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穆故居
.
费穆故居
张 伟
1932年,26岁的费穆从天津南下上海,正式成为联华影片公司的导演,次年,他的处女作《城市之夜》问世,好评如潮袭来,于是趁热打铁,紧接着又导演了《人生》《香雪海》,由此奠定了他在联华一线导演的地位。
费穆到上海,拖家带口一大家人,开始是找个地方暂时过渡,时间长了,自然诸多不便,就想找一个稳定的住宅安顿下来。恰在此时,上海高桥人杨瑞生建造的树德坊落成,业主登报招租,云:本坊位于姚主教路、贝当路口,交通便利,空气新鲜,抽水马桶、浴室俱全,租金自每月卅二元起。这个条件很对费穆胃口,加上地方又离联华不远,立马谈妥,全家入住,时间是1934年的春夏之交。
费穆的新家是树德坊3弄23号,这是一栋三层小楼,门外有小花园,围以低矮的围墙,红色筒瓦双坡屋面,带老虎窗。当时,一楼的西房是客厅,可通往花园,东房是费穆夫妇的卧室,两房之间有一扇活动移门。二楼西房是费穆母亲的卧室,东房由费穆二弟居住。三楼西房住着费穆三弟一家,东房由费穆的四弟居住。大约在1940年,费穆的几个弟弟都搬了出去,这栋小楼就成为了费穆一家和其母亲的住房。费穆夫妇搬到了二楼,一楼东房成了费穆的工作间兼影片剪辑室,三楼的东房则成了费穆的书房。
费穆他白天在厂里忙于工作,晚上回到家,有时在一楼的工作间和助手讨论影片剪辑事宜,有时即在三楼的书房继续工作。每逢这时,费穆夫人巫梅就早早将孩子们支开,以免妨碍丈夫“开夜车”。费穆在家里接待了众多电影艺术家,他们有的是来这里和费穆探讨具体工作的,有的则是前来探望、拜访、请教,甚至来“蹭吃”的。费穆夫人能烧一手好菜,最拿手的有卤牛肉(五香)、八宝鸭、油爆虾等,她做的点心也很受欢迎,其中有一道用沙利文的面包,切成小方块,裹一层鸡蛋液,放进油锅炸一下,人人都说好吃,一上手就舍不得放下。
当时常来费家的,既有吴永刚、蔡楚生、阮玲玉、林楚楚等“联华”同仁,也有刘琼、张翼、莎莉、黄贻钧、陆洪恩等“孤岛”“沦陷”时期的影剧同事。“伶界大王”梅兰芳也曾数度光临这里。1948年,费穆导演了由梅兰芳主演的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艺术片《生死恨》,梅兰芳因此而几次上树德里3弄23号和费穆探讨相关的艺术问题,彼此之间感情更加融洽。《生死恨》拍完以后,费穆还请梅剧团的主要创作人员到家里吃饭,庆贺中国人拍摄的第一部彩色舞台艺术片顺利完成。
和众多艺人相比,演员韦伟可能是来费府最多的一位。韦伟在抗战时期即受到费穆的关心和指导,在多出话剧大戏里出演重要角色,从一个懵懵懂懂的小姑娘成长为一个出色的话剧演员。1947年,她更在费穆导演的电影《小城之春》里扮演女主角玉纹,由此一举成名。韦伟很感激费穆对她的指教,并因此屡屡去费家探望,以致费穆的子女们都亲热地称呼她为“姑奶奶”。她曾在一篇访问记中自陈:“我常常上他家去,我喜欢亲近他。费家老太太非常挑剔,由于我父亲很讲究规矩,所以老太太很喜欢我。费先生兄弟们都极孝顺,他看见老太太喜欢我就很高兴,也鼓励我多去,这样他太太就可以少受点委屈了。所以我就成了费家的‘姑奶奶’了。”
费府一楼东房是费穆工作的主要场所,《小城之春》和《生死恨》等影片的所有文字台本以及一些剪辑工作,都是在这间房里的那张写字台上完成的,这张写字台后来被费穆后人捐赠给了北京中国电影资料馆。三楼的书房则是费穆深夜思考,神游物外的地方,里面有书柜、书箱,还有一张小小的书桌和一把能转动会升降的木制圈椅,费穆的一些散篇断章多在这里完成。
1951年1月30日,费穆在香港因心脏病突发而去世,年仅45岁。这年夏天,费穆的妻子巫梅带着孩子去香港将费穆的骨灰盒捧回上海,安置在卧室大橱的玻璃门里,一直陪伴了十余年。直到“文革”,费穆的骨灰始回到家乡苏州安葬,与他的父母和祖父母的坟相伴。1993年,巫梅去世后,费穆的骨灰从苏州迁来上海,和妻子一起安葬在滨海古园。
2002年6月,因政府对衡山坊(包括原树德坊和衡山邨)进行修缮改造,费穆后人才搬离3弄23号,这栋费穆一家四代整整居住了70年的传奇住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