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称诸葛亮不通军略,李世民君臣却不服,随后做了一件事!
《晋书》(唐朝编修)讲述晋朝的兴亡,上至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刘裕废晋帝自立(420年),以宋代晋。但在这本史书中,对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描述,却让人非常费解。在《晋书·陈寿列传》中,几乎是彻底否定了陈寿的史家地位,比如:
或云丁仪、丁廙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
丁仪、丁廙(yì)名气很大,陈寿对他儿子说,给“千斛(hú)米”的话,就为你父亲作佳传。由于没有给,所以陈寿就没有为其立传。
用现在话说,陈寿这是搞有偿写作。现代社会大家见惯不怪,但对于古代“史笔公正”的史家来说,这几乎就是对陈寿的彻底否定。《晋书》为何如此下狠手?
陈寿是不是做过这一件事,如今很难确定,但陈寿在写《三国志》时,对蜀国诸葛亮的“贬低”,的确让李世民君臣等人不开心。
经过罗贯中《三国演义》的神化,如今诸葛亮已经家喻户晓,但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评价,并非一边倒的叫好,而是有所贬低,尤其在谋略和军事方面。
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客观的说,这一评价还算中肯,诸葛亮在治国上是一代名相,陈寿给了“管、萧之亚匹”的评价,算是超高称赞了,但诸葛亮在军事谋略上的确略逊一筹,五出祁山也没有什么战功,所以陈寿评价他“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不太通军略之事。
然而,这却让喜欢诸葛亮的李世民君臣不开心了。原因很简单,李世民君臣是诸葛亮的粉丝,陈寿此举让他们不高兴。
唐朝初年,《三国演义》故事还没有出来(宋朝才出现雏形),但李世民君臣却依然被诸葛亮迷住了,用今天的话说,李世民君臣等是诸葛亮的铁杆粉。
《新唐书.魏征传》记载,李世民曾经问:“征与诸葛亮孰贤?”李世民把诸葛亮当成了一个评价人物的标杆,大唐宰相岑文本回答说:“亮才兼将相,非徵可比”。注:魏征又魏徵(zheng)。
一个当下之人,一个古代之人,一般回答会给当下之人留面子,说“差不多”之类比较多,但岑文本却直接说诸葛亮远超魏征。
魏征撰写过《诸葛亮纪功碑》,房玄龄写过《李暠写诸葛亮训诫以勖诸子》,在《李卫公问对》当中,李靖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给予了高度评价......总之,一群大臣为诸葛亮疯狂,对陈寿的这一评价极为不爽,而是认为诸葛亮才是三国蜀国第一将。
贞观年间,唐太宗下令编修《晋书》,开始是魏征,后来太忙就交给了房玄龄主编。换言之,一群诸葛亮粉丝编修了《晋书》。(官修史书从唐朝开始,之前是个人修史书)
所以,李世民君臣就给了陈寿致命一击,甚至可谓挖坟鞭尸,大约是想说:陈寿人品不行,《三国志》也不可信,对诸葛亮的评价自然也不算数,可能诸葛亮没给他“千斛米”。
有人认为,李世民君臣胸怀天下,不会这么无聊的打击陈寿,但在《晋书》中,还真有对陈寿满满的恶意。
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kūn),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此少之。
陈寿父亲是马谡的参军,因为马谡被杀,陈父被处于“髡刑”,就是头发剃光的刑罚,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又轻视陈寿,所以陈寿才这么评价诸葛亮,还说诸葛瞻只擅长书法,名过其实,议论的人也因此轻视陈寿。因此,这是陈寿借助写史打击报复别人,别有用心。
上述这一句话中,李世民君臣把陈寿遭遇,和后面陈寿对诸葛亮的恶评放在一起,寓意是因果关系。当然,李世民君臣没有直说,但却给人这一感觉。
(五虎将)
陈寿给诸葛亮一句恶评,结果就导致李世民君臣对他一致声讨,甚至修《晋书》时有故意抹黑他的嫌疑,其他三国人物可没有这一待遇。所以,从这一角度来说,诸葛亮可谓是李世民君臣最喜欢的三国人物。
鉴于李世民君臣为诸葛亮打抱不平的,不是治国方面,而是在军事“将略”上,所以结合上一段可以看到:诸葛亮才是李世民君臣眼里的蜀国第一将(汉朝时军方最大的官是大将军),而不是五虎将中的关羽、张飞等人。
让李世民君臣始料未及的是,《晋书》中虽然给了陈寿差评,从根本上否定陈寿史家身份,但从历史认同来看,此举却丝毫无损《三国志》的史学地位。在古今史学界,《三国志》被称为“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之一,学术地位比《晋书》要高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