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玉焜▷故乡暖泉沟
暖泉沟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定西市中部,居陇山西侧,处渭河上游,辖属陇西县文峰镇。这里是古丝绸之路和新亚欧大路桥的必经之地,区位优越,交通便利。东达古都西安,西临省会兰州,陇海铁路纵贯东西,宝兰二线横跨境内,定陇公路市县畅达,连霍高速穿境而过,多条国、省公路与铁路在此交汇,成为连结周边数十个市州县的交通枢纽。历史上即为甘肃东南部商贸重镇,素有“旱码头”的称誉,也是新世纪甘肃省惟一入选的“中国魅力名镇”。
暖泉沟位于陇西县城东9公里文峰镇的南山,曾经是一个水源丰富,风景秀丽,文化底蕴厚重的山沟,因其沟内有很多四季常温的清泉而得名。暖泉沟宽不足2华里,沟长10华里。沟两边的山峰从入口到后沟呈梯形上升状,低处不过三百米,高处约近三千米。沟口较为宽阔的地带,建国初期是仅有十户人家的小村落,称为沟门下。上世纪50年代建修陇西火车站,张家门村30多户整体搬迁到这里,才成为一个中等村庄,村名即沿用沟名,亦称“暖泉沟”,现在已发展成为100多户的大庄口了,隶属于文峰镇东铺社区。暖泉沟后沟的阴湾里分上下两个村庄,从阴湾里向南翻山是小湾村,沟脑沟背是安阳山村庄,再向后是大品山,东邻武山县鲍家湾。翻过桦林山南接漳县,西边曲家沟后头是胡家门等村庄。沿暖泉沟西边的阳山顶上向北走去,便可到沟门山头的暖泉寺,远看活像个狮子头。从暖泉沟东边的阴山梁北下两公里向右偏至文峰塔,中路到山头的关帝庙。左行往下到沟门的山势,酷似低头吸水的象鼻子,故有“暖泉沟狮象把门”之说。进沟十里长林、百余泉眼、九大湾十二支沟,由众多山泉汇聚成的小溪顺沟流出,汇入渭河。沟内有过“卧牛石”“卧虎石”。早年沟内水资源充沛,水流量每秒可通过0.5-1.0立方米,曾建有立轮水磨和平轮水磨,常年可为村人磨面。沟内原为羊肠小道,1970年代以后开辟了一条车行便道,溯流而上可达沟底。
暖泉沟里稀疏散落、断断续续的生长着各种树木,多为杨柳榆槐,也有一些椿树松柏。在村庄及其周围,群众种植栽培的经济林,主要有苹果树、梨树、杏树、桃树、核桃树及花椒树等。能灌上水的河谷滩涂,可种植瓜果蔬菜20多种,常见的有白菜、莲花菜、韭菜、胡萝卜、旱萝卜、菜瓜、大葱、大蒜、辣椒、茄子等。饲草作物主要有紫花苜蓿、沙打旺、毛苕子等。经济作物主要有胡麻、芥子、向日葵和油菜。药材种植主要有党参、党归、红芪、黄芪、干草、枸杞等。前沟和中沟两山多为梯田,种植的夏粮作物有冬小麦、春小麦、大麦、莜麦、禾田、扁豆。秋粮作物主要是洋芋、糜谷、荞麦、高梁、豌豆、胡麻、青稞。后沟可以说是壁峰千仞,陡峭险峻。左边尚有通向村庄的山路小道,右边多为悬崖峭壁。丰厚的黄土层下裸露着岩石,山泉从中喷涌而出。山泉出口处由于水中矿物质的常年积累,形成了一块块蜂窝状的水锈石。暖泉沟属半干旱二阴山区,平均海拔高度为1682米,气候干燥温差大,年平均气温8.9℃,年降水量344.4毫米,无霜期145天。沟里有较丰裕的青草,常有牛羊驴马放牧,发展畜牧业有较为优越的自然条件。沟里筑有三个蓄水坝,亦可养鱼养鸭。沟中产有石灰石,开办过石灰窑。沟中粘土丰富,质量上乘,是制做砖瓦的上好原料。尤其是暖泉沟的溪水,常年不冻,四季奔流,其中含有人体健康需要的矿物质,是天然矿泉水,深得人们喜爱而广泛饮用。来到暖泉沟,游人都喜欢在甘泉边畅饮。
历史上的暖泉沟,也曾林木参天,植物繁茂,水量充沛,狐狼獾兔流窜其间。在甘肃气候大环境的影响下,也在人为的长期破坏中,暖泉沟己是伤痕累累,满目疮痍。就水量而言大为减少。树木破伐,铲没草皮,植被破坏,山体裸露,水土流失严重。温和平缓的暖泉沟溪流,若遇到暴雨山洪,河水便会陡涨数十倍,夹带着两山的黄土泥沙,混浊的波涛奔涌出沟,严重时也曾造成毁地淹房的水灾。渭河上游是渭河水土流失的主要区域,为防止水土流失的进一步加剧,国家始终坚持着对这一区域的治理工作。建国以后,这里曾进行过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但是受气候制约树木成活率较低,又缺少必要的管理,再加上绿化的速度赶不上人为破坏的速度,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水土流失严重的现状仍未得到改变。后来又启动了绿化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水土保持工作不断加强,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多年来,暖泉沟人民用自己的艰辛步履和不懈探索,实践着造林种草、退耕还林、改善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思想,逐步改变恢复着的暖泉沟的生态环境。
渭河流域从甘肃陇中的渭源县开始,经过陇西、武山、甘谷到天水市,地貌类型为黄土沟壑丘陵区。该区域因地壳升降断裂和土壤侵蚀导致水土流失,主要以面蚀、沟蚀等形态存在,形成了大大小小各种类型的山沟。在渭河上游陇西地段,西起首阳、渭河、城关至文峰,接壤天水市的武山县,在渭河流域的南山有碧岩沟、菜子沟、昌谷沟、宝凤沟、曲家沟、鹅鸭沟、黄家沟、半沟等大大小小的十多条山沟,暖泉沟在其中既不算宽的,也不算长的,更算不上大的。然而,在黄土高原地理研究中,她却是颇具名气的一条山沟,也是最为典型和具有代表性的地理标本。因此,引起了不少地理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地球化学》杂志1982年第1期刊载了王俊达、李华梅的文章:《陇西黄土剖面的古地磁研究》。文中称:“中国的黄土堆积面积广、厚度大、地层全,是研究第四纪地质、第四纪古气候及第四纪磁性地层学的重要对象。地区不同,黄土的地层结构也有所不同,这使大区域内的地层对比发生了困难。因此,1978年我们对六盘山以西的甘肃省陇西县文峰镇暖泉沟黄土剖面进行了野外地质调查和古地磁采样以及室内测量工作。”他们运用磁性地层学的研究方法,研究了暖泉沟地质概况。测定该地黄土剖面厚约95米,根据野外地质观察,自上而下大致可分成三段,从而获得了黄土高原陇西盆地第四纪地质、古气候及磁性地层的研究数据资料。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的文启忠等八位专家学者,在1982年第3期《地理科学》杂志上发表了《甘肃陇西盆地的黄土》研究成果。该文指出:“陇西盆地黄土的研究系于1978年配合工程任务开展的,重点研究了文峰镇东南暖泉沟剖面,分析项目有古地磁、C~(14)年龄,孢子花粉、重矿物,粘土矿物、化学成分等。本文系对该剖面所做各项分析的总结。据标本采样研究,暖泉沟的黄土主要分布在山前丘陵和高阶地上,下伏基底岩层多系第三系和白坚系。黄土下伏地层系新第三纪红色泥岩和砂砾岩层。”通过孢粉分析,复原植被从而推论气候变化。他们通过对不同时代、地层、孢粉带及埋深程度、孢粉组合特征考证,反映不同时期古植被和古气候的状况。陇西盆地暖泉沟黄土层的孢粉分析证明,早更新世当地植被为落叶阔叶林,气候与北亚热带类似;中新更世气候趋于干旱,植被为森林草原环境;到蛲更新世气候变得干冷,形成荒漠化和干旱、半干旱气候环境。依据孢粉带资料,说明了甘肃的大部分地区自第四纪以来植被基本定型,虽然有一些变动,仅显示相对地说来较小的波动,这也反映了气候的同一性。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系的黄河光、朱艳在1999年2月《经济地理》杂志上发表了论文《论甘肃丹霞地貌的几个问题》。丹霞地貌是以丹霞山的丹霞地层命名,丹霞地层是构成丹霞山的一套红色砂砾岩层,是华南地区上白垩统丹霞组标准剖面,丹霞地貌则是中外公认的同类地貌类型的典型代表。丹霞地貌在我国南方得到广泛的研究,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区,具有特殊的学术价值、科研价值和科普教育价值,同时也是开展地质旅游的胜地之一。由于丹霞地貌具有雄、险、奇、秀、美的天然景色,加以又常有人文景观的陪衬,往往成为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吸引了广大的旅游者。在旅游事业迅猛发展的当代,旅游者已经不能对这种奇特的丹霞地貌形态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神话传说感到满足,要求更高的意识境界,需要了解形形色色造型地貌的形成原因和演变。这是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对文化的必然要求。依据文启忠等人对暖泉沟黄土下层红色泥岩和砂砾岩层的研究,认定暖泉沟是丹霞地貌的一个独特类型,并得出结论:甘肃的丹霞地貌,除有大量南方湿润-半湿润区常见的类型外,尚有很多独特的,属于干旱-半干旱区的类型。由此可见,丹霞地貌不仅仅是炎热、潮湿气候条件下的产物,也可以在干旱-半干旱的荒漠-草原地区出现。体现了形成丹霞地貌气候的多样性以及丹霞地貌类型的多样性。
暖泉山遗址
《甘肃地质学报》1996年第2期曹兴山《甘肃第四纪古地理环境》论文指出:“陇西暖泉沟作为研究河东地区第四纪磁性地层的七个典型地层之一。”“陇西文峰镇暖泉沟黄土剖面中,布容/松山期古地磁正反向界线位在48米深处,据此推算,平均沉积速度为每千年约8厘米;布容/松山界线以下的黄土层厚约47米,因而堆积起始时间距今115-120万年。”暖泉沟黄土剖面堆积物保存了大量第四纪环境演变的信息,对黄土沉积的年代过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以此推论出高原抬升引起现代季风的形成,现代季风又对高原上现代干旱地貌形成的影响。除此而外,还有一些学者在《甘肃地质学报》、《天水师范学院学报》等刊物上,以暖泉沟地质地貌为对象,对黄土高原河东地区地理的特色及形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
来源:品略·图书馆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