睑溃烂失治,或胞睑红肿如涂丹,且向外翻转,引动风邪,筋脉拘急,瘀阻血脉而成。若突发口眼㖞斜,同时眼睑外翻,属于中风中经络之证。

睫毛内倒,向内刺入睛珠,导致眼睛羞明流泪难睁,多因目紧皮缩所致,或因风热内积,脾热肝风合邪上壅眼目所致;或因脾肺气虚而兼风邪,气血精微不能输布于胞睑,以致皮毛筋脉失养,皮宽弦紧,内急外弛,而成本病。

上下眼睑黏闭,必须在濡润后才可睁开,多因脾、肺湿热所致;若眼睑内生疮,分泌物多且眼睛痒痛,多因脾胃风湿热盛,湿热上注所致。

5.两眦病形

若见两目有红色血络发于目眦部,像分叉的树枝,血丝贯布气轮,甚至延及风轮,多因恣食膏粱厚味,致使三焦热毒壅盛,心火上亢而发病;或因焦虑或用脑过度,操劳熬夜,房事不节,劳伤心肾,以致精血亏耗,目失濡养,虚火上扰而发病。

红色血络从目眦部初起,赤红如缕,逐渐在缕根生出大片红肉,色白或微黄,如脂状或如膏膜,渐渐伸展,横贯气轮,最终侵入风轮,为“胬肉攀睛”。多由心肺二经风热壅盛,经络瘀滞;或是脾胃湿热蕴蒸,血滞于目内眦;或暗耗肾阴,水火不济,导致心火上炎而发病。内眦角时时溢出脓液或黏浊泪水,多因心经感受热邪,蕴积日久,上攻于目内眦;或因风热外侵,内火妄动,内外合邪所致;或因气血两虚,正不胜邪,导致泪窍脓汁不断外溢而发病。

6.眼生翳膜

翳生于黑睛,膜生于白睛,都属于外障眼病。外障多为实证,或因外感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邪毒,或因饮食不节、情志失常、房劳过度等内伤因素,或因跌打、撞击等外伤所致。

若见眼眶周围出现红色血络,起初从气轮下垂至风轮,血络稀疏细小,然后血络增多,变厚成膜,多因肝肺风热壅盛,心火内炽,瘀血凝滞所致。

若见白睛渐生黄膜并下垂,黄膜遮满瞳神,甚至满目皆黄,多因脾胃热结,气血凝滞所致。

若见黑睛出现细小的星点,初起呈现青白、灰白、微黄色,浮嫩而微微隆起,然后溃破下陷;也有连缀四散,在风轮周围多发,且中间溃陷;也有向一团聚集,融成一块,溃入黑睛深层的情况。这些多因肝火上炎,兼夹风邪,风热上攻于目所致;或因肾阴亏损,心火上炎所致。若见脾胃虚弱,气血双亏,无以上荣,容易导致星翳内陷,经久不愈。

7.瞳孔异形

若见瞳神散大、缩小或变形、变色,或外观正常却出现视力障碍,为内障眼病,多因脏腑内损,真元耗伤,精气不能上荣所致,多属虚证;也有因热毒火盛,痰湿壅滞,或经脉闭阻,瘀血内停,或肝风上冲于目,或外伤破损等引起,所以临床上实证也较为多见。

若见老年人晶状体发生混浊,且视物模糊,为“白内障”,多因肝肾阴亏或脾胃虚弱,以致精气不能上荣,或因肝经风热上攻于目所致。

若见瞳神歪斜,大如杏仁桃核,呈现三角半月形态,多因肝肾灼烁,水槁火炎,耗损瞳神所致。

第三节 观神态

一、观目神色

望神主要辨有神和失神。

目睛明润灵动为有神,提示正气尚充,脏腑功能未衰,无病或病轻。

目睛呆滞不活为失神,提示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败,病重或病危。

二、观目神态

1.观目开阖

《望诊遵经·眼目形容提纲》中提及:“瞋目者,阳证也;瞑目者,阴证也。”若见目开阖有度,喜见人,多属阳;若见闭目,不欲见人,多属阴。眼睛睁开难以闭合,为阳气盛,眼睛闭合难以睁开,为阴气衰。

眼睛难以闭合,或者闭眼也无法入眠,多因卫气留于阳分,不得入于阴分;眼睛难以睁开,或很难看到东西,多因卫气留于阴分,不得行于阳分。若眼睛容易闭合,伴有视物困难,且身体沉重骨骼疼痛伴耳聋者,多属热病,病位在骨。若视物时经常出现模糊或黑色,多为血衄。

容易昏睡且睡觉时睁眼的人,多为阴阳两虚,因脾虚清阳之气不升,胞睑失养,导致启闭失司,常见于小儿脾胃虚极,也可见于重病神昏。

眼睛畏光难以睁开,伴有眼内发涩,此病多有风寒束表、气虚风热、气阴两虚之不同。产后闭目难睁,多为阴血受伤;若见产后目反上瞪,多为阴气上逆。

中风病人若见闭目且鼻鼾声重,为不治之证;眼睛紧闭且口渴严重,脉应紧实而数,若反见脉沉濡而微,多为死证;眼睛紧闭不愿见人,为阴证,脉应弦急而长,若见脉反浮涩而短,为死证;目正圆,且肢体痉挛不利,为痉病之死证,若见眼睑时时眨动,不能自主开阖,多为肝经风热,肝气乘脾所致。

2.观目胞睑

若见常人忽然胞睑下垂,目光下视,多因气衰神去,为寿命不久的征兆。若胞睑下垂,轻者半掩瞳神,重者垂闭难睁。若双睑下垂,多为先天不足,脾肾双亏。若单睑下垂,或双睑下垂程度不一,多为后天脾虚气弱,中气下陷,提睑无力所致;也有因风邪入络,扰乱气血,气血不和,筋脉受损所致;还有外伤后,致气滞血瘀,筋脉断损,眼睑纵弛而难以收阖。若上眼睑下垂不能向上舒展,多因患有风湿,若不及时治疗,将有半身不遂之患。

若见胞睑跳动,多因风热外袭,客于肌表,入侵经络,以致筋急而振搐;或因肝血不足,血虚生风,不能濡养肝脾经络,致虚风频动,筋脉拘急而不能自止;若见胞睑频频跳动,多因脾胃气虚,不能制约胞睑开合所致。

3.观目睛珠

目光上视,伴有身热,或目光直视,视物不清,或瞳孔突然变大,黑色如常,一般都为痫证的临床表现。若见目光下视,多是宗气亏虚;若见两目直视,或直视摇头,多为心气将绝。目光直视且狂言乱语,大小便失禁,多为肾气将绝。若见目睛固定不转,多为神气将亡,若见目睛微定,多为痰热内闭;若见横目斜视,多因肝风内动,或风热搏击睛珠,致目睛斜翻转侧。也有小儿因先天遗传或受惊后,导致视物偏斜。若见睛珠不正,不能随意愿而转,多为风热攻脑,筋络牵急,致使睛珠偏转,不能随意运转。在一般急性热病中,双目上吊或斜视,多为动风先兆。若动风发痉,迁延日久将成为危象。

4.目多眵泪

若因情绪波动,悲恸过度而流泪,虽然会导致五脏受损,却仍属生理现象。

若见迎风后冷泪频繁涌出,多因风中于目,且肝经虚寒,肝气虚而不能统摄津液所致;若见平时冷泪常流,多为肝肾两亏,阴损及阳,不能统摄津液,致冷泪频流且遇寒后更甚。

热泪如汤,多属热证。若见迎风热泪,多因肝经蕴热,复感风邪所致;时不时流热泪,因肝肾阴虚,水不制火,虚火上炎所致。

目胀痛泪下,为肝经郁热;目昏流泪,为肝肾两虚;失明而泪出不止,为肝气将绝;咳喘泪出,为膈上痰满。目赤热痛,流泪则轻,成脓则重。若泪眵多而不结,属肺经虚热,或脾经湿热;泪眵多而硬结,属肺经实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