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之16秋分:浮云返照,竹露夕微

晚晴

(唐)杜甫

返照斜初彻,浮云薄未归。

江虹明远饮,峡雨落馀飞。

凫雁终高去,熊罴觉自肥。

秋分客尚在,竹露夕微微。

秋分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是每年9月22-24日太阳到达黄经180度的时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八月中,解见春分。”“分者平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始盛,所以不再打雷。二候蛰虫坯户。坯,细土之意。由于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入穴中,并且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防止寒气侵入。三候水始涸。此时降雨量开始减少,由于天气干燥,水气蒸发快,所以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变少,一些沼泽及水洼大多处于干涸状态。
“秋分”与“春分”一样,都是古人最早确立的节气。《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云:“秋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的意思有二:一是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划分四季,秋分日居于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二是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秋分之后,北极附近极夜范围渐大,南极附近极昼范围渐大。
按气候学上的标准,“秋分”时节,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日平均气温都降到了22℃以下,为物候上的秋天,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而不断产生降水,气温也逐渐下降,但秋分之后的日降水量不会很大。
秋分节气之后,是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大忙时节。我国南北方各地田间耕作各有不同。华北地区农谚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明确规定了该地区冬小麦的播种时间;江南地区则是“秋分天气白云来,处处好歌好稻栽”,正是南方播种水稻的时间。“秋分只怕雷电闪,多来米价贵如何”则反映了劳动人民对秋分节天气变化情况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
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夕月之夕就是指夜晚祭祀月亮。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影响到民间。现在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演变而来。据考证,最初“祭月节”定在“秋分”这天,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是“圆月”,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
不少地方,秋分节气有“送秋牛”的习俗。将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再印上农夫耕田图样,名曰“秋牛图”。送图者都是当地民间擅长说唱之人,主要说些秋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每到一家即景生情,出口成章,押韵动听,说得主人高兴快乐并给钱为止,俗称“说秋”,说秋人被称作“秋官”。在农村,一些地方秋分这天还有“粘雀子嘴”的习俗。每家每户都要吃汤元,再将没有包心的汤元用细竹叉挑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让雀鸟来吃,免得雀鸟破坏庄稼。
秋分时节,同样应注意预防秋燥。秋分的“燥”不同于白露的“燥”。白露的“燥”是温燥,秋分的“燥”是凉燥。饮食上要注意多吃一些清润、温润为主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糯米等,秋天应季上市的果蔬如藕、荸荠、甘蔗、秋梨、柑橘、山楂、苹果、葡萄、百合、银耳、柿子等都是调养佳品。同时,还可适当多吃一些辛味、酸味、甘润或具有降肺气功效的果蔬,特别是白萝卜、胡萝卜。对运动者来说,锻炼后应多吃一些滋阴、润肺、补液、生津的食物如生梨、芝麻、银耳等,若出汗较多,还应以“少量、多次缓饮”的方式适量补充一些盐水。
秋季早晚温差大,应根据天气变化和个人体质情况,及时增减衣物,预防风寒。尤其是清晨温度较低,不要仅仅穿着单衣去户外活动。秋天还是肠道传染病、疟疾、乙脑的多发季节,也容易引起许多旧病复发如胃病、老慢支、哮喘等,患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的中老年人若疏忽防范则会加重危险。
秋天是锻炼的大好时机,但此时因人体阴精阳气正处在收敛内养阶段,秋季运动宜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可适当进行一些耐寒锻炼和有氧运动如登山、步行、打太极拳等。锻炼时不宜一下子脱得太多,应等到身体发热后,逐渐脱掉外套;锻炼后切忌穿着汗湿的衣服在冷风中逗留,以防身体着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