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根据卢老师的讲座视频整理而成,文稿未经专家本人审阅。
作者简介:
卢老师,国内双一流高校重点学科博士后研究员,本科、硕士、博士均就读于985、双一流高校,曾受国家留基委资助赴英国进行学术访问,作为主要骨干参与多项省部级及上课题项目,作为课题主持人成功获得省、市级科研立项,其研究成果已在光明日报及多本CSSCI期刊上发表。开题报告里面最重要的其实就是研究的内容,怎么通过一个好的开题报告,看到你到底想要做什么,主要其实就是看研究内容。研究内容有很多种写法,但是我认为,无论哪种写法,它可能不用重点难点这个词,它可能会说主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你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这就是重点了。而可能的创新点是什么?其实就是你的难点所在,因为创新就是很难的。怎么去化用重点难点要看具体的框架,但总结而言,它还是写重点难点。我认为重点难点的写作是要扣回你的选题意义。选题-写作的内在逻辑有六点,我们又可以把它拆分一下,变成重点难点。解题我们就不用说了,因为这里也不需要再一次解题了。研究的重点一般而言就是你的论题、破题和结题,因为这里就是直接把你研究的一个最重要、最关键的东西呈现出来,它对于大的理论视野而言有什么重要性?你这个东西做好了能补充什么不足?能带来什么好的结果?这就是你研究重点所要呈现的东西。研究的难点,就是你已经知道重点是什么了,你要去论证它,论证你这个重点是可以通过你的方案给解决的,这一个论证立题跟证题的过程,就成为了你研究的难点。有这样一套逻辑在背后去支撑,我们在写研究内容的时候,其实可以很好地把重点难点呈现出来,一般来说,重点2-3点,难点1-2点。基本我们也可以按照论题、破题、结题为重点,立题、证题为难点来解释我们在研究内容当中的重点难点。实际上,你的研究方法到底选哪些,到底应该用什么方法,是基于你的学科视野。假设我们要用田野的方法去做,这就说明我们背后的基础学科是人类学。假设我们一般都会用到的文献分析的方法、概念分析的方法,这就是大文科的学科视野里面都会用到的。哲学一般会有两种分析:一个是所谓的当代英美分析的做法,也就是通过概念分析跟逻辑推演,作为一个方法论的基础去探讨一些问题;另外一个,就是通过历史、或者哲学史的方法,通过再现某一些理论,分析在当时代这些理论的演进,理论当中概念的演变,等等。这种哲学史的方法,也是一种我们做哲学常用的方法论。在马学科的论文里面,实际上什么方法都可以用,没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最合适的方法。到底怎么样才算合适呢?你就要侧重回你所建立的那个基础学科视野,根据这个基础学科选择你主要的方法论,然后要按照马学科的视野去进行可操作化和具体化。什么叫可操作化?比如,我研究马克思的需求理论,我通过长期的田野了解到当代年轻人的生存现状,这时候我是用了田野的方法,用了人类学来做一个基础学科。那么我的可操作化,就是说我田野是怎么做。比如,我在大湾区20-30岁的青年群体当中,做了为期半年的田野,这就是田野方法的一个具体怎么运用的问题,就是可操作化的问题。再者就是具体化,田野做完之后,你是有什么目的?对你的研究而言有什么用?我可能就这一句话带过:通过半年的田野调查,为马克思的需求理论提供基本的实证证据。“提供基本的实证证据”就是写对我的研究来说有什么用。一个好的写研究方法的过程,并不是说直接去复制粘贴别人的东西,而是真正地通过自己的选择,呈现出可操作化、具体化的研究方法。这样的研究方法才有可能是一种合适的方法。这虽然不是重点,不一定每个老师都会很认真地去看,但是自己在写的时候,其实是在帮助自己怎么去做学问。所以,在研究方法跟框架设计之间,我会建议大家去参考一下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那些论文,你可以去下载很多硕博士论文,他们都有一项我们文科里面很少出现的,但是我自己读博士的时候,就开始大量学习跟使用的技术路线图: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分析建议,很多在后面提出相应对策建议的论文,我们都可以通过分析问题得出相应的建议。这个时候,这一技术路线图可以快速地让我们理解我们的开题报告想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大致的思路,这样的研究逻辑或者技术路线图,对于后面你整个文章的大纲是非常有用的。你可以先做图,再拟大纲。大纲是可以跟这个图的每个部分一一对应的,那就说明你的大纲章、目、节之间是有对应的逻辑关系的,这一点非常重要。除此以外,我会非常建议,哪怕开题报告文本里不写,但是开题报告答辩的时候,你一定要给出一个基本的研究计划表。你就要设想,如果你开题报告已经通过了,之后到底要怎么做?比如,你的前期准备,文献精读,论文写作到准备送审的阶段,一个时间上大致是怎么划分,这是给大家一个非常简单的参考。最好大家能够做成像图1一样,细化到每一、两个月,一、两点。我发现工科的学生或者工科的申请书,会大量使用这个表,这也是我在读博士的时候,看其他学科的时候学到了,但是这一点还是蛮管用的,起码我们自己理清楚了,自己接下来的一个时间安排,也可以让老师更有信心说,我确实是想好了,我开题过了之后,我就会按照这样,按部就班地一步一步完成我的论文进度。
除了这两点设计以外,研究内容当中最重要的设计就论文提纲的设计。简单来说,你的论文一定要有整体的逻辑。所以要用技术路线图,这个技术路线图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可以让所有读者一目了然地知道,你这个文章内在到底有没有整体的逻辑。在这个基本的要求之上,有一个进一步的要求。每一个章节最好要把标题细化到三级,每一级标题细化之后,起码在每一章的开头,每一章的标题之后,第一节之前你要有1-2段话,大概300-600字,去论述清楚你这个章节主要的目标、具体的做法、重点难点,这就是要细化到你论文提纲里面应该呈现出来的内容。除此以外,还有一点细节,你大致已经写完论文提纲之后,一定要反复去斟酌你自己的表达。每一级标题之间,比如,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的标题,应该要使用同样的结构,这也有它的合理性,就是为了整个提纲有一种工整、对账的感觉。我发现大部分马院的学生和老师对这件事情都非常痴迷,我不去评判有没有用,好不好。但是我觉得这个东西我们还是应该注意,它起码体现了一个最基本的态度:我每一字、每一句都是经过斟酌的。讲完了以上几点之后,我们要回到一个小细节,就是所谓的参考文献。其实,在阅读参考文献的过程里面,我们作为开题报告的指导老师去阅读一个开题报告的参考文献,大致就知道你的水准到哪里了。如果你是按规范去找专著、找C刊,并且是通过大量的阅读,找到一些大部分文章,大部分专著都关注到的重点的大牛的文章的话,起码你入门了,不是一个门外汉。很多人会乱排参考文献,其实是不应该的。一定要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放在参考文献的列举之前,然后,每个门类里面,再按照你认为的重要性进行排序,不一定是要按照先后顺序,也不一定是要按照所谓的拼音排名。可以按照你认为的重要性,在开题报告里面呈现给老师看。哪怕开题报告答辩的时候,有老师会说,你这个排列是有什么依据?怎么乱糟糟的?你都可以回应,是按照你所认为的比较重要的文献排在前面,比较次要的文献排在后面。如果实在把握不了,你就用保守的做法,按照拼音的首字母排序。梅定国老师在《刍议文科博士论文写作的基础性工作问题》一文中提到“值得说明的是,有些人为了应付,或者充字数, 罗列一些虚假的参考文献,经不起校验,这是绝对不允许的。”一定要切记这一点。在做学术当中,规范的另外一种含义就是真诚,不要弄虚作假,不要去搞一些有的没的、虚头巴脑的东西,而是自己真真切切读过的、了解过的才可以写上去。哪怕在你的开题报告里面你没引用,但是你确确实实读完之后,觉得文献对于你日后研究的开展而言是有用的,你也应该列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