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蒋氏始祖的坟找到了,他们为何会迁到瓦子坪?

蒋海清应该想不到,650年后,还有后代会站在他和妻子桑氏坟前,双手合什,躬身而拜,抚古追今。

1927年《湘潭瓦子坪蒋氏十修谱》,记载有蒋海清夫妇的陶家坝墓图。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熟悉的杨林桥,依希山,黄獭观……

还有陶家坝,我本以为,是紫薇园出口那座桥,问过几位住在旁边的长辈才知道,以前的陶公坝,还要往上一些,更靠近杨林桥。

作为韶山蒋氏的先祖,蒋海清是在明英宗正统年间(1435-1449)迁到瓦子坪的。

然,这个瓦子坪,并非我们平日所讲的瓦子坪街上,而是善扶矮桥咀到联邑白鱼坝之间,5.4公里的狭长山间盆地。

因此,他最初所居的是哪个地方,还有待考证。

夫妻并非合葬,夫在左,妻在右,离公路,不过二三十米,正如志叔公告诉我的那样,就在他母亲坟的上面,不需进入深山。

(墓)

蒋氏先祖墓,现在知道的人,应该不多吧,我只听蒋昌鹏老师说过,他想修一修,却又缺钱,毕竟,两张坟,没有几万搞不定。

让我有些奇怪的是,虽然上次修葺,还在清朝道光二十二年(1842),但墓圈的石头,并没有崩塌,墓地也没长大树,杂草亦不深,仿佛每年有人来擢坟一般。

擢,韶山话chuei,二声,拔根的意思。擢坟,就是清除坟上的杂草杂树。

皇清道光二十二年壬寅岁孟冬上浣穀旦

六派祖蒋公海清大人,六派祖妣蒋母桑老孺人

墓下嗣孙公立

碑上的字苍劲有力,清晰可见,历170年,并未风化分毫。

孟冬即农历十月;

上浣是上旬;

穀旦,晴好的吉日。

(墓碑)

几百年来,韶山蒋氏亦是能人辈出,文人,商人,官员……

俗话说,祖坟冒了青烟,这一座,大概就是最先冒烟的吧。

海清公为六派祖,是自宁乡道林的蒋际明算起。

际明公的儿子蒋忠守,元末迁于湘潭筠湖——应该就是如今的云湖桥一带——再传四代,而至海清。

问题来了,从族谱看,蒋海清迁瓦子坪,弟弟蒋海元迁长沙黑石铺,共太公的兄弟蒋海晏迁于宁乡灰汤时,已在筠湖住了几代近百年,为何突然举家迁徙了呢?

我估计,原因或许有两个。

一是穷。

蒋忠守有三个儿子,成恩成显成达,族谱记载:

旧注显达二公失纪,故不别提。

也就是说,二位并没有显达,反而,很可能未能娶妇,又或者,年轻时即去世了,并没有后代传下来。

蒋氏族谱共十修,前四修应该是宁乡道林蒋氏主导,至康熙四十年,在安化蒋作霖的撮合之下,海清海元海晏的后代同修谱牒,因际明公祠在瓦子坪,故合称瓦子坪蒋氏。

要知道,至1701年,蒋作霖的祖先与瓦子坪蒋氏的祖先,分开已有近750年了。

如此长久,尚且能找到当年的亲戚,若成显成达后裔尚在,蒋作霖花了四年时间“涉三湘,历六郡,劳不敢辞,私不敢徇”,应该不至于毫无头绪。

因此,我推测,当时云湖蒋家,是很穷的,合族搬迁,只为寻找更好的生存机会。

迁过来之后,一两代之间,也只是苦苦维生而已。

大概当时他们夫妻的墓,都是最普通的土坟吧。

二是少。

自蒋忠守至蒋海清共五代,仅有十一个男丁。

(谱)

那时讲究儿孙满堂,人丁不旺,是否屋场有问题呢?

换个地方,会如何?

果然,还真就换好了。

当然,以上纯为猜想,历史太过复杂,又没留下多少资料,也只能依常理度之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