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里的中国年,在变与不变之间! 2024-05-18 00:36:47 中国年历经岁月无论形式上的变与不变都藏着中国人一份浓得难以化开的情,一种经年酿造的淳厚的味。今天带大家欣赏一些往日春节的老照片,回味那时简单而幸福的年滋味儿,追回纯真年代那些过年的美好记忆……五十年代,离现在也有60多年了。那个时候,物质还没有现在这么富足,人们是这样欢度春节的——▼ 1950年,北京迎来新中国的第一个春节,那年毛主席年画,非常受欢迎。▼ 有点文化的人,就帮大家写写对子,虽然不是什么书法家,但一笔一墨地也毫不含糊!▼ 除夕之夜,家人团圆,守岁围炉,温情四溢。这是1953年春节,天津一家人吃团圆饭的场景。▼ 四代同堂一大家子围坐一起,过春节 。▼ 过年了,除了有好吃的,大人们还会给孩子们做做玩具,家里有点余钱的干脆直接给孩子们买点。简简单单的“大刀”、面具、小风车以及不算很精致的娃娃,就足以让一群小孩玩得不亦乐乎。▼ 春节穿新衣,从红旗商场到后来的百货大楼是最时尚的存在。以前,普通人家过年才会添新衣,所以每到新年,有新衣服穿,自然是开心极了!▼ 当然,过去的新衣服不止商场能买到,妈妈的巧手也会变出一件来。过年最让孩子开心的事的就是能穿上新衣服,为此很多做母亲的,不知熬了多少个日夜。▼ 试穿妈妈刚做好的新衣,这一刻别提有多幸福!▼ 放鞭炮似乎是过年时,男孩子们小时候最期待的事儿。▼ 捡鞭炮也是男孩儿们的“冒险行动”。▼ 三个穿着新衣服的儿童在放鞭炮,其中两个小女孩正害怕地捂着耳朵。▼1956年的春节,村民围坐在一起,第一次听到了收音机里传来远方的祝福。我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诞生在1958年,所以,在那之前收音机才是人们最爱的娱乐消遣之一。▼ 那个时候还没有电视、电脑,没有央视春晚,没有网上直播,人们要看什么春节晚会只能去现场。以前,各市,郊,县文化宫每年都会举办春节联欢晚会,时间一到,人潮纷纷涌入会场,好不热闹!▼ 1956年春节,侯宝林、郭启儒,在春节联欢晚会上说相声。▼ 没有礼堂,天做顶,石头做椅,怎样的环境都阻挡不了中国人欢庆春节到来时的喜悦。▼ 新年了,“总把新桃换旧符”,“学习先进经验”是极具那个年代风采的横幅。那个时候,“能不回家就不回家”成了新的宣传口号,干部们纷纷下到工农家庭给大家伙儿拜年。这就是一位老书记在去农家拜年时,帮忙张贴春联的场景。▼ 过年贴窗花自是不能少的,那时候窗花都是家里手巧的人剪的,小孩子喜欢的不得了。在被雾气染得白茫茫的窗户上,贴上红红的窗花儿,过年的气氛,别提有多浓!▼ 过年,当然要包饺子了。老人包着饺子,孩子在旁边跑跑跳跳,好奇的还会上去学着捏上几个不成形的“怪饺子”,全家人乐呵呵地包饺子,满心期待着饺子下锅后的香味儿扑鼻,这估计就是最有过年氛围的画面了。▼除了饺子,北方人还会做包子、馒头,等蒸好后,正中间再印个红花、红字,看着就喜庆!看完五十年代,我们再看看六十年代,那是个属于集体的时代。▼ 单位发电影票、组织联欢、街道组织打扫卫生、置办年货、贴上装饰......许许多多的人,就结伴去购置年货,大街上人头攒动,个个笑容满面的!▼ 1960年1月30日,一年一度的北京春节环城赛跑,人们从天安门广场开始跑起。▼ 1961年春节,北京逛厂甸庙会,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是大串糖葫芦。▼ 以前,过年能吃到平时吃不到的肉还有各种各样的酥糖和零嘴儿,很多的食品只有在过年才有得买。哪儿像现在,想吃什么随时都能吃到,东西多了,嘴反倒吃叼了,连味道也觉得淡了!▼ 1967年的时候,国务院提出了“春节不放假”的政策,春节期间,各地公社,工厂纷纷组织各式各样的活动,开创各种学习班,过“革命化的春节”。再到了七十年代,人民的文化生活和物质,都渐渐丰富了起来。过年的时候的活动,也就变得越来越多样化。▼ 过年了,一家人穿上最漂亮的衣服,头发梳得整整齐齐的,聚在影楼一起照一张合影。那时过年的全家福里总是透着一股喜庆劲儿,记忆中的小时候总是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孩子们在弄堂里放着炮仗,那时候鞭炮的种类也变多了,孩子们玩得也更尽兴了!▼ 年夜饭也从以前的素菜为主变成了有鱼有肉的各样菜式。菜虽没有现在多,没有现在的花哨,但满口都是年味儿!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人民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十年,是中国经济飞速增长的十年。毫无例外的,春节的庆祝方式也就愈发丰富起来。要说八十年代过春节有什么最大变化,那一定就是——看春晚。▼ 1983年,中央电视台举办了 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从这一年起,中国人过春节就多了一项必不可少的项目——看春晚。多少关于春节难以忘怀的记忆,都和春晚紧紧连在了一起。▼ 第一届春晚的主持人: 王景愚、刘晓庆、姜昆、马季。那个时候的刘晓庆还是个少女,姜昆老师还正值壮年意气风发,那个时候马东还是个孩子,他的父亲马季才是全国人民最喜爱的相声演员。▼ 赵忠祥老师在为春晚致开幕词。那个时候听到他的声音,还没有人会想到动物世界。▼ 当年只有30多岁的李谷一的一首《乡恋》唱红了大江南北。直到今天,电视机里响起熟悉的旋律,大家仍旧会跟着唱:“你的声音,你的歌声……”▼ 1984年,张明敏在春晚上的一首《我的中国心》把港台流行音乐带到了国内,一夜间,全国上下都认识了张明敏这位香港歌手。▼1987年,一个高大英俊的大男孩儿因为春晚一夜之间红遍中国,他劲歌热舞带来一曲《冬天里的一把火》,至今仍旧为人津津乐道,他就是——费翔。▼ 八十年代,彩电、冰箱、洗衣机、录音机,这四大件开始走进寻常人家。过节的时候,人们纷纷上街采购大件。▼ 商场卖的商品也越来越多样化,这是八十年代中期春节时的北京王府井,人们在抢着买平时买不到的糖果。▼ 那时,过年当中已出现这样热热闹闹的红火景象。▼ 那时,正月十五看花灯是百姓喜闻乐见的活动。▼那时, 城里过年也能买到震耳欲聋的响炮。▼ 那时,春节期间卖的最火的是——挂历。一年又一年,眼看春节临近,人人都在忙着准备年货,这组老照片,也如同一份难得的礼物,很值得和父母、长辈一起重温。 赞 (0) 相关推荐 桃花源间首届散文大赛作品展示(四) 首届散文大赛作品展示 编辑:霞满天 31 回家路上 文/默默 随着汽笛一声长啸,车轮慢慢转动起来.载着我和我的乡愁驶向家山. 多年来的打拼,我早已习惯了嘈杂.看着车上的人们,喜悦,兴奋,安静,骚动,交 ... 【“春节的味道”散文有奖征文】过去的年如今的年/赵振超 人过不惑,感觉越来越念旧,越来越容易感伤.特别是逢年过节的时候,这种感觉尤甚. 年终岁末,孩子终于迎来了期末考试过后的寒假,他们欢天喜地走进过年的欢歌笑语中.如今的我,对于过年,没有了儿时对食物的过分 ... 年在心中 漫画:程璨 编者的话 又快过年了.这个年,与以往的年不一样.因为疫情,青年们"就地过年".但距离并不能阻断亲情,我们和家人的短暂分离,是为了今后更好地相聚,只要心在一起,在哪里都是 ... “年味”为什么淡了??? 年味淡了,那是因为富了,当年的老照片会告诉我们,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你还可以回忆起当年吗? 1 过年了,你还会去商场买一毛五块的"古巴糖"吗?就是那种黑糊糊的水果 ... 记忆中的山东传统年俗 ——从吕剧《借年》说起 ▼ ▼ 就地过年,更增添了对家乡的思念,尤其是各类年俗.听到吕剧,乡音亲切,瞬间被拉回到了山东情境中.吕剧<借年>,来源于传统吕戏,唱词.曲调是浓郁的山东风格,描述的故事情节更是山东风俗. ... 1920-1998老照片里的中国变迁 1920年.资料:motohak 路边的艺人, 服饰上还保留着清代的穿着 1921年.资料:motohak 上海露天小饭馆食客 1928年.资料:东洋文库 山西五台山上的僧侣 四川盐都自贡,1929年 ... 罕见高清老照片里的中国著名景观,不一样的感觉! 每日品经典,感受别样人生 01 上海 旧上海特别市政府,江湾大上海计划市中心区市政府大楼: 02 三峡 1946年国民政府拟与美国合作开发三峡,美国<生活>拍摄了一组长江流域(主要是三峡) ... 老照片里的中国 欢度国庆,也来从老照片里看看曾经的中国. 老照片里的古中国,难得一见的珍贵资料! 故 国 应 犹 在 – 泰山顶的南天门 恩斯特·柏石曼(Ernst Boerschmann,1873-1949):德国皇家柏林工业高等学院中国建筑学教授,中国建筑摄影鼻祖,全面考察和记录中国古代建筑的 ... 【珍藏】珍贵老照片里一百年前中国的孩子,看了之后才知道真正的历史! [珍藏]珍贵老照片里一百年前中国的孩子,看了之后才知道真正的历史! 2017-11-30 21:44 yangguangyisheng 1917年至1932年期间,一位摄影师来到中国拍摄了大量照片,他 ... 【每天老照片】-1万-6544- 老照片:侵华日军私人相册里的中国女子,表情充满恐惧,强颜欢笑 照片中女子不知道是青楼女子还是为了生活被日军霸占的普通百姓,面对冷血凶狠的日本人她不得不强颜欢笑 侵华日军与中国妇女 日军占领南京城拍摄的标有南京城内姑娘字样的照片 日军占领苏州城拍摄的标有苏州城内姑 ... 【老照片】晚清,一个外国社会学者镜头里的中国 来源:圳--的V篇 西德尼·戴维·甘博(Sidney David Gamble),1890年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他不但是一位研究中国的学者和社会学家, 还是一位颇有成就的摄影师.1917年至1 ... 教会趣史3:洋神父在中国的兼职保姆生活,珍贵老照片里的教会故事回味悠长 这是一个赏心悦目.与众不同的公众号 能告诉你许多有趣的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历史是一方镜鉴,可以明是非:历史是一架天平,可以知得失,历史是一座宝库,可以启智慧. --献给喜欢历史.善于思 ... 中国第一颗核弹是算盘算出来的吗?丨老照片里的“两弹一星”故事 ◎科技日报实习记者 孙明源 江湖传闻,在共和国原子能事业创业的六十年代,由于条件艰苦.设备简陋,科学家们硬生生用算盘把核弹算了出来. 这种说法"有图为证"--瞧,这位科学家用的就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