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校治理转型:变权力思维为权利思维,变制度思维为机制思维

从权力思维走向权利思维

在学校中,谁的权力最大?答案很显然是校长。但是如果换一个问题,在学校中,谁的权利最大?答案则毫无疑问是学生。权力与权利,一字之差,本质迥异。

是的,在学校管理中,人们常常用权力思维而不是权利思维来思考和处理问题。

权力思维的底层逻辑是将学校看作行政性组织。在这个行政性的权力链中,校长、副校长、中层干部、教师、学生依次排列,校长处于权力链的顶端,学生居末端。干部管理行政,行政管理教师,教师管控学生。所以权力思维是基于行政本位的管理思维。

如果我们以权利思维来观照学校管理,我们发现,在权利的链条中,依次是学生、教师、中层干部、副校长、校长。学生居于权利链的顶端,校长居末端,正好与权力链反过来了。所以权利思维是基于师生本位的服务思维。教师为学生服务,行政为教师服务,校长为全校师生服务。

要实现学校转型,学校管理者应该从权力思维转向权利思维。学校因学生而存在,教师因学生而相聚。学生成长是学校存在的唯一理由。

在《青岛中学办学大纲》中,我们明确提出:

“青岛中学视学生成长为第一利益。我们组织所有可能的资源为学生成长服务。”所以我们将青岛中学核心价值观确定为“把学生放在心上”,英文是student’s growth first,意为学生成长第一。

“学校的成就、教师的业绩惟以学生的成长进步证明,舍此无他。当学校利益、教师利益、家长利益与学生成长的利益发生冲突时,我们必须毫不犹疑地选择服从学生成长的利益。”

这里所说的学生利益指的是学生的权利。

学生在学校中有学习的权利,自治的权利,选择的权利,甚至有犯错的权利。总而言之,在学校中,学生有成长的权利。当然,权利是与义务和责任相对应的,学生在享有权利的同时,也必须履行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在《青岛中学学生手册》中,专门有一章描述学生享有的基本权利:

“在青岛中学,我们身心舒展,思想自由,人格独立,自由呼吸……在这里,我们拥有公平支配时间、空间、资源的权利。我们可以和老师一起使用电梯、教育资源,可以选择分层分类的课程、心仪的导师、自习的地点,甚至还可以选择自己的作息时间……”

《学生手册》规定,学生的自主时间不可侵犯,每天下午16:20—17:30为学生自主安排时间,主要用于学生的体育活动、社团活动、与咨询师、导师、任课教师交流等,任何人不得占用。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学生对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具有评价的权利。在青岛中学,每年组织两次学校诊断,师生对学校的组织领导、教育教学、课程与资源、师生关系等八大方面进行评价和诊断,以利于学校的自我改进和发展。

有一次校长有约,有个学生问我,青岛中学有多少个房间,我没有回答上来。事后我问询了当初负责建设的刘荫禄老师,他告诉我,学校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总共有1395间房间。这1395间房间全部是供学生教育教学使用的,不设教师办公室,所有教师都是在教室办公,和学生在一起。更没有所谓的行政楼,行政人员深入一线,在年级服务师生。

这不禁让我想起一件往事,2015年,李希贵校长主持青岛中学的设计,校舍每个空间的功能设置都是李校长和设计师一起逐一商定,前后修订了好几版,但是几乎每一版的空间功能设置,都忘记了安排一间校长室。最后李校长在一楼会议室附近安排了一间偏僻的校长办公室,也就是我今天办公的地方。

在学校中,看起来权力最大的人自然是校长。其实,校长拥有的是组织和调配资源的权力。校长应当使用好这些权力,组织所有的资源,为师生的权利服务。

青岛中学是北京十一学校的盟校之一。在十一学校的盟校中,关于学校治理有严格的规定。青岛中学实行多元主体的分权治理模式,将理事会、党组织、教代会、学术委员会、学生会、家长委员会引入治理结构之中,将学校的权力进行分布式重构,对校长的行政权力进行制衡和分权。在财务管理中,校长只有预算审批权,没有具体的财务审批权;在人事管理中,实行双向聘任,校长只有聘任中层以上干部的权限,没有干预教师双向聘任的权力;在教师招聘中,校长有最后否决的权力,没有指定录用的权力;在招生中,录取学生由招生委员会决定,校长没有录取学生的权力,只有批准进行课程体验的权力。每学年校长要进行述职,接受教代会代表的现场信任投票,以决定校长的去留。

青岛中学采用扁平化的A字型组织结构,所有的行政部门不具有管理性职能,只具有服务性职能。学校构建以师生为中心的运行机制,行政服务于教师,教师服务于学生成长。学校实行行政专业化管理,将时间还给教师,将教师还给学生。校长是首席服务官,带领行政团队为师生服务。

现代学校转型,首先应该是建立现代学校治理结构,从管理走向治理,从领导走向服务,从权力思维走向权利思维。当校长的权力真正为师生的权利服务的时候,也许我们就可能做到以师生为本,服务于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正如麦克斯维尔在《中层领导力》一书中所说:衡量领导者的真正尺度,不在于有多少人为他服务,而在于他能为多少人服务。

从制度思维走向机制思维

机制是一种制度设计,它让行为主体处在一种积极、互动的高关联状态,自带动力和监督。

在学校管理中,人们往往迷信制度。制度上墙,制度成册,蔚为大观。但是这些制度是否合理,能否落地,是否有效,则不得而知,也无多少人真正关心。也许制度只是为了制订本身,似乎制度制订出来,问题就解决了,工作也就结束了。

制度思维往往是一种低层次的管理思维,其不足之处显而易见。第一,制度的底层逻辑是控制、规定、要求,是从外部着手,从局部着手,往往局限于表面和简单化。第二,当制度成为学校管理的主要手段,会造成管理的窒息。事事有制度,处处有制度,学校管理的全方位和全过程都被制度所覆盖,遇到问题就制订制度,这样的学校没有自由呼吸的空间,往往造成制度窒息,甚至也造成师生主动性、创造性和活力的窒息。第三,制度缺乏监督,难以落实。于是又要制订新的制度来监督制度的执行。这样层层叠加,陷入制度落实制度的怪圈。于是,学校的制度越来越多,而问题往往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甚至问题也越来越多,而有些问题恰恰是制度不当造成的。

有效解决学校管理中的问题,不是依靠简单地制订制度,而要从制度思维走向机制思维。制度一般是外在的控制、规定和要求,而机制是一种有设计的制度,或者说是一种制度的设计。机制的底层逻辑是激活、撬动、引领 ,是从内部着手,从系统与结构着手,注重问题的解决,能够持续起作用,期望能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乘法效应。

机制不同于制度。比如,有一个关于分粥的寓言。为了解决分粥的公平性问题,我们可以出台一个制度,要求分配的公平公正。这是制度思维,但是结果并不一定尽如人意。如果我们以机制思维去解决这个问题,就可以对制度进行深度研究和设计,采用这样一个机制:分粥的人最后取粥。如此,分粥的公平性问题得到解决,这是机制的力量。

好的机制不是简单地规定人们应该如何去做,而是通过制度设计,系统性地解决问题,让人们主动去做而不是被要求去做,甚至能够一石三鸟,四两拨千斤。

在青岛中学,我们引入客户评价机制,以有效解决从管理走向服务的问题。每年教代会代表对校长和中层以上干部进行信任投票和满意度评价,以决定干部的去留;每年一线教师对行政职员进行满意度评价,以决定行政人员的绩效工资等级;每年组织一次师生对外包服务公司(食堂、保安、保洁、物业、校服等)的评价,以决定是否继续履行合同,比如学校食堂,师生满意度低于4.0分(满分5.0分)则自动解除合同,高于4.0分学校承担水电气费用,高于4.5分则给予外包公司不同等次的奖励。只有将对学校的评价权交给师生,让客户来评价我们的管理,才有可能引导管理目光向下,真正为客户服务,也才可能真正落实师生为本、从管理转变为服务的理念。如果嘴上说客户第一,结果还是实行管理者评价,而不是客户评价,那么以师生为本就是一句空话。客户评价这个机制比一打制度文本都更加有效。

好的机制自带监督。制度如果没有监督就无法真正落实,也就只能挂在墙上,留在纸上。比如,青岛中学的教师招聘分成四个独立环节:笔试、学科技能测试、无领导小组讨论、综合面试。在招聘过程中,不允许任何人在两个及以上环节中出任评委。这样的机制在于确保招聘的独立性、公平性和客观性。再比如,青岛中学实行多元治理主体的分权制衡机制,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分开,学术委员会成员全部由一线教师担任,由教代会投票产生,校务委员不得出任学术委员会委员。以保证学术委员会独立行使学术权力,不受行政权力干扰。再比如,北京十一学校规定,学校组织的各种报告会、讲座、学校沙龙等师生活动,一律不允许强制要求老师和学生参加,必须是师生自愿参加。这其实是师生活动的质量监督保障机制,倒逼活动的组织者和举办者努力提高活动质量,考虑师生需求,把活动举办得有意义、有价值,能吸引师生主动参加,并有所受益。机制思维就将相关管理要素进行整合,将相关利益主体有效地连接在一起,让制度的执行和监督同步发生。

好的管理机制能够激发人性之善,避免一人生病、众人吃药的制度性羞辱。比如我们不能因为有个别教师迟到,就制订全校教职工打卡签到制度;我们不能因为可能有人将卫生间的手纸拿回家,就停止在卫生间放置手纸;我们同样不能因为有学生不能正确使用电子产品,就一禁了之。因为少数人犯错,而惩罚大多数人的制度思维,是一种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也是一种制度羞辱。

机制思维要从人性出发,激发人性之善,从建设性的方面解决问题。比如,在青岛中学,我们设置各种学生荣誉勋章,对于能够自主自律使用电脑的学生,颁发电脑自主使用勋章,贴在学生电脑的外壳上,他们使用电脑的时间和空间相对自由;那些缺乏自律的学生只能在教室的电脑使用专区使用电子产品,而那些违规使用电子产品的学生则会被剥夺一段时期的使用权利。再比如,考试自律的学生可以获得诚信荣誉勋章,可以到荣誉考场考试,这里没有教师监考。自习规范的学生可以在学校任何空间上自习,而那些不能自律的学生则在规范自习上自修。这些荣誉勋章积累到一定的数量,可以获得相应的积分,达到一定的积分可以触发一次奖励,比如可以获得优先选导师的权利,或者优先选课、优先选游学线路的权利等。

制度是一种单向度的行为指令,是对行为主体的管控、限制或约束;机制不一样,它旨在促进系统或组织中利益相关方积极互动的行为,是一种制度设计,它让行为主体处在一种积极、互动的高关联状态,自带动力和监督。在学校管理中,我们要少用制度思维,多用机制思维,让学校管理充满实践智慧和教育的温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