荭草根,荭草,荭草花

《滇南本草》荭草

水红花子图片,味苦、平,性寒。破血。治小儿痞块积聚,消一切年深日久坚积,疗妇人石瘕症。

荭草,气味咸、平。无毒。主治消渴、去热、散气、消积、止痛,消痞块最良(按∶荭草即蓼草)。

──模板卷八

引用:《滇南本草》水红花子、荭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荭草

【拼音名】Hónɡ Cǎo

【来源】为蓼科植物红蓼的地上部分。夏、秋割取地上部分,或将打下水红花子后剩下的地上部分收集起来,晒干。

【性味】辛,温。有小毒。

【功能主治】祛风利湿活血止痛。用于风湿性关节炎

【用法用量】0.5~1两。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华本草》:荭草根

【拼音名】Hónɡ Cǎo Gēn

【别名】水红花根、红蓼根

【来源】药材基源:为蓼科植物荭蓼的根茎

采收和储藏:夏、秋挖取根部,洗净,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一年生草本,高l-3m。花期7-8月,果期 8-10月。

【性味】辛;性凉;有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除湿通络生肌敛疮。主痢疾肠炎水肿脚气风湿痹痛跌打损伤荨麻疹疮痈肿痛或久溃不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煎汤洗。

【摘录】《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荭草

【出处】《别录》

【拼音名】Hónɡ Cǎo

【别名】游龙(《诗经》),茏古(《尔雅》),红草(《尔雅·郭璞注》),天蓼石龙(《别录》),茏鼓(《唐本草》),水荭、大蓼(《本草拾遗》),荭蓼(《汉英韵府》),大毛蓼(《植物学大辞典》),东方蓼(《中国药植志》),水蓬稞(《东北药植志》),九节龙、大接骨、果麻、追风草(《湖南药物志》),八字蓼、捣花、辣蓼、丹药头(《闽东本草》),家蓼、水红花(《新疆中草药手册》)。

【来源】为蓼科植物红蓼的全草或带根全草。晚秋霜后,连根挖取,洗净,根、茎切成小段,晒干;叶置通处阴干,贮放干燥处。

【性味】辛,凉,有毒。

①《别录》:"辛,有毒。"

②《新疆中草药手册):"性微寒,有微毒。"

【功能主治】风湿关节炎疟疾疝气脚气疮肿

①《别录》:"主恶疮,去痹气。"

②《唐本草》:"除恶肿,脚气,煮浓汁渍之。"

③《植物学大辞典》:"治疝气。"

④《国药提要》:"去疟,医毒虫咬伤。"

⑤《新疆中草药手册》:"祛风利湿。治湿性关节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外用:研末撒或煎水淋洗。

【附方】①治风湿性关节炎:东方蓼全草一两。水煎服。(《新疆中草药手册》)

生肌肉:水荭花根煎汤淋洗,仍以其叶晒干研末,撒上,每日一次,(《谈埜翁试验方》)

【备注】本植物的花序(荭草花)、果实水红花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药大辞典》:荭草花

【出处】《纲目》

【拼音名】Hónɡ Cǎo Huā

【别名】水荭花(《摘元方》)。

【来源】为蓼科植物红蓼的花序。

【性状】干燥花序,花多数,攒簇成穗,花被5瓣,淡红色或带白色,初开时常呈扁形的半开放状态。

【功能主治】治心、胃气痛痢疾痞块,横痃。

《纲目》:"散血消积止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钱;研末、熬膏或浸酒。外用:熬膏贴。

【附方】①治脘血气作痛:水荭花一大撮,水二钟,煎一钟服。(《董炳集验方》)

②治心气疞痛:水荭花为末,热酒服二钱。(《摘元方》)

③治痢疾初起:水荭花(取花、叶)炒末。每服三钱,红蜜汤下,白痢沙糖汤下。(《经验广集》)

④贴痞:水荭花(花、叶、茎、根同用),取一、二担水,满锅煮透,去渣,存汁,慢火熬成膏,纸绢任摊,狗皮更好。(《经验广集》水荭花膏)

⑤治横痃:荭草花一握,红糖五钱。捣烂加热敷贴,日换一次。(《福建民间草药》)

【摘录】《中药大辞典》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