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三宝“精、气、神”,“神”究竟是什么,如何养神?
中医素有“精、气、神”的说法。其中, “精”还好理解,大概就是“精华物质”的意思。“气”,大致就是能量的意思。而精气之间的关系,是“精化气”的一种转换关系。那么,什么是“神”呢?
在中医养生理论里,“神”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却又是最难捉摸的。它不像“精”那么和形体直接相关,也不像“气”那么容易补充。
比如,我们日常的进补,有填精益气之说,而对于“神”,唯有一个“养”字可供调理,根本没有所谓的“补神”之说。
什么是“神”:
在中医典籍《黄帝内经》里,有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的说法。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神是整个生命的主宰”、“生命的体现就是神的活动”之类。
但这些论述都是非常抽象的概念。对于普通人来说,基本就是白搭,并没有具体的可供参照的标准。因此,“神”的概念,其实也是中医饱受诟病的一个原因。
我们先从“神”这个文字上理解。左边是“示衣旁”,右边是“申”。而“申”则是田字上下出头。中医五行学说常说“土生万物”,任何的生命都是有赖于土地的厚德栽养而生。所以,此处的“申”,其实就是一切有形之物。
但是,这一切有形之物就是神吗?显然不是,这有形之物还依附在“衣服”上。因此,可以形象地理解:所谓“神”,就是依附在可以看到的事物上,并由它来散发出一种外在的“态势”。说白了,“神”很可能就是一种“信息”的传递。
现代科学将世界分成物质、能量,但这就是完整的世界吗?显然不是。还应该包括可感知而虚拟的“信息”。
比如一个人有没有喝酒,通过他呼吸和皮肤散发出来的酒味,这是可以感知的。但我们判断它是否醉酒,其实还需要根据这些可以感知的信息:比如走路摇晃、脾气暴躁等等。这就是“神”为什么常说为“神态”的原因。
神是如何存在的?
如果我们理解了上面“什么是神”,那么,对于神的存在,其实就有一个基本的把握:它不是单独可以存在的,而是需要依附在有形物质之上。
所以,内经所说的“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并非是神的存亡,而是神与生物体之间的有机结合或者分割。
因此,我们常说养神,动养形、静养神。可见,神的存在,以安宁与祥和为本。从脏腑来说,心藏神,因为心主血脉。所以,心血不足,就会神不守舍,这是血不养神所致。
总的来说,“神”是依附于阴而本属于阳,体阳而用阴。这个习性,和肝的“体阴而用阳”刚好相反。因此,脏腑理论里,也有肝藏魂,神魂相应之说。对于大多数失眠的调理,为何基本都本于心肝二脏?这就是神魂的存在关系所在。
正常情况下,“神”无处不在,却又并不为我们自己所感知。它“指挥着”我们所有的生命活动,比如呼吸心跳。如果我们并不能注意到“神”的变化,一般它就是正常存在的。一旦感知自己“神”的躁动,都可视为一种异常。
比如我们常说的“直觉”、“第六感”等等,其实就是“神”之所动。这个问题,现代科学暂时也无法解释。我们姑且不谈,以免流于形而上之论。
如何养神?
如果我们理解了上述两点:神是什么,神的存在形式。那么,对于如何养神便有了比较清晰的认知了。大致来说,可以分为如下四个部分:
1、静坐吐纳以养神:既然神是体阳而用阴的,那么,我们养神之时,首先就是要防止它的“躁动”。比较简便的做法,就是静坐吐纳、闭目养神。看上去似乎比较消极、什么也没做。其实,正是以外界的“静”来濡养内心之“神”,以期达到真正的天人合一之静。
2、沉香促静:沉香是一种辛香而温的中药材,也是传统的香料。焚烧时散发出淡淡的幽香,有很不错的宁心养神之功。好的沉香,放在水中不会浮出水面,而是半浮半沉在水下。浮为阳沉为阴,沉香之能养神,也可以由此取意。
3、养血以安神:因为神的本质还是一种无形之气,它自己不能单独存在,对于身体来说,是寄养于营血之中的。所以,适当地养血,也是安神养神的一种方法。比如血虚而致的神不守舍,归脾汤的调理就取意于此。
4、滋水以定神:中医对于阴阳的阐述,有“阳在外阴之使”的说法。机体的神想要平静祥和,必然需要“水”的涵养。这个水来源于哪里?就是肾中玄阴。所以,比如六味地黄丸,也有一定的滋水定神之用。其因无他,大致就是水火既济的道理。
总之,人有三宝“精气神”,精和气两者,我们的调理都有“补益”的方法。而对于“神”,是无法直接补其不足的,唯有“养”之一途。如何养神,可以从上述四个方面来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