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颀

李颀(约690年武周则天顺圣皇后天授元年-约751年唐玄宗天宝十载),字、号均不详。祖籍赵郡(今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河南颍阳(今河南省登封市)人。唐代诗人。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中进士,曾任新乡县尉,后辞官归隐于颍阳之东川别业。李颀擅长七言歌行,诗以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人皆有唱和。《全唐诗》中录存李颀诗三卷,代表作:《古从军行》 、 《古意》 、 《塞下曲》等,后人辑有《李颀诗集》。

古意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

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得归。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能歌舞。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王若水点评:

这首《古意》,写得气势一泻千里。读来令人血脉贲张。

前六句五言,描写从军的勇士。男子汉从小在幽燕一带成长,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出身的血脉中就凝注着豪侠之气,在战马上练就的本领,为了胜利总是将生死置之度外,杀伤敌人众多以至于没有对手胆敢近前,就连勇士的颌下如刺猬一样分张的胡须也是令人胆寒(“磔”是分张的意思)。

后六句七言,抒写边塞的军旅生活。边塞的天空辽阔,飘荡着白云,而边塞的大地却广褒肃杀,黄沙漫卷,生活的艰苦不能动摇勇士的意志,尚未能建功立业报效国家,怎能够思乡望归呢!辽东熟弹琵琶能歌善舞的少女,今日以羌笛吹出出塞的曲声,感动得三军将士热泪滚滚。

盛唐时期,男儿以为国守边,从军建功为荣,正是有了这样的勇士精神,才铸就了盛唐雄霸天下的国势。所以盛唐的边塞诗往往都是激荡人心的,这首亦不例外。

这首诗中还反映出唐代军队中的一个现象,就是“营妓”,诗中“辽东小妇”应为营妓。中国最早的娼妓始于春秋时期的齐国,管仲为了增加国家收入,设立官办的公娼“女闾”,而为了满足军队中的军人的生理需要而设置的“营妓”,则肇始于吴越争霸时期越国的勾践。营妓作为一项制度确定下来始于汉武帝,“至汉武始置营妓,以待军士之无妻室者”,其后历六朝、唐、宋而不衰。古代娼妓大致可以分为法律允许的公娼(政府经营)、私娼(私人经营)和法律不允许的暗娼。军队中的营妓是政府经营的公娼的一种。娼妓也有等级之分,低等级的娼妓多服务于白衣,完全是满足肉欲需要的,高等级的娼妓多服务于士人,除了生理需求,她们常常具备各种才艺,或歌舞,或乐器,或诗画、或弈棋、或品饮等等,以同时满足精神需要。诗中营妓辽东小妇,既能歌舞,又能琵琶,今日羌笛一曲三军落泪,也是高级营妓了,所以她服务的对象——诗中的主人公,也绝不是等闲之辈。

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李都蔚点评:

这是一首送别诗,被送者为诗人晚辈。诗中一、二两句想象魏万到京城沿途所能见的极易引起羁旅乡愁的景物。中间四句或在抒情中写景叙事,或在写景叙事中抒情,层次分明。最后两句劝勉魏万到了长安之后,不要只看到那里是行乐的地方而沉溺其中,蹉跎岁月,应该抓住机遇成就一番事业。这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深情厚意,情调深沉悲凉,但却催人向上。

诗一开首,“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初渡河”,把霜拟人化了,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秋夜微霜,挚友别离,自然地逗出了一个“愁”字。“鸿雁不堪愁里听”,渲染氛围。“云山况是客中过”,接写正题,照应第一句。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归,飘零不定,有似旅人。它那嘹唳的雁声,从天边飘来,使人觉得怅惘凄切。而抱有满腹惆怅的人,当然就更难忍受了。云山,一般是令人向往的风景,而对于落寞失意的人,坐对云山,便会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伤。他乡游子,于此为甚。这是李颀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对方。

五、六两句,诗人对远行客又作了充满情意的推想:“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从洛阳西去要经过古函谷关和潼关,凉秋九月,草木摇落,一片萧瑟,标志着寒天的到来。诗人不用城关雄伟、御苑清华这样的景色来介绍长安,却只突出了“御苑砧声”,发人深想。魏万前此,大概没有到过长安,而李颀已多次到过京师,在那里历经辛酸。两句推想中,诗人平生感慨,尽在不言之中。“催寒近”“向晚多”六个字相对,暗含着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顺势引出了结尾二句。“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纯然是长者的语气,予魏万以亲切的嘱咐。他谆谆告诫魏万:长安虽是“行乐处”,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可谓语重心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