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188期】【河南】《智泉流韵》主编郭进拴原创长篇人物传记连载《鲁慕迅传》【十六】

古塔巍峨耸碧天,

沧桑阅尽历千年。
               青阴匝地掩碑碣,

丽日清风在绝巅。

这是鲁慕迅先生为屹立于汝州古城东北隅法行寺中的法行寺塔而题写的诗句。法行寺塔,建于唐代。塔平面呈方形,高30米,上为八角形涩檐九层,顶部在砖刹座上立宝珠形铜刹。塔身南壁辟圆券门,门内设方形塔心室,可达第二层,宝顶用迭涩砖层砌筑。塔身下为方形,上为八角形,造型奇特。塔身的壁面砖,虽经多次抽换,外型仍保留唐代风格。街因塔而得名。1928年12月26日,鲁慕迅就出生在这法行寺塔下的青龙街42号,他一名鲁立,早年名中立、思渺,肄业于临汝县立第二小学。12岁离家。
        就地理环境而言,这一带既无黄山的云海,匡庐的劲松,又无泰山的雄浑、华山的惊险,更无漓江的烟雨、阳朔的秀峰,有的只是恬静、幽雅、闲适的田园风光:阳春三月,春风和煦,紫燕呢喃;夏日炎炎,红荷出水;秋高气爽,遍野果压枝头;隆冬季节,一片银白。城南的汝河,每逢夏秋之季,更是风烟俱静,绿水凝碧,河清鱼跃,直视见底;急湍似箭,激浪若奔,好鸟和呜,啁啾成韵;横舟上蔽,白昼犹昏,疏枝交映,有时见日。沿河景色更是一幅活的山水画屏;朝暾晚霞中更是仪态万方,沁人心脾。他和小伙伴们一起在这里摸螃蟹,“打瞎驴”、捉泥鳅、打水仗……正像他在《童年》一诗中所描绘的那样:

记得当年作学童。

世情未谙学未工。
             最喜假日戏游乐,

风雨不避无暑冬。
             偕伴歌呼过街市,

意兴神彩顾盼中。
              荒滩野地卧沙草,

天上人间话多少。
             说到侠义增慷慨,

肝胆意气云水渺。
             几日课业半日了,

家居不耐闲烦恼。
             张罗布机捕雀虫,

攀枝爬树摘梨枣。
             衣破骨折犹不悔,

入水登山何能改。
             黄土岗上放风筝,

清溪石下摸螃蟹。
             无拘无束无缰马,

无虑无忧只自在。
             三五朋辈颇相好,

而今存亡俱不晓。
            少年情怀皆依旧,

只是心少人已老。

这里是美丽且诱人的。她是鲁慕迅生命的摇篮。那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风光,不仅从小滋润着鲁慕迅天真纯洁的心灵,而且赋予他艺术之树长青。他艰难而漫长的艺术道路,正是从这里迈步登上艺术殿堂的。他从三、四岁开始,便和故乡结下了不解之缘。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虫一鸟,都启迪着他稚嫩的心,吸引着他那富于幻想、好奇、多思的童心。
        故乡那神奇迷人的风光,悠久辉煌的文化,可歌可泣的人民,甘甜醇美的汝水,古刹风穴寺的流泉飞瀑,危崖幽谷,乡村田野的缕缕炊烟,声声鸟啼,那一个个淳朴厚道的村民,一道道清冽纯净的山溪,都给了小慕迅无穷无尽的激情和灵感。他聪明伶俐,见啥画啥,画啥像啥。
       他沿着故乡那弯弯曲曲的乡间小径,饱蘸着故乡明丽的色彩,迈着歪歪扭扭的步子,笔耕不辍,心甘情愿地用肉体去撞击着有尖锐的棱角和钉子的艺术之门……一切苦的和甜的,他都无暇回味,生活的目标完全集中到了一点——努力画出好作品!

四

鲁慕迅的童年也是悲苦的。
        在他仅仅一岁的时候,他那身为小文书的父亲,惨死于军阀混战之中,连遗体也没找到。年轻的母亲就带他到外婆家生活。他的外祖父去世早,由舅父管理着一家人的生活。舅父粗通文墨,是他的启蒙老师。他教少年慕迅读《四书》、《千家诗》、《幼学琼林》,特别引起他兴趣的是芥子园画传和海上名家画谱。他便常常临摹起古典小说中的插图和画谱来。
        慕迅很难忘记这一段生活。这对他日后成为一个杰出的花鸟画家不是没有影响的。妈妈带他在舅父家生活到十二岁。妈妈是个人穷志不短的年轻妇女。即使在娘家过着不愁吃穿的日子,但她还是用自己日夜织发网、纺花换来的手工钱供慕迅上学念书。对无父的独养儿子从不娇惯,管教十分严厉。
      自古贫寒出俊才!慕迅上学后,犹如吃着一截又甜又脆的甘蔗,年年以名列前茅的学业成绩,向疼他爱他的母亲汇报。那一年,母亲捧着儿子的成绩单,像捧块黄金,满心高兴;又像捧块废石,满脸愁云。她守寡十一年后,终因生活无着,改嫁了。慕迅告别了幼年时的第二个家,随母远去了……
        那年慕迅刚满12岁,他一步三回头地告别了再有几个月就要领到毕业证书的临汝县立第二小学,离开了生他养他的故土,离开了那些纯朴善良的父老乡亲和欢蹦乱跳、一块下河摸鱼捉蟹、上冈放风筝的小伙伴们……他怀着离情别绪,在妈妈的陪伴下,泪流满面,和亲朋好友们依依惜别,真是愁肠满腹,如泣如诉,难道尽,难说完,热泪一滴又一滴,一行又一行……
        母亲的改嫁给少年的慕迅曾经带来十分的痛苦。他的继父是位看守所长,大他母亲十余岁。虽然继父待他不错,慕迅仍心情抑郁,这种寄人篱下的孤苦生活,养成了他倔强孤僻的性格。他既离不开母亲也离不开外婆家,母亲更是离不开可怜的儿子。每次分离,母子俩都要抱头痛哭一场。这些使这个刚刚十几岁的少年早熟,感到了人生的变幻无常和酸楚艰难。他一心只巴望自己快快长大,即使闯荡江湖,也不愿在这个家里多留一天。
        后来,慕迅就到了他的姨父家。这个家他逗留的时间虽短,然而对于他的毕生影响却不可低估。他姨父姓石,号磊园。早年他在慈禧太后的禁卫军中当过一名兵卒,以后做官回到陕西。杨虎城当年当省主席时,他是财政厅长。杨虎城在西安事变后,被蒋介石放逐海外,他就弃官隐居,从此远离官场。他在书画方面有很深的修养和造诣。齐白石曾在他的一本画上题字“画石当以石磊园为师。”华山“镇岳宫”三个大字就是他所书,华山入口处的一块大石壁上至今仍留有“脱俗”二字,也是他的翰墨。
        慕迅在绘画方面受姨父石磊园的熏陶培育实在太深了。他和华山道土交谊甚深,慕迅和他一起上华山度暑学作画和学书法。华山那又圆又明的月,又清又醇的泉,姿色醉入的峰,神韵飘逸的雾,孕育了慕迅的聪明和智慧,滋生了他粗犷的豪气,锻铸了他男子汉顶天立地、坚如磐石的骨气和志气!
        慕迅从幼年到青少年时期,经历过四种家庭生活。四个家庭四个层次,但每一个家庭都为他日后的画家生涯打下了深浅不同的烙印。从老祖母的民间剪纸、外婆家的二十四番花信风、继父家学唱京戏,直到姨父家那个石头花园,都令他毕生难忘,受用终生。
        他非常爱读鲁迅的杂文,仰慕鲁迅的铮铮铁骨,尤其是当他看到官场腐败、贪官污吏横行、物价飞涨、民不聊生的黑暗社会,义愤填膺,从1948年初开始,便以鲁慕迅的笔名,在《中国时报》、《民权新闻》发表杂文、诗歌、漫画,抨击时弊。他把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把自己的命运和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由于他发表作品时用了鲁慕迅这个笔名,参加工作填表时,那个编发他的作品的编辑,是个地下党员,正好主管填表,就欣然在表上写下了鲁慕迅三个字。他说:“我的真名叫鲁中立呀!”那位地下党同志说:“鲁慕迅这个名字多好,多响亮,就用这个名字吧!”从此,鲁慕迅就成了他终生经常用的名字。
        1949年初他考入中原大学,南下武汉,1950年底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文艺学院美术系,先留校美工队工作,后调中南大区《长江日报》及武汉市《长江日报》工作。
        从此,鲁慕迅进入了他人生和事业的黄金时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