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1334

小儿疟疾,用药太早,退热变作浮肿,外肾肿大,饮食塞于脾胃
大腹皮汤
【处方】 大腹皮3钱,槟榔3钱,三棱(煨)3钱,莪术3钱,枳壳2两,苍术2两,甘草2钱。
【制法】 上锉散。
【功能主治】 小儿疟疾,用药太早,退热变作浮肿,外肾肿大,饮食塞于脾胃。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加生姜皮、萝卜子、椒目同煎服。
【摘录】 《袖珍小儿》卷下
产后热毒气结燥,大便不通,壅滞气闷疼痛,腰重胁胀
大腹皮汤
【处方】 大腹皮5枚(细锉),枳壳(去瓤,麸炒)1两,赤芍药(锉)1两,秦艽(去苗土)半两,羌活(去芦头)半两,天门冬(去心,焙干)3分,生干地黄(焙)1两,甘草(炙)3分,郁李仁(去皮)半两(炒)。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产后热毒气结燥,大便不通,壅滞气闷疼痛,腰重胁胀。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得利为度。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六五
上焦壅滞,上气,腹胀满
大腹皮散
【处方】 大腹皮1两(锉),甜葶苈1两(隔纸炒令紫色),桑根白皮1两(锉),桔梗1两(去芦头),赤茯苓1两,桂心1两,枳壳1两(麸炒微黄,去瓤),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上焦壅滞,上气,腹胀满。
【用法用量】 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大腹散”。
【摘录】 《圣惠》卷四十二
温经汤
【方源】:《金匮要略》
【组成】:吴茱萸、当归、川芎、白芍、党参、阿胶、丹皮、麦冬各9克,桂枝、半夏各6克,炙甘草3克,生姜3片。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温经散寒,养血祛瘀。
【主治】:妇女下腹寒冷,瘀血阻滞,月经不调,或前或后,或多或少,或过期不止,或1月再行,五行烦热,唇舌干燥,久不受孕,舌苔薄白,脉沉细。
【方解】:方中吴茱萸、当归、川芎、白芍、桂枝可温经散寒,养血活血,化瘀止痛。本方为千年古方,亦是妇科常用的名方。在临床上本方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不孕症,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更年期子宫出血,慢性阑尾炎,虚寒性腹痛,血吸虫性肝病及手部皮肤病等。如寒甚,加肉桂;气滞者,加香附、乌药;少腹寒冷、疼痛、去丹皮、麦冬、加小茴香、炒艾叶、紫石英;经血有紫块、去阿胶,加桃仁、红花;漏下色淡不止、腰酸者,加熟地、杜仲、续断;如有阴虚内热者,去吴茱萸、生姜、桂枝、加生地、女贞子、旱莲草。实验研究表明,本方具有促进黄体生成素的分泌,降低催乳素量,增强耐力,改善血液流变性,镇痛及促进造血作用。
【按语】:若腹部胀满有块,为实证瘀血患者,不宜服用本方。崩漏患者服药后,会出现出血增多的正常现象。
【附方】:
温经汤(《校注妇人良方》),当归、川芎、芍药、桂心、莪术(醋炒)、牡丹皮各1.5克,人参、牛膝、炙甘草各2.1克。水煎服。功能为温经散寒,活血化瘀。主治寒气客于血室,血气凝滞,脐腹作痛,其脉沉紧者。
艾附暖宫丸
【方源】:《仁斋直指》
【组成】:艾叶、吴茱萸、川芎、酒白芍、黄芪、当归各90克,制香附180克,续断45克,生地30克,肉桂15克。
【用法】:共为细末,米醋打糊味丸。每服9克,日服2次。
【功效】:益气补血,温经散寒,行气止痛。
【主治】:妇女子宫虚寒,带下色白,面色萎黄,四肢疼痛,倦怠无力,纳差食少,月经不调,少腹冷痛,久不怀孕。
【方解】:本方临床上亦可用于治疗痛经、慢性盆腔炎、妇女腰腹痛属于虚寒者。实验研究表明,本方主要有调节子宫平滑肌、抑菌等作用。方中艾叶、芍药、当归、川芎、香附,能抑制子宫平滑肌的收缩。当归能使子宫组织内DNA含量显著增加,子宫利用葡萄藤能力增加,有促使子宫增生作用。方中白芍、肉桂、川芎、吴茱萸、地黄、香附、对多种细菌、病毒及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
【附方】:
大营煎(《景岳全书》),由当归、熟地、枸杞、杜仲、牛膝、肉桂、炙甘草组成。用于月经后期,量少色暗,少腹疼痛,畏寒喜暖,月经不调。
茺蔚老姜汤
【方源】:《蒲辅周医疗经验》
【组成】:茺蔚子、煨老姜各30克,红糖60克。
【用法】:煎水3碗,分3次热服。
【功效】:活血调经,温经止痛。
【主治】:痛经。
【方解】:方中茺蔚子、煨老姜、红糖合用可活血调经,温经散寒止痛。本方为我国名医蒲辅周教授经验方,治疗经行腹痛,每月行经时服之,多年痛经往往亦可治愈。
女金丹
【方源】:《通行方》
【组成】:益母草600克,香附、鹿角霜各450克、陈皮、当归各420克,白芍、川芎、熟地、阿胶、延胡索、茯苓、白术、肉桂、白芷、白薇、丹皮、没药、藁本、甘草、赤石脂各210克,党参165克,砂仁150克。
【用法】:研末,炼蜜为丸。日服1~2次,每服1丸(9克),化服。
【功效】:调经养血,理气止痛。
【主治】:月经不调,经行腹痛,或经闭不行等。
【方解】:本方由益母草、当归、白芍、陈皮、延胡索等益气养血、温阳通经、理气止痛之品组成,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痛经、不孕症、慢性盆腔炎、更年期综合症、附件炎等,属于气血两亏或体虚寒湿症者。
【按语】:本方孕妇慎用,忌食生冷食物,偏于实热或湿热者忌用。实验研究表明,本方主要有促进造血,兴奋和抑制子宫,镇痛,抗菌消炎,提高免疫及改善微循环等作用。
反胃呕哕,全不任食
大腹皮散
【处方】 大腹皮1两(锉),厚朴1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人参1两(去芦头),桂心3分,白术1两,甘草1分(炙微赤,锉),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半夏1两(汤洗7遍,去滑)。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反胃呕哕,全不任食。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枚,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四十七
上气,肺壅胀,胸中满闷,喘急不利
大腹皮散
【处方】 大腹皮1两(锉),紫苏子1两(微炒),前胡1两(去芦头),诃黎勒皮1两半,五味子1两,赤茯苓1两,槟榔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上气,肺壅胀,胸中满闷,喘急不利。
【用法用量】 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大腹散”。
【摘录】 《圣惠》卷四十二
脚气风毒,头面脚膝浮肿,心腹壅闷
大腹皮散
【处方】 大腹皮1两(锉),防风半两(去芦头),羌活半两,桑根白皮1两(锉),赤茯苓1两,郁李仁1两(汤浸去皮,微炒),羚羊角屑3分,木通3分(锉),槟榔1两,枳壳1两(麸炒微黄,去瓤),木香半两,紫苏茎叶1两。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脚气风毒,头面脚膝浮肿,心腹壅闷。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每于食前温服。
【摘录】 《圣惠》卷四十五
四物益母丸
【方源】:《济生方》
【组成】:益母草膏、熟地、当归各125克,白芍、川芎各30克。
【用法】:后4味研末,加益母草膏练蜜为小丸。每服6克,日服2次。
【功效】:补血调经,祛瘀生新。
【主治】:月经不调,经闭不行,经来腹痛,产后恶露淋漓,小腹疼痛等。
【方解】:益母草专入血分,能行瘀血而生新血。其特点是行淤血而新血不伤,养新血而瘀血不滞,同时兼能利水消肿。本药味妇科最常用之品,无论胎前产后,皆可选用。前人称它为“经产良药”。
【按语】:本方用此药入四物汤中其养血作用更为突出,可同时达到既补血又祛瘀之目的。
【附方】:
(1)益母草膏(《上海市药品标准》),是用益母草煎熬而成的膏剂(125克,瓶装)。功效为活血调经,祛瘀生新。用于月经不调,经来腹痛,产后瘀血不净等。
八珍益母丸(《济生方》),八珍汤再加益母草组成。研末,练蜜为小丸。每服6~9克,日服2次。功效为补气血,调月经。用于妇女气血两亏,体弱无力,月经不调等。现代有医加用本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属于气虚两虚伴血瘀者。
达生散
【方源】:《丹溪心法》
【组成】:当归、芍药、人参、白术、陈皮、紫苏各3克,炙甘草6克,大腹皮9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粗末,加青葱5叶,黄杨脑子(即叶稍)7个,或加枳壳,砂仁,水煎服。
【功效】:顺气安胎,补气养血。
【主治】:胎产不顺,气血虚弱。
【方解】:气血虚弱为本方主症。方中人参补气,当归养血。白术、甘草、芍药补益气血。紫苏叶、大腹皮、陈皮、葱叶疏利壅滞,黄杨木顺产。诸药合用,功效卓著。
紫苏饮
【组成】:当归9克,芍药、大腹皮、人参、川芎、陈皮各15克,紫苏30克,炙甘草3克。
【用法】:上药水煎服。
【功效】:安胎止痛,顺气和血。
【主治】:子悬胎气不和,胀满疼痛;兼治临产惊恐,气结连日不下。
参术饮
【方源】:《丹溪心法》
【组成】:当归、人参、白术、甘草、熟地、川芎、白芍、陈皮、半夏各9克。
【用法】:加生姜、水煎服。
【功效】:升气举胎,补益气血。
【主治】:妊娠转胞,脐下急痛,小便频数或不通。
【方解】:孕妇气血虚弱为本方主症。方中人参、熟地益气养血。白术健脾燥湿,当归、白芍养血和营。川芎活血行气,陈皮、半夏消痰化饮。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使气得升降,胎位正常,胞室不受压迫。诸药合用,功效卓著。

脚气肿满腹胀,大小便秘涩

大腹皮散

【处方】 大腹皮1两(锉),槟榔1两,木香半两,木通2两(锉),郁李仁1两(汤浸去皮,微炒),桑根白皮2两(锉),牵牛子2两(微炒)。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脚气肿满腹胀,大小便秘涩。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葱白2-7寸,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以利为度。

【摘录】 方出《圣惠》卷四十五,名见《普济方》卷二四四

疏风利气;春夏防发风毒脚气

大腹皮散

【处方】 大腹皮1两(锉),木香半两,诃勒黎皮3分,羚羊角屑半两,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枳壳1两(麸炒微黄,去瓤),独活半两,前胡3分(去芦头),赤茯苓1两。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疏风利气;春夏防发风毒脚气。主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每于食前温服。

【摘录】 《圣惠》卷四十五

咳嗽上气,肺胀喘急,胸中满闷

大腹皮散

【处方】 大腹皮3分(锉),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甜葶苈1两(隔纸炒令紫色),百合半两,紫苑3分(去苗土),半夏半两(汤浸7遍,去滑),赤茯苓1两,桔梗3分(去芦头),桑根白皮1两(锉),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咳嗽上气,肺胀喘急,胸中满闷。

【用法用量】 每服5钱,以水1大盏,入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四十六

牡丹皮散

【方源】:《妇人大全良方》

【组成】:牡丹皮、延胡索、当归尾、桂心各30克,牛膝、赤芍、莪术各60克,三棱45克。

【用法】:共研为粗末,每次9克,水酒各半煎服。

【功效】:化瘀行滞。

【主治】:血瘕,心腹间攻冲走注作痛,痛时间硬块,移动而不固定。

【方解】:淤血凝聚为本方主症。方中丹皮活血散瘀。赤芍、归尾养血活血,三棱、莪术、元胡消淤散结并行气,牛膝活血并引血下行,桂心温通血脉。酒引药入血分。诸药合用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使气血周流,经脉通畅,淤血可散。

保产无忧汤(散、丸)

【方源】:《女科产后编补集》

【组成】:酒当归、川芎各4.5克,生黄芪、荆芥穗各2.4克,川贝母、菟丝子各3克,厚朴(姜炙)、艾叶(醋炒)各2.1克,羌活、甘草各1.5克,枳壳1.8克,白芍6克(酒炒),生姜3片。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5~9剂后,改为7日1剂,服至临产。或研末为散剂,名保产无忧散;或制成丸剂,名保产无忧丸。

【功效】:养血活血,补气理气,安胎保产。

【主治】:习惯性流产(滑胎),胎动不安,现在流产,胎位异常等。症见孕期胎动不安,腰酸腹痛,恶心呕吐,不思饮食,或势欲小产,或屡经流产,或胎位不正。

【方解】:方中当归、川芎、黄芪可益气养血活血;菟丝子、艾叶可补肝肾,安胎保产。若为滑胎,可加重黄芪、菟丝子用量,并酌加杜仲、川断、人参、阿胶等。

【按语】:阴虚血热者忌用。

治崩症极验方

【方源】:《女科辑要》

【组成】:炒地榆24克,牡蛎15克,地黄30克,白芍、黄芪各12克,黄莲、丹皮各5克,焦山栀、莲子虚各6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热止血。

【主治】:血热血崩症。症见骤然大量血崩,量多色深红,烦躁不寐,口燥唇焦,舌苔黄,脉数有力。

【方解】:方种地榆、牡蛎、地黄、白芍、黄芩等品合用可共奏清热凉血,活血止血之功。本方为妇女血热妄行的血崩症而设。血脱气虚者,可加人参以益气摄血;血多不止者,可加血余炭、乌梅炭、侧柏叶、炒金银花、丹皮、白茅根,重用仙鹤草之类,以增强止血作用。

久咳嗽上气,坐卧不得,咽喉不利,胸中满闷

大腹皮散

【处方】 大腹皮1两(锉),麻黄1两半(去根节),紫苏茎叶1两半,陈橘皮1两半(汤浸去白瓤,焙),杏仁2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赤茯苓1两,柴胡1两(去苗),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久咳嗽上气,坐卧不得,咽喉不利,胸中满闷。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四十六

腰疼痛,腹胁胀闷

大腹皮散

【处方】 大腹皮3分(锉),桂心1分,赤茯苓半两,赤芍药半两,木香1分,泽泻2分,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瓤)。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腰疼痛,腹胁胀闷。

【用法用量】 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大腹皮汤”。

【摘录】 《圣惠》卷四十四

乳石发动,心胸痰结,头目昏闷,大小肠壅滞不通,四肢烦疼,饮食不下

大腹皮散

【处方】 大腹皮1两,前胡1两(去芦头),半夏半两(汤浸7遍,去滑),旋覆花半两,枳壳1两(麸炒微黄,去瓤),赤茯苓1两,川大黄2两(锉碎,微炒),川升麻3分,川芒消1两,陈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乳石发动,心胸痰结,头目昏闷,大小肠壅滞不通,四肢烦疼,饮食不下。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1日3-4次。

【摘录】 《圣惠》卷三十八

调经汤

【方源】:《宫鲁泉老中医治疗痛经经验方》

【组成】:当归、炒杭芍、桃仁、丹皮、茯苓各9克,炒灵脂、制香附、陈皮、炙甘草各6克,肉桂1.5克,乌药4.5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主治】:痛经,症属气滞血瘀、经行不畅者。症见经行量少,腹剧痛而胀,色紫有块如烂肉样,每痛一阵即下血块多,块下痛减,舌苔薄白,脉沉涩。

【方解】:方中当归、炒杭芍、丹皮等可活血养血祛瘀;炒灵脂、香附、陈皮可理气止痛;肉桂、乌药可散寒止痛。痛经一症,总属气机郁滞、血行不畅所致。有以气滞为主者,亦有血瘀为主者,有因寒凝而气滞者,有因虚而气行无力者,总之,理气活血是其基本治疗原则。本方即是从气血论治,故是治疗痛经的良方。

愈带丸

【方源】:《饲鹤亭集方》

【组成】:熟地12克,白芍、当归、川芎、黄柏、高良姜各9克,椿白皮18克。

【用法】:研末,练蜜为小丸。每服3克,日服2~3次。近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

【功效】:清湿热,止带下。

【主治】:妇女黄白赤带杂下。

【方解】:带下,系指妇女阴道流出一种黏腻物质,绵绵不断的症状而言。本病多见湿热下注所致,亦有脾虚带下者。本方与完带汤同治带下病,但完带汤重在健脾疏肝,本方用熟地、当归、黄柏侧重在调血而清湿热。若带下腥臭稠黏,阴户湿痒,可再加龙胆草、黄芩、车前草等,以清利湿热,同时,亦可外用蛇床子、苦参、白藓皮、地肤子、白矾等,煎水熏洗阴部。

【附方】:

(1)清经汤(《傅青主女科》),丹皮、白芍、熟地、青蒿、茯苓、黄柏各9克,地骨皮30克。用于月经过多,月经先期,色红无块。

先期汤(《女科准绳》),生地、白芍各15克,当归、黄柏、知母、黄芩、阿胶、香附各9克,黄莲、艾叶各6克,炙甘草、川芎各3克。治疗月经先期,量多色红,口渴心法舌红、苔黄者。

完带汤

【方源】:《傅青主女科》

【组成】:土炒白术、炒山药各30克,党参6克,白芍15克,车前子、苍术各9克,甘草3克,陈皮、黑芥穗,柴胡各2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健脾燥湿,疏肝理气。

【主治】:带下病。症见带下色白或淡黄,无臭,倦怠便溏,面色晄白,舌淡、苔白、脉缓或弱。

【方解】:本方为治脾虚白带之常用方。方中白术、山药、党参可益气健脾燥湿;柴胡、陈皮则疏肝理气止痛。若有腰酸,加杜仲、菟丝子;腹痛,加艾叶、香附;病久,白带清稀,加鹿角霜、巴戟天。

【按语】:若带下色黄或赤白,黏稠臭秽,舌苔黄、脉弦,此为肝郁化热,湿热下注,不宜使用本方。

【附方】:

易黄汤(《傅青主女科》),山药、白果、芡实、黄柏、车前子。治带下色黄黏稠腥秽。

阴道滴虫丸

【方源】:《秦继章家传方》

【组成】:乳香、没药、儿茶、钟乳石、雄黄、硼砂各6克,樟丹24克,蛇床子、硇砂各3克,冰片、麝香各0.6克,枯矾240克,血力花4.5克,黄莲9克。

【用法】:共为细末,炼蜜为丸,3克重。将药丸塞入阴道,约于24小时内全部吸收,第2日冲洗阴道,每7日上药1次。

【功效】:消炎杀虫,止带调经。

【主治】:滴虫性阴道炎、单纯性阴道炎、宫颈糜烂等。

【方解】:方中雄黄、硼砂、蛇床子等可消炎杀虫止痒;枯矾、血力花、乳香、没药可活血调经,止白带。本方以局部治疗为法,药效直接作用于患处,故不失为治疗妇科常见病症之良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