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连载】【中国作协会员】萧根胜丨浦江清水润中原之二

浦江清水润中原(报告文学)之二
作者/萧根胜
黄浦江畔的声音
范剑平的一句话促成了我赶往上海采访的行程。
“资助贫困学生的爱心人士,多数家庭并不富裕,有不少还是社会底层人士、弱势群体!”
我非常震惊!非常疑惑!
10月23日,我带着震惊和疑惑的心情来到上海。
上海,是一座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与国际上公认的纽约、伦敦、巴黎、东京、香港5个国际大都市相比,与他们最大的不同就是一个字:快!发展快、进步快、变化快……
我对上海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
第一次到上海是1976年9月初。我和战友从青藏高原的青藏铁路施工现场,坐三天火车来到上海。戴着皮帽子、披着皮大衣、穿着毛皮鞋站在闸北火车站前等人。不一会儿,身边围了一圈穿花裙短裤的年轻人,他们指指点点,有的惊诧有的笑,好似在观赏星外来客。我的第一认识是,中国幅员辽阔,气候差异真大!
一天,我们几个一起去拜访住在石库门内的老首长。进门要脱鞋,几双穿解放鞋、黄线军袜的臭脚,把战友的夫人呛得跑出去半天没敢进家。这时我认识了“乡下人”与上海人生活方式的巨大差别。
八十年代后期调到地方工作,常到上海参观、学习,2003年世界知识出版社还出版了一本很有品味的《向上海学习》。上海,中国人的骄傲,城市进步的样板,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必须坚持不断学习,永远学习。
前两年为写陶瓷科学家《李国桢传》又几次到上海微电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采访。进一步看到上海快速发展成就辉煌的历史文化要素,认识到不论学习什么先进经验都应该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决不能好高骛远,盲目随意,贪大求洋……
这次来上海却是为爱的主题而来,为寻找爱心人士而来。
接待我的第一个爱心人士则是范剑平的妹妹范小梅。
看到小梅,让我马上想到《柳堡的故事》中的二妹子、《霓虹灯下的哨兵》中春妮的扮演者陶玉玲。可掬的笑容、活泼的性格、美丽的眼睛和质朴淳厚、热情大方的形象,一下子把我原来对上海女人存有的负面印象丢得干干净净。
59岁的小梅是范剑平最得力的助手。范小梅是兄妹中的老幺,都喊“小妹”,大号就成了小梅。她原是一位纺织女工,父亲去世后,买断工龄在家陪伴身体不大好的妈妈。
12年前,“小哥”到郏县做慈善救助贫困学生,她有点坐不住,苦于老母在、勿远行,就当起了“小哥”在上海的通讯员。她这个通讯员的任务还真的不轻。
范剑平的爱心团队400多人分布在上海16个辖区的12个之中。他们分别以行政区域、微信群或同学、同事、亲朋好友组成若干队、组小团体。联系这些团队的就是范小梅。
范剑平从郏县传来的宣传资料由她送达。各小区、小队、小组筹到的善款由她去取。集中的棉衣棉被救助物资由她去拿。其中有两个组老年人居多,很长时间找不到合适的负责人,三百元、五百元、千儿八百元的善款就由她逐人逐户去收。一次收不齐,再去第二次,一期善款她最多跑过七八趟。她家住金山区,到浦东新区有70多公里,去一趟换乘三次地铁,坐公交转三次车,来回五六个小时。她兴高采烈,乐此不疲。
熟业还真的有了专工。或朋友,或熟人要去上海某一个生疏点的地方,往往会请教小梅:有几站路?到哪里转车、换乘?范小梅成了上海的“活地图”、“路路通”。2014年母亲去世后,她又成了范家第二位专业慈善人士。
我到上海就由小梅这位“活地图”带队。
“一代眼镜”的老板马增杰,基本与我同时达到上海。不同的是,我从郑州过去,他从首尔回来。因为他晚上有商务活动,办完入驻酒店手续立即驱车赶往“一代眼镜”总部——普陀区武威路88弄18号中鑫企业广场。
马增杰,阔脸大耳,稍有秃顶,面相颇有东北爷们的豪气,其实是广东潮阳人,1995年华南理工学院毕业到上海创业。目前在上海各大密集中心和新建商业广场有“一代眼镜”连锁店近50家。
究竟有几家?
他笑笑说:我也弄不清具体有40几家,江苏、浙江几个省还有几十家。
“什么时间开始资助郏县的贫困学生?”我问。
他想了想说:“应该是2010年。有朋友介绍,我一听就上心了。自己的孩子补一节英语课就得800元,在郏县800元竟可以资助一个贫困学生,何乐而不为!”
“何乐而不为”。把做慈善、资助贫困学生当成一件快乐的事。这是一代企业人的理念。
马增杰在上海应该称不上企业家。一年销售收入千万元,也不算有钱人,但却是开连琐店最多的那个层面的经营者,而且产品门店名声很大。重信誉,保质量,做起来就非常费力气,一天忙得脚不着地,焦头烂额。
老板椅后面的展示柜里,放着五六个上海市、普陀区颁发的各类奖状。宽大的老板桌上一排摆着四个慈善奖杯纪念杯。
你究竟资助了多少名学生?我问他。
他摸着光头笑笑说:这样的事情不需要记那么清楚。
问及资助贫困学生的所思所想,马增杰说了一段极简单的话:“赚钱不易,积德更难。出善款做善事,开心快乐,吃得下,睡得着,对家庭有好处,对社会有益处。这一辈子生意可以不做,慈善不能间断……。”
从2010年以来,他先后资助200多个贫困学生,善款总额近20万元。去年范剑平组织第四次受助学生赴上海参观学习,经费有两万元缺口,马增杰听说后立即划帐。“今后办这些事需要钱只管说”!他希望有更多的救助机会。
马增杰资助的学生,由小学到初中、高中,有几个已经大学毕业走向社会。因忙于经营一直没有时间到郏县看看。受资助的学生每次来信,他都带到家里让老婆、阿姨看,念给孩子们听,会高兴很长一段时间。
他的理念是:助人比赚钱快乐。
告别大忙人马增杰已是下午6点时分。在豫园内一家做上海本帮菜的小餐馆里,小梅约到了在附近做义工的凌庆伏。
凌庆伏女士,1957年生于上海。满脸的豪爽之气,看不出多少上海淑女的俊俏。而一脸的坚强更无法让人相信坐在对面的她竟是双腿膝骨装有碳合金的残疾人。
就是这样一个残疾人,竟是第一批走进郏县贫困学生家庭的“上海好人”。
原在纺织厂工作的凌庆伏双腿先天发育不良,中学时打篮球又摔伤造成残疾。爱人是制药厂司机,2003年患脑梗一病不起,她买断工龄,专职照顾瘫痪的丈夫。低工资维持一家三口的生活,在上海是典型的低收入家庭。
2008年随上海爱心人士到郏县走访,看到这些家庭比自己家还穷。资助学生她钱太少,就与其他困难姐妹凑钱共同资助一个贫困学生。自己资助的钱少觉得心里过意不去,就主动承担起爱心团队协调服务任务。骑着残疾人电瓶车,到十几个队友家里收集善款善物。一年两次,风雨无阻,从无间断。爱人2017年去世,去年卖掉原有的房子给孩子办了婚事,自己租房子住,用剩余不多的钱开始单独资助一名中学生。
助学助困给我增添了无穷的力量。丈夫身宽体胖,为了活动筋骨,防生褥疮,每天要给他翻几次身。小女人翻动大男人,我有使不完的劲。一年春秋两季到方圆几十公里的地方收集善款,也感到轻松自如,一天骑车好几个小时没有一点厌倦……
我静听着凌庆伏的叙述。声音洪亮,铿锵有力,坚强和执着堆在脸上,让你无法相信她是一个残疾人,更无法相信这样一位伺候卧床丈夫14年的残疾女人竟有着无怨无悔的虔诚仁爱之心!
爱的力量是神奇的。神奇得使我们辛苦工作几十年所取得的所谓“成绩”与之相形见绌。
74岁的孙琪现老人,家庭条件相对较好,更因了我们都有从军的经历。他在一家不错的酒店接待了我这位比他晚入伍10年的“新兵蛋子”。
到地方工作几十年,“老兵”的性格没变,说起话来不遮不掩,滔滔不绝。
孙琪现在海军舰队服役,“文革”的混乱和不公正待遇使他这个接受过正规舰艇培训的“重点培养对象”退伍回地方到海事部门工作。
一朝被蛇咬,一生不近蛇。在有一定特权的部门工作几十年,始终坚持低调做人,洁身自好。在职期间多少次的救灾捐款、春节送温暖,被动的多,主动的少。限于单位集体行动统一安排,不好表达个人愿望。
退休后,希望小区经常有募捐号召,只要看到捐助信息,闻风而动,义无反顾,捐一次款能兴奋一段时间。
去年得知老范在你们这里开展助学活动,觉得挺有意思。一次救助两个小学生、一个高中生,一年下来让生活充实了很多。以前在家闲得无聊,经常与老伴争争吵吵,现在啥都顺心了。
到郏县走访贫困学生家庭,参加现场捐助活动,我很有感触。有相知恨晚、行动太迟的感觉。
孙琪现夫妇是一周前赴郏县“助学助困走访团”的参与者。在发放助学金的仪式上,这位“老兵”走上主席台即席发表慈善感言:
爱是和谐社会的根。扶贫助困不只是官员的事,也不单是有钱人的事,是全社会的事,是大家的事。社会差别永远存在,慈善不是一时之事,是一辈子的事。我们在职时没时间做慈善,献爱心有局限。退休了,海阔天空任我飞,助学助困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成了幸福晚年的一个寄托。上海与郏县这座爱的连心桥,我们要永远走下去……
在场数百名学生和贫困老人,可能没有记住孙琪现的名字,却记住了上海退休干部职工热情奔放、充满仁爱、掷地有声的话语。
其实,我的记忆更清晰。因为那是一个老兵的心情,一位经历了世事沧桑者的声音。这个声音,代表了上海的一代人。
你不认识的上海人
开车到虹桥高铁站接我的小李叫李晓宾,是上海明龙模具厂陈凌经理的销售部副部长。陈凌经理发高烧打点滴,特派他驾车配合我的采访。
见到李晓宾,只一句话就听出是河南老乡。再问,禹州人。邻邦,更近。
老乡见老乡,说话心不慌。小车驶出火车站,话匣子就打开了。
“每年春节回老家,常到你们郏县吃饸饹面。”
原来他是禹州市梁北镇人,我们相距不足20公里。郏县饸饹是“河南十大名吃”之一,在全国中小城市虽然没有沙县小吃的店面多,却也非常知名。碗大、味鲜、面筋道。
上海的“河南拉面”常吃吗?
常吃,也好吃。
稍停顿了一下,他接着说:
全是你们郏县人开的。我一直不明白,“郏县饸饹”那么有名气,到上海咋就变成了“河南拉面”,而且还很红火。上海市可能有几十家,浦东、松江、青浦很多企业的职工食堂都有郏县人租的卖拉面窗口……。
听小李讲郏县,自然有些得意,只是我并不准备写“郏县人在上海”,而是要写上海人在郏县。内心还想给这小伙子炫耀一下,比如,上海京剧院保留的古装戏《铫期传》的铫期是郏县人。比如,中国香烟第一品牌“中华烟”的主料基地在郏县。比如,上海五金商店批发、零售的铸铁锅,家乐福、沃尔玛大超市卖的苏泊尔、美的牌铸铁锅,一年销售不下百万口,都是郏县产的。上海中下层家庭,至少有一半人家用的铸铁锅产自郏县……说这些会冲淡主题!
现在不少城市的堵车成了常态。上海也堵,是拥堵,慢行、不停。从车站到酒店可能要一个多小时,顺便聊聊陈凌经理家里的一些情况。
一周前,陈凌陪着身体不太健康的妈妈去了郏县,范剑平对他的情况作过重点介绍。
陈凌的父亲陈龙祥,原是纺织厂工人,1989年辞职下海。从租借设备起步,4年后办起了属于自己的电线电缆模具厂。规模不大,效益不错,发展颇顺利。
陈龙祥夫人凌明,心地善良,助人为乐,二十年间不间断的为灾区捐款捐物,扶贫助困。2012年从朋友那里获悉不少上海人到外地资助贫困学生,很快联系到范剑平。8年来,夫妇二人共救助26名贫困学生。去年春天,陈龙祥突感头部不适,很快确诊为恶性脑瘤。秋季助学正值他住院做手术,夫人说咱资助的8名学生今年有4名要毕业,新学期开学是不是不再续了?爱心团队也劝老陈停止助学,安心治病。陈龙祥表示,没有什么事比孩子们上学更重要,宁可不治病,助学不能停。
在法国取得了双硕士学位的独生子陈凌,三年前开始在法国最大的金融企业——兴业银行总部履职。听到消息后辞去工作,回上海接住了父亲的企业,又接住父母每期资助8名贫困学生的承诺。今年五月初,陈龙祥在痛苦中去世。去世前,用发自心底的微弱的声音问儿子,与范先生联系上没有?陈凌点点头说,联系上了。半小时后,64岁的陈龙祥握着儿子的手合上了双眼。
一周前陈凌陪着患有腿疾、在中年丧夫的悲痛中尚未完全走出来的妈妈来到郏县。在活动现场,陈夫人看到贫困学生,又想到风雨同舟、相濡以沫的丈夫,想到宁愿不做手术也要帮助贫困孩子完成学业的陈龙祥,眼在流泪,心在滴血……
活动组织者安排陈凌代表上海爱心团队发言。我第一次看到英俊潇洒的陈凌。他脸上的悲伤已被贫困学生渴求知识追求希望的期待冲洗掉不少,走上舞台后,没有讲父亲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对继续坚持助学的嘱托,也没有谈母亲带着极大的悲痛奔赴中原大地看望贫困学生、贫困家庭的热切心情,而是根据自己刻苦学习、国外留学的经历和实践,与现场的贫困学生分享了“知识与人生”的感悟:
读书的现实意义……;
读书的精神意义……。
报告厅出奇的安静。
“读书与打工的比较”一节有几句话我记忆犹新:
“打工起薪尚可,因为年轻,但无发展性,年纪大就可能因为失去劳动力而被资本市场抛弃;读书可以稳定发展,持续发展,不停学习,越年龄长越有经济价值……”言简意赅,字字珠玑。
报告厅内激情荡漾。23次助学金发放仪式,第一次由爱心人士代表的表态发言嬗变为立志动员,励志演讲。
小伙子的演讲对我有着触心触脑的震动。心里默默的为他点赞!
社会进步、经济繁荣下的助学助困,绝不是助学金额的增加、助困物资的提档升值,应是资助内容的变革,救助形式的创新。不只是物资金钱的满足,应追求心灵的感动、精神的启迪。扶贫扶志,助困助心,注重帮助开发受助对象内心深处的潜能,骨子里的菁华。
这正是党中央提出的“干预代际贫困传递”的具体化。因陈凌的演讲富有新意,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
道路拥堵,车速很慢,我和司机有了继续聊的空间。
“都说上海人小气,不好处,你能在陈总的公司干十几年,这可是个奇迹呀!”我说。
“其实不是什么奇迹,我觉得很正常。”小李认真注视着道路前方,很正襟的说。
上海人并不是小气。他们有知识、有涵养、讲规矩,该谁掏的钱谁掏,该多少是多少。丑话讲在前头,好亲戚明算账,丁是丁卯是卯,不虚荣,不做作,也不爱牵强附会。
就说老陈总吧!一个朋友把我介绍给他,听说我文化水平不高,见我个子也不高,他就像对待孩子一样:文化水平不高不用怕,只要愿意学习就行。先开车,再跟着学技术。他坐在车上不停的给我讲技术,讲做人。跟着他打工有上学进修一样的快乐。
经常跟他出差,一个资产千万元的老板,从家里带矿泉水,在高速路服务区买包子吃,最多吃一碗雪菜面、排骨面。不招待客户、朋友,从来不进酒店。他单位有个女工赵海燕,安徽人,单身一人带个孩子,陈总给她推荐几个比较轻松的工种让她挑。小孩到了上学年龄,陈总动用人脉关系,自己掏腰包给联系了一个知名学校。
上海人讲求实际,有话说在当面。讲实话,说真话,他就信任你,帮助你。前几年我买房子,陈总说,给你10万元够不够?我说,我可还不起。他拍着我的头笑着:你能还,我给你干啥!说到这里他言语有些哽咽。
给老板开了10年车,为提高业绩收入又让他负责一块售后服务业务。平时待他像儿子一样,与陈总一家有了很深的感情。老板突然去世,他的伤痛心情是自然的。
陈总住院后我一直陪着他。做了大手术一病不起,忍着巨大的痛苦常常念及两件事。一是他的父亲。陈总是个孝子,90多岁的父亲一直和他生活在一起,担心白发人送黑发人会让老人家承受不了。二是挂念着咱们那里的贫困学生。他去世的前几天,有两个资助过的大学生来看他,他高兴得一下子病痛减轻了很多。临终前他给凌阿姨交待,咱资助的学生一个也不能少。我继续不下去了,陈凌要接着做。秋季开学以后,你们再去看看咱的学生,告诉他们,我不在了,我的老婆还在,儿子还在……
这就是上海人!我们并不认识的上海人!
我计划在上海的时间有限,却想多认识几位爱心人士。遗憾的是上海太大,上海人太忙,即是退了休无职的“大叔”“大妈”,也把自己的“义工”、“志愿”日程排得满满的。到家里拜访更是难上加难,有几个见不到面的人,只能请小梅和她的同事们做些简单介绍。
第一个是柳东红。家住浦东区,是一个靠低保生活的单身女性,2016年患癌症去世。她从2015年开始救助一个三年级的贫困学生。2016年3月她病情恶化,师姐王梅珍去医院看望她,问还有什么事需要帮助处理。她闭着眼,抖着手,从枕头下边摸出400元钱:这是我最后一笔助学金,你帮我转给我的孩子。
一周以后柳东红去世。
第二个是杨浦区的王玉兰。王玉兰的命很苦,她原是食品冷库的一名职工,困腿脚骨质有病提前退休。女儿两岁时夫妻分离,独自带大女儿。女儿26岁时又留下一个两岁的孩子因病去世。她行动不便,申请残疾证,享受低保。2010年开始参与爱心助学行动。就这样一位失独狐独、年已古稀、靠残疾车走路、靠低保金生活的老人还连续10年救助一位高中学生、一位小学学生。
第三个是周晓玉。30多岁,原在一家私人企业做财务主管。34岁那一年她生了一个女孩, 2009年开始参与爱心团队的资助活动。本来是个很幸福的家庭,然而好景不长,她三岁的宝贝女儿患上了不治之症,医院判定只能存活几个月。在精神打击最大、生活最困难的时候,她对女儿治病和救助贫困学生一个都不放弃。一边四处求医,一边学习儿童推拿、按摩,千方百计延缓女儿的生命。为了给女儿治病,她花去了家里的积蓄,又用住房抵押贷款。如今她资助的莫亚超同学已考入北京一所大学,她的女儿也坚强的活着。在给女儿做理疗的同时,又组建了“与童爱心志愿者”团队,用自学的推拿按摩技术免费为患者服务,开展技术培训。而且还坚持每年给贫困学生送一次学习生活用品。
第四个是已告别人世的安奶奶。她原是一家公立医院的护士长,老公去世早,没儿没女,独身一人生活。当得知中西部地区一些农村贫困学生需要救助时,主动打电话给范剑平,决定拿出两万元积蓄,一期救助6名学生。为让更多的农村贫困学生得到资助,她毅然卖掉自己的房产租了一处简陋房屋安度晚年。当她感知自己的生命将要结束时,就把以后几年救助这些孩子所需要的资金全部算好拿出来,交给自己信任的晚辈:你替我把钱送给他们。这些孩子能完成自己的学业,我就可以放心的走了……
20天后,86岁的安奶奶闭上双眼放心的走了。
小梅的微信取名“小龙女”,这应是她对自己性格的准确认知:“光风霁月,至真至纯,性情通透豁达,内心活泼又富有童趣……”,这是“百度”上对“小龙女”性格的描述。如果说小梅与其有不同之处,就是记忆清晰,善于表达。她一口气介绍四位感人肺腑、回肠荡气的“上海好人”。
我问她,还有吗?
有!你只要听我就能给你讲!她笑着说。
这时我想起爱尔兰伟大的作家奥斯卡尔·王尔德的话:“有许多品德美好的人,如渔民、牧羊人、农夫、做工的人,尽管他们对艺术一无所知,但他们才是大地的精华。”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需要无限的爱、无尽的善、无以穷尽的美,爱、善、美的传递、传播、传承则需要无数的善人、仁人、贤人和普普通通的好人。

作者介绍:

萧根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郏县慈善协会会长。原任郏县人大常委会主任,2017年退休。

【总第1174期】“智泉流韵”杯全国“战疫”征文各奖项揭晓(上)

【总第1174期】“智泉流韵”杯全国“战疫”征文各奖项揭晓(下)

【总第1123期】【名家大咖】【北京】金思宇丨“战疫”诗书作品之一

【总第1123期】【北京】叶建华丨“战役”诗书之十三

【总第1088期】“战疫”征文【河南】郭进拴|首发文——大爱满人间

【总第1093期】【名家大咖】【北京】叶建华丨“战疫”诗书选之一

【总第1092期】【特邀作家】【辽宁】蓝 歌丨底 气

【总第1000期】热烈祝贺《智泉流韵》微信文学平台上线3周年出刊1000期

【总第1033期】纸刊《文艺界》免费发稿通知

【总第1033期】《智泉流韵》文学平台免费发稿及稿酬规则通知

【总第1087期】《文艺界》“抗击新型肺炎”文学作品征稿启事

【总第1075期】《文艺界》总第四期发布,电子杂志同期推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