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师爷奇门运筹丨易学基础 24节气的来历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们也应该了解24节气,包括现在我们过得很多节,都是24节气之一。

“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我们就聊聊24节气的来历。

春秋时期的人发现一年中,白天跟黑夜的时间长短不一样,在某些时候白天最长、黑夜最短,之后白天越来越短、黑夜越来越长,直到某天(冬至)时,白天最短、黑夜最长。之后又开始白天越来越长、黑夜越来越短……周而复始。阳光下的影子也有类似的变化规律。这就定下了最早的夏至跟冬至。

春秋时期是把一年分成了两份,到了战国时期古人把一年分成了八等份,在《吕氏春秋》的《十二月纪》中有记录。

西汉时期,在《淮南子·天文训》中,古人更加精确地把一年作了24等分,形成我们今天所熟知的24节气,这是24节气第一次被完整叙述。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24节气原产于黄河流域,主要反映了这一纬度带上的温带季风气候。但我国幅员辽阔,气候资源多样,在中原以外的大片区域,如新疆内蒙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云贵两广和东南沿海的亚热带季风气候、西藏的高原山地气候、海南和云南广西南部的热带季风气候,无法套用到24节气中。

反应季节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又称八位;反应气候现象的是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应气候变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