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母,是一场生命的修行
昨晚的家长课堂,黄老师让每个人写出自己十四五岁时父母不知道的秘密,每个人都写了也分享了。其实我们小时候没人管的,父母好像也没精力管,反而让我们自由自在。我们也没有做出什么伤天害理大逆不道的事来,相反我们成长的也不差,至少没有走上歪路。黄老师说:“试想一下,如果你们的孩子做了你们小时候做过的事,你们会怎么样?”大家沉默了一会,都忍不住感慨:我们的孩子几乎没有秘密,似乎也不允许有秘密。想想,他们真可怜。如果他们逃课、早恋、抽烟、打架……我们会怎么样?
想到现在的孩子动不动就跳楼,不止大学,高中,甚至小学的孩子,真的让人心痛。我一开始也想不通,孩子为什么那么脆弱,我们小时候那么穷,别说挨打,就是受了天大的委屈,也舍不得自杀。我堂哥那时候读书笨,还口吃,天天被老师骂,被同学嘲笑,也还是高高兴兴上学去。
现在抑郁的孩子越来越多,我觉得肯定不是孩子承受能力差这么简单。
今天读到三联的文章,提到孩子抑郁的原因,有这么一段:
在今天,孩子们对自己的生活全方位地感到无力。斯蒂克斯鲁德指出,研究显示,就算孩子在一个领域中没有控制感,只要他们在另一个领域中能实打实地有控制感,他们就能更好地应对挑战。如果孩子在家里很自由,能选择自己的活动形式以及参与频率,那他们就能更好地专注于比较严苛的校内环境。“但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问题——孩子在任何地方都缺少控制感:在学校,他们被管得很严;而在家里,也是如此。随着社交媒体的崛起,孩子在社交上的控制感也愈发缺失。
我总觉得我小时候得到的关注很少,所以我做妈妈可用心了,简直是用尽了“洪荒之力”,我一度以为无微不至亲密无间就是爱了,后来我渐渐觉悟真正的爱是给对方自由。我也是多年以后才明白,父母也是很爱我的,也正因为父母对我的关注少,我才有足够属于自己思考或者发呆的时间,我可以自由选择课外书,可以跟小伙伴玩到天黑才回家……
我其实是很矛盾的,对孩子生活上很放手的,她从小就干家务活,会做饭。13岁独自去杭州参加漫展,15岁和闺蜜去上海毕业旅行了三天……我对孩子的控制在于心理上,这实际上也是我自己内心的投射,我想让她感受到我对她的爱。妞儿小时候还是很有安全感的,她在家可以做一切她想做的事,而且在上初中以前,我们每周都会出去玩,南京的公园都跑遍了,玩各种游乐设施,各种职业体验,各种活动......上周在家翻老照片,妞说:“我小时候玩过那么多东西啊。”我那时候也没心没肺。
上了初中学业压力扑面而来,尤其群里老母各种鸡娃,还有可望不可及的别人家的娃……我一下子变得很焦虑,既希望她学的轻松又希望她学的好。其实成绩好不好倒也在其次,我特别担心她因此失去信心失去上进心。就怕她沉迷游戏,交上坏朋友……所以总想知道她的一切。现在想来她才是更有压力的那个。如果她是个低自尊的孩子可能还好,事实上她自尊心很强,也很要好,但是没有人看见,连父母都瞎了。最终她穿过那段至暗时刻,所以她才是最了不起的那个人。
原来泛滥的爱也会给孩子伤害,拥有私人的时间、空间是如此重要。我又重读了阿老师和蔡老师在邮轮之旅上的文章,两个人不约而同说到“给孩子尊严”,不管多小,都有自己的隐私,都该被尊重。昨儿黄老师的课经过模拟实战,我进一步体会到孩子的不易。
从妞儿住校,强制拉开了时空距离,我也开始沉下心来,距离是个好东西。我不再看她的qq,当然从她初中开始就锁了手机和pad,想看也看不了。现在我也不知道怎么就失去了好奇心,好像突然就放下心来。而妞对我也重拾了信任,她告诉我pad解锁密码,我天天帮她游戏签到,但是,我真的没有顺便看她的q或者微信。她像是突然变得自律了,放假回来,会写完作业再玩游戏,她有自己的计划,不再需要提醒。(当然,提醒也没用,初中又不是没试过
)上学一个月以来,她简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想,这跟环境有关,在新环境她被看到,每个孩子都像一颗种子,放在合适的土壤才会生根发芽。任何人都代替不了孩子成长,只有安心做好肥料用爱去滋养。
写这篇文章,更多的是记录。不要问我如何不焦虑,我觉得焦虑也许无意义,但却必须经历。害怕焦虑害怕经历其实是没做好吃苦的准备,做父母的,尤其是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更多的应该做旁观者,看着他跌倒看着他爬起,却不帮他去拆除路障,能做的只是共情和陪伴。
做父母,就是一场生命的修行。其实,需要治愈的往往是父母自己。
【小厨成长日记】如何克服疫情之下的焦虑?也许只需要一份美式松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