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德经上》文言文注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三十八章
第一段:
上德不德,【德有上下。最上之德不显其德。上德,即玄德。不德,不显德,不居功德。德,恩德,施恩与人。施者有德,受着感恩勿忘,他日回报恩主。佛说三轮体空,施者、受者、所施物皆空,此为布施最高境界。上德如同三轮体空。】
是以有德;【不显其德,其德甚大。施恩众生,功德再次回向众生,此德不可失也。】
下德不失德,【下德施恩与人,自感有德,并希图受者感恩,他日回报。世人之德大率如此,此德衰薄,执德不已,故曰下德。】
是以无德。【一曰德微,二曰执德者终将失德,故曰无德。】
第二段: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何故?上德为无为,三轮体空,无为功德不可称量。无以为,无以功德为。施恩者不图受者回报感恩,亦无自我嘉许之念,无功德想。如母爱子,无为为之,天理如斯。母恩不可思议。】
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下德亦无为,此德甚大,然有细微功德心,即有以功德为。施恩者虽无为为之,然心中功德心未断彻底,不图受者回报,但有自我嘉许之念,作功德想。下德虽无德,然亦是极高功德,不可因“下”字错会经义。王弼异文:下德为之而有以为。此与“上义为之而有以为”相混淆,古人未解功德有粗细之故。帛书甲乙本无“下德”一句,此处经义精微,解经师疑惑而删去,惜哉!下德阶梯次于上德,高于上仁,唯严遵《老子指归》阐述甚明。】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德、下德均是无为,上仁以下是有为。无为功德远超有为功德,上德不执超胜功德,下德执之。故分上下。上仁有为功德细小,但亦不居细小功德,故上仁实属不易,不可轻蔑,只是逊于上德下德耳。把功德布施出去,不令人感恩于己,即无以功德为。】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义功德再次之。有为为之,有以功德为之心执之。】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上礼功德再次之,贤善人格之最后价位,过此以往,不可观矣。互相见面,行礼而已,内心无复善意。行礼而不回礼,则怫然怒之。严遵以道人、德人、仁人、义人、礼人五等阶位分之】
第三段:
故:
失道而后德,【道德仁义礼五常体系与儒家仁义礼智信五常体系对比观之。失道而德显,道不失则德不显。周公重德,天道靡常,唯德是依。道体系是自己证悟,自我审判;德体系是外在评价,希图感恩回报和社会赞美,动机并不清净,故曰“失道而后德”。】
失德而后仁,【道德具有普遍性,仁义礼乃等级社会之象征,是君对臣,上对下,尊对卑而言,故次之。】
失仁而后义,【义乃正当性、适宜性,在修行体系中极为重要。西文正义(justice)具有神性,地位极高,然华人之义地位较低,不可混淆。西方文化重正义不重仁慈,可以窥探老子尊道德贬仁义之旨。道含正义。道、儒二家对义之价值阐述严重不足,宋儒开始重视义之价值阐述,地位逐步提高。】
失义而后礼。【周公礼乐治国,与道德相比,礼乃重外不重内。然礼不可失。】
夫礼者,忠信之薄(bó)而乱之首。【忠信者,道德仁义礼五等,礼为最后一等。礼而下之,则乱生焉。非谓因礼生乱。】
第四段:
前识者,【见识胜人,有前知慧根者,《易经》之占卦者,均是前识者,可预测未来,知人生死祸福,季咸是也。】
道之华而愚之始。【前识者,知阴阳之道,故可推演吉凶,世人奉为神明。证道者远胜前识者,明白四达,不假筹策占术,能知过去现在未来。证道者玄照万物之无分别性,默然识之,密而守之,不泄天机,此是真知。】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行道之谓大丈夫,言其勇猛精进。行道证道之大宗师即是大丈夫。厚,道之实也。】
不居其薄(bó);【薄,道之华也。】
处其实,不居其华。【宁守母抱一,毋前识多智。】
故去彼取此。 【大宗师传法之辞,弟子谨记勿违。】
道一曰:此章文句一直争议很大,意义晦涩。陈鼓应等注释家依帛书删除下德无为一句,使义理发生很大改变。关键在于“无以为”“有以为”的正义不明。无以为是无以功德为,有以为是有以功德为。《庄子·让王》:“无以天下为”。解释前二句。
老子传道,以周公德教下衰故作《道德经》。德何以衰?曰:德有上下,周公所传为下德。施恩而无施恩之心为上德,此德永不灭失。有施恩之心为下德,下德必衰。何以故?居功是细微的利益心,渐渐浸润,如病毒蔓延,必致功德尽失。起心动念可不慎乎?严遵注解上德“德归万物,皆曰自然”,下德“德流万物,反复其君”,深得要领。并认为善人分为五种:道人、德人、仁人、义人、礼人,道最高,礼最低,礼以下则乱矣。
无为功德广大,有为功德微小。故下德无为高于上仁有为。此老子“大道废,有仁义”之旨。
承上章,无为则无不为。因细微一念而使无为广大功德尽失,老子哀之。庄子曰“至德之世,相爱而不以为仁”,由此而发。老子要世人把有意识的德修到无意识的德,举手投足皆是德,但自己完全不知是德。德人如水,百姓如鱼。此为至德。帛书教育王子,以此章为首,极重修上德也。老子原版如王弼本,道前德后,“孔德之容,惟道是从”也。
第三十九章
第一段:
昔之得一者:【古昔之大宗师也。世人都是残缺者,大宗师才是得一者。得一三义:合,无为合,与无合。合喙鸣,鸣喙合,庄师以鸟鸣说法,鸟鸣其喙始于合,终于合。鸟喙是无为合,非有为合。大宗师与道合,阴与阳合,有与无合,此谓得一。有与有合,阴与阴合,阳与阳合,非得一也。】
天得一以清,【天之清非天能为之,有天之外者也,天赖此而能清,故天得一以清。此,一也。】
地得一以宁,【地之宁非地能为之,有地之外者也,地赖此而能宁,故地得一以宁。】
神得一以灵,【神之灵非神能为之,有神之外者为之,神赖此而能灵,故神得一以灵】
谷得一以盈,【谷之含藏非谷能为之,有谷之外者也,谷赖此而为盈,故谷得一以盈】
万物得一以生。【万物之生非万物能为之,有万物之外者也,万物赖此而能生,故万物得一以生。】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举上五大神物以明得一之妙理,警醒世人侯王。侯王是听法者,非与上五大神物并列。注释家常错会。贞,天下公认之正位,亦天嘉许之正位。侯王之贵高非侯王能为之,有侯王之外者也,侯王赖此而为贵高,故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第二段:
其致之也,谓:【得一必无心得,若有心求之,则大难临头。致,有心招致。今人多解为:推极言之。】
天无以清将恐裂,【天无一独为之,则天无以清,直至天开裂。天不复是天矣】
地无以宁将恐發,【地无一独为之,则天无以宁,直至地动不已。發,火山爆發之發,非癈也。地不复为地矣】
神无以灵将恐歇,【神无一独为之,则神无以灵,直至神失去活力。神不复为神矣】
谷无以盈将恐竭,【谷无一独为之,则谷无含藏之能,直至谷枯竭。谷不复为谷矣】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万物无一独为之,则万物无生生不息之能,直至万物殄灭,牛不再生牛,马不再生马,天地空空。万物不复为万物矣。】
侯王无以贞而贵高将恐蹶(jué)。【侯王不听教诲,无一而独为之,失去贞位,将从高贵处坠落,一蹶不振。贞而高贵为一词,今人删去“而高贵”,失去经义。蹶,从高贵处坠落,不复起。】
【以上明得一妙理。天地神谷万物均仰赖一成为天地神谷万物之神圣,一为至大至高,世人不识故也。王弼《指略》云:存者不以存为存,以其不忘亡也。五大神物为存者,不以己为存在理由,而以一为存在理由。存者,子也;所以存者,母也。母,一也。此章开启一之学说。】
第三段:
故贵以贱为本,【一之学说已明,得一乃唯一追求。得一则存,不得一则死。贵贱得一则皆存,不得一则皆亡。贵不可轻贱,此理明矣。贵不得贱,则不得一矣。】
高以下为基。【高下相得则存,不相得则亡。高可弃下乎?高不得下,则不得一矣。】
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榖(gǔ)。【侯王自我贬称孤儿、寡妇、要饭者,皆是穷苦低下之贬称,部落时代之遗风,有深意存焉。远古部落长老自称孤寡不谷,自贬自抑,求得一也。】
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自贬自抑,以求得一。贵求贱以得一,道求下以得一,侯王自贬爱民以得一。天地神谷万物各成其性,和气生焉,侯王贞焉。】
故造舆于无舆。【有生于无,有无得一,故造舆于无舆。严遵本此章与次章合为一章,文意贯通,不可切断。严注:“非独王道,万物皆然。夫工之造舆也,为圆为方,为短为长,为曲为直,为纵为横,终身揳揳,卒不为舆,终能成舆”。河上公本:“数车无车”,细看车,唯有轮毂、车轮、车架等零件,不见车也。王弼本:“数舆无舆”,被人误改为“数誉无誉”,从舆(車)误为誉,失去“有生于无”之妙旨。】
第四段:
不欲琭(lù),琭如玉,【不欲美玉,则得美玉。不欲贵,反得贵】
(不欲)珞(luò),珞如石。【不欲顽石,则得顽石。不欲贱,反得贱,与物反矣。语气上省“不欲”二字。前人断句: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解读纷纭,乖离文旨。】
道一曰:常规断句为“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此处句法同第23章“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本句中省略“不欲”,为文气通顺。
第四十章
第一段:
反者道之动;【欲贵得贱,欲贱得贵;欲琭得珞,欲珞得琭。故曰反者道之动。】
弱者道之用。【因其无,有车之用。百姓虽柔弱,高贵者不可须臾离也。高贵低贱得一而存,不得一则必亡矣。大宗师为百姓正名,依天道妙理,令人生信。】
第二段:
天下万物生于有,【万物生于有,此理易明。牛生牛,马生马。然有与万物本不相同,世人不识。万物可指也,有不可指也。万物,物也;有,象也。弃物得象,穷理尽性。物象二分,无象生也。】
有生于无。【究极言之,牛不生牛,马不生马。天地未生之时,混混沌沌,焉有牛焉有马?既无牛无马,牛不生牛,马不生马,明矣。牛马皆生于无,此理确然。老子再以“造舆于无舆”、“数舆无舆”、“数车无车”推论有生于无之妙理,论证严密,今日科学家无可辩驳矣。明此妙理,牛非牛,马非马,人非人,天地非天地,万物非万物,皆如幻如化。唯道为一真耳。此为道德经最深刻妙理,以明万物之所从来。此章与上章严遵本合为一章,造舆于无舆、数舆无舆皆证明有生于无,文意不可断。】
第四十一章
第一段: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修道分为三道:上士道,中士道,下士道。老子教法成为后代基本教法。下士三年-六年,中士三年-六年,上士三年-六年。孔子“父在,观其志;父殁,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利根者不在此列,慧能听《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即明心见性,万法自如如。上士妙契玄理,听闻“有生于无”无上妙法,即感激涕零,勤而行之。即刻深信,证悟玄同。】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中士已经初证物象二分,未证象性二分。象非物也,性非象也。物有万而不同,象无碍而化,性五根不入。今闻有生于无,中士将信将疑。】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下士未证物象二分,视象为物,不知物有碍而象无碍。今闻有生于无之无上妙理,以为是狂人所为,故大笑之。佛法云,叱骂菩萨亦与菩萨结下来生缘,菩萨将先度有缘之人。大笑之义亦如斯。】
第二段:
故建言有之:【下宣三道三德一真五大。】
明道若昧,【圣人妙明真心玄照妙道,本明而不昧;世人肉眼见道,若见无物,故若昧也。】
进道若退,【道有转凡成圣之功,故曰进道。世人视道柔弱无用,故曰若退。】
夷道若纇(lèi) 。【大道甚夷,世人视之若纇道,崎岖难行。世人好径,视邪道为夷道。修道士以无欲无味五味为乐,世人以五欲五味有为为至乐。以上三道。】
上德若谷,【上德若无,故曰若谷。谷,虚也。】
广德若不足,【广德大而无边,然道本冲无,故曰若不足。】
建德若偷。【建德即甚大之德,偷,潜行不见,不现形也。道成就万物,然未见道形,故曰若偷。】
质真若渝。【大千流变,质真难见。凡夫见流变而叹息,圣人观流变而心开。于迁流中,有不流变者。于生灭中,有不生灭。】
大白若辱,【大白,无物可见,无也;辱,亦无也;白不增白,辱能增白。白中一点辱更显白。辱,黑色。此句经文原本在“上德若谷”后,排序有误。】
大方无隅,【六合之内,方则有隅。六合之外,何方何圆?】
大器晚成,【宇宙熔炉,造化无尽,是为大器。晚成,犹曰无有尽时。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大器若有成时,非大器也。楚简作“曼成”。帛书作“大器免成”,今人都从之,认为“晚”是“免”之误,不知大器无成时也。】
大音希声,【钟所发为音,耳所闻为声。人籁、地籁发有声之音,天籁发无声之音,是为大音。道所发为无声之音,响如惊雷,唯圣人之耳能闻之,凡夫之耳不闻也。】
大象无形。【凡物有象,有象有形,触者为物,眼见为象。象物二分,唯中士得之。得象忘物,得意忘言,唯智者能之。孰能忘象而有得?忘象则忘形,忘形而有得,其为大象。】
第三段:
道隐,无名。【道,无颜无色,无音无声,无象无形,故曰隐也。隐于眼耳鼻舌身意之外,唯圣人玄照独悟。无名,万物有名无实,道无名有实。万物,假物也;道,真也,能生万法,虽无且真。】
夫唯道,善贷且成。【万物不能生万物,唯道能之,故曰道生之。世人谓牛能生牛,马能生马,误也。牛岂能生牛,马岂能生马?若牛能生牛,马能生马,旷古之时,亦必有牛有马。然旷古之时,混沌初开,无天无地,无牛无马。故生牛者非牛也,生马者非马也,生人者非人也。生天生地,生牛生马,生男生女,唯有道也,此曰善贷且成。贷,借也。道借无生有,故曰善贷且成。】
道一曰:王弼本“大白若辱”在“上德若谷”之后,此处“大白若辱”置“大方无隅”前。本章宣说三道三德一真五大,贯通文义,且文气更足。五大句式与第45章相对应。
质真若渝:凡夫见渝,圣人见真。大白若辱:大白中一点黑更显黑,反之亦然,白以辱衬,辱以白衬。大器晚成:大器所成,无声无息,无有终止,终不可见,故曰晚。楚简“大器曼成”,曼犹慢。从严遵解。不作大器免成解(帛书)。又《汉书 ·马援传》:“汝大才,当晚成”。
第四十二章
【道下化章】
第一段:
道生一,【一,元气也,真一也,无分别性也。道化元一显性。一化。】
一生二,【二,元气分为阴阳也。一与言也,分别性初显。元一显象。二化。】
二生三,【三,阴阳和三气,分别性渐增。元一显形,此形是雏形、胚胎之形,非成形。三化。】
三生万物。【万物,阴阳和三气千变万化终成万物。一,未分别也;二,初显分别也;三,分别渐增也;万,分别不可胜数也。以肉眼观之,一、二、三未显形,万物则显形。以道眼观之,一、二、三皆无渐失,呈渐显之势。万物,则尽显形矣。从此,牛生牛,马生马,人生人;湿生、卵生、胎生、化生,万象纷纭,有形相生,有中生有,不可穷尽也。有生则有灭,有聚则有散。一、二、三,无生无也。三生万类,无生有也。万类成形,则物类相生无穷,有生有也。此详解“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部曲。】
第二段:
万物负阴而抱阳,【观万物有形,然皆出于阴阳,阴阳本无形,不可见万物而忘之。世人观万物有形而忘阴阳无形,圣人观万物有形而不忘阴阳无形。阴阳,万物之宗也;元一,阴阳之本也;道,元一之母也。道冲,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也。元一,道之子;阴阳,一之子,道之孙;阴阳和三气,阴阳之子,道之曾孙;万物,阴阳和之子,道之玄孙也。世间五世同堂,道、一、二、三、万物亦五世同堂。阴阳和三气,一曰清浊和三气。】
冲气以为和。【阴阳交通,氤氲激荡,如男女相悦,冲气成和。和则生,不和则不生。阴阳为单数,和气为复数,量无限也。言三,一曰多,二曰第三阶段,非阴阳和叠加为三。和,韵律相协,美音生也。韵律无限,和气无限。万物来源于阴阳之和,故可复性也。此老子教法之奥秘。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是人和、地和、天和、道和。人法地,即法地和。】
第三段:
人之所恶,【世人所贱。】
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为称。【孤,孤儿;寡,寡妇;不榖,无食者,犹要饭者也。此三者因其弱势,世所同情。部落首领深知高位者自贬自抑,以此自称,后世徒称之,不知自贬自抑,失远古宗旨矣。】
第四段:
故物【万物之理。】
或损之而益,【益损二卦,可不知乎?】
或益之而损。【自损则益,自益则损。强己则损己,弱己则益己。道之下化,乃为失性,益之而损;道之上化,乃为复性,损之而益。万物显形则有生灭,道不显形则无生灭。世人既欲显形,又欲无生灭,不可得矣。世人欲无生灭,则必复性,离形去智,性修反德,与道大同,此修行之秘要,不二之关隘。】
第五段:
人之所教,【圣人之所教如上。】
我亦教之:【我依圣人损益教法,更宣如下教法:】
强梁者不得其死。【老子之新教法,以教世之强梁者,救其不死也。不死,谓反其本也。强梁者肉身死而魂魄无所归乎!先祖之灵不纳也。】
第六段:
吾将以为教父。【吾不得不为教父,传此不二教法。佛陀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曰: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王弼注:万物万形,其归一也。何由致一?由于无也。由无乃一,一可谓无。已谓之一,岂得言无乎?有言有一,非二如何?有一有二,遂生乎三。从无之有,数尽乎斯。过此以往,非道之流。故万物之生,吾知其主。虽有万形,冲气一焉。百姓有心,异国殊风。而得一者,王侯主焉;以一为主,一何可舍?愈多愈远,损则近之;损之至尽,乃得其极。既谓之一,犹乃至三,况本不一而道可近乎?损之而益,岂虚言哉!此注曲尽其妙,深得老师之旨,又得庄师《齐物论》之旨。老师黑板写下一个一,问写生看见几个一。学生答:一个一。老师曰:错!学生错愕。黑板有个一,尔心中有个一,岂非二个一?一已生二。有一有二,岂非为三?巧历不能尽。万物如斯幻化,其数不可胜数。此章综合气本论、齐物论、语义学。】
道一曰:“人之所教”疑省“者”字,应为“人之所教者”。“人之所教”指“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我亦教之”指“强梁者不得其死”,所教对象为强梁者。
第四十三章
第一段:
天下之至柔,【上章宣说道为至柔,一次之,二再次之,三更次之,万物显形则失柔矣。王弼曰:“失无入有”。此章重宣柔之教法。】
驰骋天下之至坚。【世人欲强梁,不欲至柔,因不知至柔无敌,摧毁至坚,如滴水能穿石。】
第二段:
无有入无间。【庖丁解牛,无厚入有间。至柔则胜庖丁利刃,可入无间。吾之大患在吾有身,身犹形也,不可穿墙,更不可穿无间,故老子叹息此身之为大患。有色质,故有碍。有碍则不能入有间,更不能入无间。】
第三段: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再申无为之益。无为,无有为,万物自成。】
第四段:
不言之教,【有言犹有为,不言故无为。教不教,学不学也。】
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宇宙大化,无为之杰作,岂有为能作乎!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第四十四章
第一段:
名与身孰亲?【庄子三外:外天地,外物,外生。次第行之,外天地,外名也。名与身比,名,外也;身,内也。名犹虚空无物,可弃也。】
身与货孰多?【货,物也。货与身比,货犹外也。虽有物,亦可弃也。弃名弃物,逍遥近矣。】
得与亡孰病?【得身与亡身孰病?身可弃也。无身则吾有何患?名、货、身三弃,逍遥可复矣。世人不知逍遥之大乐,愿为笼中之鸟,涸辙之鱼,悲夫!】
第二段:
甚爱必大费;【甚爱,大贪也。大费,耗竭精神,终日不宁。】
多藏必厚亡。【藏名,藏货,藏身,最后亡名,亡货,亡身,亡神,此亡之厚者也。】
第三段:
故知足不辱,【凡心不知足,唯此妙心可知足,知足则贵,无欲无求,此为不辱。】
知止不殆,【名不可贪,货不可贪,身不可贪,此谓知止。贪则殆焉。】
可以长久。【真我可以长久,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第四十五章
第一段: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阴缺阳,阳缺阴,故阴阳能相合,相合则大成。阴不缺阳,阳不缺阴,则死矣,小成尚不得,岂得大成。缺乃合之基,不缺则不合,不合则穷矣。世人视缺为缺,圣人视缺为大成。模具理论,阴模阳模,互缺则合,合则成物。世人见缺则悲,圣人见缺则喜。子孙生生不息,岂非男女相缺而相成乎?美学原理亦如斯。观物观象观用,观用为妙。阴阳相缺,故相为用。不相为用,残而非缺。残非缺也,缺非残也。世人视缺为残,误矣。残则可弃,缺则为用。圣人转残为缺,转缺为用,故无弃物】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易经》贬盈。盈则满,满则溢。今日计算机,盈则无空间,无空间则死机。此妙理唯圣人知之。冲虚乃大盈,可生万物也。牛只能生牛,不能生马,此牛之能小。若牛能生万物,此牛真牛矣。牛之不能生万物,因牛非冲虚也。牛若复性为冲虚,则必能生万物矣,何必牛生牛。】
第二段:
大直若屈,【王弼曰:因物之性,直不在一。因物之性为大直,水随物之方圆而方圆,此为大直。因地之直,非果地之直。】
大巧若拙,【道无为而造万物,无为似拙,实为大巧,胜人间巧匠远矣。】
大辩若讷。【马祖云:凡夫见色不见心,菩萨见色又见心。借色显心,借心显色。鸟飞鱼游,万紫千红,天地大美而不言,显而已矣。显而若讷,岂欲辩哉!妙理玄奥,世人心盲,显而不知,辩之无益。】
第三段:
躁胜寒,【胜寒之法甚多。躁动能胜一时之寒,躁则速竭。北极熊无为而生绒毛,岂非胜寒妙法?】
静胜热。【胜热之法甚多,静无为之法第一。】
清静为天下正。【故知清净之法是天下第一稀有之法,无以加矣。】
第四十六章
第一段:
天下有道,【公天下时代,人无私欲。】
却走马以粪。【马回到自己田野,以马粪肥田。却,退也,相比天下无道时代。以粪,肥田。】
第二段:
天下无道,【私天下,人欲横流。】
戎马生于郊。【战马公母具上阵,久战不回,母马产驹于祭神之郊坛。郊,和平之徴,神所也。】
第三段:
罪莫大于可欲,【根源在于人性之欲望,世人为欲望辩护,老子斥为罪恶。可欲,强烈欲望,暗指色欲。王弼本无此句,依河上公本补。】
祸莫大于不知足,【世人误以为欲望满足即可,孰知欲望无止境,此谓欲望之本性,故满足之路不可通,此是大祸。】
咎莫大于欲得。【欲得,求得之心虽微,但渐渐增大,成为可欲。此乃咎也】
第四段:
故知足之足,【欲望本性乃不知足,故唯有知足之心乃能止欲。世人唯有修得知足之心,了知欲望本性,乃能跳出欲望之火坑。】
常足矣。【物不能足,唯知足之心能令人足,知足之心常在,故曰常足。】
第四十七章
第一段:
不出户,【道不在外,出户无益。】
知天下;【道在妙心,一切唯心造。】
不窥牖(yǒu),【窥牖见虚空,道如虚空而不在虚空。】
见天道。【见心则见天道,妙心能证天道。】
第二段:
其出弥远,【眼耳鼻舌身,奔驰向外,无有止境。】
其知弥少。【与境相接,离道愈远。】
第三段: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圣人入流亡所,反闻自性,明白四达,无所不知。】
不见(jiàn)而明,【内明不在见外。】
不为而成。【无为乃为大成。】
第四十八章
第一段:
为学日益,【为学之路日益。】
为道日损。【为道之路日损。为学为道道路不同,不可混淆。】
第二段:
【为道日损】,【为道之路以日损为务。此句按文意应补。】
损之又损,【损之再损之,遣之又遣。】
以至于无为。【损之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法则为因,无不为法则为果。无不为,万能也。】
第三段:
取天下常以无事,【世人取天下以力,圣人得天下以无为,不求而得。】
及其有事,【有心栽花化不发,机心发动。】
不足以取天下。【有心取天下而不得。】
第四十九章
第一段:
圣人常无心,【圣人有常心而无凡心,无凡心即无凡情。圣人不仁,即圣人无凡心,无心道人是也。常心,即圣心。王弼本:圣人无常心,误。】
以百姓心为心。【圣人以济世救人为务】
第二段:
善者,吾善之;【善人应该救度,使其转凡成圣】
不善者,吾亦善之;【恶人应该救度,使其转恶成善】
德善。【圣人心中无恶人,一切恶人皆可逆转为善人,善人可增上为圣人。善人恶人都有道性,此谓德善】
第三段:
信者,吾信之;【可信者,圣人信之】
不信者,吾亦信之;【不可信者,圣人亦信之】
德信。【徼可逆转为妙,不可信者可逆转为可信者。人皆有道性,故曰德信】
第四段:
圣人在天下,【圣人入浊世】
歙歙 (xī)焉,【心不外驰,入流亡所,反闻自性】
为(wèi)天下浑(hún)其心。【为救世人,而以无分别心临世。】
第五段:
百姓皆注其耳目,【百姓耳目外驰,心有分别。】
圣人皆孩之。【圣人使百姓复其真性,犹如婴儿。】
第五十章
第一段:
出生入死。【何为生死?出为生,入为死。生死事大,原来只是万物之出入,犹如日出日落。细言之,万物出有入无,出无入有。故圣人观生死如观日出入,玄同得一,心无戚戚,等生死而齐万物。然世人关切生死,圣人恒顺众生,故亦关切生死。】
第二段:
生之徒,十有三。【生于此世,寿终正寝者十分有三。】
死之徒,十有三。【生于此世,夭折者十分有三。】
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生于此世,离于襁褓,蹒跚学步,父母呵护以致成人。然躁动、妄动至于死地,十分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何为躁动、妄动?情欲无厌,生生之厚。不知知足,至于死地。】
第三段:
盖闻善摄生者,【远古善掌握生之奥秘者,知养生主。生主乃营魄抱一,少私寡欲,绝学无忧,以无知无欲为要务,欲不欲,知不知,学不学,身处六合之内,心游六合之外。养此生主,可与天地并生。】
陆行不遇兕(sì)虎,【毒莫如眼镜蛇,同类相食。兕虎虽凶猛,犹同类不食。然蛇艺人可与眼镜蛇共舞,善摄生者远胜蛇艺人,兕虎可挽而游。异象也。】
入军不被(bèi)甲兵,【入军,甲兵不伤。异象也。】
兕无所投其角,【兕角锋利,善摄生者化为无形,兕角无所投。异象也。】
虎无所措其爪(zhǎo),【虎虽威猛,不伤主人。广钦和尚揽虎而游。】
兵无所容其刃。【圣人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云气而上,兵无所加矣。】
第四段: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身如槁木,心如死灰,视之与木石无异。王弼曰:不以欲累其身,故无死地也。】
第五十一章
【道德育儿篇】
第一段:
道生之,【道生一也。道本至无,妙而能化。道下化四部曲,失妙入徼,终成有形。万物显形,本自天和,故道如慈父。以道观之,今知万物本来面目。物虽失和显形,然可复之也。】
德畜之,【一生二也。牛得道一分为牛,人得道一分为人。德者,得道一分。万物不得道一分则不成万物,故德如慈母,蓄养万物,如母怀胎。】
物形之,【三生万物也。有道有德,已秉天和。有物赋形,牛马始成。此句应为下化四部曲最后阶段,应与势成之互换。】
势成之。【二生三也。万物所生之场势也。如爱因斯坦之场势,天体不得不运也,万物不得不成也。势有先天后天,先天曰场势,后天曰环境,二者有别。此势为不可见之场势也。帛书:“器成之”,误。势为一大学说,孙子用于兵法,生物进化,有势在其中,无势进化不成。恶人用势,则危害极大。韩非子用势为治理学说,误矣,危矣。世人可顺势而不可造势,法家造势而用之,可谓干犯天机。】
第二段: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由此观之,物物者非物,道与德也。道父德母,至尊至贵。】
第三段:
道之尊,【再申道之尊。】
德之贵,【再申德之贵。】
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尊道贵德,天理如斯,非命之也,出于自然。修道士视之如诫命,遵行勿违。自然者,非命之命也。父母之命,不可违也。自然者,大命也,远超父母之命。父母之命犹有失之,自然之命则无失矣。】
第四段:
故:
道生之,【道父】
德畜之。【德母】
第五段:
长(zhǎng)之育之,【道父德母,呵护哺育,令子成长】
亭之毒之,【亭毒,锤炼也。二字唯此一见,注释纷纭。按上下文意,应如孟子人格锤炼,“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之意。河上公本:成之孰之。后人多依河本为注。古人以为王弼本误,然帛书亦作亭之毒之,可见王弼本不误。成之熟之亦有锤炼人格之意。亭,树立也;毒,苦其心志也。】
养之复之。【养其德性,复其道源。王弼本:养之覆之。今依帛书,复是也。覆是覆护,复是复性,文意差别极大。长之育之已含覆护之意,不宜重复。】
第六段:
生而不有,【世人生子而有之,视为私有。道父德母,超胜人间父母,应体会之。父母应为社会教育孩子,此教子之本。】
为而不恃,【养子不为恩,父母不为己育养子女,而为传祖先血脉,应天道而养育子女。父母如天,为己则陋矣。子女报父母恩德,如报天恩。父慈子孝,尽在其中。】
长(zhǎng)而不宰。【令子成长,使子自由,不为主宰,不为役使。】
是谓玄德。 【有主无形,不求报恩,三轮体空,唯赐天恩。王弼注:有德无主,是为玄德。老子宣说父母之道,天下父母可不戒之乎?】
第五十二章
【子母双照:妙观察章】
第一段:
天下有始,【天地有始无始乃古代大争论。老子是有始论者,又是无始论者,有始无始双运。道之有常,无始论也;天地无常,有始论也。庄师曰:“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道有常而言无常,义理一贯。此宣有始论,有始则古今不同,天地有始,则又有未有天地之时。混沌初开,太极分两仪。此时万物皆无,故认识万物应从万物皆无开始。世人从牛生牛,马生马开始则误矣,此是有生有,非无生有。混沌之初,焉有牛生牛马生马乎?天下,天地万物也。】
以为天下母。【既知天地万物从无开始,以无为母。此为第一原理】
第二段:
既知其母,【既知无乃天下之母。】
复知其子;【今观天地万物,均为母之子也,世人观天地万物为天地万物,误矣。】
既知其子,【今观天地万物均为母之子,不得忘其母。不忘其母,可谓大孝,可谓知道,可谓真知。】
复守其母;【不忘其母,则应复守其母。母,本也;子,末也。子为母所生,目见子,心见母也。世人见子是子,不见其母,不知复本,殆矣。此为老子妙观察法,此法玄妙,洞观宇宙,包囊虚空,无不毕见。王弼从此悟入,反复咏叹。曰:老子之书,一言以蔽之,崇本息末而已矣,即此谓也。母必有子,子必有母;子不离母,母顾念子。母子之喻,第一喻也,乃为万法之宗。】
没身不殆。【有此妙观察,身没不殆。此身虽腐,有不腐者存,所以不殆。身,子也,末也;无,母也,本也。从有入无,复本之谓也。无,神乎其神,不可测,不可思议,无为无不为,彷徨宇宙之中,逍遥六合之外。】
第三段:
塞(sè)其兑,【玄同修法之一。目不外视,五根内收。兑,小孔也】
闭其门,【玄同修法之一。心不外用,缘影不生。门,大孔也。二句谓关闭大小一切孔穴。胎生九窍,卵生八窍,皆兑皆门,然心门为最大。老子游天地之始,身如槁木,心如死灰,即此意也。】
终身不勤。【无为而成,无需勤作。塞其兑,闭其门,复守其母之道。】
开其兑,【反之,双目外视,五根奔驰,达境取相。】
济其事,【终日营营,内外不养。】
终身不救。【死之徒也,复性不可期也。复守其母之道不可得矣。】
第四段:
见小曰明,【小,无为至小。见无曰明。世人双目炯炯,见物不见无,此与瞽盲何异?】
守柔曰强。【柔,无之别称,从柔入道,此之为强。化有入无,兕虎奈何!】
第五段:
用其光,【定中显光,此谓心光,其光甚明,不耀不灼,无暗不照,无理不彻。庄师曰葆光,非日月之可见光,无光之光,心灯之光。】
复归其明,【开人无上妙智,玄览觉照,无不洞明,子母双照,靡不彻悟。无道之内光,内心如千年黑暗,不复明矣。】
无遗(wèi)身殃,【证得无上妙智,子母双照,夫复何忧?无身则无身殃。】
是为袭常。【与常合体,不离不弃。子不独游,游必归母。】
第五十三章
【假修士章】
第一段:
使我介然有知,【独居山峰,玄照天下。介,独也,古代独觉修士。往昔老圣曾为独觉修士。】
行于大道,【欲行大道于天下。】
唯施(yǐ,迤)是畏。【斜径是畏。施,即迤逦之迤,邪道。】
第二段:
大道甚夷,【大道平坦,证道者所见。】
而民好(hào)径。【世人无明习性难改,假修士应运而生。民,他本又作人,古民人或可通。】
第三段:
朝(cháo)甚除,【朝廷荒乱。除,降也,减也,与涂同源。扫除之除乃后起意,犹肥缺之缺本义和后义反。此乃文意反用现象。】
田甚芜,【戎马生于郊,田焉得不芜?】
仓甚虚;【田芜则民仓虚。仓,民仓,非官仓,厌饮食可证。】
第四段:
服文采,【民之饥,以上食税之多。千工采绣,民之血汗。】
带利剑,【以利器临人。】
厌饮食,【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财货有余;【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
第五段:
是谓盗夸,【此类亦谓修道,实为盗魁。盗,谐音道,双关语。夸,大也。盗夸暗讽道夸,以道招摇之假修道人。】
非道也哉!【非修道士也。老子给假修道士画像如上。】
第五十四章
【祭祀修德章】
第一段:
善建者不拔,【善者,妙也。道妙德善。世人善建,莫过于埃及金字塔,垂五千年矣。华人所建,莫过于秦王宫殿,项羽焚之成灰。皆非善建者。善建莫如建德,子孙永怀。】
善抱者不脱,【善抱莫如抱一。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不脱即无离也。】
子孙以祭祀不辍(chuò)。【唯建德抱一者,子孙祭祀不辍。】
第二段: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如何建德抱一?其法有五,修身德真为第一。普天之下,寰宇之内,修身最为第一。修身非修肉身,修心之谓也。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营魄抱一,专气致柔,涤除玄鉴,天门开阖,明白四达。三五之法,次第井然,持之以恒,必有效验。其德乃真,正果乃成。儒家修身得其诚,道家修身得其真。得诚则人和,得真则天和。】
修之于家,其德乃余;【道妙德善,无坚不摧。以德真和家,无家不和,其德外溢于家曰余。】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生长);【以德真和乡,乡无不和。其德外溢于乡曰长】
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以德真和邦,邦无不和。其德外溢于邦曰丰】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以德真和天下,天下无不和。其德外溢于天下曰普。儒家以家为基,道家以身为基。家、乡、邦、天下皆于己身相通。身,身心总集也,非肉身也。】
第三段:
故:
以身观身,【己身与家、乡、邦、天下通,本为道生德蓄,故有以下五观。圣人以无分别心观此身,此身原本于无。以无化为妙有,即真空妙有。己身如此,他身亦如此。】
以家观家,【德真观家,则家同。家乃身外溢,有身则有家。己家乃真空妙有,彼家亦真空妙有,本是同根生。】
以乡观乡,【德真观乡,则乡同。从现实地言,家有血缘关系,乡无血缘关系。故父慈子孝之法可用于家,不可用于乡。然德真之法血缘非血缘皆能含摄,故可以乡观乡。观,观其同,不观其异,以同同之,则异不生。释德清曰:“将观无观有之一'观’字作入道之要”,此章五观,入道之要也。观,玄览觉照也。】
以邦观邦,【德真观邦,则邦同】
以天下观天下。【德真观天下,则天下大同。】
第四段: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德真能令家同、乡同、邦同、天下大同,家同则家和,乡同则乡和,邦同则邦和,天下同则天下和。以此,以此德真也。唯真方能化物。《大学》宣儒家致知格物正心诚意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何其纷纷,老子一“真”纳之无余。】
第五十五章
第一段: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再申修德。人世间修德之明证,老子直指赤子。世人不信德真,赤子可证。人间修德莫如赤子,下述赤子异象以证赤子之德厚。】
第二段:
蜂虿(chài)虺(huǐ)蛇不螫(shì),【皆剧毒之类。蜂,毒蜂;虿,毒蝎;虺蛇,眼镜蛇类。印度蛇艺人与蛇共舞,修道士与蛇共眠。赤子和气充盈,令毒类亦受感染,异象也。】
猛兽不据,【与善摄生者同。】
攫(jué)鸟不搏。【攫鸟,猛禽,雕鹰之属,因其和气而不博。】
第三段:
骨弱筋柔而握固。【世人皆知赤子之握固力。】
未知牝牡之合而朘(zuī)作,精之至也。【河注“赤子未知男女之合会,而阴作怒者,由精气多之所致也”。朘,赤子阴也】
终日号而嗌不嗄(shà),和之至也。【终日哭号,咽喉不沙哑。嗌,咽喉】
第四段:
知和曰常,【以上证明赤子和气之盛,故有种种异象。通宇宙,和为第一,万物生于和,故曰常也。人和、地和、天和、道和。和为大常,万物因阴阳二气交通成和而生。知和曰常与复命曰常。老圣承许,知和、复命曰常。】
知常曰明,【知常者曰明。无上妙智,知常者得之。老圣承许,自知曰明和知常曰明。】
益生曰祥,【不知常曰凶,知常则吉。四句皆为褒义,益生亦为褒义,“吾故知无为之有益”,以无为益生,故曰祥也。多数注释家注“祥”为夭祥,上下文意不恰。且经文“祥”均是褒义,未见贬义。】
心使气曰强。【气,柔气也。此句与“守柔曰强”义同。专气致柔即心使气,非今日之耍性子。心使气,证修身即为修心。此句亦是褒义,上句不应是贬义。】
第五段:
物壮则老,【文意转折。上述赤子之德及异象,下述壮老之失。世人畏老,老近死也。不知壮近老也,理应畏壮。世人畏老不畏壮,愚痴之盛,老子救之。】
谓之不道,【赤子渐长,和气渐失,柔性渐无。及壮,尽失和气,此谓不道,与道乖违。】
不道早已。【与道乖违,必致早亡。老子用赤子和气与壮老坚强相比,以证道也。后期道家鹤发童颜,修赤子之柔和以长生,从此引发。】
第五十六章
第一段:
知者不言,【老子宣说实修实证,楞严云观世音以闻思修,入三摩地。言乃闻法说法,还需思法修法,修法最为第一。思法即思其法理,修法即修玄览觉性。轮扁指圣人书为糟粕,即圣人之道不在文字语言中,而在圣人妙心中。语言文字表达为粗,超越语言文字为精。庄师曰: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哉,犹不足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固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者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言者不知。【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言语岂能述之?子路曰:吾子欲见温伯雪子久矣。见之而不言,何也?仲尼曰:若夫人者,目击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声矣。庄师入道处在此。】
第二段:
塞(sè)其兑,闭其门,【玄同大定六步修法。关闭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弃绝色声香味触法六尘,顿灭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触感)意识六识。】
挫其锐,【锉却七情六欲。】
解其纷,【脱离千万凡情。欲界。】
和其光,【入逍遥无碍妙境,光与光同而无碍。光,色界。】
同其尘;【尘与尘同而无碍,光与尘同而无碍。出入浊世,远离三界。救拔含灵,悲心无限。尘,物界。】
是谓玄同。【此谓入玄同大定之妙境六步修法。脱离欲界、物界、色界,入无色界。】
第三段: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既玄同矣,何有亲疏?】
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既玄同矣,何有利害?】
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既玄同矣,何有贵贱?上述入玄同大定无分别性六大验相。】
第四段:
故为天下贵。【玄同得一,天下莫此为贵。】
第五十七章
第一段:
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正用于民,以奇用于敌,可谓世人妙法。此世人之妙法,世人乐之。此有为之妙法,非无为之妙法。如六龙舞,今日为民,明日为敌,奇正不足以用之。】
以无事取天下。【正奇具不用,无事取天下。世人有为妙法,岂若圣人无为妙法?无事,无为也,因物之性,不敢物先,则天下归流。】
第二段:
吾何以知其然哉?【何以知无为妙法胜有为妙法?下四事为证】
以此: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防民之口,禁忌弥多,百姓身心俱疲,陷入赤贫。民贫则邦危。】
民多利器,邦家滋昏;【人主多利器。上下混乱。民,他本作人,并非百姓,而是人主。利器,锋利之器,刑法。邦家,邦与家。滋昏,昏乱之甚,失序之状。】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世人多技巧,激发欲望之奇物愈多,纯白之心残缺不备矣。】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盗贼愈多,法令愈多;法令愈多,盗贼愈多。上述四项都是有为法,后果与初衷相反,以正治邦,以奇用兵非无为法。】
第三段:
故圣人云:
我无为而民自化,【四自正果。自宾、自均、自化、自正、自富、自朴,皆自然之内蕴,无不为之象,亦自然之别名。无为为因,自化为果。我,来自天界之法音。】
我好静而民自正,【世人躁动,以正治邦,以奇用兵,皆躁动也。躁动虽能胜一时之寒,然必有躁罢之时,不如静无为以胜热,无以穷尽。】
我无事而民自富,【无事取天下,清静法门,天下无不正也。君王论者认为百姓富裕来自君王德政,此句宣百姓自富,君王无与焉。富,天降甘露,民自均而足。】
我无欲而民自朴。【我欲无欲,万民亦无欲而自朴,自朴之人虽赏之不受,安住于清静之乐】
第五十八章
第一段: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闷闷,无心无事无为。淳淳,纯朴自正,无相扰之心相。】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察察,精于司察百姓之过。缺缺,百姓德行被摧残,不再纯善。】
第二段:
祸兮福之所倚(yǐ),福兮祸之所伏。【世人好福避祸,以为祸是祸,福是福。圣人玄照,世间祸福同门,祸中有福,福中有祸,祸福如六龙舞,随时逆转。知此妙理,不求福,不避祸,唯以清静自安,犹鱼相忘于江湖。】
孰知其极?其无正也。【佛陀抡臂指地,问阿南:“我臂是正是倒?”阿南答:“世人谓倒,我实不知是正是倒。”佛陀再问阿南:世人以何为正?阿南答言:竖臂指空,世人为正。臂指上下,岂有正倒?其无正也。正倒如六龙舞,祸福亦如是。祸福本无定论,智者为祸,愚者为福。愚者求福,祸亦跟随。小福刚至,大祸已临。岂能子孙以祭祀不辍。世人求福避祸,安可得乎?】
第三段: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世人正奇逆转,善妖迁流。世人之正,乃私己之正,非天道之正。世人之善,乃私己之善,非天道之善。其无正也,安可以正治邦?世人今日为友,明日为敌,利益所牵,敌友变化,以正治邦不可得,以奇用兵亦不可得。】
人之迷,其日固久。【世人利我为正,逆我为倒。利我则逆人,利人则逆我。正奇善妖均不可得,世人不知,故曰迷也。此迷如无明,自无始来,故曰固久。】
第四段:
是以圣人:【宣圣人四正相。】
方而不割,【刚正相。圣人堂堂正正,以规则律己,故不割人;世人外相如圣人,但以规则制人,故伤人。方,刚正,规则;割,制人。】
廉而不刿(guì),【威严相。圣人外相威严,戒律严整以约束自己,内心慈悲,故不伤刺人;世人有威严相则伤人。廉,同劆,锋利,有凌逼意;刿,刺人。】
直而不肆,【耿直相。圣人无心应世,宣示真实语,此为直,故不肆。世人怕冒犯人,不敢说真实语,多说谄曲语,然利益当头,世人直争不让,不惜冒犯他人。圣人为利益他人而直,世人为利益一己而直。直,直性,耿直,真实语,非谄曲语;肆,放肆,冒犯。】
光而不耀。【光明相。圣人入玄同大定,内心呈现无限光明,此光明由内而外,透出体表。此是大宗师证道异象。上士见之,无比荣耀。子贡见孔子,身有光明,不敢逼视。世人本无光明相,但欲他人敬仰,亦显示光明相,此相耀眼而刺人。】
【以上宣说圣人四相。四相即四正相。世人有为,无有正相,圣人无为,故在在处处皆显示正相。世人无正,圣人有正。世人自贵他贱,利己损人,故方则割,廉则刿,直则肆,光则耀。圣人自他平等,利益群生,故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严遵本此章“”其政闷闷“”至“”人之谜,其日固久“”归为上章,二章经义不可分割。“方而不割”至“光而不耀”归为下章。】
第五十九章
第一段:
治人事天,莫若啬。【治人事天,其理一也。治人有治邦修身二义。河上公注:治身者,当爱精神,不放逸。德真可修身、修家、修乡、修邦、修天下,可事天。啬即啬法,与俭通,是双关语,含吝啬惜用和穑夫顺天二意。】
夫唯啬,是谓早服。【服,敬服,顺服,如孝顺之顺。早服,冥服,修道士长期实修啬法,内心冥服,不起一丝顽抗杂念,如穑夫冥服天时,春种秋收。治人,治身,即修身。】
第二段:
早服谓之重(chóng)积德,【啬法要在冥服,冥服可谓重积德。重积德,积阴德和积阳德,亦可谓积人德和积天德。施恩为积阳德,祭祀为积阴德。】
重积德,则无不克,【积阴德和积阳德,积人德和积天德,阴阳和顺,人天共助,吉无不利,无往不胜。】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阴阳和顺,人天共助,此为天福,不可极也。】
第三段: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修啬法,证冥服之道,与天道合,如此则可以现世,居有国之位,为万民造福。】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有如此修证道力,居有国之位,为万民造福,国运长久,不可衰也。】
第四段:
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如此修啬法,证冥服之道,可谓深根固柢,不可撼动矣。如此修证,得不生不灭之妙法,可与天地并生,与万物齐一,悟生灭中,有不生灭者。此为长生久视之道。长生久视之道,即不生不灭之道,冥服最为第一。柢,大树之直根,喻修行入心灵最深处。】
道一曰:《吕氏春秋·情欲篇》:“论早定则知早啬,知早啬则精不竭”。《司马迁论六家要旨》:“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神形早衰,欲与天长地久,非所闻也。”此章则申述此意。爱之极则惜用,此为啬。事天用啬,抱一守神,此谓敬天。禁忌多则神散,神散则不可长久。故养生敬天,莫若啬。啬与穑双关,农夫爱禾苗,决不拔苗助长。懂养生之道,世间事无不大顺,故可以有国,有国之母故也。此阐述“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的道家思想。
第六十章
第一段:
治大邦,若烹小鲜。【世人以为治大邦极难,老子认为极易。若烹小鲜,言其极易也。与后文“小邦寡民”可对比,小邦者,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则为大邦。】
第二段: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祟;【极易之理,在于“道莅天下”,道行在地上,鬼且不敢作祟,焉得不易?王弼本“其鬼不神”,此据《庄子·天道篇》。】
非其鬼不祟,其祟不伤人;【非鬼不作祟,鬼之法力微,岂敌道之法力?道力无限,摧破魔力,令其卷甲。】
第三段:
非其祟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也。【道力神威,鬼魔慑服,虽作祟亦不能伤人,圣人慈悲,亦不伤鬼魔。王弼本:圣人亦不伤人,与文意不合。河上公本作:圣人亦不伤。帛书甲乙二本作:圣人亦弗伤也。此句经文争议极大,注释家疑惑为何“圣人亦不伤人?”圣人亦不伤是指圣人不伤鬼魔,这是阴阳和顺之意。多一“人”字,文意大变。】
第四段: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两,鬼魔与圣人也(河注),鬼魔不能伤人,圣人慈悲不伤鬼魔。阴阳和顺,故德交归。】
道一曰:原文“神”即“祟”,避免误解,建议用“祟”。《庄子·天道篇》:“其鬼不祟”,可证“其鬼不神”确是“其鬼不祟”之误。甲骨文造字鬼与神相对立,后世鬼与神二字有时混用。“神”非老子原意,老子用字精准,一个“繟”字足以证明。