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点易中天谈成都茶馆文有感
作者:愚人
茶馆,四川人叫茶铺。成都人以前喝的茶是成都茶厂制的,原料可能来自名山。名山茶在唐代就知名,唐段成式《酉阳杂俎》里把全国名茶列出十几种,蒙顶茶居其首,名山茶场就是产蒙顶茶的地方。
此外,茶圣陆羽的《茶经》里也提到蒙顶茶。成都茶厂产的茶分为五等,分别俗称一花、二花、三花、四花、五花,其中茶客最欣赏的是三花,即三级茉莉花茶,此种茶香味固不及前两种,但茶味最耐久,故聊天的人尤喜,因为冲几次都还有茶味。、
以前成都之遍布茶铺有一重大功能是,随便你在哪里游玩或逛街,只要累了,可以就地在附近找间茶铺,找把竹椅坐下,可以点茶,也可以不点茶,极为方便旅游疲劳之人。你若想方便,只要找个茶馆,里面总是有供你方便之处。不要小看这一功能,记得文革中在上海出差,有一次忽然内急,要找厕所,那时上海厕所很少,很难发现地方。一个中年人见我没头没脑地走,知道我所欲,走到我面前说,我带你去,不过,我得收一毛钱。这种工作被称为“导厕”,导厕是个很好的利民服务,北京当时就没有! 可在成都你完全不必担心,自己找茶铺就行了。
以前成都茶铺里还有最慷慨的服务,那就是你可以把一碗茶冲得完全是白开水一般,里面仅剩两三片漂白的茶叶,而掺茶工人依然毫不动怒地给你掺茶。就因为这样,一些茶客可以从早坐到夜,孤零零地在茶铺里坐着喝“茶”,倒不一定是易中天说的一定要三五亲朋在一起。我觉得,这种孤零零的茶客实在是标准的“大隐于市”的修道方式。
我家院子在50年代成都当时最大茶铺“芙蓉亭”的后面,进出都要穿过纵深很长的茶铺, 所以我很熟知茶客们的种种表现,奇怪的是,我父母却没有喝茶的习惯。芙蓉亭极盛时期可容纳茶客上千人,早晨5点就营业了,直到晚上10点才关门。5点钟开门进空空荡荡茶铺的顾客绝对是些老茶客,这些人往往自己带茶叶来,然后坐下,以1分钱的价格可以一整天泡茶!这些老茶客都是空着肚子来吃茶的,据说这样坐可以把肠胃洗干净。一般说来,大约要冲洗肠胃一个钟头,才掏出自己随身携带的点心当早餐,或者到茶铺外的早餐店用餐后返回原座继续练茶功。
午餐晚餐时,可以预先给茶铺外的餐馆伙计打个招呼,于是两碗面条或是一碗盖浇饭就送到茶桌上了。父亲曾告诉过我,这些老茶客有很浓的茶瘾,早上一起床,必尽快赶到茶铺喝茶,茶瘾来了不喝茶的话,比烟瘾来了不抽烟还难受! 成都乡土作家李劼人在一篇杂谈里讲到民国时期成都的老茶客,大清早,一起床便撒着一双“撒板儿鞋”一塌一塌地拖到茶馆里过瘾去了。
四川茶馆是三教九流,不分贫富的社会场所。《蜀宦丛谈》载晚清时,著名骁将,咸丰时在大渡河紫打地剿灭太平天国石达开的退休提督唐友耕,晚年天天和街坊庶民百姓在一起泡茶铺。我们在电视剧里看到袍哥,舵把子或者做生意谈判的地方,以为很下里巴,却不知道茶铺也是读书人看书,或者文人雅集的地方,更不知道,还是美女出没的地方!
李劼人《暴风雨前》里那位美丽的书香小姐郝香芸春节期间随兄辈去青羊宫的茶铺吃茶,一路被色鬼们盯得死死的。还有一个事实是,解放以后,成都最大量相对象活动是在茶铺里进行。男女青年往往见第一次面后,再找间茶铺,有礼貌地对坐,攀谈中初步试探对方的情况。当然,如果还可以发展关系的话,以后一起出去玩也还会多次泡茶铺。俗吗?至少比当年黄埔江外滩栏杆处一对对挨得紧紧地搂搂抱抱要文明得多。
易中天说现在上海的茶馆经常有低劣骗外国人的文艺表演,而成都茶馆纯喝茶没有文艺表演,这却不然。成都茶铺里文艺表演在五十年代可多了,比如芙蓉亭里每天都有川剧, 各种乡土曲艺表演, 我就是靠这个熟悉川剧和四川曲艺的。至于一般规模不大的茶铺,川剧打围鼓(就是简单的清唱)也常有之。也许现在成都的茶铺没有了,如果真没有的话,我敢说,四川群众性的文艺活动就成绝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