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灭亡时,“八十万禁军”去哪了?

《水浒传》里“豹子头”林冲有个很拉风的头衔——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听起来拉风,其实地位很低下,连军官都算不上,只是在军队里负责训练武艺的教练而已。

宋神宗年间,禁军有教头300人,其中弓箭枪棒教头270人,都教头30人。《水浒传》中出现的教头就有7人。

禁军教头虽在军队地位不高,但在江湖上还是很受敬仰的。毕竟吃这碗饭不容易,手上没点绝活,还真混不下去。

那么问题来了,这么多武艺高强的教练训练的“八十万禁军”,在金兵入侵、北宋亡国之际,都去哪了?

我们还是先从宋朝的军队谈起吧。

宋朝的军队主要分为禁军和厢军,厢军是地方军,禁军是中央军。

和隋唐的府兵制不同,宋朝士兵是职业化军人,他们平时训练,战时作战,不再从事其他职业。宋朝军人“当兵吃饷”,领取军饷,从性质上说其实就是雇佣兵。

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宁有种耶!”禁军将领出身的赵匡胤“黄袍加身”后,汲取唐末五代兵权失控而祸乱天下的教训,对兵权高度重视,宋朝军队的最高统帅是皇帝,他可以直接指挥军队,在军事制度上开始推行分权制衡原则。

其一,最高军事决策上的分权。

重大军事决策由中书和枢密院分别提出建议,最后由皇帝裁决。即分割宰相权力,也让枢密院不能单独负责重大军务。

其二,调兵与统军的牵制。

最高军事机关枢密院有调兵权,但不负责统军。禁军统帅机构“三衙”负责统军,但没有调兵权。

其三,统军权的分割。

宋禁军最高指挥机构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合称“禁军三衙”,三司鼎立,只管统制训练、番卫戍守、迁补赏罚。

其四,将帅与监军之间的掣肘。

宋朝规定,出外征战,主帅之外必设监军。监军虽地位低于主帅,但因受命皇帝而拥有监督之权,所以可以制约主帅。

其五,以文驭武。

宋太祖时,还用武将主持枢密院。宋太宗时就文武兼用,相互牵制。宋仁宗以后,逐渐以文臣取代武官,“以文驭武”成为国策,不仅文官把持枢密院,而且军事指挥权也归属文官。

在军事部署上“强干弱枝”“内外相制”。宋初,禁军约二十万。其中,十万驻守京城,十万分驻各地。宋代的京城成为了士兵人数屯驻最多的地区,京城兵马强壮,各镇自知兵力不敌,一般不敢生异心,这就是“强干弱枝”。如果京城有变,驻扎在各地禁军和地方厢军联合起来,也能抑制京城之变,这就是“内外相制”。

这些措施层层设防,管控过度,虽避免了武将拥兵自重,但也大大降低军队战斗力。

宋朝的禁军数量从太祖朝到仁宗朝是逐渐递增的,宋仁宗时达到高峰,禁军人数多达82万,也只有宋仁宗时,才称得上是“八十万禁军”。

等到宋徽宗朝以至宋钦宗朝,军队随着政治腐败而日趋瓦解,严重缺额。据崇宁五年枢密院的报告:“禁军缺额二十四万”,后增补后,还缺额十四万。

本来河北地区是北宋的边防重地,常驻禁军有二三十万。但在幽州收复之后,北宋改变了原来以河北为中心的军事防御格局,“河北将兵十无二三”。整个河北地区军事防备,已基本上有名无实、形同虚设。

“强干弱枝”“重内轻外”本是大宋的国策,表现在兵力部署上,就是禁军数量充足军力强大。而由于缺额严重,靖康年间,金兵入侵之际,京城只有正规军3万人,划拉了一批地痞无赖、老弱病残的充数,才凑了十万人,这样的军队战斗力可想而知。

造成北宋军队缺额的原因很多,一个重要原因是兵籍管理混乱,而兵籍管理混乱又是调兵权和统兵权分离导致的。

另一个原因是军政腐败。既然兵数“无籍可考”,也就为将领隐瞒虚占提供便利,既然将领们能从缺额中得到好处,那么军队缺额就不会得到改善。

宋朝军政腐败还体现在私役士兵和刻剥士兵。将领私役士兵的劳作范围极广,盖房、种菜、织缎、刺绣、奏乐…无所不有。搞得军队乌烟瘴气,疏于训练,军不像军,军不成军,极大损伤了军队的战斗力。

这支荡平十国的虎狼之师,已经沦落到除了不会打仗,其他奇巧艺能什么都会了。

徽宗宣和七年十月,金军分东、西两路入侵宋朝。仅一年多的时间,处于巅峰的大宋被孤军深入的不足12万金军铁骑所摧垮,京城陷落,万民涂炭,宋徽宗、钦宗二帝及妃嫔、宗室等 3000 多人被掳去金国,这就是“靖康耻”。

“北宋绝非落后挨打, 实因极度腐败而亡国”,所言极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