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圣墓 | 获联合国官员盛赞!泉州这处千年史迹,很多人不远万里来朝拜……

2021
刺桐藏宝图
寻 宝 宋 元 泉 州
第十一站 伊斯兰教圣墓

伊斯兰教圣墓,位于泉州东郊灵山南麓,史载为唐武德年间(618-626年)来华传教的穆罕默德四贤徒中的三贤四贤墓葬。

伊斯兰教圣墓,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兰教圣迹。现存两墓并列,墓盖用花岗岩雕刻,墓后倚山建马蹄形回廊,具有典型的唐代建筑特色,是研究泉州海外交通史及伊斯兰教传播史的重要史迹。

手绘图 樊云均

第十一站 伊斯兰教圣墓

灵山圣墓谒先贤

斯兰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早在7世纪就随着穆斯林传播到世界各地。据《闽书》记载,相传在唐武德年间(618-626年),穆罕默德门徒四人到华,一贤传教广州;二贤传教扬州;三贤、四贤传教泉州,卒葬于东门外灵山南麓,故又称三贤四贤墓。因深受穆斯林敬重,这两位先贤入土安眠之墓被称作“圣墓”,这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历史物证之一。

圣墓位于清源山脉东侧,东南临海,这里原可眺望晋江入海口来往的船舶。由于两位穆斯林先贤是从海上来的,墓葬就选址于此。穆斯林们相信看到这些船舶,在精神上能与故乡共鸣。

10-14世纪,随着海洋贸易的发展,众多阿拉伯、波斯人来到泉州,至元代其人数达到高峰。他们或经商,或传教,或游历,许多人定居下来,聚族而居、繁衍后代,并建清真寺、置墓葬区。如今,灵山上还有很多阿拉伯后裔的墓葬,其前部融入当地墓葬的传统风格,后半部分为典型的伊斯兰墓葬墓盖石,体现了中阿文化的交融与延续。

尽管学界对伊斯兰教徒最早来到泉州的时间还存在学术争论,但10-14世纪穆斯林商人在泉州的活动轨迹,可从清净寺等现存建筑、泉州大量出土的伊斯兰教石刻及相关历史文献中证实,而伊斯兰教圣墓正是宋元时期穆斯林商人及其族群在泉州活动的历史见证。

千年圣墓保存完好

获联合国官员盛赞

伊斯兰教圣墓

PART ONE

记者见闻

登临狮子山 探寻圣贤迹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泉州素来以文化包容、宗教兴盛著称,多种宗教在此共存,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近日,记者来到灵山(古称“狮子山”),试着走进那段千年前的历史时光,探寻这处闻名中外的伊斯兰教圣墓遗迹。

圣墓坐落于灵山南麓。穿过伊斯兰教特有的尖拱形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绵延的翠绿。走过石桥,顺着碎石板一路向上,两侧树木茂密,郁郁葱葱。转角处,一条石阶净白如雪,笔直地通向高处的圣墓。仰望山顶,两棵巨柏仿佛“卫士”般在两侧的林丛中兀立,静静守护着安眠于此的古代圣贤。
行至石阶尽头,只见在花岗岩亭下,两座石墓并列,肃穆而洁白。亭后砌筑有形似马蹄的墓廊,七方石碑分别伫立,其中最闻名的便是郑和行香碑。碑文显示,郑和第五次下西洋时,曾至泉州灵山圣墓行香,祈求保佑。而这次“官方祈福”,也直接促进了伊斯兰教在泉州的发展与兴盛。
风动石
圣墓前,还有一方巨石屹立于岩盘之上,这便是泉州八景中的“玉毬风动”——风动石。石上有文人墨客的题字和诗句,明代泉州知府周道光在此题有“碧玉毬”三字。神奇的是,在劲风吹拂或人力推动下,“碧玉毬”会微微晃动,看似摇摇欲坠,却又“稳如泰山”,正应了石上所刻的“天然机妙”之语。而在巨石背面,岩盘延伸出一方可纳百人的平台,乘高临下,灵山远处的景色一览无余。
据说,古时候站在灵山顶眺望,眼前便是一片汪洋海景,不少文人雅士前来登高望海、吟诗作赋。而在千年之前,远渡重洋而来的三贤、四贤选择安葬于灵山,背山面海,或许也正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在海面上看到自己国家的商船,不远万里,奔赴而来。宋元时期,泉州逐渐成为举世闻名的第一大港,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涨海声中万国商”正是当时古刺桐城的真实写照。无数阿拉伯人带着货物远航而来,仿佛循着先贤的脚步,在泉州兼容并蓄的胸怀中留下一段佳话。
PART TWO

专家讲述

我国现存最古老伊斯兰教圣迹

“泉州伊斯兰教圣墓为来泉州传教的穆罕默德门徒三贤、四贤的墓葬,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兰教圣迹。”泉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原主任黄真真介绍,圣墓就像一座联系海内外穆斯林的桥梁,意义十分重大,“尽管一千多年过去了,它依然散发着魅力,总有人不远千里、万里来此朝拜”。

阿拉伯文重修碑刻

行香纪事碑

三贤四贤德高望重

星月造型规格较高

“思绪回溯,呈星月型布局的三贤四贤圣墓回廊,令人心生肃穆。”据清源山景区党工委副书记陈江海介绍,圣墓等级规格很高,墓廊呈九开间分布,中间像是中国建筑风格的大堂,旁边像厢房一样,两边各四间,融入泉州闽南古厝的特色,“而'九’字在唐朝是皇室才能用的数字,这也证明了三贤四贤在当时的地位,堪称德高望重”。
虽经历了明朝时的大地震,圣墓回廊和石柱至今保存完整,三层结构的墓,以莲花瓣为底座,中间是平板石,上面是回字形的墓盖。其他墓石上,刻有祥云或者莲花瓣,象征清净纯洁。而巧合的是,伊斯兰教圣墓整个景区的整体分布也呈星月型,尽管核心区域不大,但历史意义非常厚重。
回廊上的石柱

文化交融生根发芽

成穆斯林朝拜圣地

伊斯兰教圣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圣墓的日常巡查、保护管理是由清源山管理委员会负责,文物本体的维护修缮等业务工作由文物部门负责,两个单位形成良好的协调管理机制,相互配合做好圣墓的保护管理工作。
“泉州本地姓丁、姓郭的市民,大部分是穆斯林后裔。”清源山景区管委会工作人员王晓兰称,三贤四贤来到泉州时,是伊斯兰教萌芽时期。到了元朝,泉州城内穆斯林众多,可以想象当时泉州经贸有多么繁荣。穆斯林在泉州经商贸易、传播宗教,与当地民众通婚,两种文化相互交融,其墓葬区遍布东郊和东南郊,可以想见他们在此地安居乐业的情景。“目前,泉州市区仍有不少古地名依然保留着伊斯兰教色彩,如津淮街中段的'津头埔’等。”
时至今日,圣墓依然吸引着众多海内外穆斯林前来瞻仰、朝拜。每逢伊斯兰教重要节日,众人在此拜谒先贤、诵念《古兰经》、举办游坟活动,为亡者祈福,这也是泉州穆斯林恪守不渝的风俗习惯。
PART THREE

护遗者说

考古“女将军”的灵山情结

黄真真

大学学的是历史专业,对文物古迹感兴趣的她,曾向学校申请转考古专业却被拒,没想到毕业后进入文物部门,从此开启了与泉州文物古迹打交道的旅程。她就是大半辈子从事泉州文物保护工作的考古界“女将军”——黄真真。

曾是泉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主任的黄真真,2003年开始负责管理安平桥、洛阳桥、圣墓3个国家级文保单位,对泉州的文物遗迹可谓如数家珍。她说:“很荣幸曾守护过圣墓,这是一份荣耀,更是一份职责。”

再现梅花满山谷

旧石扮靓游步道

圣墓前方有一块天然巨石,风吹欲动,手推能晃,俗称“风动石”,石上写有“碧玉毬”“天然机妙”等文字。这块风动石是泉州著名老八景之一,曰“玉毬风动”。
黄真真介绍,古时,站在风动石上向外望去,前方是一片广阔的大海,可以看到来来往往穿梭的船只,加上灵山历来风景优美,三贤四贤的墓地选址于此,有遥望故乡的意义所在,寄托对家乡的思念。
灵山自古为人文墨客所喜欢,明代泉州文人生活风雅,喜欢到灵山赏花小酌,风动石上也留有历代摩崖石刻,最为显著的是这句:“对酌清樽看暮山,硕人尚未仗藜还。荒村寂寞烟霞杳,空有梅花满谷间。”黄真真说,石刻诗句内容表明,古时候灵山有白梅花。此外,从泉州走出去的礼部尚书黄凤翔在《游灵山睹僧坟诗》中写道:“磊磊碧石台,瑟瑟白梅树。”说的也是灵山上漫山梅花的景致。
为保护和延续历史风貌,2007年的植树节,黄真真组织了一场植树活动,在风动石、圣墓周边种植了400棵梅树。每逢春节前后,盛开的梅花漫山遍野,再现“梅花满山谷”的盛景。
漫步在圣墓景区入口通道,你可能难以发现,踩在脚下的石头,可是明清古厝的埕铺石。黄真真说,多年前,入口通道铺的是乱(角)石,路面坑坑洼洼、高低不平,给游客的通行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尤其是穿高跟鞋的女游客或小孩,一不小心就容易崴到脚。后来旅游景区道路整修时,将这坑洼的游步道改造为铺旧石构件,步道古色古香,提升了景区的历史品位。

开放包容的刺桐城

呈现多种文化兼容

泉州港古称“刺桐港”,宋元时期因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而成为东方第一大港。彼时,各国商人、旅行家、僧侣等各行各业人员往来泉州,也带来各种宗教文化信仰,有基督教、伊斯兰教、摩尼教、印度教……“泉州开放包容的城市理念,接纳了这些不同的宗教文化,并且渐趋融合,呈现出多种文化兼容的局面。”黄真真介绍,灵山圣墓是联系海内外穆斯林沟通的桥梁,对民族团结有着重要意义。之前联合国一批官员到访朝拜,当看到圣墓保存得如此完好,感叹道“感谢中国政府,感谢泉州当地有关部门和民众,将我们先人的墓保护得这么好”,这让在场的泉州文保工作人员感到特别欣慰。前来灵山圣墓朝拜、参观的,来自印度、印尼、伊朗等国家,也有国内新疆、青海等地区的人。不管是国家领导人、专家、学者,还是普通民众,对于圣墓被保护得这么好,他们都表示很感动。
如今,这位泉州考古界的“女将军”虽然退休了,但她依然不改对保护泉州文化遗产的热情,经常到圣墓、洛阳桥等曾经工作过的文保单位当义务讲解员。
PART FOUR

相关链接
伊斯兰教圣墓自7世纪建成之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和保护修缮,有七方石碑记载了不同时期穆斯林及地方官员的修缮之举。

【重修圣墓碑】

立于1322年的重修圣墓碑,位于墓廊正中,碑正面阴刻古阿拉伯文字十行,行间有阴刻横线分隔。碑文记载了安葬在这里的两位穆斯林来中国的时间和事由,并明确记录了1322年泉州穆斯林集体重修了这座墓葬,现墓葬地的主体也就是此次修缮后的遗存。

【行香纪事碑】

位于墓廊西侧。1417年明代航海家郑和第五次下西洋前,专程来此拜谒先贤、祈求庇佑。地方官蒲和日为之立碑纪念。

【陈有功修缮圣墓碑】

立于1714年。据文献记载,该碑记述了福建汀邵延等处右总兵左都督陈有功、福建陆路提督左协中军游府陈美共修此墓的事迹。

【夏必第修缮圣墓碑】

嵌于墓廊外西侧石壁上,记录了1751年董事夏必第修缮圣墓之事。

【郭拔萃修缮圣墓碑】

嵌于墓廊外东侧石壁上,记录了1783年举人郭拔萃修缮圣墓之事。

【马建纪修缮圣墓碑】

位于墓廊西侧,记述了郑和于此行香,陈有功、陈美、郭拔萃、夏必第等人修缮事迹,以及1818年马建纪再建墓亭之事。

【江长贵修缮圣墓碑】

位于墓廊东侧,记述了郑和蒙佑立碑,马建纪等人修缮事迹,以及1871年福建提督江长贵修缮圣墓的经过。

文物大事记】

●1961年5月,列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5年,泉州市伊斯兰教圣墓文物保管所成立。
●1988年1月,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泉州市文物管理局成立泉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同时撤销“圣墓文物保管所”。
●2012年7月,泉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在保持现有所有权、监管权的情况下,将圣墓景区部分管理责任纳入清源山管委会统一经营管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