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肩挑四两为客,帮人一日为奴”,何意?别怪古人没提醒过你

人情往来、登门做客,必不可少。在中国,向来没有向客人索要重礼的说法,“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待人处事,最重要的是情意、心意。如何显得自己心诚?如何看到他人的心意?

俗语说:“肩挑四两为客,帮人一日为奴”,做人做事、拿捏分寸,古人自有一套说法。俗语中蕴藏人情、智慧,虽不免有些“骨感现实”的味道,却极为有用,别怪古人没提醒过你。

肩挑手抬,总和贩夫走卒相关。所谓:“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贩夫走卒是中国最早的商人,他们来访多地,因为交通不便,可能来回一趟就是半年。

《琵琶行》中琵琶女说丈夫重利轻义,不顾家,主要还是交通原因。

“客”,最初见于西周金文。可以指前来拜访或者受到邀请而来拜访的人,可指寄居或者迁居外地之人,同时也可以引申为因为一定目的而从事某种活动的人。此处,“客”显然是最后一层含义。

很长一段时间里,士、农、工、商等级严格。商人被摆在末位,良家女子通常不会嫁给商人,所以商人多娶风尘女子。随着商品经济发展,严格的层级在潜移默化中颠倒、变化。

老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一个人要想活得自在,第一步要实现经济自由。自由的前提是独立。许多年轻人从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一两年内都要靠父母养着,这可不算是自力更生。

古代,相较于商人之外的职业,商人则更为自由,更为了无牵挂,虽然要缴纳高额的税金,但起码不用像佃农受制于地主,不用像士子受制于庙堂。

不过,整年东奔西跑,再深厚的人情也被也跑没了。男人不顾家,古往今来都不会为女子所原谅。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写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显然,古人没有那么高的觉悟,大多数还是为了生计。迫不得已经商,由此看来,“肩挑四两为客”也不是很自在。

倘若将“客”定义为本义,则这句俗语又有了新的含义。四两不算重,带着四两的礼物去拜访他人,无论主人喜不喜欢,只要让人进了门,那就是客。

古时,地方豪绅通常会请很多帮工,有长工,有短工,工作时长不一,价钱不一。短工通常是农民,在闲暇时分去挣外快。帮他人做事,不比在家种田,总要更加在乎雇主的想法。

自文明诞生之初,人们聚居形成部落,部落与部落之间,为了争抢资源或者占领地盘,便会大打出手,血流千里。战败的一方人员被俘虏充当奴隶,辛苦工作。

奴隶时代,有着专属的划分,到了封建时代,奴隶也并没有消失,反而愈发正规化、规范化。直到近现代革命的成功,奴隶才渐渐的消失在了大众视野。

只要提起“奴”,不管是哪个年龄阶段的人,都明白“奴”这个字的含义,明白其中所代表着的屈辱,代表着的低头。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奴”在这里是形容词,形容帮人做事的样子,就像奴才。其实现在也一样,作为公司的小职员,遇到公司的领导总得客气几分,总不能横眉冷对。

虽然大多公司有规章制度,领导不能随意开除员工,但穿小鞋是跑不了了。在更早之前,工人们饱受残害,每天工作时长令人发指,后来工人奋起反抗,有了现在的八小时工作制。

工作时间缩短,但这并不能消除领导比工人天然具备的优势。普通职员在干部面前心理上要低上一头,给别人打工,吃人嘴软,拿人手短。为雇主服务,也就成了理所应当。

“帮人一日为奴”是可以避免的,对领导的尊敬是必要的,因为他决定着你的前途和未来。但却不必抱有“奴隶”的包袱,因为你所做的一切,不是为了领导,而是为了自己。

从人权的角度来说,人与人是平等的。不过除了人权、除了法律,人与人是不相等,人分三六九等从来都是存在的,但是这并不是我们心理上要低他人一头的理由。

人生路漫漫,谁还不是过客。“肩挑四两为客,帮人一日为奴。”改变心灵上的天然弱势,担起自己的责任,好好工作、认真生活,活在当下才是最重要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