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构的作品如何能产生真实的情感?

最近读了《曼斯菲尔德庄园》,主角范妮因为家庭贫困,从小就被寄养在姨妈家。姨夫托马斯爵士非常富有,为了彰显自己的爱心才收留可怜的范妮。范妮在这个家庭中所有的喜怒哀乐我都有共鸣,我与她一起嫉妒克劳福德小姐,与她一起爱慕表哥埃德蒙,与她一起讨厌诺里斯太太……

她的感情似乎都反映在了我身上,而我总是被轻易带入到故事中,文学的,电影的。

为什么我明明知道这些是虚构的故事,还能产生真实的情感呢?

以下内容,均整理于杨宁老师的课程。

虚构的悖论

提问:

1. 明明是虚构的作品,为什么会让我们产生如此真实的情感呢?

2. 我们在欣赏作品时所感受到的情感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感受到的情感有区别吗?

自相矛盾:

情感上的真实反应与认知上的虚构事实形成悖论。

﹆ 人的情感只会对真实的人和事所感动。

﹆ 在艺术领域,面对虚构作品,知道是假的也会被感动。

那么,作品的情感从何而来?

面对虚构作品,因何感动?

拉德福德所说的“虚构悖论”真的成立吗?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悖论?

这种悖论如何解决?

   一、 虚构的悖论不存在   

欣赏虚构作品时读者是完全投入的,忘记了自己是在观看一部虚构作品。进入到作品营造的一个虚幻的世界当中去了。

强调:作品给读者营造的是一种幻觉。

在这种情况下虚构的悖论不存在,因为读者根本没意识到作品是虚构的。

   二、现实主义与移情说   

亚里士多德:诗比历史更真实

诗虽然和历史一样,也是呈现哪些具体的、个别的人或事,但这些个别的事物背后所体现出来的却是带有普遍性的规律,是合乎可然律和必然律的。

安娜·卡列尼娜的故事,虽然我们或许不会有这么刻骨铭心的经历,但是我们被这种生命的无力感所深深打动。

“典型”理论

作品当中的人或事,既能反映生活当中某些本质规律,又具有鲜活生动的个性特征。

俄国作家别林斯基,如此概括“典型”概念:

“典型”就是“熟悉的陌生人”。

一方面,这个人物形象我们很陌生。

另一方面,面对这个“典型”的人物形象,我们读者又会感到非常的熟悉。

我们的感动是对虚构作品所指向现实的可能性。

提问:

1. 为什么作品具有了指向真实的可能性,我们就会被作品所打动呢?

2. 为什么作品当中本就陌生的人物形象会带给我们似曾相识之感呢?

审美心理学当中的移情”理论来解释。

审美主体之所以对审美客体产生了某种情感,本质上是将对现实当中的某种“同情”转移、投射到了这种审美客体上。

比如看到一朵花,觉得它美,是因为它与我产生了一种关系。不是功利性关系,而是一种情感性的关系。

花没有感情,又怎么会引起我们的美感和情感呢?

因为我们在欣赏花的时候,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到了对象上,所谓“泪眼问花花不语”。当我们的情感投入到花上时,花也就具有了情感,具有了审美性。

二十世纪德国著名美学家心理学家利普斯提出来的移情理论,他认为审美欣赏的过程就是一个“移情”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审美主体面对审美对象,将自己的情感、意志、思想都投射到对象上去,也就产生了美感。





“典型”理论与“移情”理论背后都有一个问题是:

读者阅读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跟现实生活中的情感是没有区别的。只不过虚构的作品看起来太像“真的”才引发了人们的某种“情感反应”。

那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关注的并非作品本身,而是现实生活?

如果虚构作品让我们联系到现实中的事物,那我们就是在“走神”,并没有进入到的一个虚构的世界中。

在现实生活中,悲伤就是悲伤。但在文学作品中。我们悲伤过后,哭过笑过后,都会产生一种快感,会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又是为什么呢?

   三、 类情感与想象的真实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知道作品是假的,但是读者对作品的情感也是假的,是一种假装的情感。文学当中读者所产生的情感不是真正的情感,而是“类情感”

文学作品所呈现内容与现实相类似,那么两者所激发的情感就比较类似,只不过艺术作品是在想象当中完成了这一过程,不需要读者相信是否是真实的。

神经系统对情感的处理是极为特殊的,理性处在大脑皮层当中的中心位置,而边缘位置全部都是情感区域。情感区域来自于早期的脊椎动物进化的时期,比理性区域的开发更为古老,所以由于大脑中心区域和边缘区域缺少染色体层面的联系,人类的理性很难控制情感。人类的情感最初阶段就是属于机械性的,但是它有同情的属性

虽然情感对象与情感本身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但是情感的对象不需要是实实在在的。想象的情感依旧能够引发情感反应。

   四、 艺术制度与审美超越   

小的时候我们不会意识到作品是虚构的。

在我们把情感一次次代入到作品,听了太多太多故事以后,我们才会意识到作品是虚构的。

变化的是:我们已经熟知了文学活动的“游戏规则”。

“虚构的悖论”能否产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欣赏者是否拥有足够的能力意识到作品的假定性。

当人们意识到作品的虚构假定时,人们的反应其实就是一种基于想象的情感反应。在想象中,人们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作品的世界当中,去跟作品中的人物一同体会艺术世界的悲欢离合,这时的情感是否真实,已经不再重要的了。

重要的是在阅读作品的审美体验中,读者完成了某种对现实生活的超越,读者从现实生活的庸常状态中摆脱出来,从日常的诸多利益关系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进入到了一种自由的、理想的审美世界中。

我们之所以要去阅读文学,之所以要去欣赏艺术,正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对审美的欲望和需求。而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生活往往具有极强的功利性,这就导致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在另外一个空间中实现真正的自由,找回那个属于本真的自我。



审美是一切问题的答案,是一切问题的原因。

(0)

相关推荐

  • 非虚构写作的技巧和要点

    一般来说,作品可以分为虚构类和非虚构类两种. 虚构类小说是指并非根据实际发生在现实生活中,或发生在历史中的题材所创作的作品.比如玄幻类.魔幻类.仙侠类等小说. 这些小说因为与现实生活无关,可以充分发挥 ...

  • 文字·爱情·虚构

    文字·爱情·虚构 描写爱情的文字总是很美丽的. 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散文小说,无论是短篇小品,还是长篇巨制,只要是描写了爱情,都只有一个"美"字能概括.无论是那些老作家还是新作者, ...

  • “挺大的人,何必说小姑娘似的话”

    史铁生<我与地坛>在景物描绘.精神臆想.隐喻表达背后,升华出一种超越现世苦难的终极情怀,受到读者欢迎.图为史铁生在地坛与师友交谈. 资料图片 自1921年6月<晨报>副刊发表周 ...

  • 移情

    移情,在艺术创作中就是审美者对客观事物做主观审美观照时,将自己的生命和感情也移注到审美对象之中,在审美心理上达到物我同一之境,在风景抒情诗中,移情作用则多表现为大自然的人格化或拟人化.

  • 什么是非虚构文学

    什么是非虚构文学 郑运新 什么是"非虚构文学" 郑运新 近年来,"非虚构文学"(国外归纳为非虚构小说类nonfiction)开始在国内流行.   大家一定想知道 ...

  • 掌握有趣的三个境界,让文章变得有趣有用

    作品是需要读者来阅读的.一般来说,读者都喜欢看天马行空的故事,也喜欢让自己参与到作品中. 一个好的作品之所以能够让读者喜欢,让读者接受,最为关键的是就是要"有趣". "有 ...

  • 丁 帆丨“风景画”挽歌时代绝唱的悖论——从米特福德《我们的村庄》反观中国景物描写观

    引 言 五年前的2016年,翻译家吴刚先生给我寄来了他在漓江出版社新译的<我们的村庄>一书,一看是关于乡村风景画的散文随笔,便有了阅读兴趣,孰料当时被一些重要的事情打断,此书的阅读一下就被 ...

  • 她的板绘作品比油画还真实,人物特征也把握的相当到位 !

    画乐猫课堂 开启一份兴趣,喵星人带你快乐画画. 包含彩铅.素描.水彩.国画.手绘.手帐等多类画种的线上课程,让你零基础也能画出好看作品. 公众号 别人画画要3年,这里只要3天 /// 在这里,带你领略 ...

  • 女娲补天不是虚构,它是一场真实大灾难,专家考古结果已有答案

    考古是人类发现古代文明的金钥匙,也是现代人了解古代智慧最好的途径.随着考古技术越来越先进,诸多历史谜题也一一被揭开,甚至在近几年,考古专家们居然还根据考古发现,揭开了神话"女娲补天" ...

  • 【玫瑰作品】做最真实的自己●主播雪峰.

    诗梦撷英文学第1316期 诗梦撷英文学 每一天的清晨,带给读好书听好声音 做最真实的自己 作者:.玫瑰.主播:雪峰.主编:玫瑰 收听以上音频 做最真实的自己 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坚信自己是最优秀的 ...

  • 是枝裕和迄今为止出版的唯一非虚构纪实作品

    水俣病是由于工业废水排放污染造成的公害病,因1956年发生于日本熊本水俣市而得名.作为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负面遗产,水俣事件戳破了为了经济成长而忽视社会福祉的时代弊病.而在1990年,日本负责调解水俣事 ...

  • 日出作品:《做真实的自己》诵读:汐儿

    日出作品: 做真实的自己 诵读:汐儿 图文编辑:花开半夏 做真实的自己,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人生一次,何不坦坦荡荡做一回真正的自己,磊落光明,而不是恣肆任性,也不是突破底线而胡来乱来. 以光明 ...

  • 不一样的油画作品,都是真实生活的味道!

    不一样的油画作品,都是真实生活的味道!

  • 从苏轼作品中看北宋百姓真实生活:天灾频发,人祸不绝

    总是听到朋友们赞叹北宋时期经济繁荣,历代皇帝基本都于民休养生息,是封建王朝中极不错的,然而,在宋朝人心中呢?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真的不错吗?或许生活在宋仁宗时期的百姓会认为自己过得不错,但是神宗在位期间, ...

  • 他的超写实作品—隐藏自己最真实或者丑陋的一面

    Tigran Tsitoghdzyan 来自亚美尼亚,目前居住在纽约!他不仅是画家,还是一个摄影师.作家,他的超写实绘画作品,巧妙地融合了油画.绘画.摄影的技巧,以及作家的构思,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超 ...

  • 虚构的《敦煌》更真实

    余所思,未必彼所知,意气不相投,不堪相语.然即便俗情世事全不在眼,也有万般不由人之时. 井上靖一度是日本作家中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那些年,在诺贝尔文学奖公布的10月第二个周四,记者们总会闻风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