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熙亭文存之五十五篇: 赵德平的四个现代戏的感想(一)

  
郑熙亭文存之五十五篇:
让人们愉快地和自己的过去诀别
 ——看了赵德平的四个现代戏的感想

郑熙亭

(一)

题记:赵德平,自1982年任大厂回族自治县评剧团团长,自编、自导,以现代题材剧目为主,兼演传统优秀剧目。演出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剧团以“大篷车”式的装备活跃在民间,每年演出三四百场戏。票房收入自给有余,不像其他剧团,向政府要钱,为评奖演戏,送票请人看戏,评奖后“入库”。我一进文化厅就结识了赵德平,为表彰和推广他的事迹,做过《决定》,这篇评论是看过他们演出之后写出的。
1987年1月
在今年第十二期《戏剧电影报》上,有一篇题为《奇人赵德平》的文章,介绍大厂回族自治县评剧团和团长兼编剧赵德平同志。几年来,由他编剧演出了四个现代戏:《嫁不出去的姑娘》《啼笑皆非》《罪人》《男妇女主任》。这些戏出现在八十年代舞台上,如田野上吹来的清风,带着一股子芳草香,泥土味,给戏曲舞台带来了勃勃生气,带来了兴旺和繁 荣,不论在县城还是乡村,演出时总是场场爆满,并且轰动了首都,使人想起当年上演《刘巧儿》和《小女婿》时的盛况。大厂评剧团没有名角,观众买票,不是“看小白玉霜”、“看新凤霞”,而是为的看戏。由于戏好,使这个仅有四十多个人的“农民剧团”有了名气,肯定地说,不用多久,名角和新秀就会涌现出来。

把生活中的戏变成舞台上的戏

赵德平的戏,人们为什么爱看?主要是在感情上能够引起共鸣和同感, 引起联想和思考。四个戏都是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如恋爱、婚姻、家庭问题、不正之风问题、基层组织机构改革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人们最关心的,跟每个人的思想、工作和生活有着血肉联系。台上说的,也正是台下见的、 生活中有的、社会上发生的。
台上的人和事,人们都很熟悉,剧情、戏文耳 闻目睹,地地道道,就那么回事。赵德平说,他的戏是从生活中来的,从不 “胡编乱造”,每个戏的主人公都有生活原型。他见到“十年动乱把农民生活搞得很穷,农村中封建买卖婚姻的歪风当时不但已经刮起来,而且刮得很普遍,有一个小伙子就是为这个投河自尽的”,“买卖婚姻,害人不浅”, 他就写了《嫁不出去的姑娘》;他见到一个家在农村的县干部,依仗权势, 跟农民争夺宅基地,打得不可开交,被群众伸舌头,骂祖宗,就写了《啼笑 皆非》;他见到一个姑娘被歹徒糟踏了,却受到人们的歧视,“害人的人没人追问,被害的姑娘成了罪人”,就写了《罪人》;他见到一个四十多岁的光棍汉居然当了妇女主任,联想到基层干部制度上的许多弊端,就写了《男 妇女主任》。他写戏,不是先弄好框子,然后去凑材料,或编材料,他的主 题、情节和语言,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他的戏取材于农村,取材于农民,又演给农民看,并根据农民的意见进行修改。越改越好、越真,农民越爱看,戏不能瞎编,也不用瞎编。
“我国的劳动人民,从事着创造社会主义国家的伟大而艰难的工作。不断的破坏旧的,创造新的。生活充满了戏剧,充满了一切大的可笑的矛 盾”。(高尔基《给青年作者》第77页)赵德平熟悉这些矛盾,认识了这些矛盾,经过典型化的加工和创造,把生活中的戏剧变成了舞台上的戏剧。
然而,戏剧是最困难的一种文学形式,“光有直接形象不能算是艺 术”。我们来研究一下赵德平怎样把生活中的戏变成舞台上的戏。他不像我们见到的某些剧作那样,费力不讨好地写生产和工作过程,甚至把开会、讲话搬上舞台,而是紧紧地抓住人和人的关系这个链条,抓住新旧思想的矛盾和斗争,以及斗争中人的命运,忧愁和苦恼,欢乐和希望。
我们看到,他的剧中人物都是“活”的,都在活动,跟真事一样在那里积极活动,不像某些剧作那样,人是“死”的,呆板的,在台上替作者说话,交待过程,讲述故事,叮叮当当,满台是人,也不知在干些什么。赵德平的戏不落这俗套,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人物一上场就是冲突,立刻就把观众带到戏里去了。比如《嫁不出去的姑娘》,二幕拉开以后,我们看到李彩凤和她爸爸,正在欢天喜地准备迎接她那当合同工的“对象”程林,听到敲门,以为是“他来了”,谁知却是被她甩了的树墩“要账来了”,这就引起一场好闹。再敲门,父女俩害怕是树墩“又回来了”,刚要给他一下子,这回却是程林。
敲门的情节很有趣,一开板就有戏。接着就是父女俩张罗,程林拿酒。彩凤猜想他转了正,但程林却说是合同期满回了家。开始她还不信,以为是程林在试探,她就狠表决心,虚情假意唱了一大段。等到她把话都说死了,说绝了,程林拿出证明信来了。“真的回了家”?!酒杯落地,彩风晕倒,一 声“天哪”,埋下伏笔,且听下回分解!
赵德平的几个戏,都很注重第一场,开幕就是尖锐的冲突,如《啼笑皆非》占房基、夺媳妇,《罪人》拜天 地时起风波,《男妇女主任》抓流氓等,一开头就出奇制胜,把台下的观众 抓住了,甘心情愿地跟着戏走。“曲径通幽处”,展开矛盾,推向高潮,妙极了。
周恩来总理在六几年的时候,几次说过:“剧本要写冲突,要写矛 盾”,“不是小矛小盾,有矛无盾,有矛盾无冲突”,“有矛无盾还有什么 戏?”许多戏人们不爱看,就是因为有矛无盾,或无矛无盾,平平板板,絮絮叨叨,念不完的流水帐,讲不完的家谱,交待不完的背景,什么都有, 就是没有情节,没有冲突,没有行动,也就没有戏。
人说“戏似观山不喜平”,我倒觉得更像长江大河。去年夏天,我乘江汉客轮下九江,尽管风和日丽,但大江茫茫,激流汹涌,一浪连着一浪,如流动的群山,惊乍的马群,不正像一出威武雄壮的活剧吗!就赵德平的戏来讲,由于题材的原因, 气势显得不足,但戏剧冲突是没有挑剔的,他很会把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搬上舞台,而且摆得很尖锐,时时碰出火花来!
是否只有现实生活的题材,观众熟悉的题材,才是好戏,人们才爱看呢?当然不是。京剧《锁麟囊》、《玉堂春》,都是唱了许多年,李世济、 李维康演出,两块五一张票还买不上。苏三跪在台上,一唱就是个把钟头, 人们照样的爱听爱看,是因为她们的演和唱太美了。即如马克思所说的,占 希腊艺术之不朽的魅力能够“继续供给我们以艺术的享受”。戏曲艺术,大 概也有实用美,形式美,形象美的分别,不同审美对象引起不同的情感观 照。就大厂评剧团来讲,如果演出的是《锁麟囊》和《玉堂春》,肯定不会 有这样的效果的。

 郑熙亭:河北沧州人,原沧州行政公署专员,河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56年开始发表诗歌、小说。主要著作有长篇历史小说《汴京梦断》(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东游寻梦—苏轼传》(东方出版社出版)、《大宋河山》(海南出版社出版),2010年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三卷本《熙亭文存》。

编者简介

赵志忠,笔名赵刚,号国学守望者,1973年4月生,河北省献县淮镇人。作品发表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等。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社员,诗词中国·中华诗词网2017年度优秀通讯员,采风网2017年度十大新闻奖获得者,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河北省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副秘书长,沧州市新联会常务理事,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沧州骄子》编委,《诗眼看世界》创始人,采风网沧州站站长,献县知联会理事,献县新联会副会长、秘书长,沧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等。

 如果喜欢,就请稀罕”或“喜欢”一下,然后转发与大家一起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