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叛逆的文坛领袖:宣称孔子非圣,只是庸人一枚,却大受追捧

在儒家眼里,秦始皇与孔子的历史定位非常明确,秦始皇是超级暴君,孔子是至圣先师,这是儒家门徒的基调,不容置疑不容推翻。即便偶有质疑,也只会偷偷摸摸、非常隐晦地点到为止。二千年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秦始皇与孔子历史评价一直如此。

明朝建立后,起初官方意识形态是程朱理学,文人大多在程朱理学范畴之内绣花,即便手艺高超文采斐然,也只能玩一些“树上七个(骑个)猴,地上一个猴,加起来几个猴”的伤脑游戏,不敢质疑儒门传统,于国于民用处不大。但明朝皇帝还是传统一套,对儒门思想的解释与发展并不干涉,于是王阳明心学出现了,宣扬每个人都能成圣,这就打破了程朱理学的桎梏,经过百余年发展,心学越走越远,到明朝后期时出现了一位超级狂妄的门徒,公然歌颂秦始皇,还宣称“孔子非圣”,与大家差不多的庸人。

此人叫李贽,堪称史上第一狂生!

1,学霸、善思、叛逆三合一的天才

李贽出生于商业氛围浓厚的福建泉州,与很多名人一样,李贽也是少年天才,读啥会啥,但与一般名人不同的是:一方面李贽善于独立思考,自幼就掌握了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的精锐,另一方面李贽特别叛逆反传统,传统儒家重农抑商,他却赞扬商贾功绩,12岁时就已不满孔子,曾写出《老农老圃论》,把孔子视种田人为“小人”的言论大大挖苦了一番。

学霸、擅长独立思考、叛逆反传统,三者叠加,必然会铸就一位超级学术斗士。

所谓“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或许还未叛逆到家,李贽十年寒窗之后参加科考。如果换成明初,李贽可能还真考不上,但当时心学兴盛,李贽一些离经叛道的言论也就不足为奇了,所以他就混入了体制,成为大明帝国的一块砖,一块叫清官能吏的砖。

李贽无论在什么岗位,都做得不错,最后出任云南姚安知府,政绩斐然,朝廷给他升官,结果李贽躲到山中拒绝。李贽又是一位清官,二个女儿曾经饿死,自身穷的掉渣,辞官后吃饭住宿还靠朋友。李贽最大的一笔收入是祖父去世,官场同事给了吊唁费,扣除奔丧费用之后,其余留给妻女买田养家。关于李贽清官这茬,在明朝还真不稀奇,明朝清官能吏很多,清朝与之根本无法相比,偶尔才能出一个于成龙。

1581年,55岁的李贽从云南辞官归乡,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这会是史上第一“大喷子”传奇的开始。

2,史上第一反传统斗士诞生

李贽之所以辞官,原因有二个方面:一是李贽不愿贪污受贿,导致混了大半辈,家人温饱都解决不了,女儿还饿死两个,二是为了生计奔波几十年,还丢掉了一直追求的学术,于是李贽辞官追求学术。

辞官之后,李贽先来到湖北黄安天台书院,白天讲学论道,晚上寄宿好友耿定理家中,兼职教导耿家子弟。

与传统大儒不同的是,李贽胆大包天,根本视礼教为无物,儿子去世之后曾经劝说媳妇解放思想去改嫁,辞官致力追求学术后行为更为大胆,招收女弟子,倡导个性解放,提出个性自由、真情实感的“童心说”的异端邪说。耿定理没什么意见,但与耿定理的哥哥——刑部左侍郎耿定向发生激烈冲突,双方水火不容,导致耿家分成两派,最终以拳脚决定真理。

耿定理去世后,李贽搬离耿家,移居麻城投靠另一位知己周思敏,但李贽吸取教训,担心自己观点过于惊世骇俗,于是没有住在周思敏家里,而是住在了寺院,并将妻女送回泉州。至此,李贽“既无家累,又无俗缘”,开始在反传统道路上飞了起来。

3,李贽成为时代第一学术明星

在麻城芝佛院,李贽一住就是十年,除了讲学之后,就是读书、写书,完成《初潭集》《焚书》等著作,收入《童心说》《赞刘谐》、《何心隐论》及与道学家耿定向反复论辩而撰写《答耿中丞》《答耿司寇》等书答、杂述、读史短文和诗共6卷。

李贽书籍核心内容是,揭露道学家们的伪善面目,反对以孔子的是非观为是非标准,批判的锋芒直指宋代大理学家周敦颐、程颢、张载、朱熹。

其中,以《焚书》(又称《李氏焚书》,共6卷)最为惊世骇俗。之所以起名《焚书》,是因为李贽知道他的观点不容于世,极有可能会被禁毁。《焚书》内容直指占统治地位的儒家传统说教,对程朱理学提出大胆的怀疑和猛烈的批判。

这对传统思想造成了强烈的冲击,被当地的保守势力视为“异端”、“邪说”,群起围攻,要将他驱逐出麻城。但李贽公开宣称作品是“离经叛道之作”,“我可杀不可去,头可断面身不可辱”,坚持到底毫不畏惧。

让今人难以想象的是,李贽就此火了,工部尚书刘东星要接他去山东搞创作,文坛巨子袁氏三兄弟登门求教,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与他三次交流,全国各地邀请他讲学的不知凡几,一旦李贽出场讲学,连贩夫走卒闺门怨妇等都纷纷前来听课,犹如今天刘德华开演唱会一般。一时之间,李贽成了横扫儒、释、道的超级学术明星。

4,炮打孔家店,翻案秦始皇

麻城之后,李贽先后受邀在多地讲学,又留下了很多惊世骇俗的书籍,其中有两本最为异端。

一,《藏书》为秦始皇翻案

《藏书》一共68卷,是纪传体历史评论,讲述战国至元朝灭亡时约800个历史人物,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的反传统评价,最终目的还是反对儒学。

对于秦始皇,儒家早就将他定位为暴君,不值学、不能学的历史毒瘤,是历代君王里最反动的一位,但在李贽的眼里,却是“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高度认可秦始皇的文治武功之盛以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力。

对于武则天,唐朝时评价还好,到了宋朝司马光时,就将武则天评价为牝鸡司晨,作为一个负面典型加以鞭挞,但李贽认为武则天是“政由己出,明察善断”的“圣后”。

李贽这些反传统的评价,如今的很多网文都不敢写。

二,《续焚书》炮打孔家店

李贽去世后,弟子汪本轲根据李贽生前的资料,又编辑出一本《续焚书》(5卷),其内容比《焚书》更为大胆。

1,在儒家门徒心目中,孔子是至圣先师,儒门鼻祖,但在李贽却戏谑嘲讽孔子,认为孔子并非圣人,而是与大家差不多的庸人,“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

2,既然孔子非圣,那么该向谁学习呢?李贽认为“耕稼陶渔之人即无不可取,则千圣万贤之善,独不可取乎?又何必专门学孔子而后为正脉也”,指出人人都是圣人,又何必一定要去学孔子呢?如果一定要在言行举止上向孔子学习,那么只会是“丑妇之贱态”。

3,孔子非圣,无需学习孔子,那么儒家学说该不该学呢?李贽让现代人都要震惊,他是直接否定孔孟学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世至论”,《六经》、《论语》、《孟子》“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就是说,李贽否认儒家的正统地位,汉朝之后还有哪一个大文人这么嚣张异端?

纵观中国古代史,没有文人比李贽更离经叛道了。

曾国藩评价太平天国时,说洪秀全他们要断了名教的根,必然引起文人群起而击之,所以不足为虑。李贽的“孔子非圣”、“儒家非正统”等言论,也是要断了名教的根,自然也让卫道士恨之入骨。

民众越喜欢,卫道士越慌,对他攻击就越猛。

1602年,礼部给事中张问达上奏万历皇帝,指责李贽,在北京通州将之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逮捕,焚毁他的著作。逮捕过程非常轻松,当时已经76岁的李贽听说锦衣卫来了,直接出门对锦衣卫大声说,“是来逮捕我的吧,快给我抬来门板,让我躺上去”,让锦衣卫目瞪口呆,最后将李贽抬进监狱。

对于死,李贽非常淡定,“今年不死,明年不死,年年等死,等不来死,反等出祸”。但明朝不是清朝,对异端的包容力还是比较强的,李贽的同情者、支持者也很多,同时万历皇帝也不愿轻易沾上杀文人的罪名,最终判决是“发回老家,地方看管”。这一下,李贽不愿意了,觉得自己该死了,于是以剃发为名(李贽已剃度为僧),夺下理发师的剃刀割断自己的喉咙而死,享年76岁。据说,李贽割喉之后当时未死,流血两天之后惨死,“卓吾血流二日以殁,惨闻晋江,士庶甚闵,于晋江西仑作温陵先师庙,颇奉香火,后毁于兵燹。”

李贽死后,朝廷说是焚毁他的著作,实际上根本没人管,也没人在乎朝廷禁令,“反书”依然四处刊印流通。五四运动之后,李贽被当作反儒的英雄,成为新时代的一面旗帜。

李贽极为异端的学说之所以能够大火,与明朝宽松的学术氛围有关,换成清朝时期,别说过火的李贽异端学说了,就是王阳明心学、奇书《金瓶梅》都不可能出现。

龚自珍诗云:“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任何一个朝代,最让人难忘的是人的精彩,没有不拘一格的奇才,这个王朝必不精彩。以李贽观之,明清之间谁更精彩一目了然。

参考资料:《明史》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