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融资双方的意识偏差|FA日记⑧
作为投融资的第三方服务机构,我们的身份特殊之处在于,总有机会听到投融资双方对某个项目、或对机构是否投资这件事不同的反馈和描述。作为我们的直接客户——创业公司,他们信任地告知我们他们的经营情况、业务数据、困难和挑战,我们也努力为他们去寻找合适的买方;然而很多时候,在遇到投资机构对项目的评判时,我们看到,投、融资双方的理解可能大相径庭,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投融资中的“罗生门”。我想说,即使双方各执一词,其实很多事情并没有是与非、对与错,只是不同的立场和角度罢了。
以下就是一些创始人“吐槽”在投融资中发生的故事,同时,我也找了一些有过类似经历的投资人对此站在不同立场进行点评。也许这些故事,可以给您带来一点参考。
故事一:“2015年,某知名创投四五月份开始接触,一直说你们就是我们最想投的方向和企业,然后DD(尽职调查),每次都可正面了,很想投很想投,期间有几家说想投,甚至做个简单的DD立刻就上投决,我们都回复,等着吧,XX准备投了,你们跟投吧。到9月份这个机构拿出一个非常苛刻,几乎不可能接受的条款,最后不投了,我们也没法找本来想投的几家说,XX不投了,我们再继续谈吧,后来听说他们也没啥钱,拖了几乎半年时间,当时现金流已经快断了,2015年上半年资本市场好,下半年股市大跌,转入寒冬,真是欲哭无泪啊。”
【投资人说】一个项目的投研周期从一个月到数个月不等,每个机构想要投出头部项目,肯定要把行业企业看一遍,才有比较和认知。看到项目“一见钟情”,想投是真的,但后面不能投也有不能投的客观因素,比如尽调后发现了一些风险,不得不提高条款要求。对于创业企业,既要做好拿到钱的准备,也得做好拿不到钱,自己供血的准备。
故事二:“2012年移动互联网兴起,我们做的产品获得了大量用户关注,某浪投资部门VP与我们商讨了许久,决定报送到老板那里,老板认为投资额高,召集研发团队,问这个产品我们需要多少人多长时间干出来,研发的结果当然比投资少,于是,市场上没多久就出现了一款同类产品,没多久这个产品就黄了。
【投资人说】这样的故事似乎听到过不少,好像还发生在某米、某团等等。战投作为企业的一个特殊职能部门,一方面要帮助企业寻找优质的投资(收购)标的,另一方面关乎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评估得失利弊,企业决定自行进入某个是极有可能的。对创业企业来说,和大厂占投沟通,第一要有防范意识,可以先问问大厂对这个领域的思考和计划,以有心理准备;第二也要做好两手准备,毕竟,即使大厂不约谈,他们想做,也不是创业企业拦得住的。
故事三:“经过和某投资机构几个月的磋商,我们终于兴高采烈地拿到了几千万融资额的投资协议,但上面写着要分为两支基金注资、其中第二支最迟半年后投,且签了排他协议。我们虽然有顾虑,但想着是大机构还是接受了。后来才知道第二支基金还没有募齐,半年过后,募资也没有close,该机构给我们打了第一笔款后,后半笔投资额也不了了之了。我们只好在半年后启动下一轮融资,实际上只是为了补足上一轮的额度,况且和新机构还要花很高的解释成本。
【投资人说】看一组数据吧:2019上半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新募基金1190支,同比下降47.2%;共募集5729.56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9.4%,机构普遍出手谨慎,投资金额为2610.91亿元,同比下降58.5%。
故事四:“当时我们从美国回国创业,某大机构看中我们的技术和团队,直接控股了我们,并表示会持续提供企业发展的资金,我们这个领域的研发是个长时间周期的投入过程,但一旦落地后会有很大市场空间。我们也以为抱上了大腿,后面少花一些精力进行后续融资,哪想到该大机构出事,不能持续注资,而我们又失去了控股权,其中苦辣,只有我们自己知道。”
【投资人说】被控股型创业案例不多。深入跟进过一个顶级机构控股一个技术团队并创立的公司。公司为机构看好产业链的上游,也有下游布局。机构给团队做了期权安排,股权层面双方分歧不多,算是一个较为成功的案例。对比和产业集团合作,还是本着打工和技术转化的心态为好。
以上故事,让我们想起前几天晨兴资本创始合伙人刘芹在湖畔大学的分享中提到的“分饼”概念。他说,创业者每一次融资的估值就是“分饼”的开始——所有投资者今天给的议价就包含了利益如何分配,创业者有的时候会责怪股东不讲道理,但这种问题可能不是在吵架那一天才发生的,而是在你融资的第一天就已经埋下了。
当创业者引进投资的时候,除了拿钱,还要非常清楚双方是否有共同的价值观,这点非常重要。对方是不是对公司未来的潜力和公司当下的风险有足够的成熟度?以及你自己是不是真的花了足够时间评估每一个投资者的个性、对利益的诉求以及对长期未知的坚守。
刘芹认为,融资不是简单的估值和股份稀释,每一个股东尤其是专业机构投资人,真正在寻找的其实是公司业务风险和回报之间的定性及定量的分析。
而站在投资人的角度,在每一个投与不投背后,还有风险的考量和制衡。而在投资行业,“胜与不胜在于彼,败与不败在于己”。“在熊市的时候,风控体系是维系基金生存的生命线。”(作者为凝视咨询创始人王丹,若需与她沟通请联系涂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