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林:渐修顿悟与“一二”

渐修顿悟与“一二”(上)
刘晓林
禅宗是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同时又是独立的范畴。换言,佛教的内容中因为有了禅宗从而变得更加富有底蕴和趣味;禅宗即使不被归入佛教中也同样长留于世,影响深远。
如来拈花,迦叶微笑。一般说来,迦叶被视为禅宗初祖。到了第27祖般若多罗付法给了达摩,达摩来华传法,遂被称为中国禅宗初祖。然而,禅宗的真正形成则与六祖慧能有关。佛教研究界有如下说法:“慧能以前只有禅学没有禅宗,禅宗和“顿门”(顿悟)都由慧能创始。”(详见1986年中华书局《坛经校释》)自从慧能后,出现了“顿悟见性,一念误时。众生是佛,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与顿悟相对应的则是渐修,后者由神秀提出。综言:渐修与顿悟是禅宗的核心内容。
渐修与顿悟因何出现?大学问家陈寅恪先生持如下观点,但九天居士并不同意其说。在《金明馆丛稿·二编》的《武曌与佛教》论文中,陈寅恪先生引述了谢灵运《辩宗论》观点“华人主顿(悟),夷人主渐(修)。”——“华民易于见理,难于受教,故闭其累学,而开其一极。夷人易于受教,难于见理,故闭其顿学,而开其渐悟。”渐修与顿悟和地域有关吗?并非如此,根本在于人自身“综合状况”的不同。
“一”,共性,或曰普遍性。“二”,差异性,或曰特殊性。宇宙万物不离“一二”,“一二”附着在万物身上,永不可离。如果说“一”证明了你我的存在性,那么“二”则证明了你我存在的唯一性。人对事物的认识更是如此,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性。正是“一二”使得禅宗修行中有了渐修、顿悟的两种途径,自然而然。
“一二”互异,“一二”互生。这便是宇宙间万物的实际状况。渐修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常态,顿悟则适用于极少数的人。在境界而论,仿佛前者逊于后者,实则未必。顿悟能使人到达巅峰,渐修一样可以做到振袖拂星。两者无高低——时时勤拂拭与菩提本无树不过是各自的强调罢了!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渐修顿悟与“一二”(下)
刘晓林
   
渐修更适合普罗大众,顿悟则适用于风华绝代者。当然,上述不能截然分开。所谓虚实相生,万物混然,即是如此。顿悟并非一蹴而出,绝非凭空而出。渐修也并非仅指在时间上的日积月累,也有人们在感悟上所拥有的深度。换言,渐修与顿悟都是相对的产物。二者在本质上没有高下之分,我们不能厚此薄比。
  
作为同一物种的人类,我们相互间在组成结构上的差别非常小。同时,正是这细微的差别又导致了巨大的“功能差异”。绝大多数人对表相的过度偏重及自身形成的惰性使得内在潜能处于隐蔽或待挖掘状态。遂之,渐修者众,顿悟者稀。

循序渐进是事物发展的常态,人类的认识也是如此。在日渐积累的前提下,逐步向客观大道趋近。规律之中有特例也是一条规律,行至水穷,坐看云起。极少的人通过一点便可以触类旁通,心知天下。六经读后无一字,唯见孤月湛虚明。这种思维方式可列入演绎的范畴,可归入顿悟的范畴。大多数人走的则是归纳之路,渐修之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因多见而增识!
  
正是一(共性)二(差异性)的并存使得渐修与顿悟成为了自然而然。两者无高无下,殊途同归——渐修与顿悟的大成者庶近同层,完全可以实现灵魂的交流与拥抱。
一(共性)与二(差异性)共存,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渐修与顿悟都能使你我的境界与佛趋近,获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大自在。
太初混沌君见否?你我不必执渐修与顿悟之表象,切记:通变千秋大道在,化机万古永无穷。
(0)

相关推荐

  • 梧闽微信杂文系列之三十四:《“无相”与三无漏学》

    梧闽文学作品展示 微信文章系列 在浩瀚如烟的佛教经典著作中,中国僧人把其简约地归纳为戒.定.慧三无漏学,这是佛教中国化的成就,犹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毛泽东思想. 佛教禅宗讲明心见性,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

  • 宋代高僧圆禅师的唯一词作《渔家傲·本是潇湘一钓客》,行为飘逸,情趣高雅,堪称禅诗精品!

    每天不停忙碌的生活会让我们身心疲惫,纷纭变化的世界也令我们目不暇接.行走在红尘里,无法抵御浮名薄利的诱惑:飘荡在江湖中,更不能轻易地放下各种恩怨.可是人活一世,草木一秋,所有的繁华都如过眼云烟,当须发 ...

  • 大字不识的六祖慧能,为何能成为佛教禅宗?一句偈语看出他的通透

    艺述史官方原创 佛教有个非常有名的公案很有意思,说两个和尚在争论是风动还是幡动,有位著名高僧路过,听了就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你们二位的心动.相信肯定有朋友听过这位高僧,他的经历非常神奇,悟道之 ...

  • 唐宋佛教文化的“世俗化”与“文人化”

    六祖慧能(唐代)以后新禅宗的崛起,给中国佛教带来新的变革.慧能对禅宗改造的基本方向就是"世俗化".慧能立教,标榜"不立文字",声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

  • 中国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禅宗是中国人在接受.消化了外来佛教的基础上,在中国思想文化土壤上创立起来的完全中国化的佛教,鲜明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特色,是中国文化里一道独特而靓丽的风景.同时,作为中国化佛教的禅宗思想,自成立之 ...

  • 《世界哲学源流史》中国隋唐时期哲学之五:禅宗哲学

    中国隋唐时期哲学之五:禅宗哲学 禅宗是隋唐时期在中国形成的一个佛教宗派.禅宗分南宗和北宗两大派.这里说的禅宗主要指南宗.创立南宗的是与法藏同时的慧能(638-713 年).慧能一派禅宗不仅与旧的禅学相 ...

  • 孙悟空的原型和不该走入的舒适区----面试真题解析(99)

    只做内容和干货的提供者 真题回顾 有一种动物,每生长一段时间就会退掉一层皮,再长出一层新皮,动物学家称之为脱皮效应,请结合实际你对脱皮效应的看法. 思维点拨 今天是第99道真题,在西游记中,恰好是经历 ...

  • 武则天崇佛,向北派神秀行跪拜之礼,而南派慧能偈语流传至今

    在我国唐朝的武则天时代,一改开国时期的唐高祖及唐太宗的尊佛抑道,而是大大提高了佛教的地位,使得佛教在武则天当政时期盛行. 武则天时期盛行的佛教宗派是禅宗."禅"是静坐的意思,即提倡 ...

  • 《禅说》在无言语之前的真理,应用于无言语之前的生命去回答#禅宗顿悟 #修行

    《禅说》在无言语之前的真理,应用于无言语之前的生命去回答#禅宗顿悟 #修行

  • 刘晓林:渐修与顿悟

    渐修与顿悟 刘晓林 禅宗是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同时又是独立的范畴.换言,佛教的内容中因为有了禅宗从而变得更加富有底蕴和趣味:禅宗即使不被归入佛教中也同样长留于世,影响深远. 如来拈花,迦叶微笑.一 ...

  • “不怕念起,就怕觉迟,理需顿悟,事要渐修”的意思是什么?

    这是禅宗里的话,理(?)需顿悟,事需渐修,说一点自己的粗解知见,好比刚出生的婴儿,你是个人了,但是你什么事都做不了,得经过风雨慢慢的长大成人,乳哺三年,九年,十五年,或更多年,这就是释伽明心见性以后为 ...

  • 理可顿悟   功需渐修---认识太极拳是学好太极拳的前提

    目前,全国习练太极拳者大约有1.5亿人,然而大多数习练者对太极拳的真正含义不甚了解,也就谈不上习练真正的太极拳.这大多数习练者可称为太极健身式(包含:太极舞-以太极拳为载体的艺术表现形式:太极操-以太 ...

  • 刘晓林:顿悟集(1_5)

    顿悟集(选) 刘晓林 浮生过半,我对老子所言"反者道之动"愈发理解.天下万物自形成之时起,便朝着相反的方向变化.欲强先弱,欲弱先强.欲死先生,欲生先死.只要出现了有,必然会归于无. ...

  • 刘晓林:哲学家林风眠的“一二”论

    哲学家林风眠的"一二"论 刘晓林 易学是宇宙间伟大的哲学,其认为宇宙万物不离"一二".白话:一,共性:二,差异性.我向来所持的观点:伟大的艺术家定然是伟大的哲学 ...

  • 刘晓林:常想一二

    常想一二 刘晓林 大书法家于右任先生一生淡泊,以近百岁高龄驾鹤而去.生前有友人问及个中秘玄,他总以客厅墙上高悬的一幅字画来作答--中间一幅写意莲花,一池清凉妙世界:旁边是一副对联,词曰: 不思八九(上 ...

  • 《太极拳天下第一门》的练功体系,由《太极拳谱》进化为顿悟渐修

    本篇之<太极拳天下第一门>的太极拳练功体系,是古今太极拳修炼第一捷法体系,源于<太极拳谱>和借鉴禅宗之本性本能开悟原理,由两大学术宗风强强结合而成. 01 先从生活经验中发现. ...

  • 刘晓林:功德不在修福

    功德不在修福 刘晓林    梁武帝曾在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会见达摩祖师,问:"朕造寺度人,写经铸像,有何功德?"达摩答:"并无功德","此有为之善, ...

  • 渐修与顿悟

    渐修与顿悟 我对专业人士的鉴赏能力很是佩服,但是也有疑惑. 比如我问志超一副字,你看作者大概练习了多久(书法)? 志超说,跟你差不多. 我说,我不到两个月.可是我每天只写几个字或者有时候几天不写一个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