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记忆丨我的祖父奕元在宗人府

我的祖父爱新觉罗·奕元(康熙五世孙)生于清光绪四年(1878)正月初一未时,所以取名为“元”。奕元字劭敏,是爱新觉罗·绵文的第一子。26岁开始在宗人府任职,到了宣统二年就作了宗人府的理事官。

奕元的父亲绵文,在光绪二十五年四月曾被授予安徽学政,在任内授礼部侍郎(溥仪的老师陈宝琛也曾作过礼部侍郎)绵文的二哥绵宜在咸丰十一年(1861)十二月和光绪十二年五月先后两次被授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绵文和绵宜都是翰林,又都先后任过礼部侍郎,所以声名显赫,备受朝野崇敬。某位郡王曾为绵宜兄弟写过一条“兄弟翰林”的横幅,以后又制成匾额,悬挂在慈慧殿的绵公府邸的中堂。

说来也巧,绵文的长子奕元和三子奕寿也先后被点翰林,这便是第二代的“兄弟翰林”,所以当时有“翰林世家”之称。

宗室之子(只限一子)凭父辈的恩荫取得荫生资格是极容易的事,可是取得翰林资格就得有点真才实学了。清高宗(乾隆)曾诏日:“国家以经义取士,将以觇士子学力之浅深,器识之淳薄。”过去殿试“文理通优者,交部引见;荒谬者,发回原籍读书,三年再试”。足见翰林资格的获取绝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绵氏父子两代四人做了翰林,不仅光宗耀祖,而且被奉为读书人的楷模,传为仕途佳话而名噪京城。

光绪十八年十一月,奕元参加大考,曾因文理出类拔萃受到皇上嘉奖,被赏顶戴花翎,这在爱新觉罗的宗谱中都有记载(甲册1153页)。当时,年仅十四岁的奕元就被视为才子。十二年之后。即光绪三十年四月,被授予宗人府的额外主事。

当时的宗人府是掌管皇族谱牒和管理族中事务的重要机构。编制约四五十人,除个别汉族人之外,都是宗室成员。宗令往往由亲王、郡王担任,下设左右宗正、左右宗人,其事务长称府丞、理事官。

光绪二十八年袭贝勒、光绪三十四年加郡王衔的载涛先生曾做过宗令。他曾说:宗人府有三个台阶:奕字辈的,载字辈的,溥字辈的。奕字辈的指的就是奕元。

光绪三十年四月,奕元任额外主事后,三十二年四月接受修订玉牒的重任。这个任务尽管有风险,但毕竟是个晋升的好机会。

玉牒记载本支,即从显祖宣皇帝塔克世(努尔哈赤的父亲)开始的直系子孙。他们以系金黄带子为标志,故称黄带子。黄带子也就是宗室。非直系子孙称旁支,即觉罗,系红带子。依《宗室传序》:“降至疏属,宗正有籍,玉牒有名。”因此,缘事被革字的,在玉牒中也要反映出来,这些人系紫带子。

修订玉牒时,宗室、觉罗都要重新核对,增续、修改、订正。

例如,爱新觉罗宗谱开始时姓氏几乎没有规律,从圣祖(康熙)以后,按胤(允)、弘、颙(永)、旻(绵)、奕、载、溥、毓、恒、启、焘、闿、增、祺辈份排列。只要是同辈的宗室成员,都在每页上同一辈份的横格里记载本人的情况。

每个宗室成员都要记载生母是何氏何人之女(不记载生母的名字);本人出生的年月日时;何时中试,何时授荫生、进士;何时袭爵、晋爵;何时受赏,何时缘事革职、降职;嫡、侧妇人及妾是何氏何人之女;本人排行及有几子;卒年月日时和谥号。

修订玉牒不允许有疏漏。例如,庄亲王之子奕赓和绵宜之子奕赓重名,在修订时未曾发现,都上了玉牒,结果追究宗人府“失察之过”。当然,记载不实、记载有误都属于过失,视情节轻重,或督责,或降调,或革职。

为此,绵文在弥留之际还断断续续地嘱咐奕元说:“精心修正牒,不提疏忽,以免不测。”光绪三十四年初修订的玉牒终于告成。然而从此府邸上下皆惶惶不可终日,全家都觉得“不测之事”就要降临而捏着一把汗。三月,传来佳音:“修订玉牒有功,上大嘉悦,加俸赏银。”时逢三弟奕寿晋封为刑部主事。

端午佳节,慈慧殿正院大宴宾客。游廊、穿廊、侧院、后院,到处张灯结彩。从后门桥庆合堂饭庄叫来的提食盒的伙计鱼贯而入,各种菜肴摆满厅堂上的各个餐桌。奕元、奕寿亲迎宾客,酒宴延至夜阑方散。我的祖母,奕元的嫡妻巴里克氏延清之女,津津乐道此事。她是1949年冬去世的,她在世的时候,母亲常让我给太太(祖母)捶背。在捶背时,多次听太太谈及此事。

修订玉牒是不定期的工作。最后一次修订是在1937年伪满洲国“建国”五周年的时候。当时溥仪在“新京”(长春)发布玉牒修辑命令。由于当时的具体条件所限,留守人员又少,修订的内容要粗略得多。我的堂兄溥藤生于1936年,只在我大爷载燊名下,溥字辈的横格里,记下了“第一子,溥藤”五个字。我生于1937年旧历十二月九日。

父亲载■在宫内府近卫处工作,知道正在修玉牒,生怕赶不上。我一降生,他立即请人专程去北京申报。匆忙之中给我取名溥筠,忽略了我堂兄溥藤的“藤”字是草字头,待到入册时才发现。为此,宗人府决定改为溥萍。我的名字记载在我父亲的名下,也只写了“第一子,溥萍”五个字。

我的父辈载燊(协和)、载■(仰阎)、载楫(楫舟)、载枢(仁之),除去记载排行、生年月日时之外,也只有生母、谪妻是何氏何人之女的简单情况。

现在玉牒的复制本,在第一历史档案馆、北京图书馆和首都图书馆等处都有收藏,可以供读者查阅。

(0)

相关推荐

  • 明朝兴化三相人物介绍

    [手机版] 明朝兴化三相 1.李春芳 [明] 明朝首辅,明朝兴化三相,明朝状元(1510-1584) 李春芳(1510年1月14日-1584年4月18日),字子实,号石麓 .南直隶扬州兴化(今江苏兴化 ...

  • 读隆庆《蓝田县志》札记之二 ——发现钱起的儿子钱徽仍居父亲的蓝田别业资料

    滋水美文  有爱.有情怀.有品位 致力于最优质的阅读体验 <滋水美文> ︱第548期 中国 ● 西部文学微刊 Chinese Western literary journal 「 读隆庆& ...

  • 大节可议,迎附朱棣:身系诏狱,勤苦读书;大明内阁首辅杨溥旧事

    作者:史遇春 这里,就来说一说古人读书的一段历史. 关于这段历史,还是要秉持我在<读书论>里所述的读书精神,即公正.客观地去看待.去评判,学其可学.弃其当弃. 那么,这位古人是谁呢? 他就 ...

  • 北京记忆丨北京东安市场旧闻漫谈

    编者按:本文是由张子华 李雅轩 白玉晨 莫文通.常玉奎 刘鸿印 丁德贵 康耀庭八名原东安市场摊贩根据亲身经历所写的回忆资料,写成于1966年2月.现在作者除李雅轩.莫文通.常玉奎外都已逝世.这篇文章是 ...

  • 北京记忆丨清末民初的东城诗钟活动

    作诗钟是一种趣味性文学活动,清末民初在北京风行一时.这一活动是聚会写作七言的对联,带有竞赛的性质.主要有两种体式.分咏体是在题目中规定了互不相干的两件事物,要别具巧思把二者写入一副对联,以另有寓意为佳 ...

  • 北京记忆丨燕墩石碑上都写了什么

    燕墩公园(周志光/摄) 燕墩,又称"烟墩",位于永定门外半里许(今铁路桥西侧).它始建于元代,即"坐镇"大都城南,用土堆积而成的火神祭坛--烽火台.历尽岁月沧桑 ...

  • 北京记忆丨春松胡同

    春松胡同,朝阳门南小街东侧,呈南北.东西走向,中间多曲折.北起小雅宝胡同,南止盛芳胡同,东与大雅宝胡同相通,西与松树院相通.全长114米,宽4米,沥青路面. 春松胡同,民国三十六年(1947)称礼拜寺 ...

  • 北京记忆丨相声与胡同

    相声是一门语言艺术,讲究说学逗唱.而在这四个技能当中,我认为,"说"和"逗"最基本.当然,说,就是讲一个段子,逗,就是引人一乐. 然而,平白无故,博人一笑也不容 ...

  • 北京记忆丨旧京珠宝行业秘闻

    珠宝是多种贵重饰物的统称,包括珍珠.宝石.翡翠.玛瑙.玉石.珊瑚等等.大部分是历代统治阶级用以装饰其骄奢淫佚生活的奢侈品,但制作珠宝的精湛工艺,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高度的艺术水平.根据历史的 ...

  • 北京记忆丨钟鼓楼大修挖出镇物,亲历者揭秘盒内玄机

    本文作者为北京钟鼓楼第一任所长郑毅,郑老曾担任钟鼓楼修缮办公室副主任,作为亲历者,相信他的回忆更具说服力. 钟楼和鼓楼,在我国城镇建设史上,曾一度风靡全国,成为城镇规划中的特色建筑,虽历经沧桑,但至今 ...

  • 北京记忆丨漫谈后门大街的历史

    前言 从前,北京人常说:"东四.西单.鼓楼前",是北京城里最热闹的地方.据许多杂记上的记载,自元明以来,从鼓楼到后门,就是个繁华富庶之区,如清人黄剑的<帝京杂咏>:&q ...

  • 北京记忆丨钟楼的建筑艺术与钟声的传递

    我国古城建筑之精美,早已被世人所目睹.钟楼作为全砖石结构的大型单体建筑,也已载入史册.但钟楼的建筑艺术与钟声的传递巧妙地结合起来,还是鲜为人知的. 钟楼是古代北京中轴线最北端的一座独特的单体建筑.它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