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阮义忠:有一种乡愁,是无声黑白

“若干年后,我像进行仪式那样捧起相机。门还是那扇门,弟弟和我却早已出外闯荡。曾经紧抓着家门的我们,在晃来晃去之间被甩到外面的世界,离家愈来愈远。”

——阮义忠


阮义忠

1950年生于台湾宜兰县的木匠人家。台湾当代著名摄影家,是少数被选入美国权威的《当代摄影家》一书的华人摄影家之一。在几十年的摄影生涯中,他一直坚持人文主义的温暖视角,以超乎寻常的热情和洞察力,专注地用镜头记录台湾的社会现象。

有着“中国摄影教父”之称的摄影家阮义忠,《正方形的乡愁》是他又一再现上世纪70至90年代真实台湾的摄影集。有趣的是,书中所有的照片都是用120相机6cm×6cm胶卷拍出来、未经裁切的影像。

在《正方形的乡愁》中能够看到已经消失的诸多风物,能摸到那些已散落无踪的乡愁:成年对童真的乡愁,游子对家园的乡愁,车水马龙的都市对田野农耕的乡愁。黑白的正方形影像,隐藏着最深沉的情怀。

人与土地     阮义忠摄影

阮义忠,何以“中国摄影教父”?

作者:陈丹青

过去十五年,中国大陆关注「 世界摄影 」,或我称之为「 严肃摄影 」的人士,若其年龄正在四十岁上下,那么,阮义忠的名字想必在他们心中无可替代 —— 他是一位世界摄影之于中国的启蒙者与传道者,我甚至听说,好几位大陆摄影家以「 中国摄影教父 」这样的尊称给予阮义忠。
倘若以上说法言过其实,那么,至少在我,阮先生是一位令人心悦诚服的老师。二十二年前当我去到美国,旋即淹没在浩如烟海的世界摄影集与摄影展览中。我被震撼、吸引,然而迷失其间;1980年代末,我首次读到台湾雄狮美术出版,署名阮义忠的“世界摄影大师”上下册系列,详读其中每一篇文章,仿佛聆听教义、加入党派。
从此,摄影成为我在绘画之外的“第二信仰”,在绘画的门户之外豁然望见另一宽广的视界,从中找到我面对世界、抱持勇气的坐标与照明 —— 1995年藉台北展览的机会,我擅自寻上门去,在阮先生的编辑部与工作坊见到这位领路人,当面向他表示敬意。
中国大陆有许许多多艺术家、理论家、美学家、出版家、策展人,当然,还有为数不少的文艺名流。可是我们这里没有阮先生这样的角色。怎样的角色呢?我称为「 单独行进的人 」。
过去二十年,我有幸结识了导演侯孝贤、影评人焦雄屏、作家朱天文、美学家蒋勋、舞蹈家林怀民、诗人兼报人杨泽、画家兼评论家杨识宏、文化研究者陈传兴,还有我正在谈论的阮义忠 —— 他们都是我所谓的「 单独的人 」。
他们背后没有电影学院、电影协会、作家协会、文艺家联合会、美术家协会、摄影家协会 …… 就我所知,他们青少年时代经历过宝岛的「 戒严时期 」与「 解禁时代 」,但没有被侮辱过;他们大都出过洋、游过学,接受良好的教育,没有在「 上山下乡 」或政治运动中虚掷年华;他们之所以拍电影、写剧本、弄批评、出文集、组舞团、成立私人摄影作坊,仅仅因为个人的雄心、热情、才能与韧性。
他们没有官方名份与管制,也未必获得社会的怂恿或理解;在他们的声誉和成就背后,大陆同行恐怕不清楚他们曾经何其艰难寂寞,因此,这是最重要的一层:我们也难以设身处地感受到他们的自由与独立。
是的,他们出自台湾,台湾因为他们,在过去二三十年间发生了当代艺术,但他们并不一定代表台湾。他们所能拥有并把握的只是各自热爱的艺术与事业,此外便是自己的名字。
因此,当我去年十月间在北京紫禁城国际摄影展与阮先生重逢,他与共同支撑摄影杂志的妻子是被主办方邀请的贵宾,但他们淹没在种种大陆官方团体、机构、组织的阵营中,就像在台北人丛中一样孤单。
可是随即我看见好几位大陆著名个体摄影家绕过饭桌来到他面前,怀抱着个人对个人的敬意,请求签名与合影。那天,老朋友阿城第一次见到他,我真高兴听到阿城对阮先生说:「 你也是我的摄影启蒙者」!

《人与土地》 北港的妈祖信徒 / 摄影 阮义忠

启蒙,「 星星之火 」是也。经阮先生自上世纪70年代率尔点燃,与他守护至今的,似乎便是他妻子与他在台北的那层楼面。我愿意相信在他之外,台湾本土有不少矢志于创建摄影文化的人士,大陆这二十多年来,也自有一群矢志于介绍世界摄影的研究者与活动家。
然而以孤勇与资金,草创据点,自成阵营,将摄影文化在岛内、大陆,及海外华语世界中的传播、深化、开展,作为志业而持久不坠,其杂志《摄影家》的品质与声誉竟远及欧美,使西方摄影文化亦予见重者,恐怕惟阮先生一人。他的志业在台湾开花结果,我不是见证人,但我亲见90年代大陆个体影人及影像作品的渐有层次、渐入佳境,与阮先生的书籍、杂志及相关文本的渗入与影响,大有前因后果之缘。
而在大陆被淹灭长达六十多年的北京摄影家方大曾及其作品,在《摄影家》杂志以专辑的形式得以全面的介绍,也是靠了阮先生的法眼与热心 —— 这些功德,阮先生当初那里想得到呢,他只顾径自做事,一步一步向前走。
阮先生做的是一位学者的工作。他的文章、他的人,却是耿耿热肠,有大关怀,有大理想。我从未见他以自己的研究居高自利,煞有介事。他向渊深冷静如陈传兴教授请教影像文化的纷纭学脉与理路,又与执着本土情怀的文学家黄春明把谈摄影与民族、时代及人性的关系。他的杂志遍涉世界与当代摄影每一时段及领域,但始终秉承摄影的人文精神,寻求高于摄影的诸般立场。
岛内及大陆的摄影运动,均在他热切的关注与介绍范围,尤可贵者,他自己也是一位精力饱满、目光锐利的摄影者,这为他庞大的研究工作注入活泼的感性与坚实的经验 —— 我尤为欣赏他的那幅作品:地平线,一群孩子,其中一位翻滚空中。我问他:那幅照片,是上帝为你摁的快门吧?他想了一想,随即露出率真的笑容 —— 只有艺术家才有的率真 —— 连连点头:
是啊!是啊!
我不知道在卡蒂埃-布列松与卡帕的时代,在东松照明与细江英公的国度,有没有阮义忠这样的人物在做阮先生这样的事,如果有,他们是谁?我知道法国有罗兰‧巴特,美国有桑塔格,日本有安部 ……
如果中国多有类似的人物,可能我们并不那么需要阮先生以及他所显示的价值 —— 这是何其可怜的价值,如上所述,中原大陆当代摄影意识的「 启蒙 」,竟是一位海峡彼岸「 单独的人 」,因此这是何其珍贵的价值,不然,我们怎能知道当今中国的影像文化尚存多少有待跋涉的路途?

我不愿夸张阮先生的功绩,我也无意多谈他的作品及言论,我多么希望在他之外,我们周围有更多的人物如他那样,做着他曾一路做过的事。他的志业,开放给争论、批评,并期待超越。在这些事尚未发生、尚未展开之际,我相信眼下这一专辑给予我们难得的机会,认识中国当代摄影迟来的自觉,并再次认识阮义忠及其工作的价值。

阮义忠摄影作品

家門,1976“相机买回来后,我整天东摸摸、西擦擦,晚上抱着它睡觉,心想,按下快门的第一张照片也必须是最神圣的。为此,我特地返乡,拍下了这张老家的大门。这扇门阿公还在的时候就有了,我们小 时候经常两手抓着木条,脚丫钩住门摆晃来晃去,像荡秋千那样乐不可支。年纪稍大,门经不起晃,就只能在一旁羡慕弟弟们了。”

媽祖廟前的石獅子,1976“拥有哈苏相机后,拍完家门,第一个要拍的当然就是石狮。 到了才发现,以前认为大得不得了的妈祖之家,竟然只是个小庙;门前石狮也缩得简直就像当年那一对的小孙子。石珠还在,可我的手掌已伸不进去了。”

跛腳七仔,1976“小镇上,人人有名、有位、有关系,跛脚七仔却是个例外,与任何人都不相干。他在我家隔壁的冥纸铺工作,我却从没听过他的声音,或见人找过他。我所看到的跛脚七仔,不是木偶般地举步艰难,就是像个毫无情绪的机器人,一撇一撇地挥着食指黏小金箔,身边永远有个装零钱和小东西的旧奶粉罐。”

九份,1976 《传递乡愁》“以前没见过,之后也不曾再遇过像他一样安然适意的邮差,每天在盘踞山头的村庄里爬上走下,穿街拐巷地送信,每一步都踩得踏实又自在。”

頭城老家後院,1976《二哥的兰花》:“在单调吃重的工作之外,二哥还是培养了一点乐趣,在阳台上钉了一格格花架,吊满上山采来的野兰花。那次回家,发现后院屋檐下悬着一只掉了壶嘴的老茶壶,兰草恣意地从里往外冒,其中一枝还悄悄开成一朵花。

台北迪化街,1975《迪化街的叮咚声》“苏金醋——他的名字我已牢牢记住,就像他凝在底片和我脑海中的笑容。'叮咚、叮咚’,童年时,听到街上传来的拨浪鼓声,就知道货郎来了。那个年头,家乡的货郎手拉车就像流动杂货店,从油盐酱醋强胃散、胭脂花布绣花线到铁钉菜刀螺丝起子一应俱全,唯独不见小孩爱的糖果饼干,这也是我小时候对货郎兴趣不大的原因。等到会拍照,想记录这个老行业时,它已几近绝迹。”

澎湖風櫃,1977《士官长和他的狼狗》“以为老兵会质问我为何在警戒区出没,没想到他视若无睹,就连狼狗也一声没叫,岗哨里肯定有锅肉在等着他们。机会难得,我赶紧拿起哈苏相机,管它快门声有多大,先把民家高晒的那串咸鱼一起框进画面再说。”

台北萬華亂彈乾旦,1978“身材略显臃肿的庄坤田,在后台上妆时,一分一寸地描出女性的妩媚,动作、嗓门也跟着文静起来。等束腰一勒、戏服一穿,出场 亮相时的他,已活脱脱地变成了那位温婉、凄切,最后夺刀自刎的王兰英。

台南西港,1979《安住身心于当下》“中午时分,队伍解散用餐,信徒各自在路旁的树荫下吃饭团,妈妈们也将一路驮在背上的孩子们放下来歇息。一把洋伞遮护了小宝贝的全身,在这最不能入睡的时间、空间、人与人之间,只有清净无染的赤子放能安住身心于当下!”

宜蘭市中正路,1987《家乡的水肥车》“水肥车在市区几近绝迹了,难得回趟宜兰老家,却在火车站附近碰个正着。陈旧秽重的老木桶以及农夫小心翼翼、生怕臭气冲天的污液溅出来的模样,瞬间唤起了我的童年回忆。”

宜蘭頭城,1989“后台的大部分空间都被戏服箱占满,箱子还兼化妆台、餐桌、道具架。休息的戏班成员一个挨一个,没人能把四肢摊平。膝盖要拱起来,手臂要缩在胸前、搁在头上,尽管局促,却依旧能安然入梦,且维持头套、浓妆的完好。

屏東三地門,1990《撒娇的小女孩》“在人物眼睛最有神、表情与肢体语言最自然的时候,灵魂就会跃然而出。”

宜蘭四季.1990《最深沉的乡愁》“正是这样的眼神,让我当年孜孜不倦地在台湾的各个角落走动,记录下每张遇到的纯朴面孔。这份纯洁的童真,便是我们所有人长大之后,最深沉的乡愁。”

宜蘭南澳,1989《南澳村的假老头》“雨中有两个小男孩朝我们走过来,其中一个戴着大鼻子眼镜装老头,鼻下还有一撮翘胡须,好像这样就能提早长大。事隔二十多年,这个小男孩早也步入中年。当大人滋味,不知是否跟他期望的一样?”

台北淡水,1988《一个时代的典型》“老一辈的台湾人,受的教育或许不多,干的也多半是劳力活,却能从生活中汲取智能,学习道理。那种发自内心的和善、信任与礼貌,让人觉得处处有情、处处亲。”

高雄美濃,1977《一个美浓的早晨》“走过许多乡镇,我不曾于其他地方看过如此安详平和又温馨的一日之始。一个美浓的早晨,让我体悟到什么叫作天生自然。山、水、大地因缘合和,人们依着这样的环境生活,成为与天地融合之人。”

南投埔里,1977《好山好水好埔里》“薄雾像轻纱般遮着四周山峦,刚插过秧的田亩映出一方方蔚蓝的天色,本少质量最好的甘蔗、茭白笋与各色蔬菜穿插其间。田间小径曲折蜿蜒,毫不费力地就破解了那一格格直线的单调。”

澎湖望安,1989《无言歌》“刚迷上拍照的工作助理,从码头来此的路上早被烤得全身是汗,打着赤膊,拿起相机就冲出户外,四处找画面。”

台南西港,1990《庆安宫的王船祭》“在台湾早年的乡土热潮期,庙会被认为最具本土色彩、最能彰显民间活力。然而,随着旅游观念的盛行,如今它更像是一场绚丽的观光活动,丧失了敬天爱地的酬神胸怀,离信仰与传统愈来愈远。”

台北關渡,1994《追风的小孩》“两个小人影快速移动,从堤防的另一头朝我冲过来;两个小孩把堤防当成了赛车道。胜负分明,差距愈来愈大,先到终点的孩子悠哉悠哉地靠在脚踏车龙头上,得意地望着后来的同伴。”

(0)

相关推荐

  • 李展飞——《天堂依然有乡愁》

    天堂依然有乡愁 这两天,刷爆朋友圈的就是那句"天堂没有乡愁,走好,余光中"了,而我想说的是,天堂依然有乡愁. 我不知道余先生走的时候,是不是吟诵的那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 ...

  • 人与土地——阮义忠经典摄影作品集

    阮义忠,台湾当代著名摄影家,是少数被选入美国权威的<当代摄影家>一书的华人摄影家之一.长期以来,他坚持以人文主义的温暖视角,以超乎寻常的热情和洞察力,专注用镜头记录台湾社会和风土人情.除了 ...

  • 哲学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

    "哲学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 十八世纪德国的浪漫派诗人.短命天才诺瓦利斯这样比喻. 哲学是一种思考,一种寻根式的本质化的思考,这种思考源于一种不安,而思考所要寻求 ...

  • 其实,这种食物代表了徐闻人的一种乡愁

    夏日到和安镇海边玩,我们一行一下车,朋友就说,先在这里休息一下,大锅里正煮着生蚝,吃了蚝,等烧烤的东西准备好之后,再到海边的松树林去.一听说有生蚝,我们连声说,蚝是好东西,一定要吃,都有点迫不及待了. ...

  • 情感语录:有一种陪伴叫远望,有一种守候叫无声

    情感语录:有一种陪伴叫远望,有一种守候叫无声

  • 【我的乡情4】周冬梅:桃花是一种乡愁

    扫描二维码了解征文详情 桃花是一种乡愁  周冬梅 纸上的桃花 三月的乳房 饱胀得快要破裂 朱砂痣一点 相思疾,传染一大片 三千亩春色,沦陷 在前世的纸上 埋下伏笔 只为今生 把绝句开在你的心里 桃花是 ...

  • 有一种乡愁只有胃知道

    白花菜,是我出生地众多野菜品种里的一种.学名一定不是这个,因开白色小花,民间就此取名而得. 小时候的我们,不会烹饪,自然不知道叶子有何用处,倒是秋天那成熟的黑浆果被满地撒野我们视为珍宝,小小的.一串串 ...

  • 有一种乡愁叫农忙【诗歌】& 毛雨松

                   <割麦子> ◆  ◆  ◆  ◆  ◆   休息了大半年 镰刀攒足了精神 匆匆洗了把脸 一路小跑 来到麦田 就潜入金黄深处 像抱起久别的新娘 挽起 铺放 挽起 ...

  • 写作技巧13:展现人物特点的三种方式

    " 写作技巧/  人物篇 本文一共1179字,介绍了展现人物特质的三种方式.想要获取更多写作技巧,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写作素材大全.小说描写素材 3种方式 01 第一种方式:开门见山.直戳了 ...

  • 有一种乡愁叫“在乡的愁绪”

    作者按:这是马尔的视觉首次将一个人的相关话题编成了一部文辑.<小城叙事>.<东篱故事>.<古镇临涣>.<蚌埠记事>都是按地理区域或场景归类的话题. 到2 ...

  • “奶奶家的院子”走红背后,藏着抖音里的100种乡愁

    这些天,河北保定 一名90后小伙用微雕模型 还原奶奶家老院子的抖音火遍全网, 瞬间看哭了无数人. 绿荫葱茏的小院 斑驳的红砖墙 爬满锈迹的旧三轮 一圈青苔的咸菜缸··· 小院里的一切,还是那么熟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