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感应,再段段用意劲接上

太极拳练功札记

一江水白

当幻存在的时候,幻就是真;当幻消失以后,幻就是假 。所以金刚经没有说世界是空的,可是它也没有告诉你是有的。空与有都是法相。——南怀瑾

一、形意里有个动作好像是横拳出势的身法。用拗步法,即开右步,出左拳(其实不是出拳,是拳胳膊从中线向左斜前方横出)。接着换左开步。换步之前,左拳胳膊往里往中线一横(这个是窍要),左后足跟着就活步向前了。

(之所以对这个动作比较感兴趣,是因为可以借用过来习练咱们的“掩手肱捶”,练活步的左右掩手肱捶,意劲是差不多的。)

练熟了以后,渐渐就明白了,这个动作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它有一个关键身法得先练出来——开胯的意劲要开到胸腔甚至锁骨窝【前胯尖上升至上腹肋骨处,与胸肋相合;两肩胛骨下沉至后背肋下缘,与后胯上缘相合(是肌筋)。前后肩肋骨、胯骨抱上劲,运动中保持身形不散,腰腹胸腔里的劲道就能松活地运用上了。】

这样身体就分成了左右两半,前腿至上半身与后腿上半身形成一个夹角错身(即拧身)。其周身意劲是,右前腿胯至腰胸整个右半身向左前裂开,左后腿及左半身向右身后裂开,整个身躯是一个大的斜十字交叉状,这样的话,整个身子才能出拧劲。

只有到了这个份上,此动作才能发挥威力,它在实际应用当中应该是手足并用,上打下踢的。而且可以随时变招。最起码的它可以纵身践步,即是可以从远距离一个践步就能到达对方身前(距离远近与否视功夫高低),就像飞马跳涧似的,后手变前手直奔对方面门,后足在下使暗腿,上惊下取。

二、胃经的重要性——

所谓通经络不是一下子就能打通的,而是一个点一个点儿的找到感应,再一小段一小段儿地用意劲接上,最后才能使得它下面的肌筋活泼起来,且有流动的感觉经络比较难通的地方一个是高骨处(肌肉比较薄),一个是骨节凹陷处(肌筋比较深),薄的地方用旋揉,凹陷的地方用抻拔,肉厚的地方用伸缩法。(个人体会)。

1、头维穴(左右额头上角)可以维持身体的平衡,不至颠覆。譬如,与人摔跤,心意放在两头维穴,别人就不容易把你摔倒。

2、人迎穴、水突穴有助于竖项。

3、气舍穴、缺盆穴有助于锁骨横开。

4、缺盆、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至乳根穴,这一段有助开肋开胸。

5、不容、承满穴有助于胸下肋骨壁与上腹的贯通。它离胸口窝很近,在胸肋外面可以帮助连接胸大肌与腹直肌,在内可以激活前胸膈肌。

如果再加上任脉线上的上脘、巨阙、鸠尾、中庭穴这一段儿(还有肾经上的幽门及步廊穴),运用折叠或摇旋法,就可以打通上焦与中焦横隔线。这里打通了,特别有助于心气下降。或是“心肾相交”,或是“心系于小肠”,心气落入小小肠即可以看作是“气沉丹田”。

当胸大肌下缘与腹直肌相融,前胸腹就可以一拉到底,直达耻骨。(往胸肋骨里还有一层,胸横肌与腹横肌相连,向下向脊骨拉缩,亦有助心气下沉。)

当前胸口窝内的胸膈肌出现感应,胸腔与上腹腔就能分离了,从前胸到后背肋壁整个横截面显出空隙,整个横膈膜也就能揉活了。横膈膜变得柔软(就像洗干净了的猪肚那样柔滑)。

此刻,用两肘节伴随着后背肋诸肌往下一拉(与此同时,臀大肌、骶骨上诸肌往上一翻一拉),两肺向下扩张,就好像可以一下伸展至两侧肋下角了。

6、其余上下腹处的穴位是一贯到底,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平肚脐以上是上腹部),下腹是外陵、大巨、水道、归来、至气冲穴。

气冲穴这个穴位非常重要,它像是一个三岔口,一路入大腿骨上外侧,一路直下大腿内侧,与肝经联络。

气冲斜入大腿上的髀关穴,对股四头肌的松解很有帮助,特别是股直肌和股中间肌。

7、再往下入膝关节缝隙里的鼻犊穴,这个穴位出现缝隙,对曲膝下蹲很有帮助。这里的心意用功做对了,平常下蹲的时候,髌骨缝里的股四头肌肌腱以及髌韧带就不会因拉抻而紧张,即它不会在此受力。

8、足三里直下入前足弯解溪穴。但在小腿中间有几个穴位合起来走了一个“之”形,即到了下巨虚穴的时候拐了一个急弯,回头斜上到了丰隆穴,而后再直下解溪。

这个斜上急拐弯对我们平常练功其实是有帮助的。它的作用是“提劲”,即小腿上面的意劲在丰隆穴深处是被向上提着再下行的。(丰隆穴与小腿后面的承山穴起反作用,即一个向下压缩一个向上提劲)(多琢磨,对平常走路也有帮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