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炅老师疑似出柜,爆瓜后为何网上鲜有祝福

3月16日,微博“爆”了,原因是主持人何炅被狗仔拍到与一名男子十指相扣,还上演摸脸杀。

有媒体曝光了何老师的近况,他最近似乎心情很好,与朋友们私下聚餐直到凌晨三四点才散场。

当天他穿衣打扮比较朴素,身穿黑色套装,身边还有一位打扮得干净清爽的神秘男子。

何老师似乎与该男子私下关系非常好,他摘下口罩后指了指自己的脸,随后这位神秘男子便自然的抚摸何老师的脸,帮他检查脸部状况,画面非常暧昧。

一路上何炅都在愉快地与对方交流,还亲热地紧紧挽住对方的胳膊,似乎很依赖身边的男子。

在过马路期间,两人还大方牵手,十指紧扣着一起同回酒店。

此新闻一出,微博立刻沸腾,网友纷纷表示:何老师真的是同性恋吗?

性取向

性取向(Sexual Orientation)简称性向,又称性倾向、性指向、性位向、性定向等,它是指一个人在爱情和性欲上对男女两性有各种形态的永久吸引。

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人类本性是“多态的不正当性”(polymorphously perverse)的,事实上任何对象都可以成为性欲满足的源泉,或者是像婴儿那样对性欲的满足漠不关心。

弗洛伊德认为,当一个婴儿长大后,性欲满足的对象开始变得清晰和有限。

常见的性取向有5种: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无性恋以及泛性恋。

一、异性恋

异性恋是性取向之一,区别于只对同性恋产生性欲的同性恋者,异性恋者只对异性产生爱情和性欲,同时也区别于对男女两性均有感觉的双性恋者,具有异性恋性取向的个体被称为异性恋者。

也是性取向里面最大的群体。

二、同性恋

同性恋,又称同性爱,是性取向之一,是指只对同性产生爱情和性欲的人,具有这种性取向的个体被称之为同性恋者。

在人类以外的其他动物中,也普遍存在同性性行为,但这与基于高级情感的人类同性恋不可同日而语,这也是人类多元化发展的一种具体表现。

史诗级同志电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讲述的是同一学校的两个男生家汉和birdy一见钟情,开始了以朋友之名互相试探、暧昧、犹豫、挣扎、悲剧。

三、双性恋

双性恋,又称双性爱、双性向,指对男女两性皆会产生爱情和性欲的人,是性取向分类之一,与单性恋(异性恋、同性恋)取向齐列。

美剧《致命女人》中,Taylor就是典型的双性恋。

Taylor在爱着丈夫Eli同时,也深深爱着自己的女友Jade。

四、无性恋

无性恋(Asexuality,也称为nonsexuality),是指一些不具有性欲望或者宣称自己没有性取向的人,即不会对男性或女性任一性别表现出性欲望,即缺乏性冲动。

无性恋者一般只会在精神上或审美上被吸引,但别人无法对他们产生性吸引,但是无性恋者可以和别人维持除性以外的亲密关系。

如果你无法感知性吸引力,那么你就有可能是无性恋者。

纪录片《无定级(无性恋记录)》讲述了来自英国、新西兰和美国的无性恋者的生活,他们的困惑和他们发起的寻求社会认可的运动。

“我47岁,但看上去比较年轻,也许因为我很会照顾自己,并且没有丈夫和子女的压力。”安妮特在一封自我介绍邮件中写道。初看上去,这好像是约会网站上“自我介绍”,实在是很讽刺,因为安妮特是一名无性恋者。

五、泛性恋

泛性恋是指对任何性别皆能产生爱情和性欲的人,他/她们通常认为,在恋爱方面性别是微不足道或无关的。

有些人误以为泛性恋是双性恋的一种别称,但双性恋和泛性恋其实是完全不同的。

双性恋是指对男女两性皆能产生爱情和性欲的人,但双性恋者并不能对跨性别者、变性人、双性人、人妖等产生爱情和性欲。

虽然双性恋者可能会在不知道对方是第三性别的情况下对其产生爱情和性欲,可一旦知道了对方是第三性别,就无法产生爱情和性欲,已经产生的爱情和性欲也会因此消失动摇。

而泛性恋是指对男性、女性、跨性别者、变性人、双性人、人妖等皆能产生爱情和性欲的人,它被认为是比双性恋更具包容性的一种性取向,因为泛性恋对所有性别的人皆能产生爱情和性欲。

巴黎·杰克逊(Paris Jackson)曾经坦白:“其实我也不认为我是双性恋,因为我还和跨性别人士约会过,我不在乎你生理上是男是女,我不在乎你XY染色体的组成,我只在乎你本来是什么样。”

不同性取向人群占比

目前我国并没有统计过不同性取向人群的数量,因此只能借鉴别国的数据。

首先,现在性少数群体的统称叫LGBTQ,包括女同性恋者(Lesbians)、男同性恋者(Gays)、双性恋者(Bisexuals)、跨性别者(Transgender)(注:跨性别指个体的性别认同不同于其出生时被指定的生理性别,跨性别是一种性别认同而不是一种性取向,LGBTQ为性少数人群统称)以及的Queer(一般指泛性恋者和无性恋者)。

由于目前对于性少数群体的人口普查是一种自愿式的调查(即你承认你是你就是;你不承认你就不是),并不是很靠谱(其中不乏有许多人因为诸多原因而隐瞒或无法确定自己真实性取向),加上很多国家暂时没有将性取向纳入人口普查的范畴,所以要统计确切的性少数群体人口数很困难。

李银河老师在2019年8月31进行的一次访谈节目里提到了两个性学界关于性少数群体人数的估计:

1、女同性恋(L)+男同性恋(G)总人口比例占到世界人口比例的4%(LG);

该比例不包括双性恋者(B)和 Queer(Q)的人口比例(跨性别者在性取向问题上缺乏统计学意义,因为一个人是否是跨性别者,同其是否是同性恋者没有直接关系,因为跨性别者基于其变性前的心理性别,既可以是占大比例的异性恋者,也可以是占小比例的同性恋者/双性恋者)。

2、女同性恋(L)+男同性恋(G)总人口比例占到世界人口比例的4%(LG);

双性恋者(B)总人口比例占到世界人口比例的4%;还有1%的未划分人口比例(可以看作Queer的比例);该数据依然不包括跨性别者比例。

也就是说,异性恋以外的性取向群体,占到总人群比例将近10%。这个比例告诉我们,10个人里面也许就有一个同性恋/双性恋/无性恋/泛性恋,他们就生活在我们的周围,非常普遍。

性取向成因

1997年,美国心理协会表示,人类的性取向不是能够由意志改变的有意识的选择。

近年来,关于人类性取向成因的话题不仅在LGBT社群,也在政治界、科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因此,许多医生、心理学家、科学家和其他群体都在寻找方法、开展研究来探寻同性恋的成因。

随着一些证明基因会影响性取向试验的成功,以及试图证明外界因素影响性取向试验的失败,人们开始相信,性取向是先天决定的。

根据盖洛普咨询公司2013年的民意调查,目前有47%的美国人认为性取向是先天的而并非一种选择。

性取向是遗传的、先天决定的,带有基因性质。性取向是无法选择且不需要被治疗的。

2012年5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驻美洲的办事处泛美卫生组织,就性取向治疗和尝试改变性取向的方法,发表一份用词强烈的英文声明《"Cures" for an Illness that Does Not Exist(为一种不存在的疾病“治疗”》。

声明强调,同性恋是人类性取向中的一种正常类别,而且对当事人和与其亲近的人都不会构成健康上的伤害,所以同性恋本身并不是一种疾病或不正常,并且无需接受治疗。

LGBTQ现状

现代社会,尤其在中国,LGBTQ面临的社会压力还是十分巨大的。他们往往被看作异类、变态而遭受到社会歧视。

“你理解同性恋吗?”

“别跟我提同性恋,多恶心。”

“为什么问我这个?你是同性恋?要是的话,那我得离你远点。”

《奇葩说》蔡康永谈出柜泪崩:“我们不是妖怪”。

柴静有次专访张北川先生。问张北川:“我们的社会为什么不接受同性恋?”

张北川说:“因为我们的性文化里,把生育当做性的目的,把无知当纯洁,把愚昧当德行,把偏见当原则。”

美国心理协会表示:事实上,有很多同性恋者生活得很成功很幸福,但是一些同性恋者或双性恋者可能会试图通过疗法改变自己的性取向,有时这是受到家庭成员或宗教团体施加的压力所致。

但事实是,同性恋不是一种疾病,因此也没有必要进行治疗。

临床经验表明,那些试图寻找转变疗法的人通常是因为社会的偏见所造成的内在同性恋恐惧症所致,而那些能够正面接受自己性取向的同性恋者比那些不能接受自己性取向的人有更好的自我适应能力。

在这里我们呼吁大家,请不要用基因划分人群,或把它当作歧视的论据。

我们需要试着在不同的核苷酸里了解自己,理解每个人生而不同,尊重每种不同的色彩,平等而自由。

“出柜”这件小事,无论何老师是不是,我们都应该给予他足够的尊重和理解,瑞思拜❥(^_-)。

作者:sinceliz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