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语文教师王君有句话,说到了读写菌的心坎里,她认为:
朗读,永远是语文学习最俭省、最见效的方法,能够用朗读去解决的问题,就尽量不要去用其他方法解决。以前我们常说朗读是一种艺术、一种享受、一种学语文的方式,而王君老师则把朗读提高到“最俭省、最见效的方法”层面,也就是说,谁不朗读,语文就很可能学不好,或者说,学好了也多下了好多冤枉功。朗读是建立在默读基础上的。默读的好处是快,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文章内容,看到不理解的文段,还可以停下再读一遍;而朗读需要加上感情,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感情和文章的深意。
对语文学习来说,大声朗读可以形成语感,建构自己的语言模式;可以提高审美能力,积淀美词美句,有利于提高写作能力。朗诵中积累的词汇和美句,在写作中可以直接模仿和借鉴。
朗读有利于训练注意力。大声朗读,需要调动眼耳口鼻等多种器官,大脑必须集中精力,既有利于记忆,更有利于提高注意力,让学生掌握“专时专用”的技巧。其实,很多所谓的“差生”并不是智力不行,而是注意力不行,从朗读切入,可以改变他们的学习状态。
朗读有利于改变内向性格。性格内向者往往不好意思大声说话,而朗读则为他们找到了一条大声表达又不至于太尴尬的方式,特别是和全班同学一起朗读,更能感受到集体的力量,慢慢就能自己来朗读了,性格也会慢慢改变。
看看下面这位“网红小胖”,在他朗诵《观沧海》的时候,多么专注!多么自信!
其实,只要是语言学习,就需要朗读。每天拿出30分钟的时间去朗读,日积月累,就能登堂入室。当然,这里说的朗读,还应该加上几个状语:大声地、有感情地、边读边品(也就是古人所谓“口诵心惟”)等。如果你不擅长朗读,读写菌就建议你先“跟读”。找名家朗诵,先听几遍,揣摩其中的韵味,然后放录音跟读,有一定感觉了再自己放声朗读。这种方法,更适合学习外语。外语跟读的目的不是学习朗读技巧,而是跟着练好发音,让自己发音标准、口音纯正。
很多人朗读,一开始都是“念字”,当你学会自然地融入感情,流利地“说”出文本内容,你就打败了80%的朗读者。真正的朗读,不是念出来的,而是把文本当成自己的话一样自然地“说”出来的。
下面这位“网红养鸡大叔”,朗诵《再别康桥》,就十分自然生动——这些身份特殊人的朗诵,更能让我们体会到朗诵的魅力,所以读写菌选了两位特殊的网红做例子。
好的朗读者不是仅仅靠声音取得朗读效果,还靠对文本的分析和把握。他们在朗读之前,会研究解读文章内涵、确定语言逻辑、分析表达技巧、把握文章情感后,这才会运用到语言技巧。正因如此,王君老师才认为朗读是“语文学习最俭省、最见效的方法”。吟咏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每一位想把语文学好、学美的朋友,如果你还在为学习方法苦恼,那就捧起书本来放声朗读吧!最后,推荐读写菌大学时最喜欢的朗诵作品,这可是大师级别的朗诵:《四月的纪念》,乔榛、丁建华朗诵。【说明】本文由“中学生读写”编辑创作,这里是中学生的学习园地,成年人的心灵港湾,本号已参与版权保护协会,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