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了解“放怀笔墨外”对国画创新的影响,学画就易在古人圈中迷惘
“君子之交淡如水”,这对有相同志趣的画友来说深有感触!每每画友相聚,不尚虚华,纵以茶代酒,也会兴之所至,高谈阔论。但时有话锋一转,大谈中国画“创新”时,难免也会出现冷场,总有“新瓶旧酒"之嫌,这不得不说与社会上充斥的不良画风相关。实际上优秀的中国画从形式到内容都体现着时代的新意,无时无刻都在创新。它的创新主要是通过笔墨来体现的,那为什么还要说“放怀笔墨外”呢?
国画作为一门自成独特体系于世界美术领域的中国民族传统绘画,它是用毛笔、墨以及中国画颜料,在特制的宣纸或绢素上作画。画家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中国画十分重视笔墨,北宋韩拙在《山水钝全集》中曰:“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山水悉从笔墨而成。”可见笔墨是山水画造型的根本,是中国画语言的精髓。
明朝后期大臣、书画家董其昌在《画旨》中曰:“以境之奇怪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决不如画。”这段话道明了用笔用墨由技巧到审美创造的升华,精妙绝伦的“笔墨”成为山水画的艺术载体和风格语言,给观者以无穷想象空间!水墨交融的精妙墨法和笔痕造型,取决于画家对用笔用墨的掌控经营,产生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意象空间。这里的笔墨显然打破了固有的程式,更多渗透的是画家的艺术功力、艺术气质和艺术修养。
综上所述,中国画的创新虽是通过笔墨体现出来的,却已超越了笔墨本身!明末清初著名画家石涛强调"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他将中国绘画中的笔墨问题与"蒙养"、"生活"联系在一起,使笔墨问题不再停留在一般的技术性问题上,而是与画家对大自然生机活力的体验和感悟联系在一起,打破了前人那种单纯以笔墨形式而论笔墨的技术观点。点明了笔墨正因为精妙,是画家综合修为的体现,因而突破笔墨出新的瓶颈,还需“放怀笔墨外”。
不了解“放怀笔墨外”对国画创新的影响,学画就易在古人圈中迷惘。优秀的国画作品,往往意境高远、内蕴丰厚,渗透出的气质,不仅是取决于你所描绘的景色,还与诗词、读书,书法及其他姊妹艺术相关。这在许多国画作品中都可领略到诗、书。画、印融为一体所展现的艺术风采,读出画家那“腹有诗书气自华。”般儒雅的文人魅力!可见中国画不仅要练技法,还要“放怀笔墨外”,寻求“画外功夫”的滋养,这也是跳出古人窠臼,力促创新的必然之举。
“画外功夫”的滋养,可以给画家提供源源不断的创作营养,让贫瘠的绘画语言丰富起来,气质毕现!陆俨少先生认为:一个人气质的好坏,决定着绘画的品位,它是创作的一面镜子,直接反映在作品之中。因而画家的气质作为画家综合素养的集中体现,它渗透在作品中,使作品呈现出新颖别致的情韵,打动读者的心灵,给人以美的享受。其中独特的审美视觉,丰富的美学内涵,它所反映的正是作者的整体学养——美学、文学、哲学等方面的总体糅合。
绘画创作的过程,也是一种求索的过程。中国画的创新和发展,就是通过人们不断探索、实践而实现的。其实,中国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变革、不断创新的发展史。学画者当静下心来,了解每一时期中国画的精粹,定会视野顿开,感慨良多。中国画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自有其令人神往的魅力和取之不尽的蕴藏,其中不乏“放怀笔墨外”对国画创新的影响,了解愈深刻,学画就不易坠入古人圈中迷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