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海辨证治疗乙肝经验
发表者:赵东奇
李东海先生幼承祖训,精研岐黄,业医50余载,善治内科、妇科疑难杂症,对肝病的治疗更是独具特色。在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中,他重视辨证,针对不同证型总结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一)重辨证,祛邪解毒贯始终
李氏认为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病因是湿热毒淤郁,其中尤以毒为根本病因,并与湿热淤郁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因此在治疗上应把祛邪解毒放在首位,并贯穿于治疗的始终,“邪祛正自安”。但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毒不能等同于现代医学的病毒,而是广义的毒,湿热淤郁等病因本身就是邪毒,因此祛湿、清热、活血、解郁也是解毒,祛邪解毒决不能理解为加用一些苦寒的清热解毒药,而应根据病情的寒热轻重,病程的长短,辨证而选用不同的解毒药物,其常用的有以下诸法。
1.清热解毒法:适用于病毒性肝炎的早、中期,病程较短,体质较壮,热象明显的患者,药用金银花、连翘、蒲公英、地丁、苦参、板蓝根、山豆根等。
2.祛湿解毒法:湿邪也是病毒性肝炎的重要病因之一,“湿为阴邪,其性黏腻重浊,缠绵难愈”,临床用药时应根据湿邪停留的部位,偏寒偏热的差异而选用不同的祛湿方法。
芳香化湿法适用于湿邪偏于中上焦,脾为湿困,运化失职,症见脘腹痞满、呕吐泛酸、大便溏薄、食少体倦、舌苔白腻者,药用苍术、川厚朴、藿香、佩兰、砂仁、白蔻仁等。利水渗湿法适用于湿邪偏于中下焦,症见小便不利、下肢水肿、身目黄染、小便淋漓、脘腹胀满等,利之使湿邪从小便而解,药用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滑石、金钱草、茵陈等。清热燥湿法适用于湿从热化,湿热内蕴,症见胁肋胀满、黄疸、泄泻、痢疾、舌苔黄腻、脉弦滑数,药用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等。分消走泄法适用于湿邪较重,湿热弥漫三焦者,常用三仁汤、蒿芩清胆汤加减,以宣畅气机、开郁行滞、疏通三焦,使湿邪从三焦而解。温化寒湿法适用于湿从寒化,寒湿内阻者,常在化湿药物的基础上加附子、干姜、桂枝等。
3.通下解毒法:适用于病程短,体质壮,伴有大便干结者,常用药物有大黄、虎杖、芦荟等。
4.凉血解毒法:适用于急性或重型肝炎,热毒入于血分,症见神昏谵语、烦躁不安、黄疸如金、吐血衄血等,药如赤芍、牡丹皮、生地黄、金银花、板蓝根、牛黄、水牛角等。
5.助阳解毒法:适用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机体免疫力低下;或服苦寒药过久者。李老根据“少火生气,壮火食气”的理论,常在解毒的同时配伍温阳助阳的药物,如仙茅、淫羊藿、桑寄生、黄芪等。
(二)倡活血,宜曲宜缓分四级
现代医学认为,病毒性肝炎早期即应抗纤维化治疗,而活血化淤药有较好的抗纤维化作用,并能改善肝脏的微循环,加快肝功能的恢复,因此,活血化淤是治疗肝炎的重要方法。但是在应用时必需根据病程的长短,病人的体质,淤血的程度而选用不同的药物,并注意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切不可急功近利妄自贪功。李氏常把活血药分为如下四级,根据病情选择应用。
1.养血活血药:作用缓和,通过疏通血脉推动血液运行达到调整机体功能的目的,适用于淤血轻症,药用当归、丹参、川芎、鸡血藤、丝瓜络等。
2.活血化淤药:具有开淤通络、祛淤生新的作用,适用于气滞血淤较重者,常用药物如红花、赤芍、延胡索、三七、郁金、瓦楞子、泽兰、月季花等。
3.行血破淤药:具有祛淤散结作用,适用于淤血凝滞症,药如没药、桃仁、姜黄、刘寄奴、醋大黄等。
4.破血软坚药:作用猛烈,具有破血消积作用,适用于淤血凝聚、肝脾大、癌肿包块、疼痛剧烈者,药如三棱、莪术、水蛭、土鳖虫、穿山甲、地龙等。
(三)退黄疸,详辨湿毒痰淤积
古人有“治黄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说,李氏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吸取当代名家之精华,总结出一套自己的退黄方法。
1.利湿退黄法:黄疸的病因主要是湿热蕴蒸,胆汁外溢,退黄就必须给湿邪找出路,利小便是基本的方法,常用药物有茵陈、车前子、滑石、泽泻等。
2.利胆通腑法:肝与胆互为表里,利胆即能疏肝,湿热蕴于中焦,通腑泻大便能使湿热从大便而解,肝胆疏泄正常,湿热去,黄疸自退。常用药物有大黄、虎杖、芦荟、金钱草、郁金等。
3.解毒退黄法:肝炎的病因既然是湿热淤毒,祛邪解毒就必须贯穿于治疗的始终,治疗黄疸时配伍解毒药物,能加速黄疸的消退,具体用药参考前述。
4.化痰退黄法:水湿痰饮均是体内水液代谢异常的病理产物,它们之间可相互转化,相互影响,湿邪最易酿痰,痰阻血络则黄疸胶固难化,因此配伍化痰药物能加速黄疸的消退,药用全瓜蒌、杏仁、川贝母、莱菔子、海浮石、旋复花等。
5.活血退黄法:黄疸的发生主要是湿热蕴于血分,随血行而弥散全身,因此退黄疸必须在清热利湿、解毒化痰、通腑泻下的基础上加入血分药物,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凉血活血法常用赤芍、丹参、牡丹皮、小蓟等,李氏不但在治疗淤胆型肝炎时应用赤芍,在治疗高度黄疸或黄疸日久不退时均擅长用赤芍,且用量较大(60~90 g),常常收到较好的效果,且没有发现不良反应。养血活血法药用当归、丹参、白芍、泽兰、益母草等。血得寒则凝,若寒湿凝滞血脉,或湿从寒化,淤阻血脉发为阴黄,则需选用温通血脉的药物,如附子、肉桂、桂枝等。
(四)降酶法,清通和敛活与补
ALT、AST能灵敏反映肝脏的炎症情况,是反映肝功能的好坏、病情轻重的指标,医患双方都非常重视,李氏常用以下方法保肝降酶。
1.清降法:是降低转氨酶、恢复肝功能、抑制病毒复制的重要方法,适用于肝炎的早、中期,ALT较高、HBVDNA阳性者,药用苦参、金银花、垂盆草、叶下珠、鸡骨草、龙胆草等。
2.通降法:适用于病毒性肝炎血淤证及大便秘结者,药用大黄、虎杖、芦荟、桃仁、全瓜蒌等。
3.和降法:适用于中医辨证属肝脾不调、肝胃不和及肝胆不利之肝炎患者,常用方剂如大柴胡汤、小柴胡汤、柴胡疏肝散、香砂六君汤等
4.酸敛法:适用于病程较长,转氨酶反复升高,中医辨证属肝肾阴虚型的患者,常用药如五味子、女贞子、乌梅、酸枣仁、何首乌等。
5.活血化淤法:适用于淤血明显,转氨酶日久不降者,常用药物如丹参、川芎、郁金、桃仁、红花、延胡索等。需注意的是部分患者服药初期转氨酶会轻度升高,坚持治疗即可复常。
6.补降法:适用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或慢性肝炎转氨酶低水平增高者,常用健脾益气、补肾温阳的药物以提高机体免疫力,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五)药有毒,顾护胃气为保肝
肝脏是机体的“化工厂”,任何中西药物都要经过肝脏的代谢,病毒性肝炎肝功能本已损伤,治疗时若用药过杂,用量过大,往往会加重肝脏的负担。中药非“无毒”,中药同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因此在选药处方时药味不宜过多,用量不宜过大,对一些已经证实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坚决不用。另外病毒性肝炎患者消化功能差,服药时间长,因此在辨证立法、遣药组方时要时时注意顾护胃气,脾胃功能正常,则疾病容易康复,正所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