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德鲁克》第二十六讲:不耻下问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篇》第14)
德鲁克对曰:“传统的看法认为,高阶经营成员知道中阶管理的工作,是因为他们自己是过来人。这个看法已经不再适用了。即使是从中阶管理升到高阶经营的人,在知识型组织中也不能再期待自己能了解其他部门的工作,特别是在分工越来越趋向专业化的今天,高阶管理者很有可能根本没有做过所谓中阶管理者的工作,更不用说基层的工作了。”(《管理:使命、责任、实务》)
孔文子,姓孔名圉(yǔ),“文”是谥号,“子”是尊称。卫国大夫,事卫灵公、卫出公。据《左传》记载,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冬天,卫国太叔疾逃到宋国。当初,太叔疾娶了宋国子朝的女儿,她的妹妹随嫁。后来,子朝因故逃出宋国。孔文子就让太叔疾休了子朝的女儿,然后把自己的女儿孔姞嫁给了太叔疾。但太叔疾却派人把他前妻的妹妹引诱出来,安置在“犁”这个地方,还为给修了一所宫殿,就好像他的第二个妻子。孔文子为此事大为恼恕,准备派兵攻打太叔疾。孔子劝说孔文子打消念头。最后孔文子把女儿强行要了回来。
作为一个臣子,孔文子攻打国君是以下乱上,还随意地将女儿嫁来嫁去,都是不符合礼的行为,所以子贡对他死后被授予“文”这一谥号大为不解,于是就去问孔子。孔子就告诉他,孔文子这个人聪明又爱好学习,并且不以放下身段向人请教为可耻,所以得到“文”的谥号。
不以放下身段向人请教为可耻,是孔圉获得“文”这一谥号的关键。孔子的作风也是如此,在《论语.八佾篇》第15中讲了这样一段孔子轶事。孔子在进入周公庙的时候,对每一项礼器与摆设都要发问。有人说:“谁说这一位来自鄹(zōu)邑的年轻人懂得礼呢?他在周公庙里什么都要发问。”孔子听到这种批评之后就说:“问清楚行礼的细节,这就是礼啊!”(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放下身段向人求教,在孔子看来之所以是“好学”的标志,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识的死角,也不可能对所有的领域都有很深研究,《 庄子.养生主》中,睿短的庄子说了这样一段话“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人生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甚至可以说是没有边界的,用有限的人生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必然失败的。对于有限生命的人来说,最多在一到两个领域有深入的学习和心得就已经是非常难得了,至于其它领域,或者是自己不擅长、不了解的领域,当然是可以向其他人去请教了。
孔子有一次对子路说:“孔子说,由,我来教你怎样求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求知的态度。”(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语出《论语.为政篇》)社会上所公认的最聪明的人,他们所知道的都是很有限的片段知识,对于不知道的你就要说不知道,这样你对于自己的学习才会有更大的要求、更大的动力。至于知道的就要说知道,代表你对自己有很大的信心。所以人一方面要有信心,另一方面还要虚心。我们要设法从无知变成有知,要不断去探讨,人生的重要是在于说你在学习的过程,不断去知道更多东西。这样才能够把握住已经有的知识,再不断增加新的认识。这是一种求知的态度,这个道理不但对于像子路这样的人有效,对每一个人,每一个学生都是有参考价值的。
“不知为不知”比较难做到,但只有放下身段,承认自己的“不知道”,才能获得别人的指点,才能学到知识。
曲阜:孔子博物院
向下听的责任
当我们今天谈及知识工作者的管理时,做为经理人,我们同样需要做到“不耻下问”。
传统的看法认为,高阶经营成员知道中阶管理的工作,是因为他们自己是过来人。然而今天这个看法已经不再适用了。根据德鲁克先生的观察,即使是从中阶管理升到高阶经营的人,在知识型组织中也不能再期待自己能了解其他部门的工作,特别是在分工越来越趋向专业化的今天,高阶管理者很有可能根本没有做过所谓中阶管理者的工作,更不用说基层的工作了。
工业时代的假设是“学而优则仕”,在某一专业领域有了优秀的表现之后一定需要向管理方向去发展才有可能获得更大的平台,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在某些重要部门中的人才甚至不会想做高阶经营工作,而是比较希望留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例如,电脑专业人员希望留在自己的专业,继续从事资讯及资讯科技工作。同样的,大部分研究人员希望留在研究单位,不论是理论或技术领域、研究人或是研究经济。换言之,他们更钟情于自己的专业领域。
一位优秀的销售有可能会选择成为销售经理,可是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专业人士都想成为经理人的(虽然这也有可能是很好的发展方向),但是如果在一个企业中唯有获得行政级别的晋升才会取得高工资,才会获取所谓的有地位,有尊严的生生话的话,那对于专业人士来说,可能唯一的选择也只有晋升了,那么公司也许就少了一位本可以做出更多贡献的一线知识工作者,而多了一位平庸的管理者。
所以,知识型组织的管理团队不再是只做例行工作,以及执行高阶经营决策及命令的人。决策要有效,高阶经营需要与知识型组织沟通,建立团队工作。这就更需要“向下听”,让这些专业的知识工作者来“教育”管理者。
在知识型组织里,高阶经营最重要的“公共关系”——以及高阶经营最需要的关系之一就是年轻一辈的专业知识工作者。而这些年轻的专业知识工作者也需要一位“教父”。因为他们最不可能了解高管们打算做什么,最看不到公司全貌,也最不容易集中努力于公司的目标及绩效,但是他们可能因为拥有的知识而对公司产生影响,他们醉心于自己的专业领域,不断深入研究。而无论在任何规模或是复杂度的企业,高阶经营团队都需要与这些较年轻的专业人员建立关系,但是很多的时候,这种关系都是以“代沟”的方式出现:上面的人只知道说,下面的人只知道听。想想我们和孩子这间的代沟不也是这样产生的吗?
所以一个建议是,高阶经营团队的成员不妨每年有几次与这些年轻人坐下来谈谈的机会,可以对他们说:“我们没有一定话题,我也没有特定想要告诉你的事,只是希望听听你的意见。你可以告诉我,你在这个公司哪里看到问题与机会,我们(高阶经营)可以为你做些什么,以协助你的工作;或是我们做什么事伤害了你。我只要求一件事:你已经尽了你的力量,以及你很严肃地负起告知及教育的责任。”
彭信之
老者安之 朋友信之 少者怀之
北京彼得·德鲁克管理学院(DA)资深讲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创新研究院特聘专家、深圳骐骥资本联合创始人、国内多家主流财经媒体特约撰稿人。
十五年企业管理及创业经历,长期从事德鲁克管理思想的研究与教学。师从国学导师傅佩荣先生,对儒学经典亦有深入研究。培训真诚感人,语言幽默风趣,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使听者不倦,相悦以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