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导读(六)
(六)泛爱众21则:
1.凡是人,皆须爱。天同(fù)覆,地同(zài)载。
【解释】凡是人类,皆须相亲相爱;因为同顶一片天,同住地球上;
【故事一】《博爱的特蕾莎修女》
特蕾莎修女出生于前南斯拉夫,是世界著名的天主教慈善工作者。她以博爱的精神,一生致力于消除贫困,主要为印度加尔各答受苦受难的人服务。1979年得到诺贝尔和平奖,被天主教会封为圣人。
特蕾莎修女,没有高深的哲理,只用诚恳、默默地服务来诠释爱,来医治人类的:自私、贪婪、享受、冷漠、残暴、剥削等恶行;也为通往社会正义和世界和平,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位貌不惊人的修女,曾经让无数被世俗社会抛弃的人,在生命的最后几个小时里,感受到尊严、关怀和爱。
1999年她被美国人民投票选为二十世纪最受尊敬人物榜单之首。终年87岁。特蕾莎修女留下了4000 个修会的修女,超过10万以上的义工,还有在123个国家中的610个慈善工作者。同年印度政府为她举行了只有总统和总理才有资格享有的国葬,来自20多个国家的400多位政府要人参加了她的葬礼,其中包括三位女王与三位总统。
【故事二】《药王孙思邈》
孙思邈(581~682)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孙思邈倾尽一生完成了不朽著作《千金要方》和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被后人称为“药王”,在很多道教宫观里都有“药王殿”。
他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他从小就聪明过人,受到老师的器重,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学说。由于当时社会动乱,孙思邈隐居陕西境内的秦岭太白山中,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当时的朝廷下令征孙思邈为国子监博士,被他拒绝了。孙思邈在太白山研究道教经典,探索养生术,博览众家医书,研究古人医疗方剂。
为了解中草药的特性,他走遍了深山老林。他勤于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把“济世活人”作为他的终生事业。103岁无疾而终。
2.(xíng)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解释】德行高尚者,名声自然崇高;人们敬重他,并非他的容貌外表好;
【故事一】《举案齐眉》
东汉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人。很多有权势的人相中了他“君子好德不好色”的品性,想把女儿嫁给他,梁鸿全都拒绝不娶。
同县姓孟的有个女儿,长得又黑又肥又丑,力气大到能举起石臼,由于挑剔配偶一直没嫁,拖到现在有三十岁了。父母问她原因,她说:“我想嫁象梁伯鸾那样贤德的人。”梁鸿听到这件事情后就向她下娉礼求婚。
孟光要求父母准备好布衣,草鞋,纺织用的筐缉绩这些用具。到了出嫁的时候,开始她精心打扮之后进门,可七天过去了梁鸿却并没有搭理她。梁鸿妻于是端跪在床边,说道:“私下曾听说过夫君高尚的品德,如今却不知道为什么被你责怪,特地过来向你请教我的过失。”
梁鸿说道:“我想求娶的是那种朴实的,能勤俭持家的伴侣,是能够和我一起归隐到深山里生活的人。可现在的你衣着华丽,脸上涂满粉黛,怎么会是我梁鸿所希望找的那个人!”
梁鸿妻说道:“君子所见略同,我这么做就是要考察你的节操而已。”于是将发髻梳成椎髻,穿上布衣,提着器具来到梁鸿面前。梁鸿非常开心地说:“这才是我梁鸿妻子真正的样子,定然能够侍奉好我呀。”他们一来到吴地。投靠到大家皋伯通门下,住在廊庑之内,受雇帮人舂米作为营生。梁鸿每次归家时,孟光备好食物,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夫妻互相尊敬,十分恩爱,传为佳话。
【故事二】《君子好德不好色》
东晋名士许允娶了有才德的丑女阮氏为妻,许允最初不悦,阮氏说:“妇有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我所缺的仅是美貌。而读书人有百行,百行德为首,您是好色还是好德呢?”从此夫妻相敬相爱。
许允在吏部工作。他常推荐自己的同乡为官,被人诬告。魏明帝曹叡(ruì),就派人抓他。许允之妻阮氏情急之下,光着脚跑来对许允小声说:“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许允说:“请皇上调查我选任的干部的能力,若不称职,臣受其罪。”曹叡一一调查,结果发现都能胜任,而且百姓的口碑也很好,就将许允释放了。
许允与太常夏侯玄、中书令李丰等人往来密切,夏李二人想谋杀大将军司马师,也就是司马懿的长子,还未发兵,就被司马师灭了三族,许允受到牵连而入狱。他的学生怕殃及许允的两个儿子,想把孩子们藏起来。阮氏拒绝了。
司马师派机要钟会去探视。阮氏告诉儿子:“你们要自然地和他交谈,不要多说,更不可询问朝廷的事。”因为阮氏知道司马师疑心病很重,而对付疑心病的方法就是愚可避祸。儿子们显示才识不足,免遭祸害。阮氏的机智聪明挽救了全家。
3.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解释】大德大才者威望自然大;人们佩服他,并非他会说大话;
【故事一】《(yàn)晏婴使楚》
晏婴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相国,但长相很普通。一次,齐王派他出使楚国,楚王听说晏婴来了,想羞辱他,于是就在城下开了一个又低又小的门。
晏婴知道这是楚国人故意羞辱他,就说:“我是前来访问的,这是狗洞,不是国门,如果我访问的是狗国,我就从这个门进去。”楚国人一听,马上打开城门让晏婴进去了。晏婴见到楚王,楚王故意问他:“齐国没有人了吗?怎么派你来了。”晏婴回答说:“我国派人出访有一个规矩,上等国家派上等的人物,我最不中用,所以就派我到楚国来了。”楚王听后,觉得晏婴很了不起,对他肃然起敬,并马上向他致歉。
【故事二】《铁如意》
王昭远是五代时期后蜀的统帅,他常以诸葛亮自比,吹嘘说:“只要我手握铁如意,坐着太平车就可指挥大军,一统天下。”公元961年,北宋派大军攻打后蜀。
后蜀派王昭远率军抵抗,平时趾高气昂的王昭远由于指挥失当,使后蜀的军队一溃千里,王昭远自己也做了宋军的俘虏。结果,王昭远自比诸葛亮要一统天下的大话,成了历史上的笑柄。
4.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zǐ)訾。
【解释】自己有能力,不要自私自利,要帮助别人;他人有能力,不要嫉妒,应当欣赏学习;
【故事】《田文不怒》
战国时期,魏国要选一位大臣担任相国。吴起威信高、功劳大,人们都以为会选他,吴起自己也有这种想法。可是朝廷最终却任命文臣田文担任了相国。吴起不服气,去问田文:“田大人,领兵打仗,使敌人闻风丧胆,这些您行吗?”
田文说:“不行。”吴起又问:“管理国家,使魏国富强,您比我如何?”田文答道:“不如。”吴起说:“那您怎么担任了相国呢?”田文说:“现在国君年轻,大臣们信心不足,这时是你当相国呢,还是我这个老臣当相国呢?”吴起仔细一想,确实只有田文这样的老臣才能稳住局势,所以就不再说什么了。
5.勿(chǎn)谄富,
6.勿骄贫。
7.勿厌故,
8.勿喜新。
【解释】不献媚巴结富有的人,也不要在穷人面前骄傲自大;不要喜新厌旧;
【故事一】《老马识途》
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迷路了,管仲建议放出老马,部队跟随老马找到了出路。
历史上的忠心老臣,救主老奴很多,急时可相依。《李善救主》等。
【故事二】《不忘老朋友》
东汉的光武帝刘秀是个重友情的人。他当了皇帝以后,并不因为自己地位变了而忘记贫贱时的老朋友。一天,他把自己的朋友加同学严光请到了洛阳。他知道严光有才华,想让他当官,结果被严光拒绝了。
刘秀并不生气,他把严光请到皇宫,热情招待。晚上,两人交谈到深夜,并在一起睡觉。后来,刘秀尊重严光的选择,并没有勉强他当官。刘秀贵为帝王,不忘故交,确实值得钦佩。
9.人不闲,勿事(jiǎo)搅。
10.人不安,勿话(rǎo)扰。
【解释】别人正在忙碌,不要去打扰;别人心情不好、身心欠安的时候,不要闲言闲语干扰他,增加他的烦恼与不安。
【故事】《不合时宜的劝说》
三国时期,魏明帝最痛爱的一个女儿死了。魏明帝十分悲痛,决定厚葬她,并且表示自己要亲自去送葬。这时,大臣杨(fù)阜对明帝说:“过去,先王和太后去世时,你都没有去送葬,现在女儿死了却去送葬,这与礼法不合。”
杨阜说得有道理,但他却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当时魏明帝正处于悲痛之时,所以,他不仅没有理会杨阜的意见,还把他赶出了朝堂。杨阜落得这个下场,完全是因为他说话不看时机的结果。
11.人有短,切莫揭。
12.人有私,切莫说。
【解释】别人的短处,切记不要去揭短;别人的隐私,切记不要去宣扬;
【故事一】《话语刻薄遭难》
1. 杨修:
杨修是三国曹操手下著名的谋士,字德祖,司隶部弘农郡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太尉杨彪之子,他为人恭敬,学问渊博,极聪慧,曾任丞相府仓曹属主簿。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
有一次,魏武帝曹操得一盒奶酥。曹操吃了一点,就在盒盖上写了一个“合”字,没有谁能看懂是什么意思。杨修知道了,便吃了一口说:“曹公教我们每人吃一口啊,还有什么好犹豫的?”
杨修曾经负责修建相国府的大门,刚刚建好屋椽屋桷,曹操就亲自来视察了。看完之后,叫人在门上题了个“活”字就离开了。杨修看见后,就立刻叫人把门拆了。建成以后,他说:“门里加个'活’字,是'阔’字。魏王正是嫌门大了。”
魏武王曹操曾经从曹娥碑下路过,杨修跟随着他。看见碑的背面写着“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曹操就问杨修:“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杨修回答说:“知道。”曹操说:“你先不要说出来,让我想一想。”走了三十里路,曹操才说:“我已经想出来了。”他叫杨修把自己的理解另外写下来。杨修写道:“黄绢,是有颜色的丝,色丝合成一个'绝’字;幼妇,是少女的意思,少女合成一个'妙’字;外孙,是女儿的儿子,女子合成一个'好’字; 臼,是承受辛苦的事。受辛苦合成一个'辞’(辤)字:这就是'绝妙好辞’。”曹操也把自己的理解写下了,结果和杨修的一样,于是感叹地说:“我的才力赶不上你,竟然多想了三十里。”
杨修恃才放旷。当曹操自平汉中,想讨伐刘备没有进展,想退守又欲罢不能,问曹操当日口令,曹操随口说:“鸡肋”而已。护军不知丞相的意思,杨修说:“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丞相要退兵了!”于是命令大家做好回师准备。曹操发现军心动荡,知是杨修识破并发令,十分恼火。
杨修数次助曹植通过曹操的考验,然而曹植日加高傲,杨修本想和他疏远却不能,亦不敢,曹操亦因知道曹植受杨修之助才通过考验,颇为气愤。
杨修太聪明了,事事不出他所料。而且不重涵藏,数次冒犯、挖苦曹操。而且是袁术的外甥,既忌妒他,也恐为后患。最终被曹操以“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之罪收杀。
2. 孔融:
孔子第二十世孙孔融,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孔融少有异才,勤奋好学。汉献帝即位后,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后兼领青州刺史。他生性好宾客,能诗善文,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经常冷嘲热讽的挖苦、触怒曹操而惨遭杀害,并株连全家,时年五十六岁。
3. 祢衡:
三国祢衡是著名才子,他恃才傲物.和孔融交好。孔融向曹操推荐祢衡,但是祢衡称病不肯去。曹操封他为鼓手,想要羞辱祢衡,却反而被祢衡裸身击鼓相羞辱。后来祢衡骂曹操,曹操就把他遣送给刘表,祢衡对刘表也很轻慢,刘表又把他送去给江夏太守黄祖,最后因为和黄祖言语冲突而被杀,时年二十六岁。
【故事二】《宽厚待人》
刘宽是东汉时期的一位丞相,以宽厚待人闻名于世。他的部下有了过错,他一般能够体谅,对家人和仆人也从不生气。有一次,他的夫人想惹他发脾气,就在他穿好朝衣准备上朝时,让侍女捧着一碗鸡汤给他喝,侍女在他面前故意失手,鸡汤洒在了他的朝服上。
侍女赶紧揩擦,然后低头站在一边准备挨骂。刘宽不仅不生气,反而关心地问:“你的手烫伤了吗?”侍女很感动,夫人对他的涵养也十分佩服。刘宽温和的性情,宽宏的气度,受到了人们的尊敬。
13.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解释】赞美他人的善行就是行善;别人听到你的称赞,就会更加勉励行善;
【故事】《宣尼休假盖》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有一天孔子要出门,天下大雨,但是他坐的车没有伞盖,门人建议向商(子夏)借。孔子说:“商之为人也,甚短于财,...吾闻与人交,推其长者,违其短者,故能久也。”
【故事】《倒(xǐ)屣相迎》
蔡(yōng)邕是东汉时期杰出的文学家。那时候,蔡邕在朝野名重一时,常常是宾客盈门。但是,蔡邕从不高傲,非常尊重有才学的人。当时有一位年轻的才子,名叫王粲,出身名门望族,才学出众。
一天,王粲来到长安,去拜访蔡邕。蔡邕听说王粲来了,马上出门相迎,甚至把鞋子(屣)都穿倒了。他把王粲迎进家中,对宾客们进行了介绍,并对王粲大加赞誉。王粲为此深受鼓舞,后来王粲成为著名的文学家,被誉为“建安七子”之一。
14.扬人(è)恶,即是(è)恶。疾之甚,祸且作。
【解释】赞扬他人的恶行,就是在做恶事;对别人过分指责批评,会给自己招来灾祸;
【故事】《因骂致祸》
灌夫是汉朝的一名将军,勇猛善战,嫉恶如仇。他有一个缺点,就是脾气太直,说话不分场合,不讲究方式。他和当时的丞相隔阂很大,有一次,在丞相的婚宴上,灌夫因为一杯酒,和丞相争吵起来,于是就把丞相平时所做的坏事都说了出来,以至于搅散了宴会。
丞相是皇上的舅父,当然不会放过他,最后灌夫被捕处死。别人做了坏事,不是说不要指正,但要讲究方式,注意策略,光凭一时的意气,贸然行事,是不会有好效果的。
15.善相劝,德皆建。
16.过不规,道两亏。
【解释】互相劝善,德才共修;有错不能互相规劝,两个人的品德都会亏欠。
【故事】《诤友》
南北朝时期,有一个叫崔瞻的人。他有一个好朋友叫李概,两人的关系很不一般,常常聚在一起,谈天说地,赋诗唱答。他们在一起可不只是一般的玩乐,而是互相学习和促进,如果对方有什么缺点,就会毫不客气地指出来。当时人称他们莫逆之交。
后来,李概要回老家了,听到这个消息,崔瞻十分难过,给李概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意气用事,仗气喝酒,是我经常犯的毛病。有你在,总是毫不犹豫地教训我,这是我人生的一大幸事啊!如今你走了,谁可以指出我的缺点呢?”崔瞻的一番话,足见两人友情的深厚。
17.凡取(yǔ)与,贵分晓。(yǔ)与(yí)宜多,取(yí)宜少。
【解释】取得或给予财物,贵在分明,该取则取,该予则予;给予宜多,取得宜少;
【故事一】《管鲍之交》
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和鲍叔牙是一对好朋友。
年轻的时候,他们合伙做生意。因为管仲家贫,所以本钱几乎都是鲍叔牙投资的。可是,当赚了钱以后,管仲却拿的比鲍叔牙还多。鲍叔牙的仆人忿忿不平,鲍叔牙却说:“不可以这么说!管仲家贫又要奉养母亲,多拿一点没有关系的。”
有一次,管仲和鲍叔牙一起去打仗,每次进攻的时候,管仲都躲在最后面,大家都骂管仲贪生怕死!”鲍叔牙却说:“你们误会了,管仲不是怕死,他得留着他的命去照顾老母亲呀!”管仲听到之后说:“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人可是鲍叔牙呀!”
后来,齐王诸被人杀死,鲍叔牙就带着流亡在莒(jìng)国的公子小白,管仲带着流亡在鲁国的公子纠(jiū)一起急奔回国。管仲想杀掉小白,让纠能顺利当上国王,可惜管仲在暗算小白的时候,把箭射偏了,射到了小白的衣帽钩,小白没死。后来,鲍叔牙和小白比误以为暗算得手,大意的管仲和公子纠更早回到齐国,公子小白成为了齐桓公。
齐桓公要封鲍叔牙为宰相,鲍叔牙却说:“管仲各方面都比我强,应该请他来当宰相才对呀!”齐桓公大怒,说:“管仲要杀我,你居然叫我请他来当宰相!”鲍叔牙却说:“这不能怪他,他是为了帮他的主人纠才这么做的呀!”小白听了鲍叔牙的话,请管仲回来当宰相,而管仲也真的帮小白把齐国治理的非常好。
鲍叔牙推荐管仲以后,自己甘愿做他的下属。鲍叔牙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得俸禄,获得封地的有十多代,很多成为有名的大夫。
【故事二】《知恩图报》
赵盾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大臣,当时国君十分残暴,由于赵盾经常指责他的过失,国君多次要谋害他。有一次,国君假意请赵盾喝酒,却在酒宴上埋伏了杀手,赵盾眼看要被杀时,一名武士救他脱离了险境。
后来,赵盾问那个人为什么要拼死相救,这位武士说:“当年,我饿得要死了,是您送给我一筐饭食,并且还送东西养育我的母亲。”原来,这个武士是当年赵盾打猎时,救济的一个乞丐。这个乞丐一直忘不了赵盾对他的恩德,所以这次赵盾遇难时,武士就奋不顾身地搭救了他。
18.将加人,先问(jǐ)己。(jǐ)己不欲,即速(yǐ)已。
【解释】要求别人做的事情,先反省问自己愿不愿意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应立刻停止要求,不要强求别人去做;
【故事】《曹操的宽容》
东汉末年,曹操在和袁绍作战时,处于下风,他的许多部下对胜利没有信心,都和曹操进行联系,以便曹操失败后自己好有个出路。后来经过官渡之战,曹操打败袁绍,从袁绍那里缴获了这些书信,曹操看也不看,就让人烧毁了。
有人问曹操,为什么不查查是那些人和袁绍勾结。曹操说:“这些跟我打仗的人谁没有家庭儿女,谁在绝望时也会找出路。当时,我也没有信心,何况他们?所以,不能去追问了。”曹操在这里遵循了推己及人的原则。当时连自己都没有信心,怎么去要求别人呢!
19.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cháng)长。
【解释】欲报答别人的恩情,就要忘记对别人的怨恨;应该短期抱怨、长期报恩;
【故事一】《一饭千金》
帮助汉高祖打平天下的大将韩信,少年时丧父,家境贫穷,时常饿肚子。有一个漂母(浣洗为生的老婆婆),曾救济他饭吃。后来,韩信替汉王立下了汗马功劳,被封为楚王。他始终没忘漂母分食之恩,派人四处寻找,最后以千金相赠。
【故事二】《绝缨之会》
(春秋)楚庄王宴群臣,日暮酒酣,灯烛灭。有人引美人之衣。美人援绝其冠缨,以告王,命上火,欲得绝缨[1] 之人。王不从,令群臣尽绝缨而上火,尽欢而罢。后三年,晋与楚战,有楚 将奋死赴敌,卒胜晋军。王问之,始知即前之绝缨者。后遂用作宽厚待人之典。
【故事三】《六尺巷》
位于安徽桐城。清代(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遂撤让三尺,吴氏感其义,亦退让三尺,遂得六尺巷。
【故事四】《忠仆李善》
李善是南阳李元的家奴。由于瘟疫,李元一家都死了,只剩下出生十来天的儿子李续。奴仆们私下商量,要杀掉李续,瓜分他的产业。李善偷偷地抱着李续逃到山中,千辛万苦喂养、教育长大,李善凡事都尊主仆之礼,伺机告官为主人夺回产业,惩治了恶人。后来皇上因为李善的义举召他到朝中做官,李善每每脱掉官服,亲自祭奠李元夫妇,李续做了河间府从官。
20.待(bì)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
【解释】对待婢女和仆人,自己要品行端正、以身作则;虽然品行端正很重要,但是仁慈宽厚更可贵;
【故事】《战不旋(zhǒng)踵》
吴起是战国时期的军事家,能征善战,而且很爱护士卒。有一次,一名士兵脚上生疮化了脓,吴起为了使这名士兵快点好起来,就亲自用嘴给他(shǔn)吮脓,这位士兵的母亲听说以后,哭了起来。
别人问他哭的原因,她说:“我的丈夫就曾让吴起将军(shǔn)吮过脚上的脓疮,结果他在战场上英勇杀敌,战不旋(zhǒng)踵,战死了。我儿子现在又这样,恐怕离战死不远了。”吴起是一个百战百胜的将军,不只是军事谋略高人一(chóu)筹,爱护士卒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21.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解释】仗势逼迫别人服从,对方难免口服心不服;以理服人,别人才会心悦诚服。
【故事】《(jiàng)将(xiàng)相和》
战国时期,廉颇和(lìn)蔺(xiàng)相如同在赵国做官。廉颇战功(zhuó)卓著,被封为上卿;而蔺相如在出使秦国后,立有大功,也被封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不服,想羞辱(lìn)蔺相如。(lìn)蔺相如知道后,经常回避廉颇,以免发生冲突。(lìn)蔺相如说:“秦国所以害怕赵国,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如果我们两人相斗,国家就危险了。”
廉颇知道后,感到羞愧,脱了上衣,背着(jīng)荆条到(lìn)蔺相如门前谢罪,历史上成为“负(jīng)荆请罪”。从此,两人和好如初,并且成为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