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的宁海情结

徐霞客的宁海情结

文/应可军

《徐霞客游记》是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学家徐弘祖(一作宏祖,号霞客)经34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重要的价值。翻开游记,即是“癸丑(1613)之三月晦,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三十里,至梁隍山。闻此於菟即老虎夹道,月伤数十人,遂止宿。”
看过几篇文章,有的竟说,天台山本不属宁海县,徐霞客游记怎么将宁海作开篇地。有人认为宁海沾了天台山的油,却不知徐霞客有深刻的宁海情结,倒不如说天台山沾了宁海的油,如果徐霞客没有浓厚的宁海情结,徐霞客从江阴出发,完全可以从安徽黄山。宁波四明山等处开首,2002年,宁海举办了首届中国徐霞客开游节,从那一刻起,宁海人开启了设立“中国旅游日”工作。经过10年的励精图治,10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2011年将“5.19中国旅游日”落户宁海。但不少宁海人嘟嘟哝哝说,家乡的名人不宣传.斥巨款宣传外籍的徐霞客,得不偿失。殊不知徐霞客有浓厚的宁海情结,可能比一般宁海人更了解宁海,有的宁海人可能茫然不知,试看以下几条:
一、徐霞客在母亲王氏教导下,对高祖徐麒敬仰有加,九世祖徐麒,因他和宁海的方孝孺同一个的宗师宋濂,他俩同时是宋濂的得意门生,都在四川成都有一番作为。两人都先后得到宗师的贈诗。
二、徐麒的师公黄溍,字晋卿,元延佑二年(1315)进士,学问渊博,治学严谨。至治元年(1321)任宁海县丞,为知县副职,协助知县办理粮务、捕盗、军防、河工等事务。他一到宁海,就被山陬海隅的小城,淳朴的民风和秀丽的景色所吸引,以为自己来到了神仙居住的桃源世界。他的诗《初到宁海》就是这样描述的:“地至东南尽,城孤邑屡迁。行山云作路,垒石海为田。蜃炭村村白,棕林树树圆。桃源名更美,何处有神仙。”在黄溍心目中的宁海古名桃源是神仙之地,表示他对宁海一种情有独钟的缘分。说来真巧,这里确实有一串师生链的关系。黄溍的老师是李洧孙,黄溍的学生是宋濂,宋濂的学生是方孝孺、徐麒。明代大儒方孝孺、徐麒都是宋濂的得意门生,宋濂对他两的评价都是极高的。在宋濂的教诲下,加上方孝孺、徐麒两人自身的刻苦勤奋,他的学问“日有异而月不同”,他俩的道德和文章成为后人的楷模,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然而宋濂的学问和修养曾得元代一位著名的学者、诗文家黄溍的传授和熏陶,宋濂亦是黄溍的高足。《明史·宋濂传》中说他“……初从吴莱学古文词,又游于柳贯、黄溍之门”。而巧合的是,选拔黄溍为进士的主考官是宁海李洧孙。李洧孙为宋末进士,是明代礼部尚书李至刚的高祖,今桃源街道李和洋村人。因此,李洧孙、黄溍、宋濂和方孝孺、徐麒因师生链而有机地紧紧连在了一起。徐霞客对黄溍十分感兴趣。正因为黄溍对宁海有特别的情感,任职以来,尽心尽职,秉公执法,不畏强暴,平冤狱,扬正气,办事雷厉风行又细致谨慎。《光绪县志·宦绩传》中载有黄溍的几个事例。一是依法惩处盐霸。宁海濒海,以产盐著称。食盐是朝廷专控物资,设有盐运漕司,不属地方管理。因盐致富的地头蛇有恃无恐,无视当地政府,欺压沿海的盐民渔户,骄横一地。知县怕得罪盐官,又认为非辖管范围,于是不闻不问,任其肆无忌惮,沿海百姓苦不堪言。黄溍到任后,坚持按国法行事,该抓的抓,该杀的杀,终于把盐霸的气焰打了下去,沿海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二是办案实事求是,敢于甄别错案。如有一案例:一乡民后妻与僧通奸,毒死该乡民,其妻反诬是其前妻之子所为。乡民之子被屈打成招,已定死罪,只待秋后处决。黄溍展卷后觉得有多处疑问,就乔装私访,多方调查取证后知是冤案,予以平反,并将该村妇及淫僧处以极刑。另一案是查贩私盐,朝廷派兵抓了一批村民,其中有无辜者,黄溍逐个重新核实,免死者竟有30多人。因为黄溍能坚持正义,爱憎分明,所以他深受宁海百姓爱戴。又写的《初至宁海二首》描述宁海:“地至东南尽,孤城邑屡迁。行山云作路,累石海为田。蜃炭村村白,棕林树树圆。桃源名更美,何处有神仙。缥缈龙宫窟,风雷隔杳冥。人家多面水,岛屿若浮萍。煮海盐烟黑,淘沙铁气腥。停骖方问俗,渔唱起前汀。”徐霞客也在高祖教导下,了解高祖徐麒的朋友圈均与宁海有关,而且每人有正直的品格,正确的人格、气节、真正的人才、正气环绕、博学。是否与宁海这方水土相关。所以徐霞客对宁海的影响日益加深。他到宁海城区来,有人考证:根据他的习惯,就特地住宿在宁海的妙相寺,因为妙相寺是宁城最大最早的寺院,更因为宋濂在弟子方孝孺之请为此寺曾为之铭。爱屋及乌,徐霞客就驻足此寺,以更多了解宁海。
三、陈函辉与明代徐霞客为挚友,称为“石友”,即金石之友,喻友情之深。徐霞客三游台州五县,三考天台山,在第二次游雁荡后,造访临海挚友陈函辉,“烧灯夜话”,历数半生游历,探讨地理学,并决策西行,开始“万里遐征”。陈函辉曾赋诗19首以赠霞客,曾劝徐霞客学习方孝孺。称《前纪游》,赞赏徐霞客“寻山如访友,远游如致身”。徐霞客去世后,陈函辉又作《后纪游》。陈涵辉是忠勇之士的典型代表。陈涵辉处身明末乱世中,少年求学于白鹿洞,46岁才中进士。弘光元年,南明鲁王朱以海遁于临海,清军攻下杭州派使招降,被当时的临海知县吴廷猷斩了,在这危急时刻,已不再做官的陈涵辉站了出来,在临海起兵抗清,鲁王授他礼部右侍郎,兼理兵部事,1646年清军进攻临海,在拚死抵抗后,守城将士大都战死,陈函辉不愿偷生,自缢于云峰证道寺。徐霞客对他的更是信服陈涵辉19首追念与己“交最欢”的友人,感叹“霞客去矣,将谁与语?”,“痛失知音,将与谁语游?”并怀着悲痛的心情,“与先生交最久,义不敢以不敏辞”,尊霞客生前嘱托,撰写了近六千字的《徐霞客墓志铭》。现临海城区巾山之上、陈函辉曾经避世读书处的小寒山旧址,函辉这位明代“奇才”,不仅是一位旅行家和名臣,而在反清复明中还干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业绩。甲申年(1644)国变,崇祯自缢。福王立于南京,诏函辉以职方主事监河南军,陈函辉母病未赴,后诏书七至,乃行。此时,函辉复稿檄京师各镇,举义旗抗清。正欲誓众发师,以弘光监国“不许草泽勤王”,乃止。南朝当事,遂以兵部职方起函辉监军江北。同年六月,南京失守,时鲁王朱以海居台州,函辉与鲁王密迩,劝其监国,随之绍兴,任少詹兼侍读学士,进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右侍。函辉到越旬日,而北骑已渡江矣,函辉扈驾至海门,鲁王登舟,函辉辞鲁王曰:“老臣不能扈从远去,誓以一死报殿下矣!”遂哭入云峰山中自尽。此前,特作绝命词十章。词曰:“生为大明之人,死作大明之鬼”“手着遗文千卷,尚留副在名山;正学焚书亦出,所南‘心史’难删”“今日为方正学,前身是寒山子”。请看:陈函辉对出生于台州府宁海县的方孝孺是何等的崇拜与敬慕。作为陈函辉的“石友”和“通家”徐霞客,难道陈不把同乡方孝孺的惊人之举时常告诉他吗?况且徐霞客本身对明代的朝廷就没有好感,他决意放弃仕途,以考察山河大川为已任。徐霞客对“不怕诛连十族”的方孝孺,亦与陈函辉一样也是相当崇敬的。因而他自感上一次游天台山从宁海发骑,未去看望方孝孺故居遗迹是个遗憾。故此,时隔20年后,他再次游天台山,仍然从宁海县出发,头天非去方孝孺故居拜谒不可。
四、客居宁海的徐霞客的族兄徐仲昭,他与徐霞客的交往,从徐霞客孩提直到去世一直没中断过,霞客去世后还为其撰写行状、传记,请陈函辉撰写墓志,帮助联系出版游记和诗集,是一位对徐霞客有重大影响和大力帮助的人。明崇祯五年(1632)的四月二十七日。兄弟两人下榻陈涵辉的小寒山别墅,“烧灯夜话,粗叙其半生游屐之概”。窗外灵江流碧,括苍叠秀。这样把杯话旧、豪兴逸飞的场面,想来实在令人神往。这个小寒山,据今人考证,地点即为现临海巾子山南山殿大悲楼与中斗宫之间。木叔临终前曾有《自祭文》称:“埋骨栖身于古佛山灵之侧……世世生生长伴禅林钟磬声。后之诸友与两儿子来哭时,可以此文写一通焚之墓前,再以一通质之天下有心者。”可见生态环境的重要,不仅为他生前所躬身力行,也成为他死后之精神所依。五、根据明初学者、教育家朱舜水的书信提到:“外阁部陈木叔老师讳函辉(原名炜),台州临海人,乃我本房座师,与我最相契。今有子孙否?子孙何如?住宁海亦未可知”。好友的子孙在宁海,那徐霞客对宁海又是一番思念,因为宁海有他好友的子孙。有机会可以会晤一番,了一桩心愿。
徐霞客的家族是明初汤和施行“寓兵为民”政策而留守的抗倭将士后裔,“抗倭世家”徐氏家族数代世袭百户爵位,他们谨遵国法,忠于职守,严于家教,崇尚节义。“人而不知节义则罔顾廉耻,贪淫纵欲,其有玷于名教者实多。故砥节砺行,守义安命,吾族人必以是为可嘉而相与勉之,则丈夫贤良,妇人贞洁,而节义之门多产英俊,岂惟风教之足尚焉矣哉!”徐氏家族将士计有20多人为国抗倭捐躯,成为民族英烈,可歌可泣。明洪武十一年,封汤和(1326-1396)为信国公。在汤和任征南大将军期间,曾于洪武四年、七年、十一年,三次“徙发沿海”。据史料显示:当时南田已有顾氏、陈氏等族人,被“徙发”到宁海东部各地。不过,这三次“徙发”并非对南田实行“封禁”,不少被迁居民后来又陆续返回南田。到了洪武十八年(1385)前后,倭寇屡犯浙西、浙东沿海各地,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采纳信国公汤和的建议,在沿海要害之地设卫、所、司,屯兵防守。卫所均为军队编制,一郡设所,连郡设卫,每卫5600人,所分千户所和百户所,千户所1120人,百户所120人,其驻地即为某卫某所,如观海卫、海门卫、桃渚所、健跳所。司是地方部队驻防之地,称巡检司,相当于边防哨所。卫、所、司的职责不同,卫、所以防守外洋和入海口为主,巡检司则以巡逻县境内港为主。明清时期,宁海县辖区设有一所五司,即健跳所(今属三门县)和越溪、长亭、铁场、窦岙、曼岙(后两个今属三门县)五个巡检司城,均筑有城垣。驻有部队离县城最近的海防城为越溪巡捡司城,位于今越溪村。城筑在村东偏北约150米处的小山岗上,俯瞰白峤港,隔港与亭头山遥遥相对。此为扼守县城的重要关隘,古称亭头关,又称海头。洪武三年设置,洪武二十年(1387),信国公汤和筑城。明史《太祖本纪》载:“凡筑宁海、临山等五十九城,”而宁海就占了六城,则可见当时宁海县在军事上地理位置之重要。建文元年(1399)城废,正统十三年(1448),县丞刘昌负责修筑。修竣后的越溪城为椭圆形,南北约265米,东西约200米,高约6米,周长约800米,占地约5000平方米,城上建有箭垛、窝铺,东向设城门一处。清顺治十八年(1661)撤屯兵,空其地。康熙九年(1670)恢复驻兵,改称越溪南寨。又在隔港亭头山上另建一寨,称越溪北寨,新建营房180间,驻兵最多时有500人。古代交通以水运为主,南北两寨如一把铁钳,有力地维护了县城出入口的安全。此时汤和部下多是徐氏族人,对宁海更是了解,回村纷纷传言,对徐霞客而言,更是一次机会。宁海许多民俗风情是通过他们了解的。
六、宁海有几位人物是天台山佛国的开拓者。一位名叫昙猷,据浙江三门县《广润寺重兴记》记载:东晋兴宁年间,天竺僧人昙猷乘枫槎(枫树制的筏)从海上东渡,在三门湾畔登岸,见有山五彩祥云绕其顶,遂在山南麓建造普济院,宋大中祥符年间赐额广润寺。这与昙猷乘槎至宁海“枫槎”的记载非常相似,直到今天,“枫槎”就是这个村的村名。但《高僧传》何以载昙猷是敦煌人,中国佛教研究所给宁海水车乡政府的“信件”中说:“或系昙猷在敦煌居住过一段时间,而误记为敦煌人了。”这个分析是很有道理的。一、汉武帝元鼎六年,才见有“敦煌”之名,敦煌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内陆的第一个前哨,泛称西域。莫高窟的创建者是沙门乐尊,而昙猷到港头的时间是晋义熙元年(405),距乐尊去敦煌仅差39年。从中推断,昙猷在敦煌居住是有可能的。东晋南北朝时,是佛教在中国传播的黄金时代,当时全国共有寺庙三万多所,和尚超过二百万。敦煌造佛窟景象经久不息,现有“千佛洞”之称。如果昙猷在敦煌居住,他的目的也是为了造窟布道而已。二、昙猷海飘起点的分析昙猷从敦煌东来,有可能是先到名山大川或人口较稠密的地方传布佛教,建造伽蓝。根据文献记载,他到浙江后,去过天台、新昌、三门及宁海的柯山。鄞县阿育王寺,虽末见昙猷的踪迹记载,但笔者认为,他很可能是到过的,并且从阿育王寺海飘到宁海港头。为此进行分析。传说阿育王寺于西晋太康二年(281)从地下涌现出阿育王舍利塔,这对于飘泊于异国他乡的印度僧人来说,特别会有一种亲切感和吸引力,他一定会慕名而去,瞻拜保存在育王山的舍利塔。值得一提的是《海港明州》载:“阿育王寺在东晋义熙元年(405)先只造了一个塔亭,亭内放置孔雀王朝的释迦牟尼舍利塔,称广利寺。”这是阿育王寺的前身,建造的年代与港头“白水庵”(寿宁寺前身)诛茅系同年。这难道仅仅是种历史巧合吗?是否可以这样解释,昙猷当年也是育王山“广利寺”的创建者,或参加者。昙猷为此而更增悟性,可能产生了要寻找一个如育王山般的理想去处,建造天台山脉的第三座梵宇的想法。因此遂以枫木编槎,从甬江入海,而达三门湾,直达今日之水车枫槎村,弃槎登岸,今传乃枫槎村得名之由来。如果他乘驾的是枫木编成的“槎”,那么可以肯定他决不会是直接从“印度乘槎至中国”,也不会从“敦煌到宁海”,而只有近距离的飘流。因为“枫槎”这种水上交通工具,是禁不起惊涛骇浪的冲击的。三、昙猷在港头建伽蓝的动机分析水车村在港头的西边,在当时可能少有人家,即使有,也是蟹棚虾寮,渔灯野火而已。
另一个释遵式(964一1032),字知白,宋代天台宗名僧人。浙江宁海人,俗家姓叶,生于宋太祖乾德二年(公元964)。传说他出生七个月,即能随其母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长大之后,不愿意与兄一起经商,就私自跑到东山,依义全落发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并学律。后来到天台山国清寺,于普贤菩萨像前燃指发愿,誓弘天台宗教观。宋太宗雍熙元年(公元984年),遵式到四明从义通受学,显示出他的智慧和才能。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应信众的邀请,先后十二年讲《法华经》《维摩经》《涅磐经》和《金光明经》。据《佛祖统记》卷十说,遵式在讲经之前,曾患大病。病好了以后,他的身体奇迹般地发生了变化;头顶上长出一寸多高的肉髻,双手下垂过膝,说话的声音响如洪钟,肌肉白似玉。他去法智(知礼),智惊奇地说:“吾兄转报矣”。遵式到杭州,他先至昭庆,后就住在天兰寺。大中祥符九年(1016),宋真宗赵恒向他赐紫衣和“慈云”称号。由于他一向重视修持,后来宋仁宗的母亲华氏章懿太后派人送他白金百两,命他为国举行忏仪佛事。天圣九年(1031),遵式讲《净名经》,他忽然对弟子们说:“昔在东掖(山)讲此经,梦荆溪授我经卷。及出室,视日巳没。今吾殆终此讲乎?”说毕,他就与弟子们说了一些诀别的活。他说:我住台、杭二寺,垂四十年,长用十方如意。今付讲席,宜从吾杰”。他转而对弟子祖韵说:“汝当绍我道场,持此铲拂,勿为最后断佛种人”。明道元年(1032),遵式患病。自知不久于人世,拒不用药,只用说法勉励其弟子。同年八月逝世,终年六十九岁。崇宁三年(1104),宋徽宗赵赐号“法宝大师”。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高宗赵构追谥“忏主禅慧法师”。
根据史料可知,宁海有一批文人,对徐霞客欲去的天台山有大量的诗文,如宋代的罗适、胡融、刘倓、舒岳祥、明代的石简、方孝孺等人。
从上面可以知晓,因为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一个人的思维和情感方式,使人形成特殊的偏见或偏好。情结也是人情感的自然流露,很难加以理性控制。徐霞客对宁海的了解远胜于其他地方,情结深深,从宁海开篇,顺理成章。我想起宁海人的俗语:“荒田无人耕,耕耕有人争”,真不知哪儿来的底气。不要去轻易误解徐霞客开篇的本意,徐霞客是有他意愿和原则、情结和背景。

作者简介

应可军

应可均 ,笔名筱瑛,曾用名应可军,浙江宁海人。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会会员;浙江省、宁波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诗词楹联学会会员;宁海县诗词楹联协会常务副会长、地名协会副秘书长;宁海县徐霞客研究会理事等。酷爱收藏宁海地方文献,被评为“宁波市十佳藏书家庭”;走遍全县村落,考查风土人情,庋藏大量原始材料,又被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普查先进个人”、首批“浙江省民间文艺优秀人才”、“宁波市十佳业余文保员”;其间,曾在《宁波日报》《宁波晚报》《宁海报》等刊物上发表过不少的史论作品,参与策划多种文化活动,编著多种有关宁海综合文献等。著有《宁海历史上今天》《宁海姓氏溯源》《宁海之最》《宁海古戏台》《宁海民政志》等著作。

□编辑:木子叶寒

□ 图片:李非洋

(0)

相关推荐

  • 【乡韵】弘扬宁海乡土历史

    作者丨胡克均 摘要 乡土历史.乡土文化是形成人们思想灵魂的源泉.芸芸众生来到红尘世界,最早接触的是生身的父母,认识社会的第一个窗口是生于此长于此的故乡.通过亲身耳闻目睹.父母的熏陶.老师的教育,认识了 ...

  • 石拱路廊,您见过几处?

    冠峰农庄石拱路廊 宁海徐霞客古道上有 暗岩路廊.岵岫岭路廊 梁皇路廊.湖头路廊.柴家路廊 上畈村泗洲堂(霞客堂) 上金路廊.九顷路廊 松门岭路廊等 一般路廊为砖木结构 宁海迄今发现有四座石拱路廊 冠峰 ...

  • 都别拦我!我要逃离城市,去这个洗肺又养眼的小县城隐居去!

    ◆ ◆ ◆  ◆ 习惯了被"城市"绑架, 即便是放假, 睁眼前听到的第一声 仍是路上汽车的摩擦声, 闭眼后听到的最后一声 依旧是家里空调的运作声...... 记忆中的初秋 是那么惬 ...

  • 缑乡风情 | 电影《七把枪》编剧吕建华的宁海情结

    昔日送教进宁中,今日宁海拍电影 --<七把枪>编剧吕建华老师的宁海情结 牟晓丹 吕建华老师带着他的电影<七把枪>正在宁海开拍.听到相关消息,我真真感到非常亲切,关注他的朋友圈知 ...

  • 应可军 | 宁海人的京城情结

    宁海人的京城情结 文/应可军 城市是人类作用于地理环境的集中点,是人类群体活动于地理环境最强烈.最敏感的地区.中国古都的选址.规划设计和布局往往是那一时代文化思想的集中体现.国都的物质实体和时代的文化 ...

  • 图说宁海 | 摄影达人尤才彬的家乡情结

    摄影心得 家乡宁海富有人性温暖的景致--背起相机,不知废倦的捕捉自然美景.坐等日出日落,笑看潮涨潮退,用相机去记录家乡的真山真水,于真山真水上探索山水之性情,以求将我之性情表现于山情水性之中,将深藏于 ...

  • 徐霞客、孙髯翁、杨慎三人“五一”云南游,行踪泄露~

    图源:云南发布 云南作为旅游大省 有着很多让人向往的旖旎风景 也有许多可供给人们选择的旅游方式 文艺小资的丽江大理 异域风情的西双版纳 田园风光的罗平与喀斯特地貌的保山 ...... 你瞧,西南边陲的 ...

  • 小织情结·手钩春季连帽开衫款式图

    有情天家的48支7525羊毛羊绒,用量约9两.柔软而平整,初春的小搭配外套,帽子显得随性自然,和了这茶颜色,飘逸不羁. 2.0可乐.

  • 中国旅游日|一起读《徐霞客游记》——“游天台山记”

    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 游天台山日记 癸丑(公元1613年)之三月晦每月最末一天为晦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三十里,至梁隍山.闻此於菟即老虎夹道,月伤数十人,遂止宿. 四月初一日早雨. ...

  • 外国纸烟君莫吸 ——浅谈宁海烟文化

    外国纸烟君莫吸 --浅谈宁海烟文化 文/应可军 提起烟,在现代社会中确实已被认为"十恶之一","杀人魔王".是的,烟中含有少量的有害物质,甚至于危及人的生命,但 ...

  • 面母无终日 | 三个宁海名人母亲的故事

    FLO 面母无终日 三个宁海名人母亲的故事 文/应可军 无论在何年何代,母亲的形象总是那么伟大,母亲节将至,让我们为她们献上最美的祝福!在她们耳边轻吟一句"母亲节快乐"!我们不送康 ...

  • 董明阳【诗歌】难忘的初恋情结

    美             文             品             读             难忘的初恋情结  文//董明阳  (湖北宣恩) 初恋 无论是终成眷属 亦是残花若梦 无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