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64章译文/原文:什么是学不学?何为辅万物之自然?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六十四章
真修无为章\回家复性章
第一段: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泮,pàn)
第二段: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为,wéi,下同)
第三段: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行,xíng)
第四段: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第五段: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几,jī)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第六段: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难,nán)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道德经第64章译文
修行的中士以为自己修行已经成就,
如同佛教中的二乘人。
他们宣称自己成就的法门独一无二,
就是修行从“无”处用功。
中士的修法令初发心者耳目一新,
认为这是真正的修行法门,
不久就可以见道。
中士说事物安定中容易持守,
等到失去平衡就难以控制。
事物没有征兆时容易谋划变更,
等到露出征兆时就难以改变。
脆性的物品容易粉碎,
一旦还潮变柔就无法粉碎。
事物几微时容易消除,
一旦成形就难以收拾。
中士继续宣讲他们的教法:
要在事物未有之前用心为之,
要在邦国未乱之前用心治理。
证悟者知道这是假象无为的修法,
(如同佛法中二乘人的不究竟修法)
就指着大树、高台、远行三者。
从微末的种子开始生长,
最后成为合抱大树;
从第一畚箕开始垒土,
最后筑成九层高台;
只要迈出第一步,
最后离家就会千里之远。
这三者宣说什么妙理?
就是只要生起第一个有为的念头,
后面念头纷纷扰扰,不会停息,
正像一颗种子生长为合抱大树,
正像第一畚箕泥土垒起九层高台,
正像迈出第一步最后离家千里。
修行者要断除第一个有为的念头,
既不从小处细处为之,
也不从无处为之,
这才是真正的为无为,
做一个无修无证的无心道人。
任何有为相都会失败,
任何执着都会失去。
真正的修行者外不着相,内不着空,
于相离相,于空离空。
圣人安住于无为之中,
所以不会失败;
安住于无执着之中,
所以不会失去。
着相的修行者正好相反,
常常功败垂成。
证悟者开始于无为,
终于无为,
对假象无为洞彻无余,决不心动,
所以永不失败。
所以证悟者欲无所欲,
不会对宝物生起贪心,
哪怕是对道这样的无价之宝,
以清静心得无所得,取无所取。
证悟者以不学为学,学无所学,
世人离家出走已经十分遥远。
现在应该迷途知返,
顺着所经过的道路原路返回,
这是顺应万物的自然性而不敢妄为。
章名释:(1)真修无为章。不从小处易处为之,不从“无”处为之,破外道有为相,破二乘人假相无为(实际是隐蔽的有为相),始于无为,终于无为,这才是真修无为。(2)回家复性章。世人离家已经很远,现在应该原路返回。复性就是返回本家,真宅。
题解:此章二破有为相,此相极为隐蔽。“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本质还是有为,但可以乱真,所以称为假相无为。注释家以为老子是在褒赞,实是破有为相。不可被“未有、未乱”迷惑,“为之、治之”终是有为,未能认识道思维和道逻辑者极易被迷惑。后世注释家觉得义理不协,不知问题在哪里,引起纷争。《列经》说“不治而不乱”,而不是“治之于未乱”,这是完全不同的教法。但此境界已经是二乘人、中士,不是外道。
《金刚经》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二者义理相通。“几成”就是说修到此地,已经证道不远,就差临门一脚,把“无”也放下。如果不把“无”放下,等于着无(着空),就“几成而败之”。大珠慧海禅师说“不立有无”,正是对此等修行者而说法。把有放下,把无在放下,那就安住无无之境,也就是如如之境,大妙现前。前四句都是假相无为,确实迷惑人,但证悟者了了分明。“慎终如始”,这是老子的慎终。“慎终追远”,这是儒家的慎终。慎终修法特别重要。“慎终如始”,就是要回到自己的本家、真宅。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文本和注释分歧:
欲不欲,学不学:与前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都是双反教法,双诠句法。不学分别就是学无分别,学分别就是“为学”,学无分别就是“为道”。楚简一作“教不教”,一作“学不会”。双诠句法是老子的发明,表达常规句法无法到达的真谛,老子语言真是用到极致。
复众人之所过:复,原路返回,是《易经·复卦》的本意。过,所经过之路,不是过错。“所过”即所经过,“过”为动词,不是名词,引申为所过之路。把“过”当过错解,使文句不通,有注释家改为“不复众人之所过”。道德经每个字都有精义,不能改动,只有王弼本、河上公本保留了几乎完整的精义是无可争议的最完整的文本。道德经中,“复”字极为重要,就是复性的真功夫,原路返回就是复性,复性就是回归本家、真宅。这是经典性的经文,修法就在此地,一字错会,全失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