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道之论 | 第一章 · 针道的本源(2)

腔调中医 1月8日

以下文章来源于居下馆 ,作者姚志军

居下馆居下如土,生命芳华

脉针密码:

和你一起,寻找能点亮生命的那一盏灯。

栏主:

姚志军,寻灯人,居下馆馆主。

栏主说:

中医的发展一是要传承,二是要创新。这两者的催化剂就是分享。愿意分享、敢于分享、不吝分享,才能百花齐放,共同进步。本系列文章研究和撰写所费时间甚多,也是抱着分享成长的态度。如果您觉得本文值得分享,请转发朋友圈分享出去。如果觉得不值得,当然就不必分享,这也是一种反馈。谢谢大家!

第1章 针道的本源

(2)

从此以后到明代,针灸的研究就逐渐走向了重视容易推广的灸法,重视简单快捷的要穴模式和时间针法,重视发展各种繁复的补泻手法,经络的研究也是走向简单的穴位归经。而且各种自我否定的观念混杂。

《肘后急救方》成书东晋,认为针刺太专业,大量推荐了以灸为主的急救方。

《备急千金方》《千金翼方》成书652、682年。强调“凡病,皆由血气壅滞,不得宣通,针以开导之,灸以温暖之。”强调针药并用。最早提出膏肓灸法。

《外台秘要》成书752年。不录针法,唯取灸法。

《膏肓灸法》成书1150年前。专门研究膏肓穴的取法和灸法。

《扁鹊心书》成书1146年。重视扶阳,认为大病宜灸。

《针灸资生经》成书1180-1195年。善用灸法,如不灸则用火针。

《子午流注针经》成书1153年后。现存关于时间针法的最早著作。

《针经指南》成书1280年前。认为八脉交会穴为针道之要,并归纳出“手指补泻十四法”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成书1289年左右。提出《天星十一穴歌诀》,透刺法,37对配穴,按时间刺八脉交会穴的飞腾八法。

《金兰循经》刊于1303年。此书“首绘脏腑前后二图,中述手足三阴三阳走属,继取十四经络流注,各为注释,列图于后”

《十四经发挥》成书1386年前。把任督二脉归为正经而成十四正经,同时讲354个腧穴分归于十四经中。

《神应经》成书1425年。主要内容为548证及214配穴,其应用穴位与官修著作和历代经典有所不同。针刺手法分人体左右不同,补法强调先泻后补。

《针灸大全》成书1465-1521年。所载的《金针赋》是针灸史上影响很大的一篇针刺手法专著。除了继承发展前代席弘、何若愚、窦默等人的刺法经验之外,还提出了三才补泻、调气法、治病八法、飞经走气四法等复式手法。

《针灸节要》《针灸聚英》成书1529年。对明初针灸补泻手法越来越多进行了梳理和评判;提出了温针灸,介绍了李东桓的针法经验,例如将刺络放血疗法应用于某些虚证、寒证。提出按时间和经络流向来迎随补泻的“纳子法”。

《针灸问对》成书1530年。对当时的繁复补泻法和速求巧捷的八脉交会穴方法均提出了批评,认为针有泻而无补,而灸法能用于虚实寒热各证。

杨继洲面临着这样的状况,他想做什么呢?

理解一个杨继洲的想法,还要看他在书里选择了什么,放弃了什么。

杨继洲在《针灸大成》里虽然参考了很多经典,但就唯独没有没有参考《针灸甲乙经》,这点很重要,不仅是因为《针灸甲乙经》的内容本来就来自于《黄帝内经》,更重要的是因为两者所认为的针道是不同的。

在《针灸甲乙经》里,皇甫谧直接取名针道的有四个篇章:卷之五的针道第四、针道终始第五、针道自然逆顺第六、针道外揣纵舍第七。

针道第四

核心讲补泄原则“虚则实之,满则泄之,菀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然后讲了虚实寒热的基本针刺手法。

针道终始第五

论述阴阳补泻的刺法(重点是人迎寸口的脉诊补泻方法)以及阴阳的定义:四肢为阳、五脏为阴;腰以上为阳、以下为阴;皮肉浅刺为阳、深刺为阴。

针道自然逆顺第六

论述根据病人体质情况决定刺法;

针道外揣纵舍第七

论述以外揣内而知补泄的诊断原则。

一句话总结,皇甫谧所认为的针道就是阴阳虚实寒热的诊断及补泻。

而看《针灸大成》,杨继洲几乎放弃了《灵枢》的绝大部分篇章,而在理论方面仅是选择了《素问》里的《调经论》。

而即使是《调经论》篇里,杨继洲也放弃了前面一大段关于补泻的内容,着重选择了后面关于针道的内容,总结如下:

虚实的实质是血与气的虚实:实是血与气并(血气拥堵),虚是血与气相失(血虚或气虚)

黄帝问曰:“有余不足,余已闻虚实之形,不知其何以生?”歧伯曰:“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喜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

帝曰:“血并于阴,气并于阳,如是血气离居,何者为实?何者为虚?”歧伯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

  帝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今夫子乃言血并为虚,气并为虚,是无实乎?”

  歧伯曰:“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今血与气相失,故为虚焉。络之与孙脉,俱输于经,血与气并,则为实焉。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

虚实的病因是内因外邪: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湿;其生于阴着,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帝曰:“实者何道从来?虚者何道从去?虚实之要,愿闻其故。”

  歧伯曰:“夫阴与阳皆有俞会。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帝曰:“风雨之伤人奈何?”歧伯曰:“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其脉坚大,故曰实。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 帝曰:“寒湿之伤人奈何?”歧伯曰:“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荣血泣,卫气去,故曰虚。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

虚实导致不通而生寒热: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帝曰:“阴之生实奈何?” 歧伯曰:“喜怒不节,则阴气上逆,上逆则下虚,下虚则阳气走之,故曰实矣。”帝曰:“阴之生虚奈何?” 歧伯曰:“喜则气下,悲则气消,消则脉虚空,因寒饮食,寒气熏满,则血泣气去,故曰虚矣。”

帝曰:“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余已闻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歧伯曰:“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今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 歧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帝曰:“阳盛生外热奈何?” 歧伯曰:“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帝曰:“阴盛生内寒奈何?” 歧伯曰:“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

而虚实寒热不仅是在五脏,在阴阳,还在与五脏相表里的六腑,经络,支节(皮肉筋骨脉)

帝曰:“夫子言虚实者有十,生于五脏,五脏五脉耳。夫十二经脉,皆生其病,今夫子独言五脏,夫十二经脉者,皆络三百六十五节,节有病,必被经脉,经脉之病,皆有虚实,何以合之?”

歧伯曰:“五脏者,故得六腑与为表里,经络支节,各生虚实,其病所居,随而调之。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之卫;病在肉,调之分肉;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病在骨,淬针药熨。病不知所痛,两蹻为上。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必谨察其九候,针道备矣。”

虚实调理的方法:取之经隧,取血于荣,取气于卫。用形哉,因四时多少高下。

帝曰:“阴与阳并,血气以并,病形以成,刺以奈何?”

歧伯曰:“刺此者,取之经隧,取血于营,取气于卫。用形哉,因四时多少高下。”

从上面的内容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与《针灸甲乙经》的针道对比,《针灸大成》的针道只有虚实寒热的实质、来源、辨别及调理的方向,而不讲泻实补虚。

不仅调经论篇没有,在《针灸大成》前三卷所摘取的《内经》《难经》的相关篇章都没有泻实补虚这个概念。这是两者最大的区别。是杨继洲的针法里没有泻实补虚吗?显然不是,因为在后续篇章里有大量的补泻手法,还包括其家传的补泻手法。所以,如此的安排说明杨继洲是有很明确的意图。

其意图是什么呢?

《针灸大成》前三卷实质都是各大家流派的摘选。在前三卷的最后,杨继洲用了不见经传的杨承学策问试卷来作收尾,其中的《诸家得失策》是一篇总结性的文章。(杨承学百度不见有其人,据考他是杨继洲二子之一。在《针灸大成》开篇针道源流中,杨继洲历数了该书参考的书目及其作者,独不见杨承学及其策论之介绍,可见此考有一定的可信度。那这篇策论实质就是反映了杨继洲家传的观点。)

策中论到:

夫既由《素》、《难》以溯其源,又由诸家以穷其流,探脉络,索荣卫,诊表里,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热则凉之,寒则温之,或通其气血,或维其真元,。。。。。。夫然后阴阳和,五气顺,荣卫固,脉络绥,而凡腠理血脉,四体百骸,一气流行,而无壅滞痿痹之患矣。

此段话是其针道思想的核心总结。

诊断:探脉络,索荣卫,诊表里

方法: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热则凉之,寒则温之

目标:或通其气血,或维其真元

结果:阴阳和,五气顺,荣卫固,脉络绥

最终:凡腠理血脉,四体百骸,一气流行,而无壅滞痿痹之患矣

梳理到现在,窗外正是阳光明媚,我不由拍案兴叹。这真是一套逻辑严谨而完整的辨证思想体系,《针灸大成》隐藏的秘籍就在这里啊!《调经篇》完全就是这个体系的理论基础。

与《甲乙经》的差别在于:

1、补泻仅是手段之一,并不是针道的核心,寒热也是同等的方法;

2、调理的不仅是阴阳,明确提出来的还有荣卫、表里、脉络;

3、以上两者还仅是程度和角度的差异,更重要的差异在于他提出了针灸的活法:或通其气血,或维其真元,从而四体百骸,一气流行

也就是说,虚实寒热都仅是问题的表象,补泻温凉也仅是手段,核心在于两个:

1. 通其气血:孙思邈的《千金翼方方卷第二十八杂法第九》明确提到:凡病,皆由血气壅滞,不得宣通,针以开导之,灸以温暖之。血气壅滞是病的来源,那虚实寒热就是不得宣痛的体征之一。针灸的目的是让血气通畅,补虚泻实温寒凉热也是为了让血气通畅,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2. 维其真元:这个说法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搜索所有的文献资料,只有《针灸大成》里有这个说法。据查,杨继洲的家族世代为医,其祖父曾做太医。而杨氏幼年曾有志向于科举功名,然而多次受挫,因而改习医学。他熟读家藏医术秘籍,刻苦攻读《内经》《难经》等经典医籍,对针灸学术独有领悟。曾任太医院医管,声望很高,其医迹遍及福建、江苏、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等地,是我国明代杰出的针灸学家,活了98岁高龄。由于他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同时自身的养生工作也做得很好,他很清楚人体健康不仅是血气壅滞的问题,还有先天不足、后天失调而导致的精气耗伤的问题,而这样的问题针灸同样可以解决。这样就为针灸打开了一道全新的大门。

最终实现的目标就是四体百骸,一气流行这两个词都是元朝之后的概念。武术届很重要的论著《岳武穆九要论》中的“四体百骸,终归于一气”也是来源于这里。它是对歧伯曰:“五脏者,故得六腑与为表里,经络支节,各生虚实,其病所居,随而调之。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之卫;病在肉,调之分肉;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的高度概括。

“一气流行、通其气血、维其真元是针道的核心。在此基础上,阴阳表里虚实寒热补泻均是法均是术。人体除了荣卫、表里、脉络的分类法,还可以有其他各种各样的阴阳分类法,而方法也不会局限于补泻温凉。这才是针灸的活法。

这就是杨继洲与皇甫谧的区别。

我们重新看回《黄帝内经》。

《灵枢》第一篇《九针十二原》开宗明义的一段话: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荣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异其章,别其表里,为之终始。令各有形,先立针经。愿闻其情。

岐伯答曰:臣请推而次之,令有纲纪,始于一,终于九焉。请言其道!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未赭其疾,恶知其原?刺之微在速迟。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扣之不发。知其往来,要与之期。粗之闇乎,妙哉,工独有之。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迎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这里两段话讲的就是《内经》所理解的针道。

《针灸甲乙经》把上面的第二段话放在了自己的《针道第四》,第一段却通篇没有摘录。《灵枢》的《小针解第三》也仅是对第二段话也进行了详细解释。第二段话很玄妙,看起来很象是道,但实际上只是法,第一段才是道,才是要点: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荣其逆顺出入之会。这是《内经》一开篇就立的道,只不过采取的是用问题的形式表示出来,让人误会了歧伯回答的才是道。

这句话就是《针灸大成》里的通其气血。

因此,《针灸大成》回归的是《内经》针道的本质,并且同时进行了扩展。这才是杨继洲所撰《针灸大成》的本意,也是杨继洲为针灸所作出的最大贡献。

可惜的是,由于其仍然是采用了传统的集编解释方式,虽然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图编辑,终是不能很好地体现自己的意图。后世对其理解就如皇甫谧对《内经》的误解一样。百度的针灸大成词条中认为《针灸大成》的主要贡献与特点为:

(1) 主张针灸和药物配合运用

(2) 临证治疗中,杨氏虽主张药物与针灸配合应用,但一般而言,他认为针灸治疗有其优越性

(3) 发展了透穴针治法

(4) 总结并发展了多种针刺手法

(5) 告诫对头部不宜多灸

(6) 提出了掌握灸治壮数的原则

(7) 对前人的某些针灸记述,杨氏加按语作补充说明

(8) 记录了杨氏一些针灸医案,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经验

这样的总结仍然着眼在枝枝蔓蔓的技法中,完全无助于对其针道的理解。

因此,回归文章开头,针道,言针当顺气血往来之道也。

“一气流行、通其气血、维其真元是杨继洲针道的核心。

在此基础上,阴阳表里虚实寒热补泻仅是法仅是术。而其后面的本质大多数情况下就是通法。人体除了荣卫、表里、脉络的分类法,还可以产生其他阴阳分类法,也自然可以产生其他不局限于补泻温凉的方法。

不喜欢不看的原因确定内容质量低不看此公众号
(0)

相关推荐

  • 针刺手法的临床意义到底是什么?

    针刺手法的临床意义 针刺治疗是以毫针等针具(以毫针为主)刺激经络腧穴,缓解和减轻临床症状,促使疾病痊愈,恢复机体健康的医疗技术和方法.针刺治疗的重要内容,包括治疗部位.治疗方法和治疗时间等.其中,治疗 ...

  • 黄帝内经针灸最关键的核心,可惜大家都熟视无睹,标榜黄帝内针的也不懂,欢迎来总结

    前两篇文章发出去了,很多朋友都有给我推荐一些针灸专家和书籍.其实大家推荐的我基本都知道和都有了解过,因为我是专这一行的. 对于黄帝内经针灸我是带着虔诚的心去挖掘和总结,就是想看看这本经典里描绘的针灸之 ...

  • 针道之论 | 第一章 · 针道的本源(1)

    原创 姚志军 腔调中医 1月5日 脉针密码: 和你一起,寻找能点亮生命的那一盏灯. 栏主:  姚志军,寻灯人,居下馆馆主. 栏主说: 中医的发展一是要传承,二是要创新.这两者的催化剂就是分享.愿意分享 ...

  • 针道之论 | 第10章 扁鹊仓公医案解码(2)

    原创 姚志军 腔调中医 4月16日 栏主:  姚志军,寻灯人,居下馆馆主. 第10章 扁鹊仓公医案解码(2) 医案5:仓公断齐中御府长信病 齐王太后病,召臣意入诊脉,曰:"风瘅客脬,难於大小 ...

  • 针道之论 | 第10章 扁鹊仓公医案解码(1)

    针道之论 | 第10章 扁鹊仓公医案解码(1) 原创 姚志军 腔调中医 4月16日 收录于话题 #脉针密码 17个 脉针密码: 和你一起,寻找能点亮生命的那一盏灯. 栏主:  姚志军,寻灯人,居下馆馆 ...

  • 针道之论 | 第10章 扁鹊仓公医案解码(3)

    原创 姚志军 腔调中医 今天收录于话题#脉针密码17个脉针密码:和你一起,寻找能点亮生命的那一盏灯.栏主: 姚志军,寻灯人,居下馆馆主.第10章 扁鹊仓公医案解码(3)医案17:仓公断齐王后弟宋建病齐 ...

  • 针道之论 | 第9章 失踪的脉针流派

    脉针密码: 和你一起,寻找能点亮生命的那一盏灯. 栏主:  姚志军,寻灯人,居下馆馆主. 第9章 失踪的脉针流派 在<各家针灸学说>里,将针灸流派分成8大类:经学派.经穴考订派.穴位派(包 ...

  • 针道之论 | 第5章 虚实寒热的奥妙

    昨天 以下文章来源于居下馆,作者姚志军 居下馆居下如土,生命芳华 脉针密码: 和你一起,寻找能点亮生命的那一盏灯. 栏主:  姚志军,寻灯人,居下馆馆主. 第5章 虚实寒热的奥妙 阴阳表里虚实寒热,著 ...

  • 针道之论 | 第8章 手法,气至有效的误会

    原创姚志军 腔调中医 昨天 脉针密码: 和你一起,寻找能点亮生命的那一盏灯. 栏主:  姚志军,寻灯人,居下馆馆主. 第8章 手法,气至有效的误会 曾经有个中国医生到日本开了家针灸诊所,因为是中国来的 ...

  • 针道之论 | 第7章 穴位,意味着什么(2)

    原创 姚志军 腔调中医 昨天 栏主:  姚志军,寻灯人,居下馆馆主 第7章 穴位,意味着什么(2) 以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穴和曲池穴为分析对象,再重复以上的分析过程: 可以看出,现代针灸教材仍然是典型三 ...

  • 针道之论 | 第7章 穴位,意味着什么(1)

    原创姚志军 腔调中医 今天 脉针密码: 和你一起,寻找能点亮生命的那一盏灯. 栏主:  姚志军,寻灯人,居下馆馆主. 第7章 穴位,意味着什么(1) 绝大多数人了解针灸都是从穴位开始,而不是从经脉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