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允文本来只是一个参谋军事,人微言轻,他...

虞允文本来只是一个参谋军事,人微言轻,他竟然在五十一岁时干了一件轰轰烈烈的大事,成就了自己的英名,毛泽东对他写下评价:“伟哉虞公,千古一人。”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的秋天,宋金和议已经过去了二十年,把杭州作为汴州,不思进取的宋高宗着实过了一段舒服的日子。但是担惊受怕的日子又来了。

金国皇帝完颜亮调集各路军队,又征发境内女真、契丹等人,集结了六十万大军,兵分四路,南下侵宋。其中,完颜亮亲率精锐,迅速攻克庐州等地,宋军将领纷纷南逃,天下震动。

当时的南宋,久不闻金戈之声,当年的宿将老兵已经凋零殆尽,“中兴四将”或已老死,或被杀。

金兵渡过淮河,高宗与大臣们慌作一团,想再次躲避海上,被人劝住。当时在世的名将只有刘锜,六十三岁的刘锜被任命为江、淮、浙西制置使,节制诸路军马,镇守扬州,抵御金军。但为时已晚,金军势如破竹,宋军纷纷溃散,刘锜虽然在皂角林战役中勉强“惨胜”,但局部战役的胜利无法扭转战争大势。雪上加霜的是,主帅刘锜病重,只能靠人抬着担架移动,靠流食维持生命,不得不把指挥权交给副帅王权。王权畏金如虎,一到战场,他便率部闻风而逃,一直逃到南京的采石,把整个淮河西部防线暴露给金兵。刘锜被迫退守江南,防守长江这最后一道防线。

这时,宋金决战聚焦在长江东岸的采石,此处江水平缓,山势险峻,为江防必争之地。守卫采石的宋军只有一万八千人,且都是王权带回来的败军之卒。接替王权担任守将的李显忠还未到任,军中无主,群情惶恐,还没等金军渡江,便有许多军汉结伴逃散。疲惫不堪的宋军如同待宰的羔羊,困守在采石这一隅之地。整个江南笼罩在绝望之中。

此时,虞允文闯入了历史舞台。虞允文只是一个人微言轻的小官,他奉命带着一些银两、酒肉等来犒劳军队。他到达军营以后,看到士兵士气低落,好像刀俎上的鱼肉,心里很难受。

随从们劝虞允文放下这些物资,快快远离,不然会跟着一起送死。这个文官却选择留下来。他召集全部军官,斟满酒,大声说:“诸君,国家养育你们这么多年,现在后退一步就是大江,后退是死,战死也是死,为何不能为国家而死呢?”这些军官都很惭愧,有的低头不语,有的自言自语:“我们也想出力,但是军中连个主将都没有,这仗怎么打?”虞允文听了以后,振臂一呼:“李显忠还未到任,我受朝廷之命前来督战,现在听我命令,我与你们一起杀敌报国!”他的随从惊呆了:咱们没这个任务啊。宋军将士看着这个身材单薄,鬓角斑白的书生,感受到他必死的决心,受到鼓舞,都站起来,穿好盔甲,决心死战。

他带着将士们到达江边,这时完颜亮正傲慢地坐在高台上。虞允文赶紧把战船分成五队,进行排兵布阵。完颜亮亲自指挥百艘战船渡江,宋军又要退缩。危急时刻,虞允文冲到最前线,激励将士。

这时候,有一支从光州败退下来的宋军路过,虞允文灵机一动,派人送给这些溃兵旌旗和战鼓,命令他们奔赴山后,张满旗帜,擂鼓呐喊。金兵怀疑南宋的援军到了,开始后退。虞允文又命弓箭部队尾击追射,于是大败金人,杀敌四千余人。完颜亮恼羞成怒,把所有退回来的金兵全部砍头,从此金军锐气顿灭。消息传到临安,官民一片沸腾。南宋终于化险为夷。

勇于担当的虞允文在关键时刻改写了历史。他后来辅佐宋孝宗,锐意北伐,成为一代明相。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