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去世之后,贾宝玉为何没有立即出家,而是和宝钗成婚之后

《红楼梦》里,宝玉、黛玉、宝钗三人的爱恨情仇,历来是广大读者最为争执的地方。有力挺宝黛的,也有极力主张宝玉娶宝钗的。究其原因,无非也就两个方面,一是宝钗的身体相对更“硬朗”,二是宝钗的人缘更好。
事实上,黛玉确实也早早地香消玉殒,最后的结局自然是遂了挺钗派的心愿:宝玉和宝钗成婚。可惜美景不长,成婚之后,宝玉在参加科举考试后就再也没有回家,据说是出家为僧了。
这就有了一个新的问题,宝玉为何要出家呢?
有人说,宝玉出家,是因为黛玉的原因。宝黛之恋、刻骨铭心,黛玉早去,对宝玉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故而心丧若死,万念俱灰,乃至唯有出家一条路可走。
我们绝对不用怀疑宝玉对黛玉的用情之深,但如果这个说法成立,那为何宝玉出家的时机会这么巧?要真是完全为了黛玉而出家,理应在知道黛玉死讯之后,立即付诸实施。为何却要待和宝钗成婚之后才行动?难不成,贾宝玉的出家,是一个“计划良久”的暗黑行动?这显然也是说不过去的。
也有人说,宝玉出家,是与宝钗婚后不和。宝钗热忱于功名利禄,一心催促宝玉发奋读书。而宝玉的性格,们从来就是“无意科举仕途”,这一点,甚至贾政都已经接受了这个事实。于是,不堪宝钗的絮叨,从而出家而去。
如果这么说宝钗,那也是对这个“山中高士”莫大的曲解了。宝钗热忱富贵不假,工于心计也不假,尤其是柳絮词里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句,更是不加掩饰地说出了自己内心的希冀。但这一切都是在娘家做闺女的时候。“出嫁从夫”,即使宝钗再如何,在那个“夫为妻纲”的年代,也是无能为力的。难不成宝钗还看不穿这个事实?
因此,以为宝玉出家是受宝钗所逼的说法,也是不通的。
但是,宝玉出家却是事实,那其原因究竟呢?
在我看来,宝玉的出家,既和上面两个因素有关,但并非决定性的因素。究其原因,其实还是挺复杂的。
首先,这是和宝玉的性格息息相关的。宝玉历来不喜欢功名利禄,一贯只醉心风月,依红崴翠,对于此外的事情,基本都是兴趣聊聊。
黛玉去世之后,尽管对宝玉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但不幸之万幸,黛玉去世的时候,宝玉正值病中,昏昏沉沉,了无哀乐之感。因此也就避免了为黛玉“殉情”的可能。
宝玉和宝钗成婚,很大程度上,其实是宝钗付出更多,因为是给宝玉“冲喜”而为。从这个角度上看,宝钗也确实有“山中高士”之风了。待到宝玉心性渐渐恢复,此时木已成舟,一贯怜香惜玉的宝玉,岂能不清楚宝钗对自己的付出?
因此,康复之后的宝玉,前有“有负黛玉深情”的薄悻,后有宝钗的软语温存相劝,俗话说“最难辜负美人恩”啊,此时刚刚清醒的宝玉,又怎么能立即决定出家以报黛玉?
随着贾府的日渐衰败,此时的宝玉已经渐渐长大,再也不是那个只知道风月的怡红公子了。看透了贾府的腐朽。从当初元春省亲之时的盛世,往日繁华不可一世的荣国府,此时已是风雨飘摇。贾宝玉参加科举不再回来,有人说是他以“中举”来偿还贾府的养育之恩。
殊不知,参加科举之后,无论中举与否,贾宝玉必定不会再回到荣国府。
要知道,这个时候的贾府还有什么?当初大观园的姐妹们、姑娘们,还有几个?黛玉没了,迎春没了,探春远嫁,唯一剩下的是惜春。身边的四大丫环,晴雯早就死了,袭人已经是朝不保夕。尤其是黛玉晴雯之死,对贾宝玉的打击,那是痛彻心扉的。
在《红楼梦》里,贾宝玉很少有单独出门的机会,这回离家外出赶考,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出远门,唯有和侄子贾兰作伴。对贾宝玉来说,这是难得的“寻求自由”的良机。因此,这次赶考之后,无论结局如何、是否高中,贾宝玉绝对是不再回来的了。
既然离家出走不再回家,贾宝玉这人,其实也有薄情之处,远远做不到“自杀殉情”的份上。即使有对黛玉的无限怀念,但也只能做到出家为僧而已。
要知道,做和尚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光明正大地“乞食”,却又不会像乞丐一般受人歧视。对于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贾宝玉来说,这应该是唯一出路。
所以,黛玉死后,贾宝玉没有立即出家,而是在和宝钗成婚、参加科举之后。这里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总的来说,还是贾宝玉的性格儒弱所决定:凡事只能顺水推舟,绝对做不出多少有主见的行为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