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生辉-广胜寺壁画

广胜寺位于山西省洪洞县境东北霍山南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著名的霍泉即发源于此。寺区古柏苍翠,溪流潺潺,山青水秀,环璋清幽。据《山西通志》等记载,寺建于东汉建和元年(公元147年),初名“俱卢舍寺”,亦名“古阿育王塔”,唐大历四年(公元769年)中书令汾阳郡王郭子仪奏请扩建,改今名,意为“广大于天,名胜于世”。元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寺内建筑均悉数毁于平阳大地震,大德九年(公元1305年)重建,明清两代曾作补葺,形成现状,主要殿堂均为元代遗构。

广胜寺分上、下两寺和水神庙三处建筑。上寺在霍山巅,翠柏环抱,古塔耸峙,琉璃构件金碧辉煌,由山门、飞虹塔、弥陀殿、大雄宝殿、毗卢殿、观音殿、地藏殿及厢房、廊庑等组成。下寺在山麓,随地势起伏而建,高低错落,层叠有致。布局严谨,造型别致,由山门、前殿、后殿、垛殿等建筑组成,均为元代建筑。寺区古柏苍翠、泉水清澈、风景十分秀丽。寺内保存的元、明时代壁画、木雕、泥塑及琉璃作品等都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特别是现存于北京图书馆的金代皇统版的《赵城藏》数千卷,对研究中国印刷史和宗教史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水神庙与下寺毗邻,墙垣相连,内奉明应王,其中元代戏剧壁画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下寺大佛殿,亦称后大殿,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因元大德七年地震而毁坏,元至正二年(1309)重修。大殿七开间,进深八椽,单檐悬山顶。建筑师大胆采用减柱法和移柱法,殿内仅用两根柱子,又把斗拱和爬梁构成一体,共同承受屋顶压力,不仅减省用材,且营造出了内部宽阔疏朗的视觉效果,因而在结构力学和建筑学方面具有特殊的价值。殿内塑有毗卢佛、药师佛、阿弥陀佛三世佛及文殊、普贤二菩萨。侍立菩萨,为建殿时的作品。全殿满绘壁画。1929年,寺僧贞达勾结当地豪绅李宗钊以价款修葺寺院为名,将两山壁画以1600元银洋的价格盗卖出国,仅残存的东墙壁上部有16平方米的画面,名为《观音菩萨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画工精细,场面广阔,人物左顾右盼,栩栩如生,为建殿时所作。1971年修复时从壁间揭下,现藏于广胜寺文物库内。

水神庙是祭祀霍泉神的风俗祭祀庙宇。庙分前后两院,由明应王殿、山门、仪门和厢房组成。水神庙初创于唐,现存建筑为元延祐六年(1319)重建。

下棋图

图中仙者对坐弈枰,棋盘席地而置,左仙一腿盘曲,一腿垂前,目光炯炯,精神矍铄,右手却举棋不定。右方仙者一腿盘,一腿伸,右手摸棋子,左手撑于腿面,全神贯注。后立四位观战侍从,或捧酒,或持扇。山间处清泉淘淘,古木森森。

售鱼图

图中置一木桌,上摆酒缸、酒壶、酒杯、盛盘、汤勺等器皿,下放水箱,内盛鲜桃、石榴等。桌后一老一少,老者斟酒,少者捧杯,正在觚盏往来,开怀畅饮。桌旁两人,手捧果盘,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渔翁和秤砣的位置。官员身躯前倾,亲执秤杆,两眼紧盯秤杆所示。渔翁蓄络腮胡,裹软头巾,上着黄衫,下衣白裤,腰带中系一把长柄弯钩,身后置鱼筐,右手提着两条鲜鱼,躬身而立,似等待第二次过秤;左手伸出两指,面带微笑,仰面注视着执秤人的脸色,又似与买鱼人说明分量与价钱。

祈雨图

画面上水神明应王居中,头戴通天冠,身着绛纱袍,腰系玉带,足蹬乌履,端坐于龙椅之上。两侧旌幡招展,牙旗猎猎,文武官员、玉女鬼卒恭敬伫立。文官持笏在前,冠乌纱,衣长袍,敬谦俟机。武官执戟荷矛,气势汹汹。玉女或捧盘,或持扇,侍守于王之身后,鬼卒则青面獠牙,猥琐狰狞。

行雨图

描绘行雨之后,大功告成,班师回朝,水神明应王归位,诸神面带喜色,心满意足。前置珊瑚瑞禽,后有祥云缭绕。

尚食图

此画画膳房一隅,中置条案,有侍女九。六捧盒执壶送食品,一手持鹤羽而立,二调理火炉,其中一人蹲地,一人左手提壶,右手举襟遮盖头脸,以防止炉灰扑面,虽在宫廷,却是家户小趣。人物发髻、衣饰,承袭宋风。

梳妆图

图中画一静谧庭院,淡花疏影、叠石翠竹中,侍女们或抱盒,或捧盘,正忙乱地传递着什物。正前一侍女,双手微举,正在掇弄头饰,其面容圆润,服饰华丽,画幅充满生活气息。

三圣图

捶丸图

> 相 | 关 | 阅 | 读 <

点击图片,阅读更多

广大于天  名胜于时-大美广胜寺

琉光溢彩-广胜寺飞虹塔


以上内容由楠山居主侯楠山收集整理,欢迎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