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安】流行性腮腺炎述要、明理及证治

1

述要

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种常见的通过空气飞沫传染的小儿呼吸道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耳下腮颊部焮热、肿胀、疼痛为主要证候特征。好发于冬春季节,以5~15岁的儿童发病最多,婴幼儿极为少见。本病古称虾蟆瘟、鹭鸶瘟、鰻鲡瘟等,均以其腮腺肿胀且具传染性而命名。形容较为确切形象。至于近代有人把本病与古时的痄腮互称或划等号,尚感欠妥。因痄腮只是以腮腺肿胀为特征,也包括化脓性腮腺炎——痄痈 在内,多不传染,只能说痄腮包括本病在内。

本病在我国流行的时间很早,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赤小豆”条记载:“宋仁宗在东宫时,患痄腮,命道士赞宁治之,取赤小豆七十粒为末。敷之而愈。”这说明当时已有本病的流行。而见之于方书,则以元代窦汉卿的《疮疡全书》为最早,以后明代的儿科著作,如《保婴撮要》、《幼科金针》等,以及《外科正宗》、《外科准绳》都有本病的记载。由于本病外形肿胀,所以,多列入外科门中。

本病只有个别的病例并发脑膜炎,出现高烧、头痛、项强,呕吐、惊厥等。如果早期并发,多出现于腮腺肿胀之前,诊断较为困难。西医认为,有可能并发睾丸炎,影响生育,临床尚难验证。总之,预后较好。

2

明理

《薛氏医案》认为,本病是“ 足阳明胃经,或外因风热所乘,或内因积热所致”。从这里知道,发生本病的主要原因有两条:

  • 一是内因积热蕴结,伏于足阳明胃,为发病的内因;

  • 二是外感风热时邪,由口鼻而入于足阳明,是发病的主因。

由于足厥阴肝经之脉,挟胃属肝络胆,上与胃经并行;足少阳胆经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风热时邪入胃,引动胃中伏热,胆胃之火随经脉循行,上交于腮颊,壅阻于少阳经脉。毒邪郁结不散,致使少阳经脉失和,气机阻遏不通,气阻血滞,而致局部肿胀,坚结疼痛。所以,《儿科证治大全》说:“此由风温偶袭,少阳经脉失和所致。”由于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互为表里,厥阴肝经之脉,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如时邪病毒,随肝经之脉循经下行,即可使厥阴之脉失和,而在阴部处发生病变,故少年罹患本病,可以同时出现睾丸肿痛。如风毒炽盛,窜入心肝,扰及神志,也可出现壮热,头痛、呕吐、嗜睡,甚至昏迷、惊搐等证,即西医所谓并发脑炎的合并症。

以上古籍所载本病,外因有风热、风温、风毒的不同,其实风热,温,毒皆同气而异名。现在多认为本病之外因为外感疫毒疠气。

3

证治

本病是由外感疫毒疠气和内在积热相互搏结而引发,属于温热病的范畴,故在辨证上仍采用卫气营血的辨证方法。临床的共同症状,常表现为开始即有恶寒发热,继到耳聋,喉痛,腮部一侧肿胀疼痛。如果治不及时,未能控制,经过1~2天后,即由一侧延至另一例,但很少有两侧同时发生的,如两侧均已发生赤肿者,则发热更甚。一般经过7天左右,则热退肿消而痊愈,整个病程为8~12天。如果治疗及时恰当,则可大大缩短病程,也可控制在一侧,而不延至对侧。相反,如果治不及时,或治疗不得当,亦可相对延长病程,乃至数周不愈。我等在临床上将本病常分为下列几个证型,进行辨证治疗。

一、表邪偏重

本病在起病初期,多为表邪偏重而热毒较轻,一般证候多见恶寒发热,鼻流清涕, 头身疼痛,腮部肿胀疼痛,局部不红,咀嚼障碍,咽部不适,唇舌偏淡或正红,舌苔薄白,脉象浮数,指纹浮青等证。

辨证要点:恶寒发热,鼻塞流涕,腮部肿胀,疼痛不红。

治疗原则与方药:本证属表邪重而热邪轻的证候,故在治疗上以解表散邪为主,选用荆防败毒散,去羌活、独活,加板蓝根、浙贝母、夏枯草, 僵蚕。本方以荆芥、防风、薄荷解表散邪,桔梗、枳壳宣肺而助解表之力。柴胡疏解少阳之郁热;茯苓渗湿,甘草调和诸药。去羌活、独活,恐其辛温发散太过;加板蓝根、渐贝母、夏枯草、僵蚕,以达清热解毒、软坚散结的目的。全方共奏解表清热、软坚散结之效。如舌苔色黄,有化热之势者,加黄芩、龙胆草,以清热泻胆;如热毒亢盛,肿胀甚者,去柴胡,加石膏、黄连,以制继续化热之势。

二、热毒偏盛

本证是表邪将解,热毒偏盛者,临床证侯表現微恶风寒,壮热有汗,腮部红肿,焮热疼痛,咀嚼困难,吞咽不利,甚至颈项转倒不灵,或大便干燥,小便短少,面赤,唇红,舌质红,舌苔黄白相兼,脉浮数。指纹青紫等证。

辨证要点:壮热与微恶风寒,腮部红肿,焮热疼痛,唇红,舌红。

治疗原则与方药:本证是以热毒偏盛,故以清热解毒为主,兼有表邪未尽,少佐解表散邪,选用普济消毒饮,去升麻、柴胡,加龙胆草、夏枯草、蒲公英。本方以黄芩、黄连、连翘、板蓝根、牛蒡子清热解毒;僵蚕、马勃解毒散结,软坚消肿;薄荷疏散风邪;桔梗宣肺以助解表之功;玄参滋阴降火;陈皮理气健牌,以制黄芩、黄连苦寒伐胃之弊;原方去升麻、柴胡,恐升腾太过,以免毒邪扩散;加夏枯草,则软坚散结之力更强;加龙胆草、蒲公英,清泄胆经之热,以助解表之功,全方共奏清热解毒,疏表散邪,软坚消肿之效,用于热毒偏盛者尤宜。如热入阳明,大便秘结,舌苔黄者,加大黄、芒硝,通腑泄热;如舌质红绛,舌光无苔,热毒入营者,去薄荷, 加生地黄、丹皮、丹参凉营育阴,如邪毒陷入心肝,出现神昏痉厥,抽搐动风,合并脑病者,加至宝丹以醒脑开窍,加服紫雪丹以镇惊定搐,(中医五运六气,公众号整理)亦可加钩藤、僵蚕于煎剂中,以熄风止痉;如见头痛剧烈,呕吐如喷,毒邪侵犯于脑者,加竹茹、代赭石、重坠降逆止呕,加僵蚕、天麻解痉熄风定痛;如见睾丸肿胀疼痛,并伴有发热、战栗、呕吐、腹痛者,加小茴香、橘核、金铃子、黄柏,清热行气消肿;如腮部肿胀,疼痛消失,而见唇舌樱红,舌光无苔,热毒伤阴者,用叶氏养胃汤,滋养胃阴以善后;如不欲饮食,或食未恢复者,加生谷芽、生麦芽,以生发胃气;如腮部红肿尤甚者,加五味消毒饮,以增强解毒之力;如腮部肿胀疼痛消失,惟有硬结不散,大如指头或大如胡豆者,用消瘰丸,加海藻、昆布,以软坚散结。

附:外治法

一、芒硝3克,青黛6克,用醋调成糊状后。敷患部。

二、芙蓉花、叶,或菊花叶,捣如泥,敷患部。

4

验案

(一)保X x,女,3岁,住成都107信箱宿舍。

初诊: 1966 年4月18日。患儿发热4天,微恶风寒,全身不适,两腮肿胀、疼痛,色红不显,咽部发红,口渴思饮,舌质红,舌苔黄,脉数。

诊断为流行性腮腺炎。

治则为:解表清热,消肿散结,方药用普济消毒饮加减:

连翘10克,栀子9克,射干9克,黄芩12克,黄连9克,牡蛎15克,牛蒡子12克,柴胡1.5克,板蓝根30克,花粉12克,木香6克,夏枯草24克,续服2剂而愈。

按:本例属热邪偏盛,表里俱存,故以清热解表,消肿散结为主。方中用连翘疏散表邪,牛蒡子、栀子、黄芩、黄连,板蓝根、赤芍、射干等清热解毒,兼利咽喉;牡蛎、夏枯草、花粉消肿散结;少佐柴胡以疏解少阳胆经之郁热,加木香行气配脾,以防牡蛎涩胃,黄芩,黄连等苦寒伤胃之弊.

(二)王x x,男,4岁,住成都82信箱宿舍。

初诊:1966年1月14日。患儿发热3天,两腮肿胀、疼捕,局部色红不显,恶寒,头昏,汗少,口干少饮,不思饮食,舌质红,舌苔白黄,脉浮数。诊断为流行性腮腺炎。治则为解表清热,消肿散结。方用荆防败毒散加减:

荆芥9克,柴胡3克,黄芩9克,前胡9克,川芎9克,花粉12克,牡蛎15克,青皮9克,枳壳9克,香附15克,板蓝根30克。

复诊:1966年4月18日。患儿续服上方二剂,两腮肿胀减轻,全证消失。再本原方去荆芥、柴胡、香附,加连翘、玄参,再服二剂而愈。

按:本例与前例比较,表邪稍重,故用荆防败毒散加减。以荆芥、柴胡解表,剂量略增;因热毒较轻,无咽赤,口渴,故只用黄芩与板蓝根清解热毒;青、香附、枳壳行气和中,以制牡蛎之涩。

按:大凡瘟疫之疾,病性属热毒,病程均可有卫气营血之变,治皆以清热解毒为主。在卫在气,在营在血,分别兼治,并随时注意保津益阴,这是一般的证治大法。但每一种瘟疫,主证有别,病程传变有异,故应抓住其特点,如麻疹注重“透',百日咳注重“肃降肺胃、止咳和胃”。白喉注重“养阴润燥,忌辛温发表”。流行性腮腺炎注重“软坚散结',水痘注重“除湿”等等。故既知一般治疗规律所在。又能掌握不同疾病的治疗特点,医道才算精焉,此为其一;其二,本病初起,多有恶寒无汗之风寒表证,故可选用偏于辛温发表之荆防败毒散,然此为时短暂,一有热证之势,当及时选银翘散为主进行加减。若无表证,而里热炽盛者,用普济衔毒饮。

声明信息:

本文选自:《静安慈幼心书》。本公众号所分享文章仅供参考学习之用。发布内容若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可随时和我们联系。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文中涉及所有方剂药物及治法为学习参考之用,非专业人士请勿试药!

(0)

相关推荐

  • 痄腮的内外治

     痄腮的内外治 清胃败毒散 来源:<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     [组成]赤芍 当归尾 甘草 酒大黄 黄芩 连翘 花粉 荆芥 金银花各10克     [制剂用法]上药为末.水煎服.   ...

  • 强传染!株洲中医提醒这种冬季病毒,重可致耳聋,10岁以下娃最危险

    医生,我家孩子脸肿了,嗷嗷喊疼,张口或吃饭时都会疼,还有一点点发烧,孩子到底是怎么了? 这其实是孩子得了流行性腮腺炎的症状. 在冬季这个高发传染病的季节,大多数人都会把目光放在流感或者是感染性腹泻等疾 ...

  • 腮肿速消散(流行性腮腺炎方)

    组成:薄荷30克.白芷30克.大黄15克.姜黄15克.乳香9克.没药9克.蜂房9克. 用法:共研细末,蜂蜜和酒调敷. 主治:痄腮. 来源:<沈绍九医话>

  • 流行性腮腺炎中医述要、明理及证治

    流行性腮腺炎中医述要、明理及证治

  •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流行性腮腺炎 一

    孙某某,7岁 [初诊] 初春患感,身热,微有恶寒,两侧耳下腮肿作痛,舌红苔白根厚,大便略千,小便短黄,口渴心烦,脉象浮滑且数,按之滑数有力.此温邪毒热内蕴,痄腮初起,当以轻宣清解,火郁当发也,宜外用热 ...

  •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流行性腮腺炎 二

    黄某某,男,7岁 [初诊] 发烧2天,体温37.8℃,头痛寒热不重,昨天开始两侧耳下腮腺肿痛,舌红咽痛不肿,两脉浮滑且数,微有咳嗽,夜间睡眠不安,大便略干,小便赤黄.风温郁热上扰,势成痄腮,用宣郁疏风 ...

  •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流行性腮腺炎 三

    张某某,女,40岁 [初诊] 从3月12日头痛咳嗽,微有寒热,咽徽痛,两侧腮腺作痛.由于工作忙,未能及时到医院治疗,3月15日曾服安宫牛黄丸二丸,并注射消炎针剂.自17日始,面目周身浮肿,胸闷气短孙便 ...

  • 王玉润证治经验

    王玉润教授1938年在新中国医学院求学期间即师从儿科名医徐小圃,这是他学习临床和临床经验积累的开始, 其后不论其工作性质和荣誉.地位发生了多大的变化,直至1992年去世,他作为老中医的本色不变,从未脱 ...

  • 王慰伯证治经验

    王氏擅治外感热病名闻遐迩,兹仅就风温.湿温的辨治经验,简述于下: 一.风温辨治.王氏认为,风温虽系感受春令之邪而发,但四季皆有,而以春冬二季为多.风温之治,清.叶天士论之最详,其主用辛凉解表,清肃上焦 ...

  • 王灵台证治经验

    一.慢性病毒性肝炎 1.扶正祛邪同进  补益清化并举 慢性病毒性肝炎中医常诊断为"胁痛"."黄疸"等,主要为肝炎病毒感染后引起的慢性病理反应,一方面有病毒持续感 ...

  • 王大增证治经验

    一.化瘀通腑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常见的多发病种之一,目前亦是一种难治之症.其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严重影响妇女的健康和工作.学习.中医本无此病名,根据本病临床症状,辨证属中医的&q ...

  • 王有鹏分消走泄法论治寒地儿童三焦杂证

    近年来,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副主任委员.龙江名医王有鹏教授带领团队搜集文献.查找史料,通过翻阅寒地儿科学派各医家现存著作及临床手札,并探访其后代弟子,对寒地儿科医家学术进行归纳总结,并在临床应用的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