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洞演绎的砂锅传奇

叙永文化精彩,尽在永宁古韵。敬请点击永宁古韵关注!

吊洞演绎的砂锅传奇

图·文/万中华

出叙永县城沿叙威公路行10公里,有一个镇叫两河镇。镇内风光迤逦,人杰地灵。以喀斯特溶洞为特征的天生桥风景区堪称川南一绝,在众多溶洞中,金华村吊洞因演绎了200多年的砂锅传奇而远近闻名。

吊洞因洞口位于一个木桶似的山间小漏斗内的石壁上、人需用绳子吊着方能进出而得名。吊洞的得名另有一个传奇的故事,相传远古时期,洞内穴居着远古先民,有一天洞顶突然要垮塌,年轻力壮的先民争相奔出洞外,而年老体弱的先民眼看就要葬身洞里,先民首领为了拯救他们,勇敢地飞身上前,用一只赤脚撑住了洞顶,洞顶才没有掉下来,洞里的先民得救了,而先民首领因脚支撑着洞顶岩石再也无法离开直到去世,“掉洞”演变成为今天的“吊洞”。这个传说的真伪无从查考,但现今洞顶中央仍可看见一只清晰的巨大赤脚印,洞里耸立着一根据说是先民首领的脚演化的钟乳石却是不争的事实。

洞周边地形环合,树木葱绿,不到跟前,你根本不知道这里是一个风清气爽,环境静谧的世外桃源。沿着挂在漏斗崖壁的一条羊肠小道,我们小心翼翼下到漏斗底部,只见漏斗底部呈圆形,茂盛的野草和五彩缤纷的野花沿崖壁天然形成一个秀丽的花环,环绕着一片郁郁葱葱、苍翠欲滴的玉米禾苗,好似一颗巨大的翡翠镶嵌着美丽的花边。我们从玉米林中慢慢缓行,微风吹拂玉米发出的“沙沙”声响好似一曲悦耳动听的天籁之音,玉米叶儿散发出的阵阵清香扑鼻而来,沁人心扉,令人陶醉。仰望天空,我们不知何时竟然成了“井底之蛙”,圆圆的天空是那样的空明、那样的深邃。来到洞前,只见洞口呈拱形,犹如一张没有拉箭上玄的大弓。洞里到处是断垣残壁和一间间由泥石垒成的小屋,几根房梁横挂在已经没有片瓦的房顶上,野草和瓦砾已经成了房里的主人,破败萧条的景象是否也在告诉我们这里曾经的繁荣与辉煌。

“这个盛水的是我家先祖废弃的窑盖,已经有200多年了”“这个石碓窝你看磨损的程度,就可以看出有100多年了”“这是我们现在挖泥的地方”。随着吊洞砂锅第七代传承人龚开贵的介绍,我们走进了这里曾经的过去。

据龚氏族谱记载,龚氏家族祖籍湖广省麻城县孝感乡,属古武陵郡人,以铸陶为业。湖广填四川时,龚家祖先带着铸陶技艺和家眷迁徙川南少数民族杂居地——永宁,由于这里土质适合铸造砂锅不适合制造陶器,因而将铸陶工艺用于铸造砂锅,龚家铸造的砂锅质地优良,经久耐用,很受群众青睐,“龚砂锅”名称不胫而走,至今已有230余年的历史,在川传承已计七代。

据龚开贵介绍,龚氏先祖入川后,先后在后山海坝、两河落介坝以及叙永平桥儿等地落脚制作砂锅。到第三代龚朝卿时,才到草木茂盛,原料丰富,环境清幽的吊洞落脚,广招当地村民开展砂锅生产。到第五代龚成联时,迎娶两位姐妹花奶奶进家门,大奶奶管内务,小奶奶管生产,龚家家庭和事业开始走向兴盛。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是龚家制作砂锅的辉煌时期,生产从业人员一度多达80余人,产品从两河镇徐家河码头装船,远销云、贵、川、渝各地,“龚砂锅”名声也随着滔滔远去的永宁河水名扬四方。改革开放以后,广泛使用的砂锅逐步被铁锅、铝锅、锑锅等现代炊具取代,铸造砂锅效益低下,砂锅生产曾一度淡出人们的视野。当前,虽然消费者普遍认为砂锅烹饪出的食品健康、味道鲜美,市场对砂锅的需求量增大,然而制作砂锅是一项费时费力又寂寞的工作,加之,受打工潮的影响,年轻人都不愿意学这门技术、从事这门职业,砂锅铸造工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吊洞砂锅历史悠久,工艺精细,造型别致,很受欢迎。”吊洞砂锅第七代传承人龚开贵告诉我们说。

吊洞砂锅制作工艺讲究,用途十分广泛。材料取用煤层粘土,又称白沙泥、观音土。从选材到煅烧、出窑需要经过取土、踩泥、制胚、烘干、煅烧、上釉等75道手工工序,每一道工序的好坏直接决定着砂锅的质量。有些工序属于龚家独创,其中有道工序就是用“砂锅矿”打成粉,加水拌匀涂到砂锅坯的表层,这样煅烧出的产品不会变形,保持很好的观感;外加用吊洞特有的浮泥,给砂锅坯上釉,在煅烧温度达到1000度左右时,浮泥就会化成水样物质均匀分布在砂锅全身,使出炉的砂锅在外形上看起来油光水滑、乌黑发亮。吊洞砂锅耐酸碱,保温能力强,透气性好,适用于炖、煮、煨和煲汤,用砂锅烹制的食品味道醇厚,鲜美异常,色香味俱全。“烧饭不变色,煎药不变性,炖肉不变味,盛物不变质”的特点是吊洞砂锅广受欢迎的主要原因。产品有锅、碗、瓢、盆等日常用品和人像、龙虎、花鸟、虫鱼等手工艺品计100余种。由于全手工操作,数量极为有限,许多买家购为收藏品和礼品。

第七代传人龚开贵的童年时光在吊洞中渡过,耳濡目染,与砂锅技艺结下了不解之缘。现今全家迁出了吊洞,住进了楼房,环境变了,心里爱砂锅的情结始终没变。作为“龚砂锅”的现今传人,他仍在坚守,仍在努力振兴“龚砂锅”事业。

探究龚氏家族铸造吊洞砂锅的历史,可以看出,龚家在几百年铸造砂锅的经历中,节奏或强或弱,就像一颗跳动的心,却从未间断。龚家人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都是依靠铸造砂锅支撑了龚家、养育了龚家、延续了龚家,这种砂锅情缘经过岁月的煅烧、一代又一代人的沉淀,已经质变成龚家人精神世界不可分割的部分。

2013年4月,吊洞砂锅被列入泸州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地党委、政府正在积极想方设法传承这一历史传统工艺。传承人龚开贵正在筹建“龚砂锅”展示馆和扩大生产规模,其儿子也从其手中接过了传承的接力棒。相信,不久的将来,“龚砂锅”这一传承了200多年的独特铸造工艺必将大放异彩,龚家后代必将续写没有演绎完的传奇。

了解永宁历史,品味永宁文化。敬请扫码关注永宁古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