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能力提升148:管理者必须掌握流程优化设计“四要点”
作者:嵇国光管理视界
摘要:优秀管理者必须学会设计流程、实施流程、优化流程和管理流程。流程设计必须成为优化、增值的过程。坚持流程实施、优化和管理八大原则,在目标导向下,以流程为基础,打破部门“壁垒”,实现公司无边界管理,真正实现“流程团队制胜”,用流程打造一个不依赖于能人的执行系统。
1、何谓流程优化设计
业务流程优化设计的基本含义是:消除流程中一切不增值、不可控、不高效、不集约的过程和要求,核心是消除浪费。凡是不增值的过程或活动都是浪费。所谓不增值是指:对于符合客户的规范要求不会产生任何帮助;客户不愿支付的费用的过程或活动。
2、流程设计优化基本目标
简明、适用、流畅、增值、高效,以流程为中心,打破部门壁垒,实现无边界管理。
3、流程分类优化设计
ISO16949国际标准将流程分为三类:顾客导向流程(COP)、支持流程(SP)和管理流程(MP)。通过输入和输出直接和外部顾客联系的流程为顾客导向流程,如:产品设计、合同评审、交付等。支持流程是指支持COP实现的流程,可分为若干层次流程,如:工艺编制、设备维修、品质检验等。管理流程是指为顾客导向的输入、输出交接处或COP流程与流程之间的流程,如:管理评审、资源配置、数据分析等。
根据该国际标准的分类,我们在进行流程优化设计时,应秉持“三围管理”理念,即:销售必须紧紧围绕市场转,生产必须紧紧围绕销售转,其它管理必须紧紧围绕生产转。秉持“三围管理”理念旨在企业所有经营管理活动都能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支持流程(SP)和管理流程(MP)能够真正服务于顾客导向流程(COP),能与顾客导向流程(COP)始终保持有效对接,确保流程设计成为优化、增值的过程,见图1所示。
图1 三类流程关系
华为也将流程分为三类,即:执行类、使能类和支撑类。执行类是指客户价值创造流程,端到端的定义为完成对客户的价值交付所需的业务活动(what to do),并向其他流程提出需求;使能类流程是指响应执行类流程的需要,用以支撑执行类流程的价值实现;支撑类流程是指公司基础性的一些流程,为使整个公司能够持续高效、低风险运作而存在,三类流程见图2所示。华为对流程的划分方法可资参考。
图2 华为三类流程划分
4 流程优化设计四要点
流程设计必须成为优化、增值的过程,为此,我们必须掌握流程优化设计四要点,善于识别、分析目标流程增值空间,见表1所示。
表1 目标流程优化设计分析表
清除 |
简化 |
整合 |
自动化 |
过量产出 |
表格 |
活动 |
脏活 |
活动间的等待 |
程序 |
团队 |
累活 |
不必要的运输 |
沟通 |
顾客(流程下游方) |
乏味的活 |
反复的加工 |
物流 |
供应商(流程上游方) |
数据采集 |
多余库存 |
数据分析 |
||
缺陷、失误 |
数据传输 |
||
活动重复 |
|||
反复的检验 |
|||
跨部门的协调 |
4.1 E(Eliminate):清除
主要指对企业现有流程内的非增值活动予以清除。非增值活动中,有一些是不得已而存在的,而另一些则是多余的,我们所清除应该是多余的非增值活动。因而在进行设计流程时,对流程的每个环节或要素,可以思考:
“这个环节为何要存在?”
“这个流程所产出的结果是整个流程完成的必要条件吗?”
“它的存在直接或间接产生了怎样的结果?”
“清除它会解决怎样的问题点?”
“清除它可行吗?”
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来着手判断是否是非增值环节,是否是多余的,它的存在产生了怎样的不利影响,而清除是否可行。如何清除或最小化这些活动,同时又不给流程带来负面影响是重新设计流程的主要问题。
(1)过量产出。超过需要的产出对流程而言就是一种浪费,因为它无效地占用了流程有限的资源,在一定意义上,它带来的问题是增加库存和掩盖问题。
(2)活动间的等待。指流程内任何时刻由于某种原因导致的对人或物的等待。带来的问题是造成待处理文牍和库存物品的增加,通行时间长,追踪和监测变得更加复杂,却几乎未增加顾客价值。
(3)不必要的运输。任何人员、物料和文牍移动都要花时间,浪费了员工时间,增加了成本。
(4)反复的加工。在公司运营流程的实际运作中,很多产品或是文件会被处理多遍。那么这些处理增值吗?如增值是否由于产品设计不佳或是由于流程不完善?
(5)过量的库存。不但指物品的库存,还包括流程运营过程中大量文件和信息的淤积。
(6)缺陷、失误。一般来说,产生故障的原因除了人员,很大原因在于流程结构的原因。
(7)重复的活动。如信息需要重复的录入,而运用了数据库共享技术就可以在整个价值链的任何一点上输入,为整个价值链共享。
(8)活动的重组。是指相似的活动在处理上有部分不同时,为了适应某些特定的习惯就采取不同流程方式,造成流程资源的浪费。这种活动应进行清除与重组。
(9)反复的检验。有些检验,监视与控制已成了一种官僚作风和形式主义,已不具有它本来的意义,甚至成了设置管理层次和管理岗位的理由。应将部分检验,审核工作进行授权,不要事无巨细地都上报,造成审核的形式化和上层领导工作的繁重和低价值。
(10)跨部门的协调。跨部门的协调已经成了本位主义、官僚作风的一个代名词,应加强流程的整体观,进行职责的重新定义。
4.2 S(simplify):简化
在尽可能清除了非必要的非增值环节后,对剩下的活动仍需进一步简化。一般来说可从下面各方面进行考虑:
(1)表格。许多表格在流程中的运作中根本没有实际作用,或表格设计上就有许多重复的内容。根据重新设计表格和IT技术的介入,可以减少不少工作量,减少不少环节。
(2)程序。在原有流程设计时,通常认为流程内员工的信息处理能力非常有限,因而一个流程通常被割裂成多个环节,以让足够多的人来参与流程任务完成。通过IT手段运用,对于信息处理能力得以增加,可以简化流程的程序,整合一些工作内容,提高流程结构性效率。
(3)沟通。简化沟通,避免沟通的复杂性。
(4)物流。虽然大部分物流的初始设计都是自然流畅且有序的,但在使用过程中为了局部改进而进行的零敲碎打式的变动,在很大程度上,流程变低效。有时,调整任务顺序或增加一条信息的提供,就能简化物流。
4.3 I(Integrate):整合
对分解的流程进行整合,以使流程顺畅、连贯、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
(1)活动。赋权一个人完成一系列简单活动,将活动进行整合,从而可以减少活动转交的发错率和缩短工作处理时间,实现流程与流程之间的“单点接触”。
(2)团队。合并专家组成团队,形成“个案团队”或“责任团队”,这样使得物料、信息和文件旅行距离最短,改善同一流程上工作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3)顾客(流程的下游)。面向客户,和客户建立完全的合作关系,整合客户组织和自身的关系,将自己的服务交送于顾客组织的流程。
(4)供应商(流程的上游)。消除企业和供应商之间的一些不必要的官僚手续,建立信任伙伴关系,整合双方的流程。
4.4 A(Automate):自动化
(1)脏活、累活与乏味的工作
(2)数据的采集与传输。减少反复的数据采集,并降低单次采集的时间。
(3)数据的分析。通过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与分析,加强对信息的利用率。
(4)我们应充分关注信息技术在企业流程改造中的重要作用,近些年来,电子数据交换(EDI)、管理信息系统(MIS)、决策支持系统(DSS)等自动化方式的兴起,使得我们得以采用规范化的自动化技措来加强大部分处理过程,帮助精简业务处理步骤,缩短响应时间,提高流程的运作效率和效果,因此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流程改造的有力工具。但是,自动化应建立在对流程进行清除、简化和整合的基础上,否则计算机的应用反而使得流程更加复杂和繁琐。同时,流程的清除、简化和整合许多也要依靠自动化予以解决。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对于流程的影响如表2所示。
表2 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对于企业流程运作的影响
公司的作用领域 |
对流程运营的影响和作用 |
流程活动执行 |
使非结构化程序变为常规处理 |
地理位置 |
使资讯能远程传输,流程不再受地理位置限制 |
自动化 |
代替或减少流程中的人力劳动 |
分析 |
为流程提供复杂的分析方法,提高流程能力 |
资讯 |
为流程提供大量详细的资讯 |
次序 |
导致流程中任务顺序的变化,使多任务并行处理 |
知识管理 |
获得和应用知识技能,从易改造流程 |
消除中介 |
使过去依赖中介才能沟通的部分直接的连接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