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颍水注 》所涉郭奉孝碑、九山祠碑等考略
A2
颍水又东,平洛溪水注之。水发玉女台下平洛涧,世谓之平洛水。吕忱所谓勺水出阳城山,盖斯水也。又东南流注于颍。颍水又东出阳城关,历康城南,魏明帝封尚书右仆射卫臻为康乡侯,此即臻封邑也。
玉女台,按《太平寰宇记》:(玉女台)在登封县东四十五里。《嵩山记》云:北有玉女三台山,昔汉武帝东游过此,见山有学仙女,帝往观之,遂号为玉女三台,与嵩高连亘也。《嵩高山记》山有玉女台,云汉武帝三仙玉女,因以名台。[1]
平洛溪,即石淙河水,又名龙渊水、勺水、平洛溪水。在颍河干流左侧。流域面积156.4平方公里。实际上,此河发源于太室山北麓的倒拜沟,即九龙潭。故郦道元称之为龙渊水。由于整个河道形状看上去似饭勺,亦称勺水。水流东南经告成东北的平洛溪即大小石淙,唐朝武则天曾与她的群臣在石淙河会饮,兼作诗赋,故后人又多称此河为石淙河。目前石淙河从倒拜沟发源东南流经王河、冯沟、三官庙、雪沟、垌上、龙头、唐庄、卢店、西刘碑,折向西南经双庙汇入颍河。全长35.7公里,河道比降由王河以上的1/20到王河以下的1/113,河床宽度平均100米,属季节性河流。年平均流量每秒0.1立方米。[2]
阳城山与阳城关,古山名。俗名车岭山。在今河南省登封市东北,为嵩山东支。洧水发源于此。山南麓地势险要,称阳城关(今石羊关),为古战场。《资治通鉴》:东晋元帝建武元年(317年),十六国汉将刘雅生攻赵固于洛阳,赵固落败“奔阳城山”,即此。[3]
康城,康城故城位于河南禹州市顺店乡康城村系战国、北魏遗存,面积约50万平方米,周长3000米,城址内所谓“里落城”、“外落城”、“紫禁城”、“土敦台”等遗迹仍可辨认。城内散存有战国陶片.现存城墙一段长约150米,为北魏时补修。据《水经注》记载此处为夏时“少康故邑”。北魏孝明帝孝昌二年(562年)于此设康城县。[4]
△又东南过阳翟县北。
颍水东南流迳阳关聚,聚夹水相对,俗谓之东西二土城也。颍水又迳上棘城西,又屈迳其城南。《春秋左传.襄公十八年》,楚师伐郑城上棘以涉颍者也。县西有故堰,堰石崩褫,颓基尚存,旧遏颍水枝流所出也。其故渎东南迳三封山北,今无水。渠中又有泉流出焉,时人谓之嵎水,东迳三封山东,东南历大陵西。《归藏易》曰:启筮享神于大陵之上。即钧台也。《春秋左传》曰:夏启有钧台之乡,是也。杜预曰:河南阳翟县南有钧台。其水又东南流,水积为陂,陂方十里,俗谓之钧台陂,盖陂指台取名也。又西南流迳夏亭城西,又屈而东南,为郏之靡陂。
阳关聚,在今河南省禹州市西北。有东、西二土城,隔颍水相对。公元23年王莽派王邑率大军至颍川,刘秀于此以数千兵阻击。[5]
上棘城,在河南省禹州市西北。[6]
三封山,古山名。又称三封岭,三峰山。在今河南省禹州市西南。[7]
钧台(陂),一名夏台,又作均台。在今河南禹州市南。相传夏启曾于此大会诸侯,举行宴享。夏桀时囚汤于此。台下有陂,俗称钧台陂。今钧台旧址犹存,惟陂已成原野。[8]
夏亭城,在今河南郏县东。《史记·夏本纪》: “汤封夏之后。” 《正义》 引 《括地志》 云: “夏亭故城在汝州郏城县东北五十四里,盖夏后所封也。” [9]
颍水自堨东迳阳翟县故城北,夏禹始封于此,为夏国。故武王至周曰:吾其有夏之居乎?遂营洛邑。徐广曰:河南阳城,阳翟则夏地也。《春秋经》书,秋,郑伯突入于栎。《左传》曰:桓公十五年,突杀檀柏而居之。服虔曰:檀伯,郑守栎大夫,栎,郑之大都。宋忠曰:今阳翟也。周末,韩景侯自新郑徙都之。王隐曰:阳翟,本栎也。故颍川郡治也。城西有《郭奉孝碑》。侧水有《九山祠碑》,业柏犹茂,北枕川流也。
阳翟县故城,阳翟县,秦置。秦、汉为颍川郡治,西晋、北魏属河南郡,东魏、北齐、北周为阳翟郡治,隋先后属许州、襄城郡,唐、五代先后属嵩州、洛州、许州,北宋属颍昌府,金、元为钧州治,明洪武初废入钧州。[10]阳翟县故城位于禹州市朱阁乡八里营村北侧,系战国、汉遗存,城垣周长3000米,城内面积约50万平方米.夯筑城墙遗迹尚可辨识.东北角地面残留一段。据《读史方舆纪要》和清乾隆年间撰修之《禹州志》记载,此地当为阳翟故城,即战国前期的韩都城。地表遗物很少,偶可见绳纹灰陶片。[11]
1959年,毛泽东曾一再推荐人们看《郭嘉传》,郭嘉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毛泽东又为什么要人们去了解郭嘉呢?(图片摘自网络)
《郭奉孝碑》,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是曹操统一北方时最重要的谋士之一。少有远见,自弱冠隐名迹,只与英隽之士结交,不同俗人往来。一般人并不了解他的才略。初投袁绍,以其好谋无断而离去。后由荀彧荐给曹操,深受倚重,操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任司空军祭酒,常随操出征,佐助击败吕布、袁绍父子、三郡乌丸等。足智多谋,常出奇策。郭嘉病时,魏武问疾者交错,及嘉薨,亲临其丧,哀甚,并为嘉作哀表,谧贞侯,其子奕嗣。其事详《三国志·魏书·郭嘉传》。
郭嘉卒后,归葬其故里颖川阳翟,故郦注所言阳翟故城西之“郭奉孝碑”当为郭嘉之墓碑,其碑名当为“汉司空军祭酒洧阳亭贞侯郭君碑”,是碑当亦立于建安十二年,即公元207年,碑载魏武之哀表,其文见于《三国志·魏书·郭嘉传》。魏武于此以四言之文,哀思嘉之十余年随军征讨之功,而天妒英才,嘉短命早终,魏武深为痛之,故撰此表以彰嘉之功德,追赠敕封。此碑除郦注以外,欧、赵诸家皆未载,唯洪适《隶释》卷20、顾蔼吉《隶辨》依郦注所载亦着有《郭嘉碑》,其文同,此碑当早已亡佚。今禹州城东八公里郭连镇琅城岗原有郭嘉墓,毁于上世纪五十年代。[12]
《九山祠碑》,具体不详,或早已亡佚。今禹州禁沟村有九山禅寺,当地学者推测抑或与郦注时的九山寺(应为“祠”)有关。(备注:按唐陈宽《颍亭记》文尾署“唐大中庚午岁三月九日丁亥,摄阳翟令陈宽撰”,说明此文作于唐宣宗李忱大中四年,即公元850年。这就说明,早在建颍亭之前,即公元850年之前,就有“可以览山川之秀”的九山寺了。[13])
又东南过颍阳县西,又东南过颍阴县西南。应劭曰:县在颍水之阳,故邑氏之。按《东观汉记》,汉封车骑将军马防为侯国。防,城门校尉,位在九卿上,绝席。颍水又南迳颍乡城西;颍阴县故城在东北,旧许昌典农都尉治也。后改为县,魏明帝封侍中辛毗为国侯也。
颍阳县,北魏颍阳县故城位于登封颍阳乡颖阳村,现存有断续城垣,夯土层厚15-20厘米,平夯无窝,城内面积约22万平方米.出上有陶、铜器和北魏“招抚局印”和“招抚副使之印”铜玺各一枚.据文献记藏,北魏献文帝天安年间曾置颍阳县于此。[14]
颍乡城,具体不详,按郦注“颍水又南迳颍乡城西;颍阴县故城在东北”则颍乡城位于颍阴县故城西南,颍水东岸。
颍阴县故城,秦置,属颍川郡。治所在今河南许昌市。西汉高帝六年 (前201),封灌婴为颍阴侯。北魏太平真君七年 (446) 并入临颍县。东魏元象二年(539) 复置,为郑州及颍川郡治。[15]
颍水又东南迳柏祠曲东,历罡丘城南,故汾丘城也。《春秋左传.襄公十八年》,楚子庚治兵于汾。司马彪曰:襄城县有汾丘。杜预曰:在襄城县之东北也。
柏祠曲,具体不详。
罡丘城(故汾丘城),汾丘城遗址位于襄城县城北偏东16公里,汾陈乡汾陈村北部。东西长250米,南北宽200米,现为居民住宅区。出土文物有汉砖、陶片等。《后汉书·郡国志》载:“襄有汾丘”。杜预曰:“襄城县东北有汾丘城”。春秋时期,这里为南北要冲,有城堡系楚国北方之军事重地。[16]
“楚子庚治兵于汾”, 于薇认为从事前的铺叙看,子庚本不主张出兵,后受王命被迫起师,也并未开战,只是在汾地“治兵”。“治兵”一词在《左传》中有专门的含义。隐公五年载:春搜夏苗,秋弥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归而饮至,以数军实。昭文章,明贵贱,辩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周制农闲时以田猎形式练兵,在此之外,每三年集中演习一次,即“治兵”。“治兵”是种礼,虽然也教习战法,但主要目的在于“昭文章,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确立军队中的秩序……楚“汾”是一处险要之地,而且不是普通的险要,是天下之险。[17]
[1](明)解缙原著;刘凯主编,永乐大典 精华本 第2册 图文珍藏版,线装书局,2016.01,第832页
[2]王国卿主编;登封市水务局编,登封水务志,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05,第46页
[3]《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中》
[4]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第318页。
[5]《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中》
[6]段木千主编,中外地名大辞典1-5册,人文出版社,1981.06,第146页。
[7]《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上》
[8]《中国历史大辞典·下卷》
[9]《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10]《中国历史大辞典·上卷》
[11]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第318页。
[12]张鹏飞:《水经注》石刻文献丛考,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年11月,第84页。
[13]余世诚 :《禁沟“九山寺遗迹”考议》,中国禹州网 2012-09-17
[14]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第21页。
[15]《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16]襄城县地名办公室编,河南省襄城县地名志,,1987.10,第302页
[17]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 第12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05,第17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