诤苏22 空想:苏轼的命+曾国藩的运=?

诤苏22 空想:苏轼的命+曾国藩的运=?
熙宁四年(1071),苏轼终于要离开这乌烟瘴气、尔虞我诈的是非之地了。
离开,意味着什么?
逃避,还是放弃?
对于34岁的苏轼而言,离开既不是逃避,也不是放弃,而是一种解脱。
政治是一项权谋的艺术,需要用一种“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的心态来创作与构思,而这,恰恰不是苏轼所擅长的。
甚至,这就是他精彩绝伦的人格中唯一所匮乏的部分。
·回想自第一次出蜀进京,即受到仁宗皇帝的备宰之期;
·又因文章而差点被英宗皇帝破格擢升至天子近臣;
·到了神宗朝,几封写给皇帝的折子都得到了皇帝的肯定,却因政敌作梗而作罢。

十年一弹指,苏轼虽然不知道自己的阳寿到这一刻已经过半,但至少知道,这么大好的盛年,却要被放到远离中央的地方上去……

纵有西湖
纵有美酒
纵有山景
纵有佛堂
…………
又如何呢?
苏轼是有大才的人,且为千古奇才,每一千年不见得能出世一位的那种奇才,却遭遇到命运如此不公与不恭。
但他却实在算不上怀才不遇,恰恰,他的才华受到了足够的尊重、赏识、重视,以及敌人的恐惧,才会有如此这样的命运。
三朝皇帝都是如此欣赏他,但三朝的当权大人物却都或有意或无意地阻挠他的登场,这不是巧合,这绝对不是巧合。
一次是巧
二次是合
三次是命!
苏轼为什么会有这种命,当然还是要说回到他的性格。
让时间向后再跨越过八百间的流转,中国才又有一位不世出的大人物诞生,而这位大人物身上最闪光的才华,若能调剂哪怕仅一成到苏轼的天资之中,苏轼的命……
命,绝不该如此!
那个大人物,叫曾国藩。
历史作家张宏杰先生写过很多部有关曾国藩的作品,我每次读到曾文正公如何韬光养晦、如何在妇人治国的困局中为自己博得无限生机,总是会不自觉地联想到在他八百年前的苏文忠公。
事实上,苏轼与王安石,在性格中的弱点是如此相似,而这弱点,如果仅落在为人、持家的事情上,也不过就是得罪些人罢了。
偏偏,这弱点正落在一个危机四伏的国家面前,偏偏又成了国家倚重的以为的强项。
这是宋朝的悲剧,是王安石的悲剧,亦是苏轼的悲剧。
谢谢观赏,再见
无犀 原创
(0)

相关推荐

  • 一代宦官的父亲竟是苏东坡

    艺述史官方原创   一提宋徽宗,大家想到的是不是都是水泊梁山好汉的故事,当然还不得不提宋徽宗时代的奸臣们,可以说这个时候宦官当道,出现了童贯.梁师成.杨戬.李彦等等知名大宦官,因为得到了皇帝的器重,一 ...

  • 诤苏07 义父子沆瀣朋比 诤苏轼火眼金睛​

    诤苏07 义父子沆瀣朋比 诤苏轼火眼金睛 变法"三杰"中(以王安石的视角,这三个人都是人杰),王安石最赏识的当属吕惠卿. 吕惠卿,福建泉州人,在真州(今江苏仪征)推官任期结束后返京 ...

  • 诤苏14 苏轼与文同 两展墨竹抵千年​

    诤苏14 苏轼与文同 两展墨竹抵千年 与诗词相比,文同最负盛名的是他的画作,尤以墨竹为上品. 文同:墨竹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绘一竿悬崖倒垂竹,墨竹作弯曲状,由左上斜向右下方,竹叶以浓墨为面, ...

  • 杭苏22 苏轼演绎北宋版本的《石壕吏》​

    杭苏22 苏轼演绎北宋版本的<石壕吏> 苏轼接受调遣,来到仁和县汤村的运河工地监督工程时,看着眼前这些抛家舍业.放弃自耕的百姓,心中有说不出的凄楚与愤懑,却无法阻止这样的悲剧在眼前发生,只 ...

  • 圃苏22 苏轼的建筑:​访古寻贤 造堂撰文

    圃苏22 苏轼的建筑:访古寻贤 造堂撰文 又过三个月,已至熙宁九年(1076)深秋.苏轼到密州正北一百里外的盖公山寻访先贤盖公.这件事,只有与苏轼所处的政治环境联系起来看,才能体会到其中深意. 盖公为 ...

  • 乌苏22 收复河山 苏轼心中存了二十年的情结

    乌苏22 收复河山 苏轼心中存了二十年的情结 继续来讲苏轼的湖州深度一日游.他与一众好友泛舟湖上,清风拂面,诗感再生. 苏轼将清风喻为君子,吹到哪里,哪里的声誉都会变好.他也承认,此为闲游,小舟在湖水 ...

  • 诤苏08 拗相公施法攫利 苏子瞻上书陈弊 ​

    诤苏08 拗相公施法攫利 苏子瞻上书陈弊  王安石的几项改革制度,其实都存在与均输法类似的情况: 一是在具体操作层面打了折扣: 二是表面上较旧法有所改进,却无本质提升. 新法诸项中最著名的青苗法即是如 ...

  • 诤苏09 亲小人远君子 王相公理想的崩塌

    诤苏09 亲小人远君子 王相公理想的崩塌 王安石变法的功过是非,本不是苏轼人生故事的主线剧情,但是,苏轼在熙宁变法之后的人生轨迹,起承转合,都与熙宁变法的几位主角或主要配角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帝国的 ...

  • 诤苏10 熙宁党争初现 状元榜眼换位

    诤苏10 熙宁党争初现 状元榜眼换位      熙宁变法之前,帝国也曾出现政见不合的朝臣争议,但所谓党争,是要直到王安石入朝执政之后才初现端倪的. 一方面,这一轮变法导致的对立情绪更甚于过往,更重要的 ...

  • 诤苏11 早发辞友诗 一语谶中人​

    诤苏11 早发辞友诗 一语谶中人 新党得势,苏轼不愿与之狼狈,在这聒噪是非的汴京城内,他心中所有的净土只能留给与自己脾性相投的友人. 苏轼的朋友刘颁,性格诙谐,爱开玩笑,二人有着一样的诙谐腔调. 刘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