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太阴肺经经穴全方位详解
手太阴肺经经穴全方位详解
中府穴
取穴方法:中府穴位于人体的胸外侧部,云门穴下 1 寸,平第一肋间隙处,距前正中线 6 寸。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胸肌筋膜、胸大肌、胸小肌。皮肤由颈丛的锁骨上神经中间支分布。皮下组织内有胸肩峰动脉的终末支穿胸肌及其筋膜至皮下组织及皮肤。胸肌筋膜覆盖于胸大、小肌,两肌之间有来自臂丛的胸前神经和胸肩峰动脉胸肌支,支配并营养此两肌。
中府穴(膺中府,膺俞,府中俞)解析:
1 )中府。中,与外相对,内部也。府,脏腑也。该穴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来自脏腑。本穴为肺经首穴,气血物质来自由胸腹包膜包裹的各个脏器,故名。
2 )膺中府、膺俞、府中俞。膺,胸也。俞,输送之意。府,脏腑也。穴名之意皆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来源于胸腹内部。
3 )肺募。肺经经脉的气血物质由本穴募集并传输肺经。
附注:肺的募穴,手、足太阴经交会穴。
中府何以是肺之募穴?
肺经经脉的起始点何以在前胸上部而不在其它之处?这是因为:
其一,肺所主的物质为人体中比重最小的气态物,气态物在人体系统中通过运动后它总是向人体系统重力场中的最高位置聚集;
其二,从不同的系统角度考察,人体中有多个不同系统层次的重力场对人体中的气态物起着制约作用,有局部的三焦腑重力场,有整体的脊骨重力场,而除人体系统自身的重力场之外还有地球重力场。在以二肾为重力场坐标中心的三焦腑重力场中,离肾最远的胸上外部为最高,在以脊骨中心为人体整体重力场坐标中心的脊骨重力场中,离脊骨最远的胸上外部也是最高,而从地球重力场来看,人体无论是平趟还是直立,胸上外部都是处于三焦腑系统的高位之处。由于上述的原因,胸上外部的中府就成了在人体系统及地球系统两个重力场合作用下的最高位置,因此三焦腑中的气态物在中府处聚集并向肺经传输,中府也就成为了肺经募穴。
手足太阴之会: 中府穴为手足太阴之会,非指本穴的气血物质由手太阴和足太阴二经物质交会而成,而是指本穴的气血物质同时具有此二经气血物质的特性,以“手足太阴”名之是为了和其它的交会穴统一说法。
中府穴的气血物质来源于三焦腑中各个脏器的气化之气,它不光包括肺的气化之气,也包括心的气化之气、脾的气化之气和肾的气化之气。由于肺的气化之气比重最小,因此在三焦腑包膜的最高位置处所聚集的肺之气最多。由于脾脏的燥热之故,脾脏气化的气态物中比重较小的部分它也在三焦腑包膜的最高位置处聚集并占有一定的比例。因此,中府穴中的气血物质分布是肺气最多,脾气其次,其它脏器的气化之气很少,肾的气化之气最少,它主要体现了肺与脾二脏的气血特性,故称手足太阴之会。
中府穴意义:收募三焦腑中的气态物输供手太阴肺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气态物,以肺气和脾气为主,分布为少气多血,即是气压低、温度高。
运行规律:体内的温热水湿气态物由三焦腑系统跃迁到体表系统的皮部层次。
功能作用:以水湿气态物的形式由三焦腑系统向体表系统输送高温能量、体液及各种营养物质;通过向外输送物质能量的形式来调节改变三焦腑系统和体表系统的温压状况。
主治疾病:
1.胸、肺部病症
中府穴归于肺经,主要用于治疗咳嗽、气喘、胸痛、胸满等病症,其对胸、肺疾病的疗效早被历代中医典籍所认可,如《灵枢·五邪》曰:“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之膺中外腧,背三节五藏一本作五椎又五节之旁,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千金翼方》曰:“上气,咳逆,短气,气满食不下,灸肺募五十壮。”《千金要方》卷二十、《千金翼方》曰:“转筋在两臂及胸中者 ,灸手掌白肉际七壮,又灸膻中、中府、巨阙、胃管、尺泽。”《千金翼方》卷二十七有:“治卒哕,灸膻中、中府、胃管各数十壮。”《扁鹊心书》曰:“肺寒、胸膈脉,时吐酸,逆气上攻,食已作饱,困倦无力,口中如含冰雪,此名冷劳,又名膏肓病,乃冷物伤肺,反服凉药损其肺气,灸中府二穴各二百壮。”《针经摘英集》曰:“治伤寒,胸中热不已:大杼、风门、中府、缺盆。”
现代医学对中府穴主治作用的研究与古籍相关记载吻合度较高。有学者提出,中府穴是治疗哮喘最为有效的穴位,哮喘的发作与支气管副交感神经紧张有关,摩擦前胸壁第2、3肋之间和第8、9肋之间皮肤,能改善支气管副交感神经的紧张,使支气管舒张、达到平喘效果;另有学者对肺俞募配穴对肺功能的协同或拮抗作用进行研究,发现肺俞募穴在治疗肺系疾病时有协同作用,俞募穴是本脏本腑气血流注形式中横向流注生理现象的具体体现,同时针刺俞穴与募穴可使针感迅速到达脏腑,调整脏腑经络气血功能。
2. 腹胀、腹痛
中府穴为肺之募穴,募穴距离脏腑的位置较近,可以反应脏胸之气的变化。取募穴可以治疗各自脏腑的疾病。
肺脾在生理上的联系主要反映在气和水液方面。脾主运化,为后天气血生化之源,肺气的充沛,有赖于后天水谷精气的不断补充,所以肺气的盛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脾气的强弱。另一方面,脾运化水液的功能,有赖于肺气的宣发和肃降功能的协调。
《素问·经脉别论篇》曰:“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就指出了肺脾在生理上的联系。病理上,脾气虚会导致肺气不足,而出现食少、腹满、形瘦,兼有咳嗽无力,少气懒言等症。肺失宣降,津液停聚,也会使脾湿不适,而出现咳嗽痰多,胸闷,或腹胀,肠鸣,水肿等病症。
现代研究表明,穴位与神经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府穴布有锁骨上神经的中间支,胸前神经分支及第一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含有胸2~5脊髓节段发出的交感神经纤维,与肺属同脊髓节段,所以这就为中府穴改善呼吸功能奠定了解剖学基础。刺激中府穴可以疏利气体排出通道,使通过血液上输于肺的气体尽快排出,从而消除腹胀。
3.肩背痛
从现代解剖学解释,中府穴处在一个力学中心的位置。其周围分布有肱二头肌、胸小肌、肩胛骨等组织结构,形成了三个方向的力的作用。
胸小肌给予一个斜向内下方的力。胸小肌位于胸大肌深面,为三角形扁肌,以3个肌齿起于第3-5肋,止于肩胛骨喙突。其作用是拉肩胛骨向前下方移动,当肩胛骨固定时,可上提肋以助吸气。胸小肌为一羽状肌,其羽状角为11.5°。羽肌的优势是在同样体积内可以容纳更多的肌纤维,使生理横切面积增大,从而增强肌力,同时依靠羽状角的变化,增加整肌的动幅,以弥补肌纤维短的不足。所以肌纤维的这种配布使胸小肌在力量和动幅上均有增加。在日常被动呼吸时,胸廓扩张对胸小肌产生的作用不足以使胸小肌对肩胛骨造成影响。只有胸廓在做极限呼吸时,胸小肌收缩才会拉动肩胛骨喙突往内下方移动。
肩胛骨及其附着的肌肉给予一个斜向外上方的力的作用。肩胛骨为一扁宽不规整的三角形骨,前面微凹,后面微凸,与胸后上壁相适应形成肩胛胸壁关节。肩胛骨是肩悬吊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锁骨将上肢与中轴骨骼相连接。借起止于肩胛骨内侧的肩胛提肌、菱形肌及斜方肌附于颈椎及胸椎,借前锯肌附着于第1~8肋骨。附着于肩胛骨的肌组织以肩胛冈为界分为冈上肌群和冈下肌群,共同维持肩胛骨的稳定。因肩胛骨被多块肌肉悬吊可做多个方向运动,如手臂的上举、外展、内外旋等,其稳定性较差。
肱二头肌给予一个斜向外下方的力的作用。肱二头肌位于上臂前侧,整肌呈梭形,有长、短二头。长头起于肩胛骨盂上粗隆,短头起于肩胛骨喙突,长短二头于肱骨中部汇合为肌腹。下行至肱骨下端,集成肌腱止于桡骨粗隆和前臂筋腱膜。其作用是屈肩、屈肘及使前臂旋后,所以肱二头肌方向的力也相对不稳定。
通过中府穴刺激肱二头肌,可改变肱二头肌肌张力,进而对三个方向的力都进行调整。使三者之间的力学结构恢复平衡,进而可以治疗某些因肌肉肌张力过高导致肩部结构力学改变而引起的肩背痛。
人体穴位伍配:
1. 配意舍治胸满噎 (《百症赋》);
2.配阳交治喉痹;配定喘、内关治哮喘;配少冲治心痛、胸痛 (《针灸资生经》);
3.配间使、合谷治面肿、腹肿 (《千金要方》)。
临床运用:
1.近代有报道,中府配肺俞、百劳、膏肓俞针灸并用治肺痨有效。
2.实验表明针刺中府可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改善肺通气量,缓解哮喘症状,并有增加肝血流量、改善肝血液循环的作用。
3.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炎、肺炎、哮喘、肺结核等。肺结核、肺与支气管疾患,常可在此穴出现压痛。
4.此穴为心肺疾患常用穴之一。
相关论述:
1. 《甲乙经》:“手足太阴之会”。
2.《千金方》:“中府、阳交,主喉痹、胃满塞、寒热”。
3.《千金翼》:“身体烦热针中府,又灸绝骨五十壮”。
艾灸疗法: 用艾条温和灸中府穴5~20分钟,长期坚持,可改善体虚、中气不足等。
拔罐疗法: 用气罐拔罐中府穴,留罐5~10分钟,隔天一次,可缓解治疗肺热引起的鼻炎。
刮痧疗法: 从上向下刮拭中府穴3~5分钟,隔天一次,可泄热,改善体质偏热等。
针灸治法:肺虚肺寒肺湿则多灸或久留针补之;肺实肺热肺燥则急泻之或用水针,莫灸。
剌法:①直刺中府穴0.3~0.5寸,局部酸胀;②向外斜刺中府穴0.5~0.8寸,局部酸胀,针感可向前胸及上肢放散。
注意事项:针尖不可向内斜刺,以免误入胸腔,刺伤肺脏。
按摩疗法: 按摩中府穴时取正坐或仰卧位,用中指的指腹按揉对侧的中府穴,按揉该穴时,穴位局部有明显的酸痛感,按揉的力度要适中,以舒适为度,不要用力过大,顺时针和逆时针交替按揉,两手交替反复进行操作,每次按揉1-3分钟即可。
按摩中府穴可以使淤积之气疏利升降而通畅,长期郁闷不乐,心情烦躁,时时感到胸闷气短的人,按摩此穴立竿见影。根据《 针灸大成》记载,“治少气不得卧”最有效。从中医的病理来说,“少气”即气不足的人,“不得卧”是因为气淤积在身体上半部分,按摩此穴位可以使淤积之气疏利升降而通畅。
云门穴
取穴方法:云门穴位于人体的胸外侧部,肩胛骨喙突上方,锁骨下窝凹陷处,距前正中线 6 寸。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胸喙锁筋膜、喙突。皮肤由锁骨上神经的中间支和外侧支分布。皮下组织内除上述皮神经外,还有头静脉经过。针由皮肤经头静脉外侧刺入锁骨下窝处的胸喙锁筋膜,直抵肩胛骨的喙突。
云门穴 解析:
云,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以云的形式而存在,它是将穴内的微观物质放大到宏观状态并以类象的方式来形容本穴气血的特征。门,出入的门户也,指本穴是肺及其经脉与外部物质交换的一个重要门户。该穴名意指肺经气血以云状气态物的形式传输经穴之外。本穴物质为中府穴传来的水湿气态物,因其从体内的高温区外出体表的低温区,外出至体表后它仍高于体表的环境温度,因此它会继续向云门上行。行至云门后,此水湿气态物缩合并化为云状气态物且以云状气态物的形式向经穴外传输,故名。
云门穴意义:肺经气血由此传输四极。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中的云状气态物,比中府穴的温度压力要低,所处位置为肺经气血中的最高点,热能的吸收和扩散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运行规律:气血物质的运行分为二个部分,一部分以云状气态物的形式向肺经以外的皮部传播,一部分以冷缩后的雨状云系循肺经路线传向天府穴。
功能作用:传输肺经的气血物质;调节输入肺经及输入肺经以外部分的物质比例。
云门穴说明:当中府穴传来的气血物质温度偏低、湿度偏大时(此即气虚的状态),由于经脉内部的气血物质亦不饱满,因此云门向肺经以外传输的云状气态物就不及,回归肺经的雨状云系气态物就偏多。反之,当中府穴传来的气血物质温度偏高、湿度偏小时(此即气实的状态),由于经脉内部的气血物质饱满有余,因此云门向肺经以外传输的云状气态物就偏多,回归肺经的雨状云系气态物就不及。
主治疾病:咳嗽,气喘,胸痛,肩背痛,胸中烦痛。
人体穴位配伍:
1,咳逆、喘不得息:云门、人迎、神藏(《针灸资生经》)。
2,短气:云门、风门、热府、肺募、巨阙、期门(《针灸资生经》)。
3,胸中痛:云门、中府、隐白、期门、肺俞、魂门、大陵(《备急千金要方》)。
4,四肢热:云门、髃骨、委中、髓空(《素问·水热穴论》)。
5,肩痛不能举:云门、秉风(《针灸资生经》)。
6,胸肌风湿症:云门、中府、天池、支沟、极泉(《针灸学手册》)。
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咳嗽、胸痛、哮喘、肩关节周围炎等。肺及支气管疾患时常在此处过敏压痛。
相关论述:
1.《针灸甲乙经》 :“在巨骨下,气户两旁各二寸陷者中,动脉应手。”
2.《素问》王注:“巨骨下,夹任脉旁,横出任脉各同身寸之六寸陷者中,动脉应手”。
3.《考穴编》广注:“巨骨直下,正当璇玑旁开六寸。”
4.《医宗金鉴》:“中府上直行一寸六分,在手阳明大肠经巨骨之下陷中,动脉应手。”
5.《新针灸学》:“锁骨下部的外端,中行旁开约六寸。”
艾灸疗法:艾条灸5-10分钟,艾炷灸3-5壮。
针灸治法:寒则补之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
《针灸大成》《素注》针七分。《铜人》针三分,灸五壮。
云门穴,直刺0.5-1寸,局部酸胀,可向前胸及腋下放散。(针刺时不可向内深刺,以防刺破肺脏,造成气胸)。《针灸甲乙经》:“刺太深,令人逆息,不能食。
按摩疗法:用双手拇指指腹按揉云门穴位并做环状运动,每次按摩3分钟。
注意:此穴是不能随便拍打的,容易伤到肺。
由于按揉云门穴可以清肺理气、泻四肢之热,所以当我们生气的时候,可以通过按摩此穴来进行排解。当人们生气的时候,体内会有浊气流动,乐观开朗的人会以各种方式发泄自己的情绪,浊气也会跟着被排出体外,不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任何的伤害。但是如果是悲观消极的人,往往暗生闷气,不良的情绪得不到宣泄,体内的浊气就会顺着肺经流动到四肢,导致四肢烦热,胸中憋闷,内心灼热烦躁。而按揉云门穴就可以防止这种情况出现,如果按揉之后出现打嗝、排气的现象,那就说明浊气正在排出体外。
除此之外,按摩云门穴对于肩臂痛麻等也有不错的调理作用,需要注意的是顺着经脉按摩为补,逆之经脉按摩为泄。按摩时力度轻为补,力度重为泄。云门穴所在的手太阴肺经为阴经,按摩宜用补法。
天府穴
取穴方法:天府穴位于人体的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 3 寸处。
穴位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肱二头肌长头;穴区浅层有头静脉经过和臂外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肱动脉和肱静脉的分支及肌皮神经。
层次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肱肌。皮肤由臂外侧皮神经分布。皮下组织内有头静脉和臂外侧皮神经经过。针由皮肤、皮下组织,在肱二头肌外侧沟内头静脉外后方,深进肱肌。该肌与肱二头肌之间有肌皮神经经过,并发肌支支配该二肌。
天府穴 解析:
天,天部也。府,府宅、门府也。该穴名意指本穴为肺经阳气上输天部之门府。本穴物质由云门穴传输而来,和天府处的温度场相比,云门穴传来的气血物质温度仍处于高位,在天府处气血物质的变化仍是散热缩合冷降的变化,所散之热以阳热之气的形式上输于天,穴名之意即在于强调穴内气血物质的这一变化,故名。
天府穴意义:输供肺经的阳热之气上达于天。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中的气态物,其存在形式为雨状云系,比云门穴的温度、压力要低,所处的天部空间层次也比云门穴的要低。
运行规律:气血运行分为二个方面,一是云门穴传来的雨状云系气态物进一步散热缩合冷降,化为密度、比重更大的雨状云系并向侠白穴传输,二是随着穴内物质的热散,一部分气化的阳热之气上升于头面的天部。
功能作用:承传肺经的气血物质,通过热散的方式传递肺经的阳热之气上达天之天部。
临床运用: 现代研究证明,本穴有良好的抗炎作用,可以纠正多种生理功能紊乱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在治疗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等疾病上获得很好的疗效。
主治疾病:本穴属手太阴肺经,位居上臂内侧,上接云门,故可宣通肺气,主治本经所主病症。因本穴尚具有凉血止血,调气散结之功,故可用治鼻疽、瘿气等疾患。《圣惠方》言治:“头眩口瞑,远视䀮䀮”。故可用治白瘫风、日眩、远视诸疾,有疏风明目之功。
人体穴位伍配:
1, 配臑会、气舍治瘿瘤(《千金要方》);
2,配合谷治鼻衄(《百症赋》)。
相关论述:
1.《灵枢·寒热病》:暴瘅内逆,肝肺相搏,血溢鼻口,取天府;
2.《针灸甲乙经》:咳,上气,喘不得息,暴瘅内逆肝肺相搏,鼻口出血,身胀逆息不得卧,天府主之;
3.《黄帝明堂经》:主咳,上气喘不得息,暴瘅内逆,肝肺相搏,鼻口出血,此胃大输,身胀,逆息不得卧;
4.《备急千金要方》:天府主身胀逆急不得卧风汗,身肿,喘息,多唾;
5.《外台秘要》:咳上气,喘不得息,暴瘅内逆,肝肺相搏,口鼻出血,身胀逆息不得卧,风汗出,身肿,喘喝,多睡,恍惚,善忘,嗜卧不觉;
6.《医心方》:主咳上气不得息,暴瘅内逆,肺相搏,鼻口出血,身胀喘喝;
7.《太平圣惠方》:思噎,灸天府;
8.《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逆气,喘不得息;
9.《针灸聚英》:喘不得息瘿气;
10.《针方六集》:主气喘逆…瘿瘤瘿疬;
11.《医学入门》:瘿气,喘逆;
12.《经穴解》:肺之肺病,喘息,瘿气,暴瘅,口鼻衄血,飞尸恶疰,鬼语,寒热疟.肺之心病:善忘.肺之肝病:中风邪泣出,目眩远视肮;
13.《针灸逢源》:治喘息…瘿气;
14.《针灸集锦》(修订本)(郑魁山):调理肺气,清热凉血;
15.《针灸腧穴学》(杨甲三):理肺气,安神志;
16.《临床针灸学》(徐笨人):调理肺气,清热散风;
17.《针灸腧穴手册》(杨子雨):清热化痰,通经调气;
18.《针灸探微》(谢文志):调理肺气,清热散风;
19.《中医针灸通释·经脉腧穴学》(康锁彬):清理肺气,安神定志;
20.《针灸腧穴疗法》(李平华):宣肺理气,清热凉血;
21.《腧穴临床应用集萃》(马惠芳):理肺气,安神志;
22.《新编实用腧穴学》(王玉兴):宣肺止咳,行气利水,疏风清热;
23.《中医针灸经穴集成》(刘冠军):宣通肺气,清热散结;
24.《针灸辨证治疗学》(章逢润):宣肺理气,清热凉血;
25.《石学敏针灸学》(石学敏):清上焦,调肺气,疏经络
针灸治法:寒则补而多灸,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天府穴,直刺0.3-0.5寸,局部酸胀,可向臂部或肘部放散。
《针灸大成》禁灸,针四分,留七呼。
艾灸疗法: 艾条灸5-10分钟,艾炷灸3-5壮。
按摩疗法:点按法、指推法、擦法、揉法。经常用中指指腹揉按天府,每次左右各按1-3分钟,对鼻部有很好的保健作用,能够预防鼻塞、鼻炎等。
侠白穴
取穴方法:侠白穴位于人体的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 4 寸,或肘横纹上 5 寸处。或正坐位,两手合掌向前伸直,夹住乳房,此时乳头所指的手臂内侧处
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肱二头肌长头、肱肌;穴区浅层有头静脉和臂外侧皮神经,深层有肱动脉、肱静脉和肌皮神经分布。
侠白穴 解析:
侠,挟也,指穴位的功能作用。白,肺之色,指气血物质在经过本穴的变化转变后所表现出的特征。该穴名意指肺经气血在此分清降浊。本穴的气血物质为天府穴传来的雨状云系,由于气血物质不断地远离人体的胸腹高温区,因此水湿云气在本穴处的变化乃是一个散热冷降缩合的过程。由于不断地散热冷降缩合,因此,在本穴位置上气血物质以雨降的形式从天部降到了地部,也就是从皮层降到了肌肉层。穴名之意即是取水被挟挤则下,天部乌云化雨而落由此变得清白之意。
侠白穴意义:肺经气血在此分清降浊。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雨状云系和地之上部的冷降经水。
运行规律:天部的雨状云系散热缩合后以雨降的形式归降地部并循肺经流行。
藏象:人体肺经中的气血物运行是从中府穴循臂走手,它有如自然界由西向东运动的冷湿气流,冷湿气流的水湿浓度超过了它的临界饱和值,云团就会化作雨水从天而降,雨降之后天空会变得晴朗清白,雨水也完成了由天空向地部的位置转换。侠白穴即是人体内的降雨点,正常情况下,肺经天部的冷湿云气由侠白从天部(皮部)降至地部(脾部),以保证肺气的清和脾部的润,体现肺气的宣降特征。但是,侠白之雨气是否归降于地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是侠白处的温度场、压力场高低,局部区域的温度场、压力场偏高可使气化成为穴位的主导运动而雨气不降,二是天府穴传来的气血物质本身水湿浓度就小就燥,到天府穴后未达到雨降的云气水湿浓度临界值而不降,因此而造成天部与地部阴性水湿分配的不均匀。
功能作用:清降肺浊,润脾除燥。
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气管炎、胃疼、恶心、心动过速、胸痛等。
主治疾病:咳嗽,气喘,干呕,烦满,臑痛。
人体穴位配伍:
1.臂丛(正中)神经痛:侠白、郄门、间使、大陵、内关、天泉(《新针灸学》)。
2.紫白癜风:侠白、天府(《循经考穴编》)。
3.咽喉肿痛:侠白、尺泽、天府(《针灸正宗》)。
4.瘾疹:侠白、百会、风府、曲池、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儿科针灸治疗经验》)。
相关论述:
1.《黄帝内经明堂》:“白,肺色也。此穴在臂,夹肺两箱,故为侠白。”
2. 《针灸穴名解》:“穴在上膊,臑部内侧,白肉凸起之前方。垂手夹腋之处,故名夹白,此穴位在处得名也。”
3.《针灸甲乙经》 :“在天府下,去肘五寸动脉中。”
4.《考穴编》:“在天府下一寸,去肘五寸。”
5.《新针灸学》:“天府穴下一寸,肱二头肌外侧沟。”
针灸治法::寒则先点刺出血后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针三分,灸五壮。
侠白穴,直刺0.3-0.5寸,局部酸胀,向前臂部放散。
艾灸疗法: 艾条灸5-10分钟,艾炷灸3-5壮。
养生保健: 经常用中指指腹揉按侠白,每次左右各按1~3分钟,对肺有很好的保健作用,能补足肺气,预防肺气不足造成的心跳过速、恐惧。
按摩疗法:用食指与中指并拢,配合拇指,按摩侠白穴;或者用四指并拢,配合大拇指进行按摩侠白穴,每次3分钟。
尺泽穴
取穴方法:尺泽穴位于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或手臂肘部,取穴时先将手臂上举,在手臂内侧中央处有粗腱,腱的外侧外即是此穴)。
穴位解剖: 在肘关节,当肘二头肌腱之外方,肱桡肌起始部;有桡侧返动、静脉分支及头静脉;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直下为桡神经。
尺泽穴(鬼受,鬼堂)解析:
肺经合穴,属水, 尺,小也。泽,池也。尺泽名意指侠白穴浊降之雨在地部形成的小泽。何以侠白穴降地之雨在地部只形成小泽而非大泽?这是因为人体的不同经脉分属不同的方位、不同的区域。肺应秋,属西方,为经过长夏之后的时序,土地干燥(脾部肌肉要比其它经脉所属区域的干燥),侠白穴天部的雨降大部分为脾土吸收,故而在地部只能形成小泽。
附注:手太阴经所入为 “ 合 ” 。
尺泽穴为肺经合穴,既具有合穴的公共性,又有自己的特性。古代针灸医籍,治疗半身不遂多取阳经穴,如合谷穴、手三里穴、百会穴、足三里穴、阳陵泉穴,现代医学一般会配合内关穴、尺泽穴等阴经穴,弥补了古代针灸医籍的不足。
尺泽亦为刺血要穴。本穴为肺经合水穴,合主逆气而泄,因此对肺经之气逆病,如喘咳等疗效颇佳。本穴为金之水穴,肺(金)主肃降,肾(水)主受纳,治疗咳喘当然有效。
本穴能治手臂拘挛筋急,肘臂疼痛,手臂不能上举等。针本穴尤其是泻法甚为有效,盖本穴为金之子穴,泻金使其不能克木,木舒则筋即舒也。
肺为肝之主,尺泽穴在大筋旁,刺入筋中,或贴筋而刺,至筋病甚效,对于肢体之拘挛,牵扯,弛缓,强直等均有疗效。
尺泽穴是最好的补肾穴:尺泽穴也是最好的补肾穴,通过降肺气而补肾,最适合上实下虚的人,高血压患者多是这种体质。
肝火旺,肺亦不虚,脾气大但很能克制自己不发火(金能克木)的人常会感到胸中堵闷,喘不上气来。此时可点揉肺经的尺泽穴。
尺,此字在此不指尺寸,而暗指肾脏中医诊脉讲'寸、关、尺',而'尺'正是肾脉之反应处。
泽,是雨露,引申为灌溉,由此可知,此穴有补肾之意。尺泽穴为肺经合穴,属水,金气化水,则肺气不壅滞于胸,水可涵木,则肝火得水而平,所以此穴可治上实下虚的高血压症、哮喘症、遗尿症。
藏象:尺泽穴气血所处的位置为肌肉层的地部,所接受的气血物质为侠白穴雨降后流行于地部的经水,其对应的四时为秋季,而秋季的特征为燥,其所降之雨水与春季相比亦少,所以侠白穴所降之雨汇聚于尺泽穴只能形成小泽。尺泽穴处小泽之水对于秋季的脾土和肺气的燥与寒有很重要的调节作用,雨降太过脾土受之,脾土受水之累致使脾寒;泥沙随水而下则造成人之绞肠痧痛;泥沙冲于江河渠道则肾水不清,肾水为脾土所害以致人腰腹痛;雨降不足则累及脾阴不足,脾土的阳气气化主事,脾之燥又转变成肺之燥,故而脉浮细数、发热怕冷、大便干小便少等。
尺泽穴意义:肺经浊降的阴液在此汇聚而成小泽。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量少,性温热(即是血液)。
运行规律:气血物质的运行分二个方面,一是汇合本穴的经水循肺经下行孔最穴,二是穴内的经水不断气化并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汇聚肺经阴液并循肺经的地部渠道运行。
主治疾病:咳嗽,气喘,咳血,哮喘潮热,胸部胀满,咽喉肿痛,小儿惊风,吐泻,肘臂挛痛。感冒、肘部疼痛、手臂疼痛、心悸等。该穴为人体手太阴肺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在古代的针灸歌赋里,已经记载了尺泽穴可用来治疗腰痛,比如《针灸大成.手足腰腋》篇:“挫闪腰痛,胁肋痛,尺泽、合谷。”
腰痛是一种常见的病症,在临床上我也常使用尺泽、腰痛点、手三里、液门透中渚、后溪、腕骨、太冲或太溪等穴位加以治疗,效果也可以。
在这些有效的穴位中,我尤为喜爱用的一个穴位是尺泽穴。
处理一些急性的腰痛,使用运动针法,即扎上针之后,叮嘱患者活动患处,怎样活动疼就怎样动,活动的幅度可由轻到大一点点地递增,这样的疼痛经常用不了多久就能缓解甚至消失。
其实,在古代的针灸歌赋里,已经记载了尺泽穴可用来治疗腰痛,比如《针灸大成.手足腰腋》篇:“挫闪腰痛,胁肋痛,尺泽、合谷。”
子母补泻:
尺泽穴是肺经的合穴,也是金水穴。
腰痛一症多与肾经有密切关系,肾属水,肺属金,金可生水,肺为肾之母,根据虚则补其母的原理,对于肾经虚弱的腰痛可以补其母经(肺经)的水穴。
全息对应:从全息的角度去考虑,我们知道,头对应手掌,颈项对应手腕,肚脐以上的躯干对应小臂,肚脐以下的躯干对应大臂,肩膀对应阴部。
其中,无论正向的全息还是反向的全息对应,肘关节都是与脐腰互为对应的关系,因此肘关节的穴位都具有治疗腰脐周围疾病的功效。
而且,平时我也经常使用尺泽穴治疗腹痛,因为肺与脾属于同名经,尺泽穴又能治疗肚脐周围的疾病,其实道理都是一样的。
人体穴位配伍:
1.配风池、大椎、肺俞、合谷、曲池,针刺泻法,疏散风热、宣肺化痰,治疗风热外袭、肺卫失宣之感冒、发热、身痛、气喘、咳嗽痰黄等.
2.配大椎、合谷、少商,少商点刺出血,余穴针刺泻法,疏风清热利咽,治疗风热咽喉肿痛.
3.配合谷、尺泽、内庭、关冲,针刺泻法,清热利咽治疗肺胃热盛之咽喉肿痛.
4.配合谷、大、丰隆、膻中、中府、孔最,针刺泻法,清肺蠲痰,治疗痰热壅肺之咳吐浊痰、脓血,哮喘,口气腥臭等.
5.配风门肺俞孔最尺泽、足三里、丰隆、缝,针刺泻法,清热泻肺、化痰止咳,治疗痰热阻肺之小儿顿咳痉咳期.
6.配膏肓、肺俞、孔最、鱼际、曲池、复溜、太溪、三里、丰隆,针刺平补平泻法,滋阴清热、理肺祛痨,治疗肺肾阴虚之潮热盗汗、咳嗽、反复咯血、胸痛、肺痨等.
7.配中脘、章门气海、大杼、命门、上星、大陵、复溜、曲泉,针刺泻法,清暑泄热,治疗邪热闭郁之中暑.
8.配中脘、天枢、太白足三里、内庭,针刺泻法,泄热和中、理肠止泻,治疗暑湿秽浊之邪直中肠胃之急性吐泻、胃痛.
9.配大椎、合谷、曲池、井穴,井穴点刺出血,余穴针刺泻法,清热息风,治疗小儿热盛惊风.
10.配鱼际、丰隆、通里、郄门,针刺泻法,清泻痰火、宁心定悸,治疗痰火扰心之心悸、胸闷口苦、烦躁不宁、小便黄赤等.
11.配少商、合谷、支沟、大椎、膺窗,少商点刺出血,余穴针刺泻法,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治疗热毒壅滞之乳痈.
12.配曲池、外关、手三里、合谷、阿是穴,针刺平补平泻法,通经活血、祛邪止痛,治疗风寒湿邪痹阻经脉,或扭挫损伤之肩臂疼痛.
13.配曲泽、曲池、少海,针刺平补平泻法,祛风舒筋通络止痛,治疗风中经络之肘臂挛急屈伸不利.
临床运用:
1.现代常用于治疗肺结核、咯血、肺炎、支气管炎、哮喘、咽喉肿痛、胸膜炎、膀胱括约肌麻痹(小便失禁)、精神病、小儿搐搦、偏瘫、前臂痉挛、肩胛神经痛、丹毒等。
2.现代研究,临床观察针刺尺泽穴,有降血压的作用,对高血压病人有一定疗效。实验观察,针刺尺泽对结肠蠕动有调整作用,可使不蠕动或蠕动很弱的降结肠下部或直肠的蠕动增强。
临床应用及指导作用:
一、五脏咳
《素问 ·咳论》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素问·咳论》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声,甚则唾血。”肺的生理功能失调,短气而不足以息,则咳嗽而气喘,严重者损伤肺络,则咳中带血。治疗时宜用尺泽穴,止咳止血。
《素问·咳论》曰:“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 ,甚则咽肿喉痒。”心主血,肺主气,心血凝滞、肺气失宣,则出现血液运行不畅,心胸憋闷疼痛,严重者咽喉肿痛不适。临床多用尺泽配通里,使肺气充沛 、脉道通畅而止咳 。
《素问·咳论》曰:“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胁下满。”足厥阴肝经其支者 ,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若肝失疏泄,肺失宣降,则出现胁肋疼痛之症,严重者肝气郁结,则不能转身,两胁胀满。临床多用尺泽配太冲,疏肝理气,宣降止咳。
《素问·咳论》曰:“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脾主运化,湿浊内生,上蕴于肺,肺失宣降而咳,咳则右胁下章门处痛剧 ,甚则引至两侧肩背,病变日久脾肺两虚,章门为脾之募穴 ,因此在治疗时可取章门穴。
《素问·咳论》曰:“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肾病日久,纳气不能,出现腰背疼痛,伏痰内引,上犯于肺,出现咳吐浊唾涎沫。临床多用阴谷穴,补肾降气,止咳平喘。
二、咯血
咳嗽、疲中带血或久咳、痰血相兼。咳嗽日久,伤及肺络,络伤而血溢。
《灵光赋》指出:“吐血定喘补尺泽”,尺泽穴可养阴润肺止血,调理肺脏气机 ,同时可配合丰隆、脾俞,健脾化痰,多穴和用则止咳化痰止血之功强。肺痛咯血,多为火热毒邪所致,临床多用尺泽配大椎,可清热泻火,止咳止血。肺痨咯血,治疗时应首先治本杀虫,同时取尺泽穴,补肺止咳止血 ,以加强补虚培元,治瘦杀虫之功。
三、五脏积症
《难经 ·六十八难》提出 :“合主逆气而泻”,气机上逆则为逆气之症 ,清阳不升则为泄泻。
肺脏之积,曰息贲。《难经·五十六难》指出:“在右胁下,覆大如杯。久不己,令人洒淅寒热,喘咳,发肺壅。”息贲多见于实热或风热外袭, 表里皆病所致,尺泽穴可以外疏风热,内清热解毒,调和气机,而积消贲止。
肝脏之积,曰肥气。《难经·五十六难》注:“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久不愈, 令人发咳逆,疟,连岁不已。”肝气郁结 ,日久不愈, 正气耗伤,外邪侵袭,多产生该证,临床多用肝经曲泉穴,可疏肝解郁而除肝之积症 。
心脏之积,曰伏梁。《难经·五十六难》注:“起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心烦。”临床治疗中多尺泽配少海,使血液运行通畅 。
脾脏之积,曰痞气。《难经·五十六难》注:“在胃脘,覆大如盆。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疸,饮食不为肌肤。”脾失运化 ,胃失和降,肝失疏泄 ,临床多配脾之合穴阴陵泉治之 。
肾脏之积,曰奔豚。《难经·五十六难》注:“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 ,或上或下无时。久不已,令人喘逆, 骨瘘少气。”本病有气自少腹上冲感 ,发作不定时,若久病,肾不纳气,则肺吸入的清气不能下达于肾,出现呼吸表浅,动则气喘之症。临床治疗中应用肾之合穴阴谷穴。
四、肘臂拘挛疼痛
尺泽穴可疏通经络 ,行气止痛, 荣筋止痛,《灵枢 ·脉经》曰:“是肺所主生病者,···臂臑内前廉痛厥”。
五、腰痛
急性挫闪腰痛。《针灸大成·手足腰腋》篇明确提出:“挫闪腰痛,胁肋痛:尺泽,合谷。” 尺泽穴治疗该腰痛实为虚则补其母之法,配合谷乃为经验用穴。
六、小儿惊风
小儿外感六淫 、疫毒之邪 ,由表入里化热,引动内风,或饮食不洁 ,郁结肠胃,郁而化火,发为抽风惊厥、呕吐下痢。《针灸大成·诸风门》有明确记载:“惊痛,尺泽、少冲”。尺泽穴为肺经的合穴,又有合主逆气而泄,因此尺泽穴可清肺泄热,和胃理气,治疗小儿急慢惊风。
结语:
尺泽穴作为肺经之合穴 ,具有肺经腧穴共性 ,又有合穴主治的特性,所以在治疗上可治疗五脏咳 ,五脏积症,经络循行部位病 ,局部疾病,皮肤病,妇科疾病;目前临床在荨麻疹,风疹,冠心病等疾病的治疗中亦选择了尺泽穴,拓宽了尺泽穴的主治内容。
相关论述:
1.《针灸甲乙经》:咳逆上气,舌干,胁痛,心烦,肩寒,少气不足以息,腹胀喘;振寒瘈疭,手不伸,咳嗽唾浊,气膈,善呕,鼓颔不得汗,烦满,因为疭衄;心痛,卒咳逆.
2.《黄帝明堂经》:主咳嗽唾浊,气鬲善呕,鼓颔不得汗,尺泽主之.两胁下痛,呕泄上下出,胸满短气,不得汗,补手太阴以出之.心膨膨痛,少气不足以息.咳逆上气.舌干胁痛,心烦满乱,肩背寒,腹胀,喘.
3.《脉经》:肺病,时时咳…冬刺尺泽,皆补之.
4.《肘后备急方》:卒干呕不息.
5.《备急千金要方》:五脏一切诸疟;呕吐上气.又:尺泽主腹胀,喘,振.再:尺泽主呕泄上下出,两胁下痛.再:…尺泽主咳逆上气,呼吸多唾泽沫脓血.再:尺泽主气膈喜呕,鼓颔不得汗,烦心身痛.
6.《外台秘要》:主喉痹上气,舌干,胁痛,心彭彭痛咳逆上气…腹胀喘,振,瘈疭,咳嗽吐浊,气膈善呕,鼓颔不得汗,颊满,身痛.
7.《医心方》:主喉痹,咳逆上气.
8.《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喉痹,上气,舌干,咳嗽唾浊.
9.《西方子明堂灸经》:主喉痹,咳逆上气,呼吸多唾泽沫脓血.
10.《针经摘英集》:主热劳,上气喘满,腰背强痛.
11.《针灸大全》:吐而定喘补尺泽.
12.《针灸聚英》:喉痹,上气呕吐,口舌干,咳嗽唾浊,疟…心烦闷乱,少气不足以息,肺积息贲.
13.《针灸大成》:汗出中风喉痹,上气呕吐,口干,咳嗽唾浊,疟…短气,肺膨胀,心烦闷,少气,劳热,喘满.又:逆气而泄刺尺泽.
14.《针方六集》:主肺积息贲,胸胀上气,肘挛不举,咳嗽,喉痹.
15.《灵光赋》:吐血定喘补尺泽.
16.《医学入门》:主治喉痹舌干,胁痛腹胀,喘气呕泄不止.
17.《循经考穴编》:主上气短气,胸胀喘满,癫病,痑疟,咳嗽,喉痹.
18.《采艾编翼》:治各气病之要穴.
19.《经穴解》:肺之肺病,肩臂痛,汗出中风,善嚏悲哭寒热风痹,喉痹上气咳嗽唾浊,痎疟短气,肺膨胀,劳热喘满,肺积息贲.肺之脾病:呕吐口干,肢、腹肿.肺之心病:心疼臂寒,心烦满少气.肺之肾病:小便数,腰脊强痛.肺之肝病:小儿慢惊风,臑肘挛,手臂不举.
20.《医宗金鉴》:咳唾脓血,喉痹,肺积息贲,及绞肠痧痛.又:尺泽主刺肺诸疾,绞肠痧痛,锁喉痛,伤寒热病汗不解,兼刺小儿急慢风.
21.《针灸逢源》:治心烦气短,喉痹口干.
22.《重楼玉钥》:治呕吐上气,喉痹腹痛.
23.《针灸集成》:热病极热头痛引饮三日,以柔索缠肩下臂上左右尺泽穴上下青络血贯刺多出血.
24.《针灸精粹》(李文宪):泻尺泽以清肺利气.
25.《针灸集锦》(修订本)(郑魁山):调理肺气,清热和中.
26.《常用腧穴临床发挥》(李世珍):辨证取穴,用泻法,清肺热、宣肺气.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泄血散热.
27.《针灸腧穴学》(杨甲三):清泄肺热,和胃理气.
28.《临床针灸学》(徐笨人):清泄肺热.
29.《针灸心悟》(孙震寰):泄肺火,降逆气.
30.《针灸腧穴手册》(杨子雨):清热疏肺,和中降逆.
31.《针灸探微》(谢文志):清热泄火,降逆和肠.
32.《中医针灸通释·经脉腧穴学》(康锁彬):清泄肺气,和胃理气.
33.《针灸腧穴疗法》(李平华):清泄肺热,肃降肺气.
34.《腧穴临床应用集萃》(马惠芳):清泄肺热,和胃理气.
35.《新编实用腧穴学》(王玉兴):清肺降气,和胃理气.
36.《中医针灸经穴集成》(刘冠军):清泄肺热,肃降和中.
37.《新编简明针灸学》(闫乐法):清肺降气,宣肺利咽.
38.《腧穴学讲义》(于致顺):滋阴润肺、清热降逆.
39.《针灸辨证治疗学》(章逢润):清肺泄热,降逆利水.
40.《石学敏针灸学》(石学敏):清肺热,降肺气,通水道,和肠胃.
41.《珍珠囊穴性赋》(张秀玉):尺泽去热而止咳血.
42.《传统实用针灸学》(范其云):清热疏肺,和中降逆.
43.《临床常用百穴精解》(王云凯):平补平泻法,理肺调气.补法:滋阴和中.泻法:清热宣肺.
古代文献摘录:
(1)《针灸甲乙经》:唾血时寒时热,泻鱼际,补尺泽.
(2)《肘后备急方》:葛氏治卒干呕不息方灸心主、尺泽亦佳.
(3)《备急千金要方》:干呕,灸心主、尺泽亦佳.又天容、缺盆、大、膈输、云门、尺泽、二间、厉兑、涌泉、然谷主喉痹哽唾,寒热.再:干呕,灸心主、尺泽亦佳.再:结气囊裹针药所不及,灸募…又灸尺泽百壮.
(4)《千金翼方》:干呕不止,所食即吐不停,间使三十壮.若四厥,脉沉绝不至者,灸之便通,此法起死人.又灸心主尺泽亦佳.又:治卒哕,灸膻中中府、胃管各数十壮,灸尺泽、巨阙各七壮.再:呕吐上气,灸尺泽.
(5)《医学纲目》:短气房劳,天井、大椎、肺俞、肝俞尺泽(灸).又:呕逆,中脘、尺泽.
(6)《针灸大成》:唾浊,尺泽、间使、列缺、少商.气逆:尺泽、商丘、太白、三阴交…霍乱吐泻:关冲支沟、尺泽、足三里、太白、太溪、大包.
(7)《类经图翼》热痰嗽,肺俞膻中尺泽、太溪.又:上气胸背满痛,肺俞、肝俞、云门、乳根、巨阙、期门、梁门、内关、尺泽.再:肺积,名息奔,在右胁下,尺泽、章门足三里.
(8)《采艾编翼》:中暑,中脘、章门、气海、大杼、命门、上星、大陵、尺泽、太白复溜、曲泉.
(9)《针灸心悟》(孙震寰):尺泽委中清血而祛暑.又:尺泽、肺俞、膏肓、足三里,清热养肺,祛痰止咳.
(10)《神灸经纶》:热嗽,肺俞、膻中、尺泽、太溪.
(11)《针灸集成》:干呕,尺泽、章门、间使、关冲、中渚、隐白乳下一寸三壮.
针灸治法:直刺0.5-0.8寸,或点刺出血,可灸。针感酸麻胀向前臂桡侧及拇指放散。注意事项:不宜疤痕灸,以免影响关节活动。针刺时掌握肘弯深度,太深可刺过穴下陷脉,导致出血,邪气内陷而气结于内,造成手臂不能屈伸。故直刺深度不宜超过1寸艾灸疗法: 用艾条温和灸5~20分钟,每天一次,可缓解治疗肘痛、上肢痹痛等。(隔姜灸5 一7 壮或温和灸10 一20 分钟)。刮痧疗法: 用面刮法从上向下刮拭3~5分钟,隔天一次,可治疗咳嗽、心烦、呕吐等。按摩疗法:微屈肘,用一手拇指放在尺泽穴上,其余四指放在合适的部位,相对揉捻36次。然后用同样的手法再揉捻对侧的尺泽穴36次,有放射性酸胀感则效果好。
孔最穴
取穴方法:伸前臂仰掌,孔最穴位于前臂部位,前臂内侧,在太渊穴与尺泽穴连线的上 4/9 处(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 7 寸处)。
穴位解剖: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头静脉经过和前臂外侧皮神经、桡神经浅支分布;深层有桡神经浅支和桡动脉经过,并有正中神经肌支、桡动脉深支和桡侧返动脉分布。
孔最穴 解析
1) 孔最。孔,孔隙也。最,多也。本穴为肺经之穴,肺之时序应秋,其性燥,肺经所过之处其土(肌肉)亦燥(肺经之地为西方之地),尺泽穴流来的地部经水大部分渗透漏入脾土之中,脾土在承运地部的经水时如过筛一般,故名孔最。
2) 肺经郄穴。郄,空隙也。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而承运本穴经水的地部脾土性干燥,经水流经本穴时大部分漏失脾土之中,脾土如有众多空隙一般,故为肺经郄穴。
附注:手太阴经郄穴。
孔最穴是肺经脉气所发,肺经经气深聚之处,为肺经之郄穴,善治肺经肺脏之急重症和相关的血证,具有肃降肺气,清泻肺热,凉血止血之功,故此穴能泻肺热、降肺气、宣窍络,而达消肿止痛、开音利咽之效。
因肺主皮毛,肺气调和,毛窍玄府(汗孔)才能开阖正常。当热邪壅肺,闭阻腠理,玄府不通而致发热无汗、头痛,可用此穴清泻肺热,宣散肺气,开泄腠理,通达玄府,发汗解表而治疗热病无汗、头痛。因痔疮乃大肠末端长期气滞,形成血瘀所致。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气,有宣畅大肠气机的作用。
孔最穴意义:肺经的地部经水由此渗入脾土。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性温热。
运行规律:经水一部分循肺经向列缺穴流行的同时又不断地渗入脾土之中,另一部分则在吸收脾土之热后气化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将肺经冷降的水液分润脾土。
主治疾病:咳嗽,气喘,咳血,咽喉肿痛,肘臂挛病,痔疾,哮喘、咳嗽、痔疮、肘部疼痛等。该穴为人体手太阴肺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孔最穴对戒烟有较好的效果,针刺孔最穴后,能够及时改善因吸烟导致的肺部血流改变,具有良好的调节性效应,起到保护心和肺脏的作用,所以,戒烟的时候常取此穴。
孔最穴是肺经脉气所发,肺经经气深聚之处,为肺经之郄穴,善治肺经肺脏之急重症和相关的血证,具有肃降肺气,清泻肺热,凉血止血之功,故此穴能泻肺热、降肺气、宣窍络,而达消肿止痛、开音利咽之效。
因肺主皮毛,肺气调和,毛窍玄府(汗孔)才能开阖正常。当热邪壅肺,闭阻腠理,玄府不通而致发热无汗、头痛,可用此穴清泻肺热,宣散肺气,开泄腠理,通达玄府,发汗解表而治疗热病无汗、头痛。因痔疮乃大肠末端长期气滞,形成血瘀所致。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气,有宣畅大肠气机的作用。
人体穴位配伍:
1.咳逆:孔最、天泉、太溪、行间、俞府、神封、腹结、少商、浮白(《针灸资生经》)。
- 2.急性咯血:孔最、尺泽、内关(《针灸临床经验辑要》)。
- 3.失音:孔最、喑门(《针灸资生经》)。
- 4.头痛:孔最、天柱、陶道、大杼、后溪(《备急千金要方》)。
- 5.热病汗不出:孔最、上星、玄颅、前谷、腕骨(《采艾编翼》)。
临床运用:
呼吸系统疾病:肺结核咯血,咽喉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运动系统疾病:肘臂痛,手关节痛
相关论述:
1.《黄帝内经明堂》:“孔者,空穴也。手太阴脉诸脉中胜,山之空,穴居此脉之郄,故为孔最之也。”
2.《会元针灸学》:“孔最者,最主要之孔窍也。肺气通七窍最宜,起寸口上七寸,得诸经之气,故名孔最。”
3.《经穴释义汇解》:“穴为手太阴之郄,去腕七寸。郄为孔隙,有孔穴的含义;最,聚也,穴为肺经气血汇聚之处,故名孔最。”
4.《针灸甲乙经》:厥头痛。
5.《备急千金要方》:臂厥热痛,汗不出。
6.《太平圣惠方》:吐血,失瘖,肿痛恶血;肘臂厥痛屈伸难。
7.《针灸大成》:热病汗不出,咳逆肘臂厥痛屈伸难,手不及头,指不握,吐血,失音,咽肿头痛。
8.《针灸聚英》:咽肿痛。
针灸治法:寒则灸之或深刺补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或凉药水针。《针灸大成》灸五壮,针三分。 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沉重,有针感向前臂放散。针刺时避开桡动、静脉,防止刺破血管,引起出血。艾灸疗法: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拔罐疗法:用气罐留罐5~10分钟,隔天一次,可缓解治疗前臂酸痛、头痛等。刮痧疗法:用面刮法从上向下刮拭孔最穴3~5分钟,隔天一次,可改善发热无汗、咽痛、头痛等。按摩疗法: 1.用大拇指弹拨孔最穴100~200次,能够防治肺部疾病。
2.用食指指腹揉按,每次左右手各揉按1~3分钟。这个穴位如果是以一般的保健为目的来用手按摩的话,通常用按压或者按揉的手法。
3.孔最穴也是戒烟的主穴之一,用双手拇指指腹端按、揉压孔最养生穴,每日2次,每次2分钟。孔最穴有调理肺气的功效,常用于改善肺部疾病。对于慢性支气管炎、气喘、咳嗽等肺部疾病有突出疗效,尤其是突然咳嗽不止时,按压本穴位可以缓和症状。经常按压孔最穴不仅可以缓解痔疮的疼痛,也可以调理肺气,清热凉血。
4.俗话说“十人九痔”。尽管这话有些夸张,但却道出了痔疮患者之多,发病率之高。由于生活习惯的改变,现代人由于久坐办公、饮食偏向油腻、多肉少菜以及缺少运动,容易导致便秘,痔疮的发病率也大大提高了。特别是在老年人当中,由于运动量较小,这种疾病的发病率更高。
但“十痔九不医”。在这里可以教您一个办法,自己轻轻松松就可以将这种难言之隐解除,那就是按摩咱们身上的孔最穴。
孔最穴可谓是我们身上治痔疮的一味大药,它是肺经上的穴位。可能有人觉得奇怪,痔疮和肺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肺经上的穴位可以治疗痔疮?这首先得从痔疮的成因说起。中医认为,痔疮是由于饮食不节,湿热下注或燥热内生而下迫大肠,加上久坐不运动,负重远行,以致血行不畅而直肠末端经脉结滞不散而成。孔最穴为肺经的郄穴,郄穴为脏腑经脉之气深聚之处,有宣肺解表、肃降肺气、凉血止血等功效。“肺与大肠相表里”,也就是说它们的经络是互通的,中医叫“相互络属”,肺气可以推动大肠的气。我们刺激孔最穴,就可以促进大肠气血的运行。大肠的气血通了,直肠末端经脉结滞得到疏散,痔疮自然也就好了。有痔疮的人此处会明显感到疼痛,最好经常按压。
除了老人之外,孕妇也是痔疮的高发人群。但由于孕妇的情况特殊,进行药物治疗,又会对胎儿产生不利,此时按摩孔最穴是最好的解除痛苦、呵护宝宝的安全方法了。我以前遇到过一位患者,孕期患上痔疮非常痛苦,后来按照我的方法,对孔最穴进行按摩,每次按摩10分钟,每天1次,结果第五天,她的病情就好多了,不但疼痛消了,大便也顺畅多了。
孔最穴为郄穴,郄穴主治急证,所以此穴缓解痔疮所带来的疼痛时,见效甚至比药物还要快得多,一般刺激10分钟左右就可见效。当然,为了巩固疗效,祛除病根,对此穴最好长期进行刺激。
寻找此穴时,可先将掌心向上握拳,孔最穴在腕横纹7寸上(四个手指3寸,再加四个手指的宽度为6寸,再加一个大拇指的宽度即为7寸),处于太渊穴与尺泽穴的连线上。也可以将太渊穴(手腕内侧横纹处,桡动脉搏动处即为此穴)与尺泽穴之间连一条直线,然后将其分成12等份,在距太渊7份、距尺泽穴5份处即是此穴。可用拇指用力按压,或钝头笔、按摩棒在穴位上搓揉,稍用力至略酸痛为宜,按摩时间在2~3分钟之间。
孔最穴不仅是老人和孕妇的特效穴位,年轻的妈妈也有必要熟练掌握,因为这个穴还有很好的止血功效。小孩子鼻内毛细血管娇嫩,再加上活泼好动,跌倒撞伤时有发生,经常会流鼻血,这时候,按按孔最穴,鼻血很快就可以止住了,这比很多老方子都管用得多。原因很简单,单从名字上看,就知道这个穴位肯定与“孔”有关。所以,身体里所有与“孔”有关的穴位,它都管。孔最穴的主治特点,可用“急”“通”二字来概括。“急”就是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比如流鼻血。“通”又是指什么呢?“通”就是开瘀通窍,感冒鼻子不通了,你刺激此穴,鼻子很快就可以畅通无阻了。可见,无论是针对孩子流鼻血,还是一般感冒所引起的鼻塞,孔最穴都是最好的治病良药。运动锻炼治疗痔疮的好方法.
列缺穴
取穴方法:列缺穴位于手腕内侧(大拇指侧下),能感觉到脉搏跳动之处。(或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 1.5 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简便取穴法: 两手虎口自然乎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穴位解剖 :在肱桡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桡侧腕长伸肌腱内侧;有头静脉,桡动、静脉分支;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的混合支。
列缺穴(童玄,腕劳)解析:
1) 列缺。列,裂也,破也。缺,少也。列缺名意指肺经经水在此破缺溃散并溢流四方。本穴物质为孔最穴下行而来的地部经水,因其位处桡骨茎突上方,下行的经水被突出的桡骨(巨石)所挡,经水在此向外溢流破散,故名列缺。
2) 童玄。童,少儿也,与老人相对,少为阴,老为阳,此处代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水液。玄,带赤的黑色也,即暗红色。赤为火之色,为热,意指穴内气血特点有温热之性,黑为肾之色,表示穴内气血为水液。童玄之名所指乃穴内气血为温性水液,即是受热后变成的红色液体 —— 血。
附注:手太阴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任脉;络穴,手太阴手阳明任脉之会。
列缺穴既是手太阴肺经上的穴位,亦是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位于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两手虎口交叉时,一手食指尖下筋骨凹陷处便是。
“列缺”在古代指闪电,“列”是分开,“缺”指破裂,一道闪电犹如把天空一分为二,所以称之为列缺。
巧合的是,列缺穴的解剖位置正好位于两条肌腱(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另外,列缺是肺经的络穴,又是从这里开始走入大肠经,一分为二,贯穿于两条经络之间,正好应了列缺之名。
“四总穴歌”中叫做“头项寻列缺”。意思是说头颈部的疾病都可以通过按摩、艾灸列缺穴得以治疗,如外感引起的头项强痛、偏头痛、落枕、颈椎病、面神经麻痹等。实际上,列缺穴的功效还远不止此。
中医认为,“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因列缺穴既是手太阴肺经之络穴,别走手阳明大肠经,又通于任脉,是八脉交会穴之一。
所以,这些经脉所经过的地方的疾病,都可以通过按摩、艾灸列缺穴来治疗,如咽喉炎、牙关紧闭、齿痛、腕肘无力、半身不遂、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咯血、咳喘等。
列缺穴意义:肺经经水在此溃缺破散,溢流四方。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即血),性温热。
运行规律:本穴的气血走向有三支。第一支经水流向任脉,第二支经水流向大肠经,第三支经水循肺经主干道而下行于经渠穴(当肺经经水量大并超过上述渠道的分流作用时,肺经经水则循脾部溢流)。
功能作用:将肺经经水分穴流于任脉、大肠经。
宣肺解表,通经活络,通调任脉此穴是手太阴肺经络穴,通行表里阴阳之气,邪气在表时可借宣散肺气之功祛风解表,邪气入里时又可借表经之道,引邪外出;故具有疏风解表,宣肺理气,止咳平喘之效,是治疗伤风外感病的要穴。肺经不上头面,但列缺能治疗头项、颜面疾患,是因为此穴为肺经络穴,直接联络手阳明大肠经,可通调两经经气,治疗两经病变;大肠经上颜面,其支脉通项后大椎;故列缺具有清热散风,通络止痛之功,即可治疗外感风邪之头痛项强,又可治疗经气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的头痛项强;还可通过疏解面齿风邪,治疗口眼歪斜、齿痛等。
列缺还能治疗膀胱疾患,其机制一是肺为水之上源,肺气可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二是此穴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任脉,所以具有调理任脉经气,治疗任脉病变的作用。任脉通行阴部联系膀胱,此故穴就具有清热利湿、调理膀胱功能的作用,可用于治疗遗尿、小便热、尿血、阴茎痛等膀胱阴部疾患。
列缺为手太阴肺经的络穴,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互沟通。手太阴肺经之气,得以通过阳明而上达头脑。列缺以下各穴,乃本经梢末之余气。阴经之气不足,则形成阳经之气偏盛,从而感觉手足灼热。若阳经之气不足,则形成阴经之气偏盛,从而感觉手足清冷。若二经之气俱不足,则厥逆矣。遇此类证候,可于主客原络诸穴调停处理。
对于要戒烟的人来说,不可不知列缺穴,想抽烟时掐掐列缺穴,能够控制抽烟欲望。
此穴位于腕部,具有通经活络之效,可治疗循经病症如上肢不遂;手腕无力、疼痛等。
主治病症:
1.《针灸甲乙经》:热病先手臂瘈瘲,唇口聚,鼻张目上,汗出如转珠,两乳下二寸坚,肋满,悸,列缺主之。
2.《备急千金要方》:男子阴中疼痛,溺血精出;小便热痛。
3.《外台秘要方》:偏风口喎,半身不遂,腕劳。
4.《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伤寒发热无汗……寒热诸嗽有痰,心满腹胀,食噎,游走气刺,七症八瘕,肠风藏喜,小便五淋,小儿脱肛。
5.《四总穴歌》:头项寻列缺。
6.《针灸大成》:偏风,口面喎斜,手腕无力,半身不遂,掌中热,口噤不开,寒热疟,呕沫,咳嗽,善笑,纵唇口,健忘,溺血,精出,阴茎痛,小便热,痫惊,妄见,面目四肢臃肿,肩痹胸背寒憟,少气不足以息,尸厥寒热,交两手而瞀。实则胸背热,汗出,四肢暴肿。虚则胸背寒憟,少气不足以息。
7.《肘后歌》:或患伤寒热未收,牙关风壅药难投,项强反张目直视,金针用意列缺求。
人体穴位配伍:
1.外感咳嗽:列缺、大椎、合谷、外关、鱼际(《针灸学简编》)。
2.喘急:列缺、足三里(《医学入门》)。
3.咳嗽寒痰、胸膈闭痛:列缺、肺俞、膻中、三里(《针灸大全》)。
4.头痛:列缺、中脘、合谷、上星、太渊、百会、头维、丝竹空、风池、太阳(《针灸治疗实验集》)。
5.咯血:列缺、太渊、尺泽、足三里(《针灸学》上海中医学院编)。
6.茎中痛:列缺、行间(《类经图翼》)。
7.牙齿疼痛:列缺、后溪、人中、颊车、吕细、太渊、合谷(《针灸大成》)。
8.淋痛:列缺、中封、膈俞、肝俞、肾俞、气海、石门(《神灸经纶》)。
9.惊痫:列缺、阳明络(《针灸甲乙经》)。
10.疟疾:列缺、后溪、少泽、前谷(《备急千金要方》)。
11.慢性鼻炎:列缺、上星、迎香、曲池、风池(《常用腧穴临床发挥》)。
临床运用:
1.现代常用于治疗感冒、哮喘、偏正头痛、面神经痉挛、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遗精、牙痛、半身不遂、高血压,以及腕关节周围软组织疾患等。
2.现代研究,针刺列缺穴可使肺通气量得到改善,呼吸道的阻力下降,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得到缓解,使支气管哮喘平复。针刺的平喘作用,可能与针刺对植物神经功能、血中乙酰胆碱、组织胺和肾上腺素水平的调整有关,从而有利于细支气管痉挛的解除,支气管粘膜血收缩,水肿减轻,通气功能改善。有人通过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针刺列缺配肾俞或照海可增强肾功能,酚红排出量较前增多,尿蛋白减少,高血压也下降,这种效应可持续2-3小时,再针刺时仍有效。也有人实验,针刺列缺穴,可引起膀胱收缩反应,使排尿量增加。针刺列缺穴又可调节血管的舒缩功能,有人通过血管容积描记方法,针刺列缺可引起小腿血管容积变化,出现血管收缩现象。
相关论述:
1.《医经理解》:“列缺,大腕后侧上一寸,其筋间罅中,谓之列缺,言列于缺陷处也。”
2.《灵枢·经脉》:“腕上分间……去腕半寸(疑是寸半之误)。”
3.《针灸甲乙经》 :“去腕一寸五分。”
4.《圣惠》:“在腕上一寸,筋骨罅间宛宛中。”
5.《玉龙经》:“在大指直上,叉手,中指尽处是穴。”
针灸治法:向上斜刺0.2~0.3寸,局部酸胀,沉重或向肘、肩部放散(向下斜刺0.3~0.5寸)。或用恢刺法以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等手腕部疾患。艾灸疗法: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因此处皮肤较薄,不宜瘢痕灸。刮痧疗法:用角刮法从上向下刮拭孔最穴3~5分钟,以出痧为度,可用于治疗咽痛、颈痛等。按摩疗法:
1.按法:用拇指指端按在列缺穴处,逐渐用力,作深压捻动。
2.掐法:用拇指指端甲缘按掐列缺穴处,作下掐上提的连续刺激。
3.揉法:用拇指指端揉动列缺穴。
4.推法:拇指指端按在列缺穴处,作有节律而缓慢均匀地推动。
5.用拇指指面着力于列缺穴之上,垂直用力,向下按压,按而揉之,并旋转前臂,使局部产生酸、麻、胀、痛、热和走窜等感觉,之后轻揉局部放松。如此反复操作、左右交替。每次每穴按压5-1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养生保健:每天坚持用食指指腹揉按列缺,每次1~3分钟,对于三叉神经痛、健忘、惊悸等病症,可以起到显著的保健调理效果
经渠穴
取穴方法:经渠穴位于人体的前臂掌面桡侧,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凹陷处,腕横纹上 1 寸。
穴位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肱桡肌、旋前方肌。皮肤,由前臂外侧皮神经分布。针在桡神经浅支内侧经皮下组织,在桡动、静脉的桡侧穿前臂筋膜,深进旋前方肌,该肌由正中神经的骨间前神经支配。
经渠穴 解析:
1 )经渠。经,经过、路径也。渠,水流之道路也。穴名之意指本穴为肺经经水流经的渠道。本穴位置因处列缺穴之下部,列缺穴溢流溃缺之水在此处又回流肺经,故名。
2 )肺经经。经,动而不居也。因肺经的经水由本穴经过,动而不居,故为经穴。
3 )本穴属金。属金,指本穴物质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列缺穴传来的地部经水,为血、性温热,在本穴流行时的变化是蒸发散热,为生气之穴,故其属金。
经渠穴意义:肺经经水流经的渠道。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和天部之气,地部经水性温热,天部之气性凉湿。
运行规律:本穴的地部经水一方面循肺经流向太渊穴,一方面又不断气化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以气化水湿的形式将肺经气血的热能传输天部。
宣肺理气,清肺降逆,疏风解表 此穴为肺经经穴,五行属性属金,肺经肺脏本身属金,“经主喘咳寒热”,故经渠具有疏风解表、宣肺理气、清肺降逆之功,可用于治疗宣降失常所致的发热恶寒,咳嗽气喘,胸闷胸痛,及肺热上壅咽喉的肿痛;因经渠位于腕关节处,故有舒筋利节的近治作用。
主治疾病: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手腕痛。
1.《素问·咳论篇》:浮肿;
2.《针灸甲乙经》:胸中膨膨然,甚则交两手而瞀,暴痹喘逆。
3.《备急千金要方》:咳逆上气喘,手掌热,肘中痛。
4.《外台秘要方》:疟寒热;胸背痛,腹中膨膨然;心痛欲呕。
5.《针灸资生经》:足心痛。
6.《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热病喘逆。
7《针灸大成》:疟寒热,胸背拘急,胸满膨嘭,喉痹,掌中热,咳逆上气,伤寒,热病汗不出,暴痹喘促,心痛呕吐。
8.《循经考穴编》:手腕疼痛。
人体穴位配伍:
1.咳嗽:经渠、天突、膻中、乳根、风门、肺俞、列缺、鱼际、前谷、三里(《针灸逢源》)。
2.咳喘:经渠、天府(《针灸甲乙经》)。
3.背痛:经渠、丘墟、鱼际、昆仑、京骨(《神应经》)。
4.喉痹:经渠、颊车、合谷、少商、尺泽、阳溪、大陵、二间、前谷(《神应经》)。
5.热病无汗:经渠、阳池、合谷、支沟、前谷、内庭、后溪、腕骨、阳谷、厉兑、冲阳、解溪(《备急千金要方》)。
6.掌中热:经渠、列缺、太渊(《神应经》)。
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气管炎、支气管炎、哮喘、胸满喉痹、咳逆上气、热病无汗、心痛呕吐、伤寒喘促、胸背佝偻。
相关论述:
1.《针灸甲乙经》:不可灸,灸之伤人神明。
2.《针灸甲乙经》:胸中膨膨然,甚则交两手而瞀,暴瘅喘逆,刺经渠及天府。此谓之大俞。
3.《针灸资生经》:治足心痛。
4.《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疟,寒热,胸背拘急,胸中膨膨痛,喉痹,掌中热,咳嗽上气,数欠,热病汗不出,暴瘅喘逆,心痛呕吐,针入二分。
5.《针灸大成》:主疟,寒热,胸背拘急,胸满膨,喉痹,掌中热,咳逆上气,伤寒,热病汗不出,暴痹(瘅)喘促,心痛呕吐。
6.经渠为古代全身遍诊法三部九候部位之一。为手太阴肺经动脉,中部天,以候肺气。
针灸治法:《针灸大成》针入二分,留三呼,禁灸,灸伤神明。直刺0.1~0.3寸,局部酸胀;针刺时应避开桡动脉进针。艾灸疗法: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因此穴靠近桡动脉,不宜瘢痕灸。刮痧疗法:用角刮法从上向下刮拭经渠穴3~5分钟,隔天一次,可用于治疗咳喘、心烦、呕吐等。按摩疗法:取穴位时要伸出一手,掌心向上,用另一手给此手把脉,中指指腹按压其所在之处,稍微用力,会有轻微的酸胀感,用中指指腹揉按左右两穴,每次各1~3分钟。
太渊穴
取穴方法:太渊穴位于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手腕部位,手腕横纹上,拇指根部侧)。
穴位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桡骨骨膜。皮肤由前臂外侧皮神经分布。针在皮下筋膜内,经桡神经浅支、头静脉与桡动脉掌浅支之间,穿前臂筋膜,在桡动、静脉外侧,拇长展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达深部桡骨骨膜。前肌(腱)由桡神经支配,后肌(腱)由正中神经支配。
太渊穴(太泉,鬼心)解析:
1) 太渊。太,大也,极也。渊,深涧也,言穴之形态也。该穴之名乃从类象的角度描述穴位微观下的形态特征,指肺经水液在此散化为凉性水湿。因本穴位处手内横纹凹陷处,经水的流行是从地之天部流向地之地部,如经水从山之顶部流入渊之底部,故名。
2) 太泉。太,大也。泉,水流、源泉也。本穴位处手内横纹凹陷处,经水的流行是从地之天部流向地之地部,且如瀑布飞落而下,为山上落下之大泉,故名太泉。
3) 鬼心。鬼,与神相对,神处为天,鬼处为地,鬼在此代表地部。心,内部也,中心也。鬼心之名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流向地之地部。
4) 肺经俞穴。俞,输也。指本穴为肺经经脉凉性气态物的主要输送穴位。本穴的气血为地部的经水,流行方式是从高位流向低位,如瀑布飞落而下,经水落下之时向空中散发大量凉性水湿之气,为肺经凉性气态物的主要输送之处,故为俞穴。
附注:手太阴经所注为 “ 输 ” ;肺经原穴;脉会太渊穴。
太渊穴意义:肺经经水在此散而化为凉性水湿。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性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本穴气血的运行是由地之天部流落地之地部,在由高位流向低位时,经水大部分化为水湿气态物逸散于天部层次。
功能作用:散化肺经地部水湿,向天部输送肺气。
太渊穴穴为肺经之输穴,五行属性属土,土能生金,故是手太阴肺经的母穴,“虚则补其母”,加上又是肺经之原穴,为肺经之原气流注之处,故此穴擅长补肺虚,即可补肺气之亏损,又可滋肺阴之亏耗,可治疗久病体弱,肺虚诸证。
肺主气,以助心脉行营血,因此穴居寸口,肺朝百脉,此穴又是八会穴之脉会,是脏腑脉气会聚之处,有调气血,通血脉,助心脉搏动之功,故可用于心脉瘀阻的心痛心悸、无脉症。
因此, 太渊穴位于腕部,可舒筋利节、通经活络,故可治疗手腕疼痛无力。
主治病症:咳嗽,气喘,咳血,胸痛,咽喉肿痛,腕臂痛,无脉症,指压太渊穴,对于腕部疾病有疗效。该穴为人体手太阴肺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掌管着人体的呼吸,肺经则以肺为中心,连接胸、手,肺属金,而太渊属土,五行中“土生金”。所以,刺激太渊穴对于气喘等呼吸系统疾病,以及肺虚所引起的肢体沉重、麻木、胸闷,以及风湿性关节疼痛等症都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太渊是肺经的母穴,它在寅时开穴,在肺经中最先得气,源源不断地为肺脏提供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的能量,其滋补的功用也最强,不仅可以治疗疾病,还可以用来改善因肺气不足而引发的皮肤干燥等症。
中医认为,心悸也就是我们经常说起的心律不齐,这种病症大多是由于心气不足造成的,而肺与心相通,太渊穴在为肺部源源不断地输送元气,以维持其正常功能的同时,也是在保证对心脏的能量和元气供应。
人体穴位配伍:
1.咳血:太渊、尺泽、鱼际、肺俞、膈俞、三阴交(《针灸医案集要》)。
2.呕血:太渊、神门、太冲、行间、鱼际(《针灸资生经》)。
3.臂内廉痛:太渊、经渠(《备急千金要方》)。
4.顿咳:太渊、四缝、合谷、少商(《针灸治验录》)。
5.吼喘气满,肺胀不得卧:太渊、俞府、风门、膻中、中府、三里(《针灸大全》)。
6.掌中热:太渊、列缺、经渠(《神应经》)。
7.烦怨不卧:太渊、公孙、隐白、肺俞、阴陵泉、三阴交(《神应经》)。
8.牙齿疼痛:太渊、列缺、人中、颊车、吕细、合谷(《针灸大成》)。
9.呕吐:太渊、大陵、乳根、中脘、气海、足三里、内庭(《针灸逢源》)。
临床运用:
1.现代常用于治疗肺气肿、支气管炎、百日咳、流行性感冒、哮喘、肺结核、咳血、肋间神经痛、结膜炎、角膜炎、失眠、聋哑、经闭、无脉症、桡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及膈肌痉挛等。
2.现代研究,太渊为八会穴之一的脉会,对血液运行失常及出血等疾患有较好的疗效。临床观察,针刺太渊穴对咯血及脑出血,均有显著效应。对于血压的调整也有较好作用,临床观察表明,针刺太渊穴,对三期高血压有降压作用。太渊又是肺经的腧穴(原穴),对肺功能有明显的调整作用,有人利用流速仪和气流阻断分测定太渊、肺俞等穴,实验前后气道阻力的结果显示,吸气和呼气阶段气道阻力的增高都有下降,尤其呼气时下降更为明显,说明可改善肺通气量的作用,使肺呼吸机能加强。
相关论述:
1.《灵枢·本输》:“鱼后一寸陷者中。”
2.《针灸甲乙经》:“在掌后陷者中。”
3.《圣惠》:“在手中掌后横纹头陷者中。”
4.《大成》:“掌后内侧横纹头,动脉中。”
5.《难经集注》虞曰:“在手鱼际间,应手动脉。”
针灸治法:直刺0.2~0.3寸,局部麻胀(针刺时应避开动脉) 艾灸疗法: 用艾条温和灸5~20分钟,每天一次,可缓解胸闷、乳房肿痛等。刮痧疗法:用角刮法从上向下刮拭3~5分钟,隔天一次,可治疗目赤发热、便血等。按摩疗法:每天用拇指交替揉按2~3分钟左右手的太渊穴,能加强肺的呼吸功能,增大通气量,为心脏注入强劲动力,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因此,早上起床前找准穴位打圈揉按,效果最佳,力道适中为宜。
鱼际穴
取穴方法:鱼际穴位于人体的手拇指本节(第1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穴位解剖: 有拇短展肌和拇指对掌肌;血管当拇指静脉回流支;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合支。
鱼际穴 解析:
1)鱼际。鱼,水中之物也,阴中之阳也。际,际会、会聚也。该穴者,水中之阳聚集也。本穴气血为太渊穴传来的地部经水,由于肺经经水经过列缺穴的分流,太渊穴的失散,因此传至本穴的地部经水已较稀少。而本穴所处为西方之地,地性干燥,故其经水吸收脾土之热后大量蒸发上达于天。鱼际之名即是意指穴内气血由阴向阳的这种主要变化,故名。
2)肺经荥穴。荥,极小的水流也。指本穴的经水经列缺穴的分流、太渊穴的散失后流经本穴的地部经水极为细小也。
3)本穴属火。属火,指本穴物质表现出的五行属性。因本穴气血为地部经水,量极少,受脾土之热而较多蒸发上达于天,表现出火的炎上特性,故其属火。
附注:手太阴经所溜为 “ 荥 ” 。
鱼际穴意义:肺经经水吸热气化上达于天。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的少量经水及经水气化的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本穴经水一方面循肺经流向少商穴,一方面气化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气化肺经水湿,散发脾土之热。
鱼际穴为肺经荥穴,五行属性属火。“荥主身热”,故此穴具有清肺泻火,清宣肺气的作用,可治疗风热犯肺,或痰热壅肺,肺失肃降所致的咳嗽气喘、胸闷胸痛;肺热灼络之咯血;热郁咽喉之肿痛;热邪壅滞,肺金不呜之失音等。
鱼际穴位于手掌部,有循经远治的作用,可疏经通络,治肘臂挛痛;亦有近治作用,可治手指挛痛,指麻瘫痪。
主治疾病:咳嗽,咳血,咽喉肿痛,失音,发热。
藏象: 鱼际内的物质运行有如不太多的寒冷水流流至热燥的地面,因热燥的地面作用于寒冷的水液而使水液快速的气化,气化后的热燥水气则上炎于天并作用于天部,从而导致天部环境的改变。此亦即是鱼际作为荧穴有主治疾病显见于面的特异性原因。
人体穴位配伍:
1.咳嗽:鱼际、大椎、合谷、外关、列缺(《针灸学简编》)。
2.寒热:鱼际、风池、少海、少冲、合谷、复溜、临泣、太白(《神应经》)。
3.头痛:鱼际、风池、腋门、中渚、通里(《针灸资生经》)。
4.咽喉肿痛:鱼际、太溪、照海(《针灸学讲义》)。
5.失音:鱼际、合谷、间使、神门、然谷、肺俞、肾俞(《针灸集成》)。
6.厥心痛:鱼际、太渊(《灵枢·厥病》)。
7.肘臂挛痛:鱼际、尺泽、肩髃、小海、间使、大陵、后溪(《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8.狂易:鱼际、合谷、腕骨、支正、少海、昆仑(《针灸甲乙经》)。
9.霍乱逆气:鱼际、太白(《针灸甲乙经》)。
10. 咯血:鱼际、尺泽、太渊、肺俞、膈俞、三阴交(《针灸医案集要》)。
临床运用:
1.现代常用于治疗肺结核、咯血、哮喘、咽喉炎、扁桃体炎、发热、头痛、头晕、心动过速、失眠、多汗症、小儿疳积等。
2.现代研究,针刺鱼际穴有平喘作用。针刺鱼际还可以改善肺呼吸功能,使呼吸平稳。针刺郄门、鱼际、太溪,可改善因开胸而引起的纵膈摆动,其效果远比肺门周围神经封闭的古老方法优越。
相关论述:
1.《黄帝内经灵枢》:肺心痛也,取之鱼际、太渊。
2.《黄帝内经灵枢·热病》:热病而汗且出,及脉顺可汗者,取之鱼际、太渊、大都、太白。泻之则热去,补之则汗出。
3.《黄帝内经灵枢·厥病》:厥心痛,卧若徒居,心痛间,动作痛益甚,色不变,肺心痛也,取之鱼际、太渊。
4.《医宗金鉴》:惟牙痛可灸。
5.《针灸甲乙经》:凡唾血,泻鱼际,补尺泽。
6.《针灸甲乙经》:寒厥及热烦心,少气不足以息,阴湿痒,腹痛不可以食 饮,肘挛支满,喉中焦干渴,鱼际主之。痉,上气,鱼际主之。唾血,时寒时热,泻鱼际,补尺泽。短气心痹,悲怒逆气,怒,狂易,鱼际主之。胃逆,霍乱,鱼际主之。
7.《备急千金要方》:产后宜勤挤乳,不宜令汁蓄积,蓄积不去,便结不复出,恶汁于内,引热温壮结坚,牵掣痛,大渴引饮,乳急痛,手不得近,成妒乳,非痈也。急灸两手鱼际各二十七壮。断痈状也。
8.《针灸大成》:主酒病,恶风寒,虚热,舌上黄,身热头痛,咳嗽哕,伤寒汗不出,痹走胸背痛不得息,目眩,心烦少气,腹痛不下食,肘挛支满,喉中干燥,寒栗鼓颔,咳引尻痛,溺血呕血,心痹悲恐,乳痈。
针灸治法:直刺0.3~0.5寸,局部胀痛;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挑治艾灸疗法: 用艾条温和灸5~20分钟,每天一次,可缓解治疗牙痛。注意:不宜瘢痕灸。刮痧疗法:用刮痧板棱角刮鱼际穴,施以旋转回环的连续动作,可治疗咳嗽。按摩疗法:按摩时用拇指指腹在鱼际穴处用力向下按压,并配合左右按揉,以有酸胀感为宜。1.用大拇指指尖用力掐揉鱼际穴,可缓解治疗咳嗽、咽痛、身热(平时可经常两手对搓,也可用另一只手的拇指按压鱼际,感觉酸痛时,再稍稍坚持一会儿)。2.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的疾病可通过冶肺来消除,按摩肺经的荥穴可起到清肠热、化肠燥、通大便的作用。每次最好在排便之前揉搓穴位,从而有利于缓解和治疗便秘。3.鱼际穴所在的位置,正好位于手掌部的心脏反射区。如果突然心悸、心绞痛、胸口憋闷,特别不舒服,用大拇指的指尖掐揉大鱼际,用重力狠狠地掐九下,利用一个强力刺激来缓解心脏的压力。不过需要提醒的是,此方法仅起辅助作用,当身体症状缓解后请及时就医。4.对于经常与电脑打交道的人来说,经常会因为过度使用鼠标,而引起手腕和胳膊酸痛、手指麻木;按摩手上的鱼际穴可增加血液循环,再配合双手做握拳运动,每天重复多次,可增加肌腱柔软度,消除手部疲劳。
少商穴
取穴方法:少商穴位于人体的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 0.1 寸。
穴位解剖: 有指掌固有动、静脉所形成的动、静脉网;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合支,正中神经的掌侧固有神经的末梢神经网。
少商穴(鬼信穴)解析:
1)少商。少,与大相对,小也,阴也,指穴内气血物质虚少且属阴。商,古指漏刻,计时之器,滴水漏下之计时漏刻也。该穴名意指本穴的气血流注方式为漏滴而下。本穴物质为鱼际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因经过上部诸穴的分流散失,因而在少商的经水更为稀少,流注方式就如漏刻滴下。少商在拇指之端,其滴下的位置是从地之上部漏落到地之下部,即由体表经脉流向体内经脉。
2)鬼信穴。鬼,与神相对,指地部或阴类之物。信,信用。鬼信名意指本穴流注的地部经水遵守其规律而运行。因本穴为地之天部与地之地部的连通之所,肺经体表经水的运行为漏滴般滴向肺经体内经脉,有如计时之器的漏刻般遵守其运行规律,故名鬼信。
3)肺经井穴。井,地之孔也。因本穴的流注是从地之天部流向地之地部并从孔穴通道而流,故为肺经井穴。
4)本穴属木。属木,指本穴物质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气血物质的流注方式是经水从地之天部流向地之地部,而温热水湿之气则从地之地部向天部蒸发,此向外蒸发的温热水湿之气因其水湿含量较大只能上行于天之下部,只表现出木的生发特性,并不表现出火的炎上特性,故其属木。
附注:手太阴经所出为 “ 井 ” 。
少商穴意义:肺经体表经脉的地部经水由本穴经内部通道回归肺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天部之气,经水量极少,经气量较多。
运行规律:经水由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经气则由地之地部外出天部。
功能作用:将肺经体表经水导入体内,排泄体内肺经之气。
主治疾病: 咽喉肿痛,咳嗽,鼻出血,发热,昏迷,癫狂。
功效机制: 清肺利咽,开窍醒神 此穴为肺经之井穴,五行属性属木,其疏通、条达、开泄之作用较强,善清肺泻火,驱邪外出,治疗外感风热郁遏肺经之咳嗽气喘,郁遏鼻、咽之咽喉肿痛、鼻衄。井穴宣泄郁热的作用很强,“井主心下满”,故此穴可治疗热邪内郁,气机阻滞的发热、中暑、呕吐、心下满。井穴又为根穴,是阴阳交会之处,故善调气血阴阳之逆乱,开窍启闭,醒脑宁神,用于治疗经络闭阻、气血逆乱,阴阳失调的中风昏迷、小儿惊风、癫狂等神志病变。井穴为阴阳经气血交会贯通之处,因此具有活血通络之效,可治疗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的手指麻木。
人体穴位配伍:
1.中风昏仆:少商、商阳、中冲、关冲、少冲、少泽(《乾坤生意》)。
2.癫狂:少商、人中、隐白、大陵、申脉、风府、颊车、承浆、劳宫、上星、会阴、曲池(《针灸逢源》)。
3.中暑:少商、合谷、大陵、关冲、尺泽、金津、玉液(《针灸学简编》)。
4.小儿惊风:少商、大椎、曲池、中冲、百会(《实用针灸疗法》)。
5.顿咳:少商、四缝、合谷、内关、太渊(《针灸治验录》)。
6.咽喉肿痛:少商、天突、合谷(《针灸大成》)。
7.喉娥:少商、合谷、鱼际、金津、玉液(《中华针灸学》)。
8.鼻衄:少商、禾髎、上星、合谷、鱼际(《针灸医案集要》)。
9.呕吐:少商、劳宫(《备急千金要方》)。
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肺炎、扁桃体炎、中风、昏迷、精神分裂症等。三棱针点刺主治重症肺炎所致的高热、惊厥、呼吸急促和中风昏迷;配商阳主治咽喉肿痛。
实验研究表明,少商穴可改善微循环,用氦氖激光发生器照射少商、商阳等井穴,对不同疾病造成的微循环障碍进行观察,结果发现,经激光照射后,镜下管袢形态及管袢内流态基本恢复正常。
临床观察表明,针刺少商等穴有助于一氧化碳中毒而致昏迷的病人苏醒,使血中一氧化碳性血红蛋白解离。实验证明:针刺组与对照组,分别测得针刺前后不同时期血中一氧化碳含量,结果有显著差异,针刺组53.8%,15分钟后降至25.5%;对照组仅由45%降至30%。动物苏醒时间,针刺组4.4分钟,对照组为11分钟。
另外,手十二井穴放血对脑缺血家兔的脑电流图有一定影响。十二井穴三棱针点刺放血后,缺血家兔的脑血流图(REG)波幅显著升高,且稳定持久。对照组“曲池”放血虽对缺血性家兔REG波幅有升高作用,但远不如“井穴”放血明显。
另外,研究还发现,对异常胎孕妇,艾灸少商可使腹部松弛,胎动活跃,具有一定的转胎作用。
相关论述:
1.《灵枢·本输》:手大指端内侧也。
2.《针灸甲乙经》:在手大指端内侧,去爪甲如韭叶。
3.《外台秘要》甄权云:在手大拇指甲外畔,当角一韭叶,白肉际宛宛中。
4.《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在大指端内侧去爪甲如韭叶大,与爪甲根齐,白肉际宛宛中。
5.《针灸甲乙经》:症寒厥及热厥,烦心善哕,心满而汗出;热病象疟,振栗鼓颔,腹胀睥睨,喉中鸣;寒濯濯,寒热,手臂不红,唾沫,唇干引饮,手腕挛,指支痛,肺胀上气,耳中生风,咳喘逆,痹臂痛,呕吐,饮食不下,膨膨然。
6.《备急千金要方》:耳前痛。
7. 《太平圣惠方》:不能食,腹中气满,食无味;肠胀微喘。
8.《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忽腮颔肿大如升,喉中闭塞。
9.《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双鹅;乳蛾;缠喉风;鼻中生疮。
10.《类经图翼》:泄诸脏之热;项肿;雀目不明;中风。
针灸治法:1.直刺0.1寸,或向腕平和0.2~0.3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2.浅刺0.1~0.2寸,局部有刺痛感,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3.三棱针点刺出血,推血至指端捏紧,迅速刺入并挤出5~10滴血。注意:不能强刺激,以免局部疼痛。艾灸疗法: 用艾柱直接灸少商穴,每天一次,可改善神智恍惚、言语错乱。刮痧疗法:用角刮法刮拭3~5分钟,隔天一次,可治疗咳嗽、咽痛、身热等。按摩疗法:1.经常用拇指尖轻轻掐揉少商,揉到少商不痛,对防治慢性咽炎非常有效,还可以预防感冒;注意掐按时力度不宜过大,以免受伤。2.打嗝时,用拇指按压少商,以感觉酸痛为度,持续半分钟,即可止嗝。急性咽炎、扁桃体炎时,在少商处放几滴血,可有效缓解症状。3.用拇指指尖用力掐揉少商穴,可治疗中暑、中风昏迷。
本头条号有很多内容只对粉丝开放,如有需要,请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